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簡秀娟
論文名稱: 杜牧形象之廓清與還原
指導教授: 施逢雨
口試委員: 呂正惠
潘呂棋昌
胡衍南
林聰舜
施逢雨
學位類別: 博士
Docto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3
中文關鍵詞: 杜牧杜牧形象筆記風流軼事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杜牧形象之廓清與還原
    摘 要

    杜牧據正史所記載為「好讀書,工詩為文,嘗負經緯才略」及「剛直有奇節,不為齪齪小謹,敢論列大事,指陳病利尤切至」的嚴肅士大夫。然而在筆記渲染下的杜牧,卻成了風流放蕩的文人。諸多風流軼事自晚唐以迄於今世,仍然流傳不絕,世人對杜牧遂有「風流放蕩」的刻板印象。
    受筆記記載之軼事干擾,導致學者們在研究杜牧生平及作品時,往往產生疑惑矛盾,且不免陷於左右為難之窘境。基於上述原因,本文的研究目的在於廓清杜牧被筆記塑造成風流放蕩形象的問題,並且希望藉助於深入的生平及創作研究,還原杜牧較接近歷史真實的形象。
    本文利用現存文獻資料進行歷史考證,以釐清筆記中誇大渲染、偏離史實的記載。對筆記中所收錄的詩如:〈兵部尚書席上作〉及〈遣懷〉等,常被世人引作杜牧風流放蕩之證據,本文將一一指出其可疑處,以期消除世人對杜牧的刻板印象。此外,由於宋代為唐詩接受的關鍵期,宋人的詮釋和評價,對後世往往具有決定性的影響,故考察在筆記已將杜牧塑造成風流才子後,宋人是如何接受其人與其詩?將有助於釐清何以兩種形象並存於杜牧一身的問題。
    通過「去蔽」與「存真」的研究後,本文所還原的主要杜牧形象為:擁有儒家入世情懷的嚴肅士大夫,具崇高理想及卓越的才能。個性豪邁灑脫、不拘小節,嚮往魏晉名士,加以生涯所遭遇的挫折,使他逐漸發展出道家的出世情懷。總體而論,杜牧一生的為人處世,乃在「大德不踰閑,小德出入可也」的規範內,雖青年時代亦曾有縱酒逸遊的事跡,但卻不似小說所載那樣荒唐,可謂品德無虧思想通達之人。
    關鍵詞:杜牧、杜牧形象、筆記、風流軼事


    杜牧形象之廓清與還原 目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動......................................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範圍.................................6 第三節 研究現況概述...................................8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章節架構..............................23 第二章 杜牧風流放蕩形象的捏造............................27 第一節風流放蕩形象深植人心............................27 第二節 杜牧被形塑成風流放蕩文人的原因...................29    第三節 杜牧風流軼事之釐清............................37 第四節 結語.......................................63 第三章 宋人對杜牧的接受..............................65 第一節 筆記對杜牧放蕩形象的渲染.....................65 第二節 宋人對杜牧詩的評論..........................71 第三節 風流放蕩形象下宋人對杜牧其人其詩的接受..........87 第四節 結語......................................93 第四章 杜牧仕途的外榮內枯.................................95 第一節 家世背景的影響.................................95 第二節 杜牧的仕宦歷程綜述............................98 第三節 仕途輾轉十階段...............................101 第四節 有志難伸的緣由...............................131 第五節 結語.......................................138 第五章 杜牧形象之還原....................................141 第一節 對女性悲憫尊重的杜牧...........................142 第二節 嚴肅而實際的愛國士大夫杜牧......................154 第三節 本性放曠灑脫卻徘徊於仕隱........................178 第四節 謳歌晚唐大城風華實寓中興期盼.....................190 第五節 結語.........................................201 表目錄 表一 〈兵部尚書席上作〉用語出現於全唐詩、宋詩及唐宋詞 的次數表..............................50 表二 〈遣懷〉詩用語出現於全唐詩、宋詩及唐宋詞的次數表...................................54 表三 《唐闕史》與《太平廣記》引《唐闕史.湖州之約》文字比較表 .....................................67

    引用書目
    說明:
    本書目依照書名或作者姓名之漢語拼音順序排列;清代(含)以前著作因一向多以書名為人所熟知,均以書名為排列依據。民國以來的著作則主要以作者姓名為排列依據。

    B
    《白居易集》。白居易著。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4。
    《本事詩》。孟棨撰。板橋:藝文印書館,1966。
    《泊宅編》。方勺。北京:中華書局,1991。
    C
    蔡柏盈。《中晚唐綺艷詩中的「艷色」與「抒情」》,新竹:清華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7。
    蔡振念。《杜詩唐宋接受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2。
    《冊府元龜》王欽若等編。北京:中華書局,1989。
