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江宏鈞 |
---|---|
論文名稱: |
荀子「化性起偽」思想之可能性 —從「意志」的面向來探討 The possibility of idea of“Hua Xing Qi Wei”of Xunzi -- Investigate from the conception of“will” |
指導教授: |
林聰舜
伍振勳 |
口試委員: |
林啟屏
王靈康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畢業學年度: | 10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09 |
中文關鍵詞: | 荀子 、性惡 、化性起偽 、意志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荀子以「性惡說」聞名於世,在儒家思想裡似乎獨樹一格。但荀子也因此在中國思想史的路途上幾乎是飽受冷眼,倍嚐風雨。一直到明清之後,王先謙、汪中、孫詒讓等人極力闡揚先秦諸子學,再經過後來的學者不斷地研究,荀子的思想總算是逐漸被受到肯定與重視。既使思考的出發點不同,但是在最終的目標上亦是殊途同歸。
但是在強大的孟子形上道德思維的影響下,荀子思想本身的獨立地位與價值並沒有全然底定。大多數學者認為荀子對「人性改造」的思想裡,缺少了自主性和普遍性,因為沒有一個能夠自生自發的道德根源存在。我認為荀子的「化性起偽」說本身已經算是一套夠完整自足的理論,順著這套理論來進行對身心的修養,成為聖人君子是有可能的。只是人自身的本能和慾望很強,人的自我意識與選擇又會帶來不確定性,還有其他複雜的外部因素等,在在都會影響到「化性起偽」完成的可能。
我思索著一個能夠促使「化性起偽」說完成的重要關鍵,之後在荀子文本中發現到「志意」一詞,而「志意」在文本裡所呈現出來的一個型態與力量,非常可能就是我想要找到的關鍵要素。我認為這個要素是一個常被稱為「精神力」的「意志」,只是在文本內無法被直接發現,因此我從荀子文本著手,藉由對「志意」、「志」等高度相關的詞彙,以及與「意志」的內涵有所關連的段落進行搜索和彙整,然後採用文字、聲韻、與訓詁等方法來理解及分析內部的意義之後,我發現荀子不僅早在文本內明白地宣揚「意志」的存在,也用其他的敘述手法來表現「意志」的作用跟重要性。
一.古籍
周 左丘明著,晉 杜預注,唐 孔穎達正義,李學勤主編:《春秋左傳正義:昭公》,台北:台
灣古籍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10月
漢 孔安國傳,唐 孔穎達正義:《尚書正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12月
漢 許慎撰,清 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1月
漢 董仲舒著,趙炎元註譯:《春秋繁露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5月
南唐 徐鍇:《說文解字繫傳》,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10月
宋 朱熹:《四書集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8年4月
宋 朱熹:《周易本義》,台北:大安出版社,1999年7月
清 王夫之:《禮記章句》,台北:廣文書局,1967年7月
清 郝懿行:《鄭氏禮記箋》,濟南:齊魯書社,2010年4月
江灝、錢宗武譯註,周秉鈞審校:《今古文尚書全譯》,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
金兆梓:《尚書詮釋》,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8月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3年5月
裴普賢:《詩經評註讀本》,台北:三民書局,2006年6月
周 左丘明著,吳 韋昭:《國語》,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83年12月
漢 司馬遷著,日 瀧川龜太郎校注:《史記會注考證》,台北:大安出版社,1998年9月
漢 司馬遷著,馬持盈註:《史記今註》,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10月
清 黃宗羲:《宋元學案‧說齋學案》,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75年
荀況:《荀子新註》,台北:里仁書局,1983年11月
王弼:《老子道德經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宋 黎靖德:《朱子語類‧戰國漢唐諸子》(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明 王守仁著,施邦曜輯評:《陽明先生集要》,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10月
明 王守仁:《王陽明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
明 王陽明:《傳習錄》,南京:鳳凰出版社,2013年5月
清 王先謙:《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3月
清 孫貽讓:《墨子閒詁》,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4月
清 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台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7月
李滌生:《荀子集釋》,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9年2月
梁啟雄:《荀子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1月
章詩同:《荀子簡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7月
熊公哲:《荀子今譯今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5年9月
劉師培:《荀子補釋》,台北:藝文印書館,出版時間不明
《諸子集成》,上海:上海書局,1986年7月
東漢 張衡著,張震澤校注:《張衡詩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6月
唐 韓愈撰,清 馬其昶校注,馬茂元編次:《韓昌黎文集校注》,台北:鼎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5年11月
宋 洪興祖:《楚辭補注》,台北:大安出版社,1995年6月
