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何明星
論文名稱: 清代新埔陳朝綱家族之研究
The Study on Chen Cha'o Kang's Family at Hsin-Pu during the Chin Dynasty
指導教授: 江天健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1
中文關鍵詞: 新埔五份埔家族史陳朝綱地域社會網絡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論文摘要
    清代的新埔因位於霄裡溪及馬武督溪二大溪谷匯流,沖積而成的鳳山溪河階一帶之交通要地,成為漢「番」交易之市場,清嘉慶年間以後,新埔成為茶、蔗糖、樟腦三大經濟作物的集散地,當時商旅雲集,商業鼎盛,儼