    常效東。〈試論杜牧古體詩的藝術特色〉。《榆林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6年第1期。
    《朝鮮刻本樊川文集夾注》。杜牧著。北京:中華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1997。
    陳德長。〈不增一字,情感自深──杜牧抒情體詠史七絕簡評〉。《重慶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3期。
    陳靜芬。〈杜牧詩歌中的歷史意識〉。《明新學報》第33卷,2007年7月。
    陳磊。〈杜牧赴湖州任感懷詩考辨〉。《新西部》,2007第5期。
    陳弱水。《唐代文士與中國思想的轉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陳尚君。《唐代文學叢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陳文忠。《中國古典詩歌接受史研究》。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1998。
    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北京:三聯書店,2001。
    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台北:世界書局,1963。
    程存潔。《唐代城市史研究初篇》。北京:中華書局,2002。
    程國賦。《唐五代小說的文化闡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D
    《帶經堂詩話》。王士禎。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戴偉華。《唐代使府與文學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
    戴偉華。《唐代文學綜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鄧小軍、鮑遠航。《唐詩說唐史》。北京:中華書局,2008。
    鄧新躍。〈杜牧攻訐元白詩歌的批評學意義〉。《益陽師專學報》,第21卷第2期,2000年3月。
    丁福保。《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2006。
    丁仲祜編。《清詩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杜松柏。《國學治學方法》。台北:五南圖書公司,1998。
    杜松柏編。《清詩話訪佚初編》。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7。
    段雙喜。《杜牧輕艷詩風研究》。安徽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04。
    F
    《樊川詩集注》。杜牧著,馮集梧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樊川文集》。杜牧著,陳允吉點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方堅銘。〈處在牛李黨爭之中的杜牧:自邊緣突入緊密層〉。《江西社會科學》,2005年第6期。
    《封氏聞見記校注》。封演撰,趙貞信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5。
    《風俗通義》。應紹。台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96。
    Freund(弗洛恩德)著,陳燕谷譯。《讀者反應理論批評》。台北:駱駝出版社,1994。
    傅紹良。《唐代諫議制度與文人》。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G
    高林廣、宮春泉。〈不務奇麗 不涉習俗──杜牧詩學思想述評〉。《內蒙古教育學院學報》第3期,1997年9月。
    高溥懋。《杜牧之詩研究》,台南:成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4年。
    葛兆光、戴燕。《晚唐風韻》。北京:中華書局,2004。
    關寧。〈試論賀鑄對杜牧的認同與繼承〉。《廣西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22卷第1期。
    郭紹虞編選、富壽蓀校點。《清詩話續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郭文鎬。〈杜牧詩文繫年小札〉。《人文雜誌》一九八九年第五期。
    郭文鎬。〈《樊川外集》詩辨偽〉。《唐都學報》,1987年第2期,頁28-33。
    H
    《漢書》。班固撰。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5。
    Holub著,董之林譯。《接受美學理論》。台北:駱駝出版社,1994。
    《紅樓夢》。曹雪芹。台北:聯經出版社,1991。
    洪美娥。〈杜牧研究〉。台南:《台南師專學刊》,第3期,1981。
    侯麗麗。《杜牧詩歌在晚唐五代及兩宋時期的傳播接受史研究》。福建:福建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
    侯迺慧。《唐詩主題與心靈療養》。台北:三民書局,2005。
    《侯鯖錄》。趙令畤。板橋:藝文印書館,1966。
    《後村先生大全集》。劉克莊。北京:中華書局,1983。
    胡寶華。《唐代監察制度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胡經之、王岳川主編。《文藝學美學方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胡可先。《杜牧研究叢稿》。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
    胡可先。《杜牧詩選》。北京:中華書局,2004。