清 陳澧:《陳澧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7月
卞孝萱:《劉禹錫集》,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3月
張志烈、馬德富、周裕鍇主編:《蘇軾全集校注》,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6月
二.專書
明 傅山評注,吳連成釋文:《傅山《荀子》《淮南子》評注手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10月
清 吳汝綸:《諸子集評》,台北:中華書局,1970年
王穎:《荀子倫理思想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
王祥齡:《荀子的超越性思維》,台北:五南出版社,2005年8月
王邦雄:《中國哲學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3年
王開府:《儒家倫理學析解》,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6年3月
王壽男主編:《墨子、商鞅、莊子、孟子、荀子》,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8年6月
王威海:《韋伯:擺脫現代社會兩難困境》,瀋陽:遼海出版社,1999年7月
王汎森:《章太炎的思想:兼論其對儒學思想的衝擊》,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7月
孔繁:《荀子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11月
孔憲鐸、王登峰:《基因與人性》,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
牟宗三:《名家與荀子》,台北:學生書局,1985年
牟宗三:《牟宗三先生全集》,台北:聯經出版社,2003年
牟宗三:《智的直覺和中國哲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1年3月
何淑靜:《孟荀道德實踐理論之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
向仍旦:《荀子通論》,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1987年12月
任繼愈:《中國哲學發展史:先秦》,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6月
岑賢安等著:《性》,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年
杜維明著,陳靜譯,楊儒賓導讀:《儒教》,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杜維明:《我們的宗教:儒教》,台北:麥田出版社,2002年
杜正勝:《編戶齊民:傳統政治社會結構之形成》,台北:聯經出版社,1990年4月
李天虹:《郭店楚簡〈性自命出〉研究》,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李瑩瑜:《荀子內聖外王思想研究》,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9月
李哲賢:《荀子之名學析論》,台北:文津出版社,2005年10月
李哲賢:《荀子之核心思想—「禮義之統」及其現代意義》,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8月
李書有:《中國倫理思想發展史》,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2年1月
李亞彬:《道德哲學之維—孟子荀子人性論比較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
吳茹寒:《荀子學說淺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82年6月
吳復生:《荀子思想新探》,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8年9月
吳樹勤:《禮學視野中的荀子人學:以知通統類為核心》,濟南:齊魯書社,2007年9月
吳光:《儒家哲學片論 : 東方道德人文主義之研究》,台北:允晨文化出版社,1990年6月
吳汝鈞:《儒家哲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5年12月
吳怡:《中庸誠的哲學》,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76年2月
吳康:《學庸論文集》,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1月
周群振:《荀子思想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7年4月
周與沉:《身體:思想與修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1月,
周志煌著:《物類與倫類:荀學觀念與近現代中國學術話語》,台北:洪葉文化出版社,2013年3
月
林清江:《教育社會學析論:我國社會與教育關係之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81年7
月
林登順:《魏晉南北朝儒學流變之省察》,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4月
東方朔:《合理性之尋求:荀子思想研究論集》,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6月
韋政通:《荀子與古代哲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年9月
姜國柱:《中國歷代思想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12月
姚才剛:《終極信仰与多元價值的融通 : 劉述先新儒學思想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3年10
月
高正:《《荀子》版本源流考》,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4月
高柏園:《中庸形上思想》,台北:東大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88年3月
唐君毅:《中國哲學原論,原性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9年11月
唐端正:《先秦諸子論叢》,台北:東大出版社,1981年5月
袁信愛、潘小慧:《荀子社會學思想研究、從解蔽心看荀子的知識論與方法學》,台北:花木蘭文
