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盧正恒 Lu, Cheng-Heng |
---|---|
論文名稱: |
官與賊之間:鄭芝龍霸權及「鄭部」 Between Bureaucrat and Bandit: Zheng Zhilong's Maritime Hegemony and "Zheng Ministry" |
指導教授: |
黃一農
Huang, Yi-Long |
口試委員: |
李毓中
翁佳音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02 |
中文關鍵詞: | 明清史 、鄭芝龍 、鄭氏家族 、海盜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鄭芝龍 (?-1661) 是中外學界各個領域都相當關注的人物,無論是明清史或是中西交流史,都佔有重要的歷史地位。明末鄭芝龍建立了雄踞東南沿海的中國海權勢力,一度擊敗17世紀橫掃全球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其子鄭成功更以鄭芝龍所奠定的基礎,以東南沿海的狹小邊地及島嶼建立了鄭氏三代的政權,抗衡大清帝國及荷蘭東印度公司長達數十年。許多學者都曾經撰文探討鄭芝龍的興起、崛起原因,卻未曾思考明中葉以降如同鄭芝龍背景、經歷、勢力的海盜無數,為何僅有鄭芝龍能夠成功建立海上霸權。
透過爬梳各式方志、文集、檔案,甚至是碑刻資料,筆者將在明代海盜的脈絡下重新探討「鄭芝龍為何得以掘起」這一議題。本文從明中葉的海盜集團談起,藉以理解明代海盜集團的特色中是否有任何一致性。接著以明朝名將俞大猷之子俞咨臯在天啟年間活躍於閩海,加上在泉州地方的宗族勢力以及交友狀況談論。發現若以前人學者的觀點而言,俞咨臯擁有比鄭芝龍更好的機會可以建立海權。然而,在俞咨臯和鄭芝龍之間爆發關鍵的中左所之戰時,俞咨臯雖然身為福建總兵,掌握福建軍事大權,卻無法控制下屬的行動,導致明軍被鄭芝龍的海盜聯盟擊敗,加上天啟皇帝駕崩後的閹黨被整肅,俞咨臯受到牽連。同時鄭芝龍被福建巡撫熊文燦招撫,成為巡撫標下守備,並且授予可主動與外國交涉的「撫夷官」一職。
擊敗叛變的昔日盟友李魁奇、鍾斌後,鄭芝龍招募了一批屬於自己的標下軍隊,這支部隊之後隨鄭芝龍入山擊敗鐘凌秀,並在沿海打敗明末最後一位海賊王劉香之後,從鄭芝龍的私人部屬被拔擢成為明朝軍事體制下的軍官。從崇禎八年起,這批被時人稱為「鄭部」,專屬於鄭芝龍的軍隊成為福建各個階層的將領,控制了海防最前線以及福建總兵等職缺。藉由職務之便,「鄭部」掌握了從東南亞通往日本的貿易航線及港口,自此命令上行下效,不再有不同屬的問題,鄭芝龍也從此開始建立了鄭芝龍海上霸權。
明朝滅亡,清軍南下,扶持南明政權的鄭芝龍最終選擇降清。「鄭部」分裂成數派,一部分留在東南地區,以軍事力量維繫著其他南明政權,更成為日後鄭成功興起的軍事基礎。鄭芝龍在北京依靠譚泰、陳名夏以及當初招撫他入清的親家黃熙胤兄弟,或許也曾經風光一時。然而,順治十一年前後,多爾袞被整肅以來的清廷政爭把鄭芝龍牽扯進來。同時,鄭成功以及「鄭部」將領在南方的作戰,加上朝中政局變化,鄭芝龍一如天啟時期因黨爭而失敗的俞咨臯,鄭芝龍最終在政爭中淪為失敗方,流放寧古塔,並於康熙即位之後被處斬。
鄭芝龍在17世紀建立了海權勢力,並延續到鄭成功以降的鄭氏政權,而其成功原因即在於崇禎時期專屬於的「鄭部」,光明正大的在政府名義下控制沿海港口及貿易航線。然而,鄭芝龍卻也因為福建的「鄭部」將領攻打廣東,以及北京的「鄭部」提供其政敵資訊;鄭芝龍因為「鄭部」而掘起,因為「鄭部」而失敗。
Zheng Zhilong (1604-1661) became the most successful trader and powerful commander in 17th century China after he gained control of the profitable sea route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In fact, Zhilong was originally a pirate, and he was recruited by the Ming government, assailing other pirates to redeem his crime. After Zhilong destroyed three rival pirates, not only himself but also his subordinates were commissioned under the orthodox military ranks by the Ming government. Simultaneously, because his generals had become part of the Ming military system, Zhilong could order these generals to build a special organization, called the Zheng Ministry, which dominated the coastal strongholds, established by Ming government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dynasty, in Fujian. Holding all of the coastal fortresses and strong positions, Zhilong could operate the trade vessels that passed through Fujian waters to Japan for business. This is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that Zhilong could raise the strongest power to defeat the VOC and Zhilong’s son Coxinga could inherit a part of this power to establish a “state” between the most powerful continental empire, the Qing Empire, and maritime country, VOC, in the 17th century for almost half-century.
