研究生: |
陳昭吟 CHEN CHAO-YIN |
---|---|
論文名稱: |
漢語「給予動詞」的教學語法-以國小學童為例 Pedagogical Grammar of Chinese “Giving Verb” - fo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
指導教授: |
鄭縈
YING CHENG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畢業學年度: | 10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25 |
中文關鍵詞: | 給予動詞 、教學語法 、語義 、句式 、閩南語 |
外文關鍵詞: | Giving Verb, Pedagogical Grammar, Semantics, Syntax, Taiwanese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國語句法中我們用動詞「給」字來表達「給予」這項行為,而閩南語句法則使用「予」字來表示。通過語言形式「給予」常以「NP1+給+ NP2+ NP3」或「NP1+ V+ NP3+給+NP2」的結構方式表達出來。
對於國語「給」進行研究的文獻不少,學者們或從語言學的角度,或是對外漢語教學的觀點,進行「給」字語義及句式的探討。不過在閩南語「予」的研究上,文獻相對較為缺乏,也少有從國小教學觀點做研究與分析。因此本文從教學語法的方向出發,希望藉由分析「予」字的詞性、語義和語法功能,以及檢視國小閩南語教材內容,能夠找出較為理想的教學排序,提供國小閩南語教學的參考。
本論文以「給」字的相關研究為基礎,進行閩南語「予」字的探究。透過文獻整理我們把「予」字依其語義分成五大類,分別為:給予義、致使義、目標標誌、被動結構和補語結構。各類語義之下再細分不同的句式結構。本研究過程分為三個向度:首先以語料庫語料分析為主,其次檢視翰林版教材一到十二冊中「予」字句的編排情形,並加入採集一至六年級學童口語語料。將這三種語料分析結果進行交叉比對,比較三者的異同之處。最後我們得出「予」的建議性教學排序為:給予義→致使義→目標標誌→被動結構→補語結構。就教學觀點而言,指導學生各項「予」的語義時,若能搭配句式教學並設計情境進行演練,必能呈現更良好的學習成效。
The main theme of the thesis is to study the construction of giving verb. We use the Gei3 for Mandarin and Hōo for Taiwanese Min dialect. The classical structure for “Giving” is “NP1+ Gei3+ NP2+ NP3” or “NP1+ V+ NP3+ Gei3+NP2”.
There are many researches on Mandarin Gei3, and the topics include the syntax and the semantics of Gei3 and teaching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However, there are relatively few literatures about teaching Taiwanese Min dialect Hōo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s. Hence, this focus of the thesis is the pedagogical grammar of Hōo. By analyzing the part-of-speech, semantics and syntax of Hōo and surveying the elementary school teaching materials, we hope to find out an ideal order of teaching and make it as a reference for teachers.
This thesis is about the research of Hōo, which is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Gei3. By arranging the literatures, we classified Hōo into five categories according to the meanings and syntactic structures, i.e. Giving, Causative, Goal, Passive structure and Complement structure. Each meaning was specified by different kind of sentence structures. There were three dimensions. First was to analyze the corpus. Second was to survey Hanlin’s teaching materials vol. 1 to vol. 12. Third was to add the spoken corpus collected from first grade to sixth grad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By comparing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se three groups of corpuses, we got the suggestive order of teaching Hōo, which was “Giving”→”Causative”→”Goal”→”Passive structure”→”Complement structure”. When teaching students about the meanings and syntaxes of Hōo, if we can design some situations for practice, the learning results must be better.