    胡可先。《中唐政治與文學》。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
    胡可先。〈忍死留別獻鹽鐵裴相公二十叔詩非杜牧作考辨〉。《徐州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2年01期。
    胡可先。〈杜牧大和九年行跡思想新探〉。《南京師大學報》第3期,2002年5月。
    胡如雷。《隋唐五代社會經濟史論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黃菊芳。〈杜牧性行與其議論型詠史詩〉。《中文研究學報》第2期,1999年6月。
    黃麗敏。《杜牧古體詩研究》。高雄:中山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黃樓。《唐宣宗大中政局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
    黃清連編。《結網編》。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8。
    黃永年。《唐史十二講》。北京:中華書局,2007。
    黃正建。《中晚唐社會與政治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J
    簡麗珍:《杜牧七言絕句析論》,台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5。
    姜永滿。〈外放葭葦之場心憂國民之難〉。《黃岡師專學報》,第17卷第2期,1997年5月。
    姜永滿。〈杜牧黃州時期詩歌創作藝術成就鳥瞰〉。《黃岡師專學報》,第18卷第1期,1998年2月。
    蔣寅。《古典詩學的現在詮釋》。北京:中華書局,2003。
    蔣寅。《古典詩學的現代詮釋》。北京:中華書局,2003。
    金元浦。《接受反應理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
    《晉書》。房玄齡等撰。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10。
    景宏業。〈《全唐詩》數首杜牧、許渾詩甄辨〉。《文獻季刊》,2001年第1期。
    靜永健。《白居易寫諷諭詩的前前後後》。北京:中華書局,2007。
    《舊唐書》,劉昫等撰。北京:中華書局,1975。
    K
    寇養厚。〈杜牧的文學思想〉。《文史哲》,1993年第6期。
    L
    賴瑞和。《唐代基層文官》。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4。
    賴瑞和。《唐代中層文官》。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8。
    李斌城等。《隋唐五代社會生活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李浩。《唐代關中士族與文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李紅霞。〈論唐詩中的吏隱主題〉。《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6期,2009年11月。
    李建華〈從杜牧的家學理解杜牧思想的矛盾〉。《南華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1年第2期。
    李美玲。〈詩書皆美──杜牧「張好好詩」評析〉。《中國文化月刊》284卷,2004年8月。
    李美玲。《樊川詩的詞彙和語法─從語言風格學探索》。台中:中興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1年。
    《李太白全集》。李白。北京:中華書局,2003。
    李愚鏞。《杜牧詩歌研究》。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7。
    《歷代詩話》,何文煥輯。北京:中華書局,2009。
    廖敏惠。《李商隱、杜牧詩中夢的意象之研究》。台中:東海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6。
    廖怡雅。《宋人論杜牧詩研究》。屏東:屏東教育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1。
    《臨川先生文集》。王安石。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5。
    林惠蘭。〈杜牧之詩學〉。《蘭陽學報》第2期,2003年6月。
    林佩誼。《杜牧李商隱詠史七絕之比較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
    林宗霖。〈杜牧的生平及其對詩的貢獻〉。《陝西文獻》第32期,1978年1月。
    凌文生。〈杜牧與牛李黨爭〉。《鐵道師範學報》,第15卷第2期,1998年。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劉方。《宋型文化與宋代美學精神》。成都:巴蜀書社,2004。
    劉學鍇。《李商隱詩歌接受史》。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4。
    劉學鍇、余恕誠編。《李商隱詩歌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4。
    劉云霞。〈杜牧兵部尚書席上作新考—與吳企明先生商榷〉。《安康師專學報》第18卷第1期,2006年2月。
    呂玲。〈論杜牧詠史詩中的人文精神與藝術魅力〉。《成都行政學院學報》第8卷第5期,2002年10月。
    呂武志。《杜牧散文研究》。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4。
    《欒城集》。蘇轍。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65。
    羅宗強。《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2003。
    M