一、 傳統文獻以及史料
《二房參鎮羅黃氏族譜》,收入陳支平主編,《閩臺族譜彙刊》(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冊35-36。
《中國明朝檔案總匯》(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1)。
《江夏淵源》(載自新浪愛問共享資料http://ishare.iask.sina.com.cn/,光緒年間成書)。
《明清內閣大庫史料》(瀋陽:東北圖書館,1949)。
《明清史料》(臺北: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1962-1999)。
《明實錄》(臺北:中央硏究院歷史語言硏究所,1962,《明實錄》景印舊鈔本,明代其餘各朝實錄均同此本)。
《泉州文山黃氏黃鳳翔四子浤中房譜》(載自新浪愛問共享資料,光緒年間成書)。
《泉州桃源莊氏族譜匯編》委員會,《泉州桃源莊氏族譜匯編》(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9)。
《徐闇公先生年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清代詩文集彙編》,冊14,景印民國十五年刻本)。
《晉江安平莆田沙堤金墩黃氏宗譜》(載自新浪愛問共享資料,乾隆年間成書)。
《晉江福全蔣氏族譜》,收入陳支平主編,《閩臺族譜彙刊》,冊15-16。
《清實錄》(北京:中華書局,1986,清代其餘各朝實錄均同此本)。
《紫雲黃氏宗譜》(載自新浪愛問共享資料,乾隆年間成書)。
《萬曆十四年進士登科錄》(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明代科舉錄彙編》,第20冊,萬曆年間成書)。
《萬曆三十五年登科錄》(《中國科舉錄匯編》,第9冊,萬曆年間成書)。
《萬曆五年會試錄》(寧波:寧波出版社,《天一閣藏明代科舉錄選刊‧會試錄》,萬曆年間成書)。
《嘉靖癸丑進士同年便覽錄》(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複製中心,《中國科舉錄匯編》,第6冊,嘉靖年間成書)。
丁廷楗修,趙吉士纂,《徽州府志》(《中國方志叢書》,景印康熙三十八年刊本,康熙三十八年成書)。
于卜熊纂修,蔡逢恩續修,《海豐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景印乾隆十五年刻本,乾隆十四年成書)。
川口長孺,《臺灣割據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種,景印道光二十二年刊本)。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主編,《清初內國史院滿文檔案譯編》(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主編,《雍正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上海: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
文化雜誌社編,《16-17世紀伊比利文學視野裡的中國景觀資料》(鄭州:大象出版社,2003)。
文秉,《烈皇小識》(臺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263種,清初成書)。
方汝翼、賈瑚等修,周悦讓、慕榮榦等纂,《增修登州府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景印光緒七年刻本,光緒七年成書)。
方裕謹,〈鄭芝龍海上活動片斷(上)〉,《歷史檔案》,1981年第4期,頁3-11、29。
方鼎等修,朱升元等纂,《晉江縣志》(《中國方志叢書》,景印乾隆三十年刊本,乾隆三十年成書)。
王之正等修,沈展才等纂,《陸豐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景印乾隆十年刻本,乾隆十年成書)。
王之春,《國朝柔遠記》(《四庫未收書輯刊》景印光緒十七年刻本,光緒六年成書)。
王先謙,《東華錄》(《續修四庫全書》,景印光緒十年刻本,光緒十年成書)。
王在晉,《三朝遼事實錄》(《續修四庫全書》,景印崇禎年間刻本)。
王耒賢、許一德纂修,《貴州通志》(《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景印萬曆二十五年刻本,萬曆二十五年成書)。
王相、昌天錦修,蘭三祝、游宗亨等纂,《平和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景印光緒十五年刻本,光緒十五年成書)。
王家彥,《王忠端公文集》(《四庫禁燬書叢刊》,景印順治十六年刻本)。
王彬修,徐用儀纂,《海鹽縣志》(《中國方志叢書》,景印光緒二年刊本,光緒二年成書)。
王理孚修,劉紹寬纂,《平陽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景印民國十五年刻本,民國四年修)。
北京圖書館金石組編,《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
史朝富、陳良珍纂修,《永州府志》(《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景印隆慶五年刻本,隆慶四年成書)。
史澄等纂,瑞麟,戴肇辰等修,《廣州府志》(《中國方志叢書》景印光緒五年刊本,光緒四年成書),卷79,頁14。
史繼偕,《大中丞南宮祖凱歌副墨》(東京:高橋寫真株式會社,景印明刻本)。
左樹夔修,劉敬纂,《金門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景印民國十年抄本,民國十年成書)。
安雙成主編,《清初鄭成功家族滿文檔案譯編》(《臺灣文獻匯刊》,第1輯,第6冊)。
朱之英等纂修,《懷寧縣志》(《中國方志叢書》,景印民國五年刊本,民國五年成書)。
朱正元,《福建沿海圖說》(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光緒二十八年刻本)。
朱東光原修,萬民華補遺,石金和等增捕,《平陽縣志》(《中國方志叢書》,景印康熙年間抄本,康熙年間成書)。
江日昇,《臺灣外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古本小說集成》景印乾隆三十八年刊本,康熙四十三年成書)。
江樹生主譯,《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臺灣長官致巴達維亞總督書信集Ⅱ(1627-1629)》(南投:臺灣文獻館,2010)。
江樹生譯,《荷蘭大員長官致巴城總督書信集 (I)》(臺北:南天書局,2007)。
江樹生譯注,《熱蘭遮城日誌(第一冊)》(臺南:臺南市政府,2002)
池顯方,《晃岩集》(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景印崇禎十五年刻本,崇禎十五年成書),卷3,頁73。
何一鸞修,臧承宣纂,凌增華增修,《連山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景印民國十七年刊本,民國十七年成書)。
何丙仲、吳鶴立編纂,《廈門墓誌銘匯粹》(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1)。
何喬遠,《閩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崇禎四年成書)。
何喬遠,《鏡山全集》(東京,內閣文庫,據崇禎十四年刻本攝製)。
余景熹修,魯曾煜、施廷樞等纂,《福州府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景印乾隆十九年刻本,乾隆十六年成書)。
佚名,《閩海紀略》(《續修四庫全書》,景印清抄本)。
吳宗焯、李慶榮修,溫仲和纂,《嘉應州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景印光緒二十七年刻本,光緒二十四年成書)。
吳偉業,《梅村家藏稿》(《續修四庫全書》,景印宣統三年刻本)。
吳偉業,《梅村集》(《文淵閣四庫全書》,康熙七年成書)。
吳偉業著,靳榮藩注,《吳詩集覽》(《續修四庫全書》,景印乾隆四十年刻本)。
吳裕仁纂修,《惠安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景印民國二十五年鉛印本,嘉慶八年成書)。
吳穎纂修,《潮州府志》(北京:書目文獻,《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景印順治十八年刻本)。
吳應廉修,王映斗纂,《定安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景印光緒四年刻本,光緒三年成書)。
