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傅慶中
Fu, Ching-Chung
論文名稱: 清順治朝的黨爭
Factional struggles in the Qing Dynasty during Shunzhi’s reign
指導教授: 葉高樹
Yeh, Kao-Shu
毛傳慧
Mau, Chuan-Hui
口試委員: 吳國聖
Wu, Kuo-Sheng
莊吉發
Chuang, Chi-Fa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23
畢業學年度: 111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82
中文關鍵詞: 黨爭滿漢南北黨爭多爾袞順治皇帝陳名夏
外文關鍵詞: Factional struggles, Manchu and Han, North–South factional struggles, Dorgon, Emperor Shunzhi, Chen Mingxia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對清順治朝涉及黨爭的史實進行考察,並利用政治學「核心圈盟友」(winning coalition)的理論為架構及工具,分析清初統治者多爾袞、順治皇帝面對黨爭時採取統治策略,探討他們如何將黨爭作為統治工具來統馭臣下。利用此視角考察順治朝統治集團內部的分合及鬥爭,會發現造成順治朝黨爭的原因複雜,無論地域、族群,甚至是統治者的策略皆涉入其中,遠非「南北」、「滿漢」等二分法得以概述。
    即使面對繁複的情勢,清初統治者卻沒有因黨爭而導致清朝衰亡,反而逐漸站穩根基。經本文分析可以發現,清初統治者所展現出的統治策略,與政治學理論中歸納出的成功統治者之要素有許多符合之處。可知清朝的成功統治並非偶然,清初統治者確實有其可取之處。


    This study examines historical facts related to factional struggles in the early Qing Dynasty during Shunzhi’s reign. The authors applied the political science theory of “winning coalition” as both framework and tool to analyze the governance strategies of Dorgon and the Shunzhi Emperor during the early Qing Dynasty in response to factional struggles, and how they used factional struggles as a tool to control their subordinates.
    By adopting this perspective to examine the internal divisions and conflicts within the ruling group of the Shunzhi era, it becomes evident that the causes of factional struggles were complex, involving factors such as regional, ethnic, and even the rulers' strategies, making it impossible to be summarized merely as "North vs. South" or "Manchu vs. Han."
    Despite the intricacies of the situation, the early Qing rulers did not let factional struggles lead to the downfall of the Qing Dynasty; instead, they gradually consolidated their rule. Through the analysis in this paper, it becomes apparent that the governing strategies demonstrated by the early Qing rulers align with several elements identified as essential for successful rulers according to political science theories.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success of Qing's governance was not a coincidence, and the early Qing rulers indeed had their merits as success leaders.

    緒論 1 研究動機 1 研究大綱 2 研究方法與目的 7 第一章 多爾袞集團的形成與權力的鞏固 9 第一節 多爾袞與滿漢官僚的結盟 9 第二節 多爾袞集團對政敵的整肅 20 第二章 順治皇帝對多爾袞集團的清算與親信集團的確立 29 第一節 順治皇帝對多爾袞集團的清算 29 第二節 順治皇帝親信集團的建立 39 第三章 親信集團內部的黨爭與順治皇帝的處置 53 第一節 親信集團中的滿漢黨派及其鬥爭 53 第二節 順治皇帝對黨爭的處置與親信集團重組 63 結論 73 徵引書目 75 附錄 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多爾袞母子撤出廟享詔〉 81

    檔案資料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譯,《內閣藏本滿文老檔》,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9。
    羅振玉編,《天聰朝臣工奏議》,臺北:台聯國風出版社,196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清初內國史院滿文檔案譯編》,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清代檔案史料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79。
    故宮博物院掌故部編,《掌故叢編》,北京:中華書局,1990。
    羅振玉輯,張小也等點校,《皇清奏議》,南京:鳳凰出版社,2018。
    王鍾翰點校,《清史列傳》,北京:中華書局,1987。
    趙爾巽等撰,清史稿校註編纂小組編纂,《清史稿校註》,臺北:國史館,1988。
    國史編纂委員會編,《朝鮮王朝實錄》,漢城:探求堂,1973。