    孟二冬。《中晚唐詩歌之開拓與新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繆鉞。《繆鉞全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P
    潘志宏。《晚唐三家詠史詩研究》。新竹:清華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1993。
    彭笑遠。〈論杜牧「以文為詩」〉。《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9年第18卷第2期。
    朴鋒奎。〈杜牧詩文在朝鮮半島的流傳及其影響-以李奎報為例〉。《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42卷第1期。
    Q
    丘柳漫。《杜牧生平及其詩之析論》。台北:台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74。
    《全唐詩》。彭定求等編。北京:中華書局,1996。
    《全唐文》。董誥等編。台北:匯文書局,1961。
    S
    尚學鋒等著。《中國古典文學接受史》。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
    《深雪偶談》。方岳。板橋:藝文印書館,1966。
    沈謙。《期待批評時代的來臨》。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86。
    施逢雨。《李白生平新探》。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9。
    施逢雨。《李白詩的藝術成就》。台北:大安出版社,1992。
    施逢雨。〈「旁通」與「寄託」—兩種解讀詩詞的特殊方式〉。《清華學報》新二十三卷1994年3月。
    《詩林廣記》。蔡正孫。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詩藪》。胡應麟。濟南:齊魯書社,1997。
    《史記》。司馬遷。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10。
    史念海。《唐代歷史地理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史念海。〈論唐代揚州和長江下游的經濟地區〉。《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2年第2期。
    《世說新語校箋》。劉義慶撰,徐震堮校箋。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9。
    宋裕。〈落魄江湖載酒行的杜牧〉,《明道文藝》 235卷,1995年10月。
    《蘇軾詩集》蘇軾撰,王文浩輯注,孔凡禮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9。
    《隋唐嘉話》。劉餗撰。台北:新興書局,1977。
    《隨園詩話》。袁枚。台北:廣文書局,1971。
    孫大軍〈杜牧文藝思想新論〉。《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1卷第3期。
    孫琴安。《唐詩與政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T
    臺靜農編撰。《中國文學史》。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
    譚黎宗慕。《杜牧研究資料彙編》。板橋:藝文印書館,1972。
    譚勤〈論杜牧與牛李黨爭的關係〉。《文教資料》,2006年第28期。
    《唐才子傳校箋》。辛文房著,傅璇琮主編。北京:中華書局,1990。
    唐圭璋編。《全宋詞》。北京:中華書局,1999。
    《唐會要》。王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唐詩紀事》。計有功。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91。
    《唐語林》。王讜。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68。
    《唐摭言》。王定保。台北:世界書局,1967。
    陶敏。〈論唐五代筆記〉。《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1卷第3期。
    2008年5月。
    陶敏、李一飛。《隋唐五代文學史料學》,北京:中華書局,2001。
    《苕溪漁隱叢話》。胡仔。台北:廣文書局,1967。
    U
    余敏芳。〈淺析杜牧文學思想與詩歌創作內在矛盾〉。《中國文學研究》2002年第1期
    《漁洋詩話》。王士禎。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宇文所安著。賈晉華、錢彥譯。《晚唐》。北京:三聯書店,2011。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W
    王景霓。《杜牧及其作品》。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1985。
    王清源。〈杜牧和他的詩〉。《國文天地》 155卷,1998年4月。
    王西平。〈杜牧美學觀之我見〉。《松遼學刊》,1988年第1期。
    《圍爐詩話》。吳喬。濟南:齊魯書社,1997。
    《緯略》。高似孫。板橋:藝文印書館,1967
    吳根舜、董乃斌編。《唐代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1995。
    吳鷗譯注。《杜牧詩文》。台北:錦繡出版公司,1992年。
    吳在慶。《杜牧集繫年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
    吳在慶。《杜牧詩文選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吳在慶。《杜牧論稿》。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1991。