呂林鍾等修,趙鳳詔等纂,《舒城縣志》(《中國方志叢書》,景印光緒二十三年刊本,光緒二十三年成書)。
呂恩湛修,宗績辰纂,《永州府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景印道光八年刻本,道光五年成書)。
呂燕昭修,姚鼐纂,《新修江寧府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景印光緒六年刻本,嘉慶十六年成書)。
宋嗣京修,藍應裕等纂,《埔陽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景印康熙二十五年刻本,康熙年間成書)。
宋璧輿,《林屋詩稿》(《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景印康熙年間刻本)。
李天根,《爝火錄》(《臺灣文獻叢刊》,第177種,乾隆十三年成書)。
李世熊,《寒支初集》(《四庫禁燬書叢刊》,景印清初刻本)。
李東陽纂,申時行等重修,《大明會典》(北京:中華書局,1989,萬歷朝重修本)。
李書吉等纂,《澄海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景印嘉慶二十年刻本,嘉慶二十年成書)。
李清,《三垣筆記》(《續修四庫全書》,景印民國六年刊本)。
李敬修纂修,《費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景印光緒二十二年刻本,光緒二十二年成書)。
李毓中譯著,《臺灣與西班牙關係史料匯編(一)》(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8)。
李熙齡修,鄒恒纂,《武定府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景印咸豐九年刻本,咸豐九年成書)。
李福泰修,史澄、何若瑤纂,《番禺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景印同治十年刻本,同治十年成書)。
李維鈺原本,沈定均續修,吳聯薰增纂,《漳州府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景印光緒三年刻本,光緒三年成書)。
李應泰等修,章綬等纂,《宣城縣志》(《中國方志叢書》,景印光緒十四年刊本,光緒十四年成書)。
村上直次郎原譯,郭輝中譯,王詩琅、王世慶校訂,《巴達維亞城日記》(臺北,臺灣文獻委員會,1970)。
汪光復,《航海遺聞》,收入陳湖逸士,《荊駝逸史》(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道光年間刊本)。
沈有容,《閩海贈言》(《臺灣歷史文獻叢刊》,天啟年間成書)。
沈明臣、陳大科等纂,《通州志》(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天一閣明代方志選刊》,景印萬曆年間刻本,萬曆年間成書)。
沈國元,《兩朝從信錄》(《續修四庫全書》,景印崇禎年間刻本)。
沈雲,《臺灣鄭氏始末》(《續修四庫全書》,景印民國八年刻本,道光十六年成書)。
沈懋學,《郊居遺稿》(《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萬曆三十三年成書)。
沈翼機等編纂,嵇曾筠等監修,《浙江通志》(臺北:臺灣商務出版社,《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光緖二十五刻本)。
阮元修,陳昌齊等纂,《廣東通志》(《續修四庫全書》,景印道光二年刻本)。
阮旻錫,《海上見聞錄》(《臺灣文獻叢刊》,第24種,康熙四十五年成書)。
周之夔,《棄草二集》(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景印明末刻本)。
周昌晉,《鹺政全書》(《續修四庫全書》,景印天啟七年刻本),卷上,頁36。
周恒重修,《潮陽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景印光緒十年刻本,光緒十年成書)。
周凱修,凌翰等纂,《廈門志》(臺北,成文出版社,《中國方志叢書》,景印道光十九年刊本,道光十九年成書)。
周碩勲纂修,《潮州府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景印乾隆四十年刻本,乾隆二十七年成書)。
宗源瀚、郭式昌修,周學濬、陸心源纂,《湖州府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景印同治十三年刻本,同治九年成書)。
岳濬監修,杜詔編纂,《山東通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乾隆元年成書)。
明誼修,張岳崧纂,《瓊州府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景印民國十二年刊本)。
林時對,《荷牐叢談》(臺北:文海出版社,《清代稿本百種彙刊》,景印康熙間稿本)。
林偉盛譯,〈雷理生司令官日誌〉,《台灣文獻》,第54卷,第3期(2003),頁139-187。
林雲程修,沈明臣、陳大科等纂,《通州志》(《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景印萬曆年間刻本,萬曆年間成書)。
林學增修,吳錫璜纂,《同安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景印民國十八年刻本,民國十七年成書)。
林應翔等修,葉秉敬等纂,《衢州府志》(《中國方志叢書》,景印天啟二年刊本,天啟二年成書)。
林燫等纂修,《福州府志》(《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景印萬曆二十四年刻本)。
邵子彝修,魯琪光纂,《建昌府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景印同治十一年刻本,同治十一年成書)。
邵庭采,《東南紀事》(《續修四庫全書》,景印光緒十年刻本,光緒十年成書)。
金日昇,《頌天臚筆》(《四庫禁燬書叢刊》,景印崇禎二年刻本)。
金門珠浦許氏族譜編輯委員會,《金門珠浦許氏族譜》(金門:金門縣許氏宗親會,1986)。
侯元棐等修,王振孫等纂,《德清縣志》(《中國方志叢書》,景印康熙十二年抄本,康熙十二年成書)。
俞大猷,《正氣堂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四庫未收書輯刊》,景印道光年間刻本)。
俞大猷,《正氣堂續集》(北京,北京出版社,《四庫未收書輯刊》,景印道光年間刻本)。
冒起宗,《拙存堂逸稿》(《清代詩文集彙編》,冊6,景印順治年間刻本)。
姚柬之纂,《連山綏瑤廳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景印光緒三年刻本,道光十七年成書)。
查繼佐,《東山國語》(《臺灣文獻叢刊》,第163種,康熙年間成書)。
查繼佐,《罪惟錄》(《續修四庫全書》,景印民國刊本)。
胡之鋘修,周學智、尤遜恭等纂,《晉江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道光九年成書)。
胡維霖,《胡維霖集》(《四庫禁燬書叢刊》,景印崇禎九年序刊本)。
范士瑾纂修,《陽江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景印康熙二十七年刻本,康熙二十七年成書)。
茅元儀,《石民四十集》(《四庫禁燬書叢刊》,景印崇禎年間刻本)。
茅元儀,《掌記》(《四庫禁燬書叢刊》,景印崇禎年間刻本)。
茅元儀,《督師紀略》(《四庫禁燬書叢刊》,景印明末刻本)。
茅坤,《茅鹿門先生文集》(《續修四庫全書》,景印萬曆年間刻本)。
計六奇,《明季北略》(《續修四庫全書》,景印清刻本,康熙十年成書)。
計六奇,《明季南略》(《續修四庫全書》,景印清抄本,康熙十年成書)。
倪文蔚、蔣銘勛修,顧嘉衡、李廷鉽纂,《荊州府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景印光緒六年刻本,光緒六年成書)。
倪在田,《續明紀事本末》(《臺灣文獻叢刊》,第133種,光緒年間成書)。
凌雪,《南天痕》(《臺灣文獻叢刊》,第76種,景印清刊本)。
夏琳,《海紀輯要》(《臺灣文獻叢刊》,第22種,景印清抄本)。
夏琳,《閩海紀要》(《續修四庫全書》,景印清抄本)。
孫承宗,《高陽集》(《續修四庫全書》,景印嘉慶年間刊本)。
孫承澤,《山書》(《續修四庫全書》,景印清抄本)。
孫能寬等修,葉適等纂,《歸善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景印雍正二年刻本,康熙二十六年成書)。
孫鑄修,邵祥齡纂,《重修電白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景印光緒十八年刻本,光緒十四年成書)。