化出版社,2008年9月
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台中:私立東海大學出版,1977年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上海:上海書局,2004年6月
徐復觀:《中國思想史論集續篇》,上海:上海書局,2004年6月
徐學庸:《靈魂的奧德賽:柏拉圖費多篇》,台北:長松文化興業有限公司,2004年2月
徐學庸譯注:《米諾篇、費多篇譯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13年10月
徐千章:《荀子與兩漢儒學》,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2月
郭志坤:《荀學論稿》,上海:三聯書局,1991年9月
翁惠美:《荀子論人研究》,台北:正中書局,1988年7月
陶鴻慶:《讀諸子札記》,台北:商務印書館,1971年11月
夏甄陶:《論荀子的哲學思想》,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8月
晁福林:《先秦社會思想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6月
秦彥士:《諸子學與先秦社會》,河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
馬積高:《荀學源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
陳來:《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1996年
陳靜美:《荀子的教育哲學——以「成德理論」為進路》,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年9
月
陳修武:《荀子:人性的批判》,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12年
陳鼓應:《尼采新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5年12月
陳大齊:《荀子學說》,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1989年
陳飛龍:《荀子禮學之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9年4月
陳科華:《儒家中庸之道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4月
陳慶衍:《大學探義》,台北:法蘭克福國際工作室,2001年8月
張丰乾:《《詩經》與先秦哲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11月
張勻翔:《攝王於禮、攝禮於德-荀子之智德及倫理社會建構之意涵》,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2010年3月
張立文:《天》,台北:七略出版社,1996年
張立文:《性》,台北:七略出版社,1996年
張立文:《中國哲學範疇精粹叢:道》,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3月
張維安:《文化與經濟:韋伯社會學研究》,台北:巨流圖書有限公司,1995年2月
張博樹:《利維坦導讀》,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張春興:《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台灣東華書局,1991年11月
張豈之:《中國儒學思想史》,台北:水牛圖書出版社,1992年4月
許建良:《先秦儒家的道德世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8月
梁濤、斯雲龍編:《出土文獻與君子慎獨——慎獨問題討論集》,廣西:漓江出版社,2012年1
月
梁瑞明:《道德體驗与道德哲學:康德道德形上學探本實踐理性批判導讀》,香港:志蓮靜苑,2009
年2月
黃聖旻:《王先謙荀子集解研究》,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6年3月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台北: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1月
程兆熊:《儒家思想—性情之教》,台北:明文書局,1986年4月
曾昭旭:《道德與道德實踐》,台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83年4月
嵇哲:《先秦諸子學》,台北:洪氏出版社,1982年10月
傅武光:《中國思想史論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90年9月
楊華:《先秦禮樂文化》,漢口: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
楊秀宮:《孔孟荀禮法思想的演變與發展》,台北: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8月
楊長鎮:《荀子類的存有論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
楊祖漢:《中庸義理疏解》,台北:鵝湖月刊社,1984年5月
葛兆光:《七世紀前中國的知識、思想與信仰世界》,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年4月
廖其發:《先秦兩漢人性論與教育思想研究》,重慶:重慶出版社,1999年12月
廖名春:《荀子新探》,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2月
蒙培元:《中國心性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90年
蔡仁厚:《孔孟荀哲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4年
蔡仁厚、林月惠編:《牟宗三先生全集 心體與性體(一)》,台北:正中書局,1968年5月
蔡仁厚:《中國哲學史》,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9年7月
蔡錦昌:《從中國古代思考方式論較:荀子思想之特色》,台北:唐山出版社,1989年3月
趙士林:《荀子》,台北:東大圖書出版社,1999年6月
趙澤厚:《大學研究》,台北:台灣中華書局,1972年3月
潘菽:《意識:心理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年12月
劉述先等著:《當代新儒學論文集‧外王篇》,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5月