    吳在慶。《唐五代文史叢考》。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
    吳在慶。《增補唐五代文史叢考》。合肥:黃山書社,2006。
    吳在慶。《唐代文士的生活心態與文學》。合肥:黃山書社,2006。
    吳洙亨。《杜牧之研究》。台北:台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2。
    伍微微。〈重意立言,追求高絕-談杜牧的文學思想〉。《凱里學院學報》,2009年第27卷第5期。
    X
    向懿柔。《唐代詠史絕句研究》。新竹:清華大學中文系碩士論文。2002。
    謝錦桂毓。《杜牧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6。
    謝錦桂毓。〈文學史上的杜牧〉(上)。《中外文學》,第3卷第9期,1975年2月。
    謝錦桂毓。〈文學史上的杜牧〉(下)。《中外文學》,第3卷第10期,1975年3月。
    《新校資治通鑑注》。司馬光撰,胡三省注。台北:世界書局,1974。
    《新唐書》。歐陽修等撰。北京:中華書局,1975。
    徐傳勝。〈以微見著 含蓄精深──說杜牧「過華清宮絕句」〉。《國文天地》第93卷,1993年2月。
    徐錫國。《杜牧詩研究》。台中:東海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85年。
    許惠華。《杜牧詩藝術情境之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
    許秋群。〈論杜牧對宋詞的影響〉。《社會科學論壇》(學術研究卷),2009年第12期。
    Y
    顏崑陽。《杜牧》,台北:國家出版社,1993。
    顏孟儀。《杜牧詩評論研究—以風格、體裁、詠史翻案、詩學主張為考述方向》。台中:中興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8。
    《揚州夢記》。于鄴。板橋:藝文印書館,1966。
    楊靜芬。〈杜牧詠史詩析論〉。《興大中文研究生論文集》1998年7月。
    楊靜芬。《杜牧近體詩研究》。台中:中興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9。
    楊文雄。《李白詩歌接受史》。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0。
    楊栩生。〈牛李黨爭中的杜牧其人〉。《綿陽師範學院學報》,2005年第24卷第3期。
    姚瀛艇。《宋代文化史》。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
    葉嘉瑩。《葉嘉瑩說中晚唐詩》。北京:中華書局,2008。
    葉萌。《唐詩的解讀》。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
    葉慶炳。《中國文學史》。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7。
    《猗覺寮雜記》。朱翌。板橋:藝文印書館,1966。
    《藝概》。劉熙載。台北:金楓出版社,1986。
    《瀛奎律髓》。方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Z
    查屏球。《唐學與唐詩》。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張承吉文集》。張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張金海。《杜牧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2006。
    張金海。〈樊川詩真偽補訂〉。《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1年第二期。
    張金亮。〈唐詩愛國主義縱橫談〉。《昌灘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1995年。
    張潤靜。〈氣俊思活 意足鋒銳──杜牧詠史懷古詩中的議論〉,《學術交流》第105期,2002年11月。
    張松輝。《新譯杜牧詩文集》。台北:三民書局,2002。
    張田。〈杜牧美學觀初探〉。《齊齊哈爾師範學院學報》,1985年第3期。
    張雅惠。《杜牧詩用典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2003。
    張宗福。〈論唐詩的酒文化內涵〉。《阿壩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年12月第23卷第4期。
    趙懷德。〈杜牧生平評述〉。《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年第2期。
    趙美華。《杜牧七言絕句之研究》。台北:政治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6年。
    趙榮蔚。《晚唐詩風與士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鄭文惠。《大唐詩傑杜牧詩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2000。
    《直齋書錄解題》。陳振孫。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68。
    周國林。〈論杜牧的女性觀〉。《長沙電力學院學報》第15卷第2期2000年5月。
    周杰。〈淺析杜牧詩歌的早期傳播〉。《時代文學》,2009年第5期。
    周宜梅。《杜牧詠史詩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2004。
    朱光。《杜牧詩歌藝術研究》。南京:南京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
    《資治通鑑》。司馬光撰。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