徐孚遠,《釣璜堂存稿》(《清代詩文集彙編》,冊14,景印民國十五年刻本)。
徐鼒,《小腆紀年》(《臺灣文獻叢刊》,第134種,咸豐十一年成書)。
栗永祿纂,《壽州志》(《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景印嘉靖年間刻本,嘉靖二十九年成書)。
秦炯纂修,《詔安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康熙三十年成書,景印同治十三年刻本)。
翁洲老民,《海東逸史》(《續修四庫全書》,景印民國二十三年刻本)。
郝玉麟等修,《福建通志》(《文淵閣四庫全書》,景印乾隆二年刻本,乾隆二年成書)。
馬思理,《掖垣封事》(東京:高橋寫真會社,景印明刻本)。
高錫疇等纂,高凌霨等重修,《臨榆縣志》(《中國方志叢書》,景印民國十八年刊本,民國十七年成書)。
屠英等修,江藩等纂,《肇慶府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景印光緒二年刻本,道光十三年成書)。
張以誠修,梁觀喜纂,《陽江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景印民國十四年刻本,民國五年成書)。
張廷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點校本)。
張廷玉撰,《清朝文獻通考》(《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乾隆五十二年成書)。
張廷玉撰,《欽定續文獻通考》(《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乾隆四十九年成書)。
張岱,《石匱書後集》(《續修四庫全書》,景印清抄本)。
張玿美纂,《惠來縣志》(南京:鳳凰出版社,《中國地方志集成》,景印民國十九年鉛印本,雍正年間成書)。
張時徹等纂修,《寧波府志》(《中國方志叢書》,嘉靖三十九年成書)。
張海等修,萬橚等纂,《當塗縣志》(《中國方志叢書》,景印乾隆十五年刊本,乾隆十五年成書)。
張國經修,鄭抱素纂,《廉州府志》(《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景印崇禎十年刻本,崇禎十年成書)。
張祥河,《小重山房詩詞全集》(《續修四庫全書》,景印道光年間刊本)。
張貴勝,《遣愁集》(《續修四庫全書》,景印康熙年間成書)。
張燮,《東西洋考》(《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萬曆四十五年成書)。
張藎修,沈麟趾等纂,《金華府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景印宣統元年刊本,康熙二十二年成書),卷13,頁5。
張瀚,《奚囊蠹餘》(《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景印隆慶六年刻本)。
張瀚,《臺省疏稿》(《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景印萬曆元年刻本)。
張寶琳修,王棻等纂,《永嘉縣志》(《中國方志叢書》,景印光緒八年刊本)。
張麟白,《浮海記》,收入孫成承澤等著,《臺灣關係文獻集零》(臺北:文海出版社,《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第51輯,景印明手抄本)。
曹剛等修,邱景雍等纂,《連江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景印民國二十二年鉛印本,民國十六年成書)。
曹履泰,《靖海紀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臺灣文獻叢刊》,第33種,景印咸豐間刊本,崇禎初成書)。
曹學佺,《石倉詩稿》(《四庫禁燬叢書刊》,景印乾隆十九年刻本)。
梅村野史,《鹿樵紀聞》(《臺灣文獻叢刊》,第127種,嘉慶九年成書)。
清高宗,《欽定千叟宴詩》(《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乾隆五十年成書)。
畢自嚴,《度支奏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續修四庫全書》,景印明崇禎刻本)。
莊起儔,《黄忠端公年譜》(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景印道光九年刻本)。
許弘綱,《群玉山房疏草》(《四庫未收書輯刊》,景印康熙年間刊本)。
許應鑅、朱澄瀾修,謝煌等纂,《撫州府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景印光緒二年刻本,光緒二年成書)。
郭棐,《粵大記》(重慶:西南師範大學出版社,《域外漢籍珍本文庫》,景印萬曆年間刻本)。
陳一元,《漱石山房集》(北京:北京出版社,《四庫禁燬書叢刊補編》,景印崇禎年間刻本)。
陳子龍,《安雅堂稿》(《續修四庫全書》,景印明刻本)。
陳子龍,《皇明經世文編》(《四庫禁燬書叢刊》,景印崇禎年間刻本)。
陳仁錫,《陳太史無夢園初集》(《四庫禁燬書叢刊》,景印崇禎六年刊本)。
陳仁錫撰,《皇明世法錄》(北京:北京出版社,《四庫禁燬書叢刊》景印崇禎年間刻本)。
陳允敦,《泉州名匾錄》(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5)。
陳元素,《註釋評點古今名將傳》(《四庫禁燬書叢刊》,景印天啓年間刻本)。
陳文燭修,《淮安府志》(《天一閣明代方志選刊續編》,景印萬曆年間刻本,萬曆元年成書)。
陳名夏,《石雲居文集》(《清代詩文集彙編》,冊16,景印順治年間刻本)。
陳汝咸原本,施錫衛再續纂修,《漳浦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景印民國二十五年刊本,光緒年間成書)。
陳伯陶等纂修,《東莞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景印民國十六年刊本,民國時期成書)。
陳志培修,王廷鑑等纂,《鄱陽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景印同治十年刻本,同治十年成書)。
陳道、黃仲昭纂修,《八閩通志》(《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景印弘治年間刻本,弘治二年成書。
陳燕翼,《思文大紀》(《續修四庫全書》,景印清抄本)。
陳鍈,王作霖,蔡廷推,鄧來祚纂修,《海澄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景印乾隆二十七年刻本,乾隆二十五年成書)。
陳鶴,《明紀》(《四庫未收書輯刊》,景印同治十年刻本)。
陶奭齡,《今是堂集》(《四庫禁燬書叢刊》,景印崇禎年間刻本)。
陸鏊,陳烜奎纂修,《肇慶府志》(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續編》,景印崇禎十三年刻本,崇禎十三年成書)。
傅恒等修,《御批歷代通鑑輯覽》(《文淵閣四庫全書》,乾隆三十三年成書)。
傅爾泰修,陶元藻纂,《延平府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景印同治十二年刻本,乾隆三十年成書)。
勞逢源、沈伯棠等纂修,《歙縣志》(《中國方志叢書》,景印道光八年刊本,道光八年成書)。
嵇璜撰,《皇朝通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乾隆三十五年成書)。
彭孫貽,《靖海志》(《續修四庫全書》,景印清抄本)。
曾日瑛等修,李紱等纂,《汀州府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景印同治六年刊本,乾隆十七年成書)。
曾邦泰等纂修,《儋州志》(北京:新華書店,《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景印萬曆四十六年刻本,萬曆四十六年成書)。
曾國藩、劉坤一等修,劉繹、趙之謙等纂,《江西通志》(《續修四庫全書》,景印光緒七年刻本,光緒七年成書)。
程恩澤,《程侍郎遺集》(《續修四庫全書》,景印咸豐五年刻本,道光二十六年成書)。
舒赫德、于敏中等撰,《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乾隆四十一年成書)。
鄂爾泰,《八旗通志初集》(乾隆四年武英殿刊滿文本,台灣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藏)。
陽思謙修,徐敏學、吳維新等纂,《泉州府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中國史學叢書》,第4輯,景印萬曆四十年刊本,萬曆四十年成書)。