    《瀋陽狀啟》,臺北:台聯國風出版社,1969。
    《人名權威.人物傳記資料庫》,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官書典籍
    王永吉奉敕撰,修曉波譯註,《御製人臣儆心錄》,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1998。
    王家禎,《研堂見聞雜記》,收入《臺灣文獻史料叢刊》,臺北:大通書局,1987。
    真樸,《弘覺忞禪師北遊集》,臺北:漢聲出版社,1987。
    談遷,《北游錄》,收入沈雲龍選輯,《明清史料彙編.七集》,第11 冊,臺北:文海出版社,1971。
    李振裕,《白石山房文稿》,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編纂委員會編,《清代詩文集彙編》第159 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魏象樞,《魏敏果公年譜》,收入《百部叢書集成94 輯》,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
    鄂爾泰等修,《清實錄.太宗文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
    鄂爾泰等修,《清實錄.世祖章皇帝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5。
    鄂爾泰等奉敕撰,《八旗通志初集》,臺北:學生書局,1968。
    嚴有禧纂修,《乾隆萊州府志》,收入《中國地方志集成.山東府縣志輯44》,南京:鳳凰出版社,2004。
    蔣良騏撰,《東華錄》,濟南:齊魯書社,2005。
    鐵保等奉敕撰,《欽定八旗通志》,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鑲黃旗滿洲鈕祜祿氏弘毅公家譜》,收入《北京圖書館藏家譜叢刊‧民族卷》第40 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
    福格著,汪北平點校,《聽雨叢談》,北京:中華書局,1959 年。
    專書著作
    布魯斯.梅斯吉塔(Bruce Bueno de Mesquita)、艾雷斯德.史密斯(Alastair Smith) 著,王亦穹譯,《獨裁者手冊》,臺北:遠流出版,2019。
    朱子彥、陳生民,《朋黨政治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2。
    李洵、薛虹,《清代全史》,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
    杜家驥,《八旗與清朝政治論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杜家驥,《清朝滿蒙聯姻研究(上)》,北京:故宮出版社,2013。
    周遠廉,《順治帝》,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周遠廉、趙世瑜,《皇父攝政王多爾袞》,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姚念慈,《清初政治史探微》,瀋陽:遼寧民族出版社,2008。
    徐洪興,《朋黨與中國政治》,香港:中華書局,1992。
    張晉藩、郭成康,《清入關前國家法律制度史》,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8。
    郭松義、李新達、李尚英,《清帝列傳(附冊)‧清朝典制》,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
    陳寅恪,《柳如是別傳》,北京:三聯書店,2001。
    陳涴,《論史求是:陳涴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楊珍,《清前期宮廷政治釋疑》,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
    楊海英,《洪承疇與明清易代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雷炳炎,《清代八旗世職世爵研究》,長沙:中南大學出版社,2006。
    雷炳炎,《清代社會八旗貴族世家勢力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
    裴德生(Willard Peterson)主編,戴寅等譯,《劍橋清代前中期史1644-1680(上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社,2020。
    劉社建,《清代監察史》,上海:格致出版社,2019。
    劉剛,《清初流人陳之遴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
    鄧之誠,《清詩紀事初編》,臺北:明文出版社,1985。
    賴惠敏,《清代的皇權與世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謝國楨,《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北京:中華書局,1982。
    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著,陳蘇鎮、薄小瑩譯,《洪業:清朝開國史》, 北京:新星出版社,2017。
    期刊論文
    王于飛,〈陳名夏之死與順治改制內幕〉,《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2004 年第7 期,成都,2004 年7 月,頁458-463。
    王戎笙,〈順治遺詔與清初權力鬥爭〉,收入清史論叢編委會編,《清史論叢》,瀋陽:遼寧古籍出版社,1994 年,頁158-163。
    王廷元,〈順治帝與清初的「法明」政策〉,《社會科學輯刊》,1984 年第5 期,瀋陽,1984 年10 月,頁117-123。
    王佩環、姜相順,〈努爾哈赤大妃考——兼談皇太極爭奪汗位經過〉,《史學集刊》,1987 年第2 期,長春,1987 年7 月,頁30-36。
    王思治,〈清承明制說內閣〉,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編,《清史論叢.2000 年號》,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0 年,頁80-89。
    王思治、呂元驄,〈清代皇位繼承制度之嬗變與滿洲貴族間的矛盾〉,收入閻崇年主編,《滿學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1996 年,頁1-84。