龍宇純:《荀子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7年
鮑國順:《荀子學說析論》,台北:華正書局,1982年6月
錢遜:《先秦哲學》,遼寧:遼寧教育出版社,1994年2月
錢新祖:《中國思想史講義》,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3年8月
鄺士元:《中國學術思想史》,台北:里仁書局,1992年1月
韓宏韜:《《毛詩正義》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8月
謝謙:《中國古代宗教與禮樂文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7月
謝君直:《郭店楚簡儒家哲學研究》,台北:萬卷樓,2008年8月
韓廷一:《韓昌黎思想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2年2月
韓宏韜:《毛詩正義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8月
魏元珪:《荀子哲學思想》,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9月
魏啟鵬:《簡帛〈五行〉箋釋》,台北:萬卷樓,2000年7月
譚宇權:《荀子學說評論》,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1月
譚宇權:《中庸哲學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11月
羅光:《中國哲學思想史:先秦篇》,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2年
蘇郁銘:《1994年~2003年美國的荀子研究》,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2年9月
《中國哲學 第十輯》,北京:三聯書局,1983年
三.期刊與會議論文
王慶光:〈先秦內聖觀由「神文」向「人文」之轉型〉,《興大人文社會學報》第6期,1997年6
月)、《原道》第五輯,陳明、朱漢民主編,貴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4月
王慶光:〈荀子「化性起偽」淵源孔子之研究〉,荀子研究的回顧與開創系列研討會,「第一次:
中日荀子研究的評述」,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2005年11月
王慶光:〈荀子「天君」之心的倫理學意涵〉,「傳統中國倫理觀的當代省」國際學術研討會,
2008年5月
李哲賢:〈荀子人性論研究在美國〉,政大中文學報第八期,2007年12月
周德良:〈荀子「心偽論」的重建〉,臺北大學中文學報第4期,2008年3月
東方朔:〈心知與心慮──兼論荀子的道德主體與人的概念〉,《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二十
七期,2012年1月
潘小慧:〈從「解蔽心」到「是是非非」:荀子道德知識論的建構及其當代意義〉,《哲學與文化》,
第卅四卷第十二期,2007年12月
劉又銘:〈從"蘊謂"論荀子哲學潛在的性善觀〉,孔學與二十一世紀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政治大
學文學院,2001年10月
劉又銘:〈論荀子的哲學典範及其流變〉,荀子研究的回顧與開創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科會國際合
作處贊助,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主辦,2006年2月
佐籐將之:〈荀子哲學研究之解構與建構:以中日學者之嘗試與「誠」概念之探討為線索〉,《國
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第三十四期,2007年10月
佐籐將之:〈掌握變化的道德──荀子「誠」概念的研究〉,漢學研究第27卷第4期,2009年12
月
四.外文資料
日 小野澤精一等編:《氣的思想:中國自然觀和人的觀念的發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3月
日 加藤常賢等著,蔡懋棠譯:《中國思想史》,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8年5月
日 西田几多朗:《善的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1965年8月
日 金子榮一著,李永熾譯:《韋伯的比較社會學》,台北:水牛圖書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8年
10月
日 渡邊秀方著,劉侃元譯:《中國哲學史概論》,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7月
英 弗蘭克‧帕金:《馬克斯‧韋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年6月
美 赫博特‧芬格萊特著,劉東主編:《孔子:即凡而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年9月
德 霍布斯:《論公民》,貴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
德 尼采著,楊桓達等譯:《尼采之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台北:百善書房,2004年
美 里奇拉克:《發現自由意志與個人責任》,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4月
德 叔本華,石冲白譯,楊一之校:《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11
月
德 格奧爾格‧西美爾,朱雁冰譯:《叔本華與尼采》,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
美 班杰明‧史華慈著,劉東主編:《古代中國的思想世界》,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
12月
德 阿爾伯特‧史懷哲:《中國思想史(Geschichte des Chinesischen Denkens)》,北京:社會科學
文獻出版社,2009年9月
德 韋伯著,簡惠美譯:《中國的宗教:儒教與道教》,台北:遠流出版社,1996年1月
德 韋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台北:左岸文化出版社,2008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