黃一龍修,林大春纂,《潮陽縣志》(臺北:新文豐出版社,《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景印隆慶年間刻本,隆慶六年成書)。
黃汝良,《河干集》(東京:高橋寫真館,景印崇禎年間刊本)。
黃克纘,《數馬集》(《四庫禁燬書叢刊》,景印清刻本)。
黃宗羲,《行朝錄》(《四庫禁燬書叢刊》,景印清抄本,康熙年間成書)。
黃洪憲,《碧山學士集》(《四庫禁燬書叢刊》,景印萬曆年間刻本)。
黃景昉,《甌安館詩集》(東京:高橋寫真館,景印明刊本)。
黃愷元等修,鄧光瀛、邱復等纂,《長汀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景印民國三十年刊本,乾隆)。
黃道周,《黃漳浦集》(臺北:新文豐出版社,《叢書集成》,景印清刊本)。
黃鳳翔,《田亭草》(《四庫禁毀書叢刊》,景印萬曆三十九年刻本)。
黃凝道修,謝仲 纂,《岳州府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景印乾隆十一年刻本,乾隆十一年成書)。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所、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輯部主編,《鄭成功滿文檔案史料選譯》(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
楊文駿修,朱一新、黎佩蘭纂,《德慶州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景印光緒二十五年刻本,光緒年間成書)。
楊宜侖修,夏之蓉、沈之本纂,《高郵州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景印道光二十五年刻本,嘉慶十八年成書)。
楊洵、陸君弼等纂修,《揚州府志》(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景印萬曆年間刻本,萬曆二十九年成書)。
楊捷,《平閩記》(《臺灣文獻叢刊》,第98種,康熙二十二年成書)。
楊嗣昌,《楊文弱先生集》(《續修四庫全書》,景印清初刻本)。
楊霽修,陳蘭彬等纂,《高州府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景印光緒十六年刻本,光緒十五年成書)。
溫睿臨撰,李瑤輯,《南疆繹史》(《臺灣文獻叢刊》,第132種,道光九年成書)。
葉向高,《蒼霞草全集》(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景印明末刻本)。
葛洲甫纂,《豐順縣志》(《中國方志叢書》,景印光緒十年刊本,光緒十年成書)。
董應舉,《崇相集》(《四庫禁燬書叢刊》,景印崇禎年間刊本)。
董應舉,《崇相集選錄》(《臺灣文獻叢刊》,第237種,景印民國十七年刊本)。
路振飛,《路文貞公集》(《臺灣文獻匯刊》,第1輯,第4 冊,景印道光年間刻本)。
達春布修,黃鳳樓、歐陽燾纂,《九江府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景印同治十三年刻本,同治十三年成書)。
鄒兆麟、蔡逢恩修,梁廷棟、區為樑纂,《高明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景印光緒二十年刻本,光緒二十年成書)。
鄒維璉,《達觀樓集》(濟南:齊魯書社,《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景印乾隆三十一年重刊本)。
雷學海修,陳昌齊等纂,《雷州府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景印嘉慶十六年刻本,嘉慶十六年成書)。
廖必琦、宮兆麟等修,宋若霖等纂,《莆田縣志》(《中國方志叢書》,景印民國十五年刊本,乾隆二十三年成書)。
熊子臣、何鏜纂修,《栝蒼彙紀》,(《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景印萬曆七年刻本,萬曆七年成書)。
熊開元,《魚山剩稿》(《清代詩文集彙編》,冊14,景印康熙年間刊本)。
福建通志局編,《福建通紀》(臺北:臺灣大通書局,民國十一年成書)。
趙爾巽等,《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點校本,民國十七年成書)。
齊翀纂修,《南澳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景印乾隆四十八年刻本,乾隆四十八年成書)。
劉伯縉,彭澤修等纂,《杭州府志》(臺北:臺灣學生書局,《明代方志選》,景印萬曆七年刻本,萬曆七年成書)。
劉抃原本,惠登甲增修,黃德容、翁荃增纂,《饒平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景印光緒年間刊本)。
劉邦柄修,陳昌齊纂,《海康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景印嘉慶十七年刻本,嘉慶年間成書)。
劉昈纂修,趙良生續纂修,《武平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景印民國十九年刊本,康熙十一年成書)。
劉啟端等纂,《大清會典事例》(《續修四庫全書》,景印光緒年間刊本)。
劉國光、謝昌霖等纂修,《長汀縣志》(《中國方志叢書》,景印光緒五年刊本,光緒五年成書)。
劉業勤修,凌魚纂,《揭陽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景印民國二十六年鉛印本,乾隆四十四年成書)。
劉毓珂等纂修,《永昌府志》(《中國方志叢書》,景印光緒十一年刊本,光緒十年成書)。
劉溎年、張聯桂修,鄧掄斌、陳新銓纂,《惠州府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景印光緒七年刻本,光緒三年成書)。
劉廣生修,唐鶴徵纂,《常州府志》(北京:線裝書局,《南京圖書館孤本善本叢刊.明代孤本方志》,景印萬曆四十六年刻本,萬曆四十六年成書)。
樊維城、胡震亨等纂修,《海鹽縣圖經》(《中國方志叢書》,景印天啟四年刊本,天啟二年成書)。
歐陽保等纂修,《雷州府志》(《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景印萬曆四十二年刻本,萬曆四十二年成書)。
歐陽璨等修,陳于宸等纂,《瓊州府志》(《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景印萬曆年間刻本,萬曆年間成書)。
潘懿修,朱孫詒纂,《清江縣志》(《中國方志叢書》,景印同治九年刊本,同治九年成書)。
蔡獻臣,《清白堂稿》(北京:北京出版社,《四庫未收書輯刊》,景印明崇禎刻本,崇禎崇禎十五年成書)。
蔣方增纂修,《瑞金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景印道光二年刻本,道光二年成書)。
蔣廷錫,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書》(臺北:藝文出版社,景印雍正年間刊本)
談遷,《北游錄》(《續修四庫全書》,景印清抄本)。
談遷,《國榷》(臺北:鼎文書局,1977)。
鄧一鼒纂修,《尤溪縣志》(《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景印崇禎九年刻本,崇禎九年成書)。
鄭芝龍,《鄭氏族譜》(廈門:九州出版社,《臺灣文獻匯刊》,景印崇禎十三年成書)。
鄭鴻逵,《及春堂集》(《臺灣文獻匯刊》,第1輯,第4 冊,景印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藏孤本)。
魯可藻,《嶺表紀年》(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明末清初史料選刊》,景印清抄本)。
魯銓等修,洪亮吉等纂,《寧國府志》(《中國方志叢書》,景印民國八年刊本,嘉慶二十年成書)。
蕭應植、陳景塤等纂修,《瓊州府志》(《續修四庫全書》,景印乾隆年間刻本,乾隆三十九年成書)。
錢謙益,《牧齋初學集》(《清代詩文集彙編》,冊2,景印崇禎年間刻本)。
錫惡修,石景芬纂,《饒州府志》(《中國方志叢書》,景印同治十一年刊本,同治十一年成書)。
龍朝翊修,陳所能纂,《澄邁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景印光緒三十四年刻本,光緒三十四年成書)。
應檟,《蒼梧總督軍門志》(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製中心,《中國邊疆史地資料叢刊》,萬曆九年成書)。
薛應旂纂修,《浙江通志》(《中國方志叢書》,景印嘉靖四十年刊本,嘉靖四十年成書)。
韓爌,《欽定逆案》(《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景印清抄本)。