    王振宇,〈姚文然交遊研究〉,合肥:安徽大學歷史學院碩士論文,2021。
    王鍾翰,〈清朝前期的黨爭問題〉,收入氏著,《清史餘考》,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2001 年,頁110-123。
    王鍾翰,〈關於滿族形成中的幾個問題〉,《社會科學戰線》,1981 年第1 期,長春,1981 年3 月,頁129-136。
    白新良,〈論皇太極繼位初的一次改旗〉,《南開史學》,1981 年第2 期,北京,1981 年9 月,頁23-100。
    朱令,〈天聰、崇德年間皇太極、多爾袞和多鐸政治關係演變〉,《安陽師範學院學報》,2019 年第3 期,安陽,2019 年6 月,頁83-87。
    吳志鏗,〈清代前期滿洲本位政策的擬訂與調整〉,《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22 期,臺北,1994 年6 月,頁85-117。
    吳志鏗,〈清代前期薙髮易服令的施行〉,《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23 期,臺北,1995 年6 月,頁169-202。
    宋國強,〈多爾袞爭位質疑〉,《滿族研究》,1994 年第1 期,瀋陽,1994 年3 月),頁30-32。
    李格,〈關於多爾袞擁立福臨問題的考察〉,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編,《清史論叢》,第2 輯,北京:中華書局,1980 年,頁263-274。
    李嘉昌、劉德州,〈順治朝南北黨爭探析〉,《歷史檔案》,2018 年第4 期,北京,2018 年11 月,頁90-96。
    李碩,〈順治帝與漢官集團之間的關係〉,《滿族研究》,2016 年第3 期,瀋陽,2016 年9 月,頁57-64。
    李鴻彬,〈孝莊文皇后〉,收入王思治主編,《清代人物傳稿》,卷 1,北京: 中華書局,1984 年,頁75。
    李鴻彬,〈皇太極繼嗣的幾個問題〉,《歷史檔案》,1981 年第3 期,北京,1981 年10 月),頁100-106。
    杜家驥,〈清太宗嗣位與大妃殉葬及相關問題考辨〉,《清史研究》,1997 年第3 期,北京,1997 年8 月),頁16-25。
    杜家驥,〈對清代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某些考察〉,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編,《清史論叢》,第7 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 年,頁115-124。
    周曉光,〈論多爾袞——多鐸聯盟與順治初年政局〉,《故宮博物院院刊》,1994 年第2 期,北京,1994 年5 月,頁24-28。
    孟森,〈八旗制度考實〉,《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6 本第3 分,臺北,1936 年7 月,頁343-412。
    房德鄰,〈清順治朝「三遇恩詔」考〉,《明清論叢》,第12 輯,北京,2012 年6 月),頁421-425。
    林乾〈巡按制度罷廢與清代地方監察的缺失〉,《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15 年第4 期,北京,2015 年7 月,頁88-92。
    祈美琴,〈清初內務府及其與十三衙門的關係〉,《清史研究》,1997 年第1 期,北京,1997 年2 月,頁28-36。
    張小李,〈順治朝多爾袞神主生袝太廟淺考〉,《歷史檔案》,2016 第4 期,北京,2016 年11 月),頁80-86。
    張升,〈馮銓史事雜考〉,《清史研究》,1998 年第3 期,北京,1998 年8 月,頁91。
    張升,〈論陳名夏與錢謙益之交往〉,《江海學刊》,1998 年第4 期,南京,1998 年7 月,頁126-128。
    張玉興,〈多爾袞擁立福臨考實〉,《故宮博物院院刊》,1984 年第1 期,北京,1984 年4 月,頁25-32。
    張杰,〈順治帝福臨繼位原因新析〉,《故宮博物院院刊》,2001 年第6 期,北京,2001 年12 月,頁47-54。
    張晉藩、郭成康,〈由崇德三、四年刑部滿文原檔看清初的刑法〉,《法學研究》,1984 年第4 期,北京,1984 年8 月,頁75-89。
    張書才編選,〈馮銓被劾案〉,《歷史檔案》,1981 年第4 期,北京,1981 年12 月,頁12-16。
    許曾重,〈太后下嫁說新探〉,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編, 《清史論叢》,第8 輯,北京:中華書局,1991 年,頁240-264。
    馮元魁,〈清朝的議政大臣制〉,《歷史教學》,1987 第4 期,天津,1987 年4 月,頁10-14。
    楊洪波,〈清初滿洲貴族集團內爭與皇權加強〉,《滿族研究》,瀋陽,1988 年7 月),頁26-31。
    楊珍,〈後金八王共治國政制研究〉,《中國史研究》,2000 年第1 期,北京,2000 年2 月,頁116-129。
    楊珍,〈索額圖研究〉,收入《清史論叢》編委會編,《清史論叢‧1996 年號》,瀋陽:遼寧古籍出版社,1996 年,頁112-128。
    葉高樹,〈從「八家均分」到「按官給俸」—清朝八旗俸餉制的建立〉,《東吳歷史學報》,第35 期,臺北,2016 年6 月,頁43-82。
    劉楠,〈從祁充格的宦海浮沉看清初政治演變〉,《北方民族大學學報》,2020 年第6 期,銀川,2020 年11 月,頁111-118。
    蔡美彪,〈大清國建號前的國號、族名與紀年〉,《歷史研究》,1987 年第3 期,北京,1987 年6 月),頁133-146。
    鄭天挺,〈清代包衣制度與宦官〉,收入氏著,《清史探微》,臺北:雲龍出版社,2002 年,頁65-89。
    盧正恒、黃一農,〈先清時期國號新考〉,《文史哲》,2014 年第1 期,濟南,2014 年1 月,頁66-74。
    閻崇年,〈順治繼位之謎新解〉,《承德民族師專學報》,第26 卷第3 期,承德,2006 年8 月,頁1-5。
    韓恒煜,〈陳名夏「南黨」案述略〉,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清史研究室編,《清史論叢》,第7 輯,北京:中華書局,1986 年,頁151-165。
    顧誠,〈順治十一年——明清相爭關鍵的一年〉,收入《清史論叢》委員會編,《清史論叢,1993 年號》,瀋陽:遼寧古籍出版社,1993 年,頁1-24。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