千葉史子(2012),《現代漢語「給」與日語相對應形式之對比分析與教學應用》,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佩卿(2010),《現代漢語語法點等級化初探》,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白麗娜(2001),《國小低年級國語教材句型教學之探討》,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德熙(1982),《語法講義》,北京:商務印書館。
朱德熙(1997),《現代漢語語法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朱德熙(1999),《朱德熙文集》第1卷,北京:商務印書館。
朱德熙(1999),《朱德熙文集》第2卷,北京:商務印書館。
呂叔湘(2002),《現代漢語八百詞》增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
呂叔湘(2010),《漢語語法分析問題》,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子瑄、曹逢甫(2012),《漢語語言學》,臺北:正中書局。
李佳純(2005),〈臺灣閩南語「動詞+予伊+補語」結構—從構式語法的觀點分析〉,《漢學研究》第23卷第1期,頁63-77。。
李臨定(1986),《現代漢語句型》,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順涼、洪宏元編著(2004),《華台英詞彙句式對照集》,臺北市:五南。
沈家煊(1999),〈「在」字句和「給」字句〉,《中國語文》1999年第2期(總第269期),頁94-102。
肖奚強(2009),《外國學生漢語句式學習難度及分級排序研究》,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延俊榮(2003),《給予句研究》,上海: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論文。
林怡伶(2008),《國小低年級學童病句分析》,臺東:國立臺東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竺家寧(1998),《中國的語言和文字》,臺北:臺灣書店。
胡倩華(2006),《偏誤分析與國中作文教學個案研究》,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國語日報出版中心(2000),《新編國語日報辭典》,臺北:國語日報。
張郇慧(2012),《華語句法新論》【上】,臺北:正中書局。
張莉萍(2002),《華語文能力測驗理論與實務》,臺北:師大書苑。
張瑩如(2007),《「把」「給」的語源與發展過程:以接觸引發的演變初探 》,新竹: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曹逢甫(1996),《台灣閩南語中的ka7及HOO的研究,台灣閩南語動詞、名詞、形容詞研究:名詞及形容詞部分》,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陳玉(2011),《現代漢語對象介詞「跟、對、給」之探討》,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建生(1997),〈關於語料語言學〉,《國外語言學》,第1期,頁1-11。
陳修、陳文晶編著(1991),《台灣話大詞典》,臺北市:遠流。
陳菘霖(2013),《音韻及語法的互動—「喫」(吃)和「乞」字被動式考察》,臺北:國立政治大學語言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陳麗雪(2005),《閩南語雙賓式共時與歷時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曾心怡(2003),《當代台灣國語的句法結構》,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秀芳(2000),《臺灣閩南語語法稿》,臺北:大安出版社。
董忠司總編纂(2001),《臺灣閩南語辭典》,臺北市:五南。
廖英秀(2008),《國小語文科教材副詞「也」的教學語法》,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鄧守信(2009),《對外漢語教學語法》,臺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鄭縈(1998),〈閩南語動補式與其受事名詞組的分布〉,《靜宜大學人文學報》,第十期。
鄭縈、曹逢甫(2012),《華語句法新論》【下】,臺北:正中書局。
鄭縈、謝職全(2011),〈臺灣客家話致使義「分」與動補結構〉,《新竹教育大學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期刋論文》,頁175-196。
盧福波(2003),《對外漢語教學語法研究》,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
盧廣誠(2003),《臺灣閩南語概要》,臺北:南天書局。
盧廣誠(2011)《實用台語詞典》,臺北市:文水。
Chao, Yenfu Peter(招彥甫)2010,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onstruction and lexical meaning:A constructional approach to verbs of transference in Mandarin《構式與詞彙語意之互動:以漢語雙賓句「給」之隱現為例》,新竹:國立交通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Cheng, Robert L.(鄭良偉)1974, Causative constructions in Taiwanese.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 2.3: 279-324.
Lee, Chiachun(李佳純)2008, Contact-Induced Grammatical Change:The Case of Gei3 in Taiwanese Mandarin《語言接觸引發的演變—以台灣華語「給」為例 》,新竹: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中央研究院現代漢語平衡語料庫
http://app.sinica.edu.tw/kiwi/mkiwi/
台文/華文線頂辭典
http://210.240.194.97/iug/Ungian/SoannTeng/chil/chha.asp
台語文語詞檢索
http://ip194097.ntcu.edu.tw/tg/concordance/form.asp
在線新華字典
http://xh.5156edu.com/html3/9309.html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
http://dict.revised.moe.edu.tw/
教育部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http://twblg.dict.edu.tw/holodict_new/index.html
漢語大字典
http://words.sinica.edu.tw/sou/so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