懷蔭布修,黃任、郭賡武纂,《泉州府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景印光緒八年刻本,乾隆二十八年成書)。
蘇鏡潭纂修,《南安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景印民國時期刊本)。
釋今釋編,張允格續編,《平南王原功垂範》(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北京圖書館藏珍本年譜叢刊》,景印乾隆三十年刻本)。
鐵保等纂修,《欽定八旗通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嘉慶元年成書)。
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景印手稿本)。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京都:中文出版社,1981)。
二、 近人論著
C. R. Boxer, “The Rise and Fall of Nicholas Iquan(Cheng Chi-lung 鄭芝龍),” T’ien-hsia Monthly, Vol.11, no.5(1941), pp. 401-439.
Hosea Ballou Morse, The Chronicles of East India Company Trading to China, 1635-1834 (Folkestone: Global Oriental, 2007), 14-30.
Hugo Grotius, The Free Sea (Indianapolis: Liberty Fund, 2004).
John E. Wills Jr., “Maritime China from Wang Chih to Shih Lang Themes in Peripheral History”, edit. by Jonathan D. Spence and John E. wills Jr., From Ming to Ch'ing: Coquest, Region, and Cotinuity in Seventeenth Century China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9), pp. 201-238.
John E. Wills, Jr., “Contingent Connections Fujian, the Empire, and the Early Modern World”, in edited by Lynn A. Struve, The Qing Formation in World-Historical Time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4), pp. 167-203.
Leonard Blussé, “Minnen-Jen or Cosmopolitan? The Rise of Cheng Chih-Lung Alias Nicolas Iquan,” E. B. Vermeer, Development and decline of Fukien province in the 17th and 18th centuries(Leiden: E.J. Brill, 1990), pp.245-264.
Leonard Blussé, “No Boat to China. 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 and the Changing Pattern of the China Sea Trade, 1635-1690,” Modern Asian Studies, Vol. 30, No. 1(1996), pp. 51-76.
Paul van Dyke, “The Anglo-Dutch Fleet of Defense(1620-1622) Prelude to the Dutch Occupation of Taiwan”, Around And About Formosa (Taipei: Ts’ao Yung-ho Foundation for Culture and Education, 2003), pp.61-82.
Robert J. Antony, Like Froth Floating on the Sea: the World of Pirates and Seafarers in Late Imperial South China (Berkeley: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Studies, 2003).
Tonio Andrade, “The Company’s Chinese Pirates: How the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 Tried to Lead a Coalition of Pirates to War against China, 1621-1662,” Journal of world history, Vol. 15, No. 4(2004), pp.415-444.
卜正民,《明代的社會與國家》(合肥:黃山書社,2009)。
于志嘉,《明代軍戶世襲制度》(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
川越泰博,《明代中国の軍制と政治》(東京:国書刊行会,2001)。
中村孝志,〈關於沈有容諭退紅毛番碑〉,收入村上直次郎等著,許賢瑤譯,《荷蘭時代台灣史論文集》(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1),頁187-204。
中島樂章,〈14-16世紀,東アジア貿易秩序の変容と再編:朝貢体制から1570年システムへ〉,《社会経済史学》,第76卷,第4卷(2011),頁3-26。
方真真,《明末清初台灣與馬尼拉的帆船貿易(1664-1684)》(台北:稻鄉出版社,2006)。
王于飛,〈陳名夏之死與順治改制內幕〉,《西南民族大學‧人文社科版》,第25卷,第7期(2004),頁458-463。
王日根,〈明代東南海防中敵我力量對比的變化及其影響〉,《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3年第2期,頁28-34。
王日根,〈明代海防建設與倭寇、海賊的熾盛〉,《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4期,頁13-18。
王冠倬,《中國古船圖譜》(北京:新華書店,2000)。
王毓佺,《明代的軍屯》(北京:中華書局,2009)。
王慕民,《海禁抑商與嘉靖「倭亂」:明代浙江私人海外貿易》(北京:海洋出版社,2011),頁54-91。
王鍾翰,〈洪承疇的歷史功過問題〉,收入氏作,《清史餘考》(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2001),頁147-155。
包樂史,〈中國夢魘─一次撤退,兩次戰敗〉,收入劉序楓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9輯(臺北:中央硏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硏究中心,2005),頁139-168。
古鴻廷,〈論明清的海寇〉,《海交史研究》,2002年第1期,頁19-35。
司徒琳,《南明史(1644-166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永積洋子,〈鄭芝龍父子と日本の「鎖国」〉,收於永積洋子主編,《「鎖国」を見直す》(東京:山川出版社,1999),頁56-72。
全漢昇,〈美洲發現對於中國農業的影響〉,收入《中國經濟史研究(二)》(北京:中華書局,2011),頁183-191。
安樂博、王紹祥,〈中國海盜的黃金時代:1520-1810〉,《東南學術》,第1期(2002),頁34-41。
朱永杰,《清代駐防城的時空結構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何丙仲,〈南明人物鄭彩早年史事考〉,《臺灣源流》,第31期(2005),頁36-47。
何孟興,〈洗島靖海:論明初福建的「墟地徙民」措施〉,《興大歷史學報》,第22期(2010),頁1-20。
何孟興,《浯嶼水寨:一個明代閩海水師重鎮的觀察》(臺北:蘭臺出版社,2006),頁11-12。
何鋒,〈明代海上力量建設中的官民互動〉,《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5期,頁114-121。
吳大昕,〈明嘉靖倭寇研究的回顧〉,《明代研究通訊》,第2期(1999),頁91-106。
吳正龍,《鄭成功與清政府間的談判》(臺北:文津出版社,2000)。
李李尚英,〈明與後金對遼沈地區的爭奪述評:兼論毛文龍與毛家軍〉,《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0年第5期,頁63-69。
李金明,〈明朝中葉漳州月港的興起與福建的海外移民,收入湯熙勇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10輯(臺北:中央硏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硏究中心,2008),頁65-100。
李洵,〈祖大壽與「祖家將」〉,《社會科學輯刊》, 1989年第2、3期,頁159-165。
李隆生,《晚明海外貿易數量研究:兼論江南絲綢產業與白銀流入的影響》(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5)。
李毓中,〈明鄭與西班牙帝國:鄭氏家族與菲律賓關係初探〉,《漢學研究》,第16卷,第2期(1998),頁29-60。
李毓中、吳孟真譯著,《西班牙人在臺灣1626-1642》(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6)。
李德霞,《17世紀上半葉東亞海域的商業競爭》(昆明:雲南美術出版社,2010)。
李慶新,《明代海外貿易制度》(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杜家驥,《八旗與清朝政治論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肖立軍,《明代省鎮營兵制與地方秩序》(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
岩生成一,〈明末日本僑寓支那人甲必丹李旦考〉,《東洋學報》,第23卷,第3期(1936),頁379-435。
林仁川,《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貿易》(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
林田芳雄,《鄭氏台湾史—鄭成功三代の興亡実紀》(東京:汲古書院,2003)。
林俊聰,《南澳島傳奇》(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林偉盛,〈一六三三年的料羅灣海戰─鄭芝龍與荷蘭人之戰〉,《臺灣風物》,第45卷,第4期(1994),頁47-82。
林偉盛,〈荷蘭貿易與中國海商(1635-1662)〉,《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7期(2000),頁16-30。
松浦章,《中国の海賊》(東京:東方書店,1995)。
武田万里子,〈海賊停止令と在外民眾の帰国困難〉,《海事史研究》,第66號(2009),頁1-18
金國正、吳志良,〈鄭芝龍與澳門:兼談鄭芝氏家族的澳門黑人〉,《海交史研究》,2002年第2期,頁48-59。
南柄文,《南明史》(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2)。
姚永森,〈明季保台英雄沈有容和《洪林沈氏宗譜》〉,《安徽史學》,1987年第1期,頁25-32。
柳無忌編,《南明史綱.史料》(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洪卜仁主編,《廈門城寨滄桑》(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1)。
原瑞琴,《《大明會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徐志豪,《毛文龍生平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徐泓,《二十世紀的明史研究》(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1)。
徐恭生,〈明初福建衛所與鄭和下西洋〉,《海交史研究》,1995年第2期,頁10-22。
徐華青,《中國宦官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徐曉望,〈清軍入閩與鄭芝龍降清事考〉,《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7期,頁70-77。
徐曉望,〈論17世紀荷蘭殖民者與福建商人關於臺灣海峽控制權的爭奪〉,《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期(2003),頁33、38。
徐曉望,〈論晚明對臺灣、澎湖的管理及設置郡縣的計劃〉,《中國邊疆史地研究》,第14卷,第3期(2004),頁108-115。
晁中辰,《明代海禁與海外貿易》(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翁佳音,〈十七世紀的福佬海商〉,湯熙勇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7輯(臺北:中央硏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硏究所,1999),頁59-92。
翁佳音,《荷蘭時代臺灣史的連續性問題》(臺北:稻鄉出版社,2008)。
康培德,〈親王旗與藤杖─殖民統治與土地挪用〉,《臺灣史研究》,第13卷,第2期(2006),頁36-49。
張彬村,〈十六世紀舟山群島的走私貿易〉,收入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編輯委員會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1輯(臺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4),頁71-95。
張彬村,〈美洲白銀與婦女貞節:1603年馬泥拉大屠殺的前因與後果〉,收入陳國棟、羅彤華主編,《經濟脈動》(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頁291-316。
張菼,〈鄭成功的五商〉,《臺灣文獻》,第36卷,第2期(1985),頁15-33。
張增信,〈明季東南海寇與巢外風氣1567-1644〉,張炎憲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3輯(臺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8),頁313-344。
張增信,《明季東南中國的海上活動(上)》(台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88)。
張顯清、林金樹主編,《明代政治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曹永和,《中國海洋史論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0)。
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6)。
細谷良夫,〈清朝中期八旗漢軍的再編組〉,收入石橋秀雄編,楊寧一、陳濤譯,《清代中國的若干問題》(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1),頁68-90。
許毓良,《清代臺灣的海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郭紅、于翠豔,〈明代都司衛所制度與軍管制政區〉,《軍事歷史研究》,2004年第4期,頁81-83。
陳支平,《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與社會》(臺北:揚智文化,2004)。
陳支平,《民間文書與明清東南族商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9)。
陳永明,《清代前期的政治認同與歷史書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陳在正,〈鄭芝龍在清鄭和談中所扮演的角色〉,《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1988年第3期,頁117-124。
陳宗仁,〈晚明「月港開禁」的敘事與實際:兼論通舶、徵商稅與福建軍情之轉變〉,收入湯熙勇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10輯,頁101-142。
陳尚勝,《「懷夷」與「抑商」:明代海洋力量興衰研究》(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7)。
陳忠烈,〈明代粵西的海防〉,收入澳門大學社會科學及人文學院中文系中國文化研究中心編,《明清廣東海運與海防》,頁165-174。
陳春聲,〈16世紀閩粵交界地域海上活動人群的特質:以吳平的研究為中心〉,收入李慶新主編,《海洋史研究(第一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頁129-152。
陳春聲,〈從「倭亂」到「遷海」-明末清初潮州地方動亂與與鄉村社會變遷〉《明清論叢》第二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1),頁73-106。
陳春聲、肖文評,〈聚落形態與社會轉型:明清之際韓江流域地方動亂之歷史影響〉,《史學月刊》,2011年第2期,頁55-68。
陳國棟,〈十七世紀的荷蘭史地與荷據時期的臺灣〉,《臺灣文獻》,第54卷,第3期(2006),頁107-138。
陳啟鐘,《明清閩南宗族意識的建構與強化》(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9)。
陳博翼,〈動乱か貿易か:16-17世紀中国東南沿海部における「寇」〉,《海港都市研究》,第4卷(2009),頁3-24。
陳篤彬、蘇黎明,《泉州古代書院》(濟南:齊魯書社,2003)。
程紹剛譯註,《荷蘭人在福爾摩沙(1624-1662)》(臺北:聯經出版事業,2000)。
黃一農,〈吳橋兵變:明清鼎革的一條重要導火線〉,《清華學報》,新42卷,第1期(2012),頁79-133。
黃一農,〈官方與民間、史實與傳說夾縫中的江陰之變〉,收入陳永發主編,《明清帝國及其近現代轉型》(臺北:允晨文化,2011),頁159-160。
黃一農,〈明清之際紅夷大砲在東南沿海的流布及其影響〉,《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1本,第4分(2010),頁769-832。
黃一農,〈紅夷大砲與皇太極創立的八旗漢軍〉,《歷史研究》,2004年第4期,頁74-105。
黃一農,〈劉興治兄弟與明季東江海上防線的崩潰〉,《漢學研究》,第20卷,第1期(2002),頁131-161。
黃一農,〈歐洲沉船與明末傳華的西洋大砲〉,《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5本,第3分(2004),頁573-634
黃一農,《兩頭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新竹:清大出版社,2007)。
黃中青,《明代海防的水寨與遊兵─浙閩粵沿海島嶼防衛的建置與解體》(宜蘭:學書獎助基金,2001)。
黃江華,〈明大學士張瑞圖及夫人墓誌銘淺析〉,《福建文博期刊》,2010年第4期,頁73-76。
黃挺,〈明代後期閩粵之交的海洋社會:分類、地緣關係與組織原理〉,《海交史研究》,2006年第2期,頁123-134。
楊金森、范中義,《中國海防史(上)》(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
楊彥杰,《荷據時代臺灣史》(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7)。
萬明,《明代中外關係史論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
葉高樹,〈明清之際遼東的軍事家族:李、毛、祖三家的比較〉,《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42期(2009),頁121-195。
劉志偉,《在國家與社會之間:明清廣東地區里甲賦役制度與鄉村社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歐陽泰,鄭維中譯,《福爾摩沙如何變成臺灣府?》(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07)。
蔡石山著,黃中憲譯,《海洋台灣:歷史上與東西洋的交換》(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1)。
鄭永常,〈明太祖朝貢貿易體制的建構與挫折〉,《新亞學報》,第22卷(2003),頁457-498。
鄭永常,《來自海洋的挑戰:明代海貿政策演變研究》(臺北:稻鄉出版社,2008)。
鄭振滿,《明清福建家族組織與社會變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鄭振滿、丁荷生編纂,《福建宗教碑銘彙編‧泉州分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鄭喜夫,〈鄭芝龍滅海寇劉香始末考〉,《臺灣文獻》,第18卷,第3期(1967),頁19-39。
鄭維中,《荷蘭時代的臺灣社會:自然法的難題與文明化的歷程》(臺北:前衛出版社,2004)。
鄭廣南,《中國海盜史》(上海: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1998)。
鄧孔昭,《鄭成功與明鄭臺灣史研究》(北京:台海出版社,2000)。
盧正恒,〈大君有命以正功:《平定海寇方略》滿、漢稿本初探〉,發表於2011年11月3、4日,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研究中心海洋史研究中心與日本九州大學合辦「近世東亞海域史的多視角研究:以各國史料為中心的探討」。
盧正恒、黃一農,〈先清時期國號再考〉,撰稿中。
盧建一,《明清海疆政策與東南海島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
蕭一山,《清代通史》(臺北:商務印書館,1962)。
錢海岳,《南明史》(北京:中華書局,2006)。
鮑曉鷗,《西班牙人的台灣體驗(1626-1642):一項文藝復興時代的志業及其巴洛克的結局》(臺北:南天書局,2008)。
謝國楨,《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
謝國楨,《南明史略》(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9)。
謝國楨,《增訂晚明史籍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聶德寧,〈明清之際鄭氏集團海上貿易的組織與管理〉,《南洋問題研究》,1992年第1期,頁98-105。
聶德寧,《明末清初海寇商人》(臺北:楊江泉,2000)。
藍達居、林元平,〈論閩東南港市海洋人文的研究〉,《海交史研究》,2000年第2期,頁89-91。
顧誠,《南明史》(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7)。
顧衛民,〈明鄭四代與天主教會的關係〉,《文化雜誌》,第50期(2004),頁69-80。
三、 未刊檔案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藏,〈兵部為官兵會勦屢捷海寇迫乞降由〉,登錄號:201696-001。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藏,〈兵部截留閩造火器以濟急需事〉,登錄號166915-001。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藏,〈為陳學捷分別戍杖追俸由〉,登錄號201621-001。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內閣大庫藏,〈福建巡按為恭報賊情事〉,登錄號:034968-001。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內閣大庫檔,〈滿文清世祖實錄稿—順治五年四月份〉,登錄號:167262-001。
中央研究院藏內閣大庫檔,〈為通判何陛等分別敘卹〉,登錄號:201618-001
四、 網路資料
「中國故宮博物院「數字資料館」:http://big5.dpm.org.cn:82/gate/big5/www.dpm.org.cn/shtml/520/@/96565.html。
「中國國家圖書館「數字圖書館」:http://www.nlc.gov.cn/
「早稻田大學「古典籍総合データベースグッズ」:http://www.wul.waseda.ac.jp/kotenseki/
「明人文集聯合目錄與篇目索引資料庫」:http://nclcc.ncl.edu.tw/ttscgi/ttsweb5?@0:0:1:mb@@0.4678251233417541。
「中華姓氏譜牒」:http://www.pudie.com/show.asp?ids=12300
「泉州科技新聞網」:http://www.qxkjb.com/html/kgsc_10_14373.html
「臺灣網」:http://big51.chinataiwan.org/zppd/zpgc/200805/t20080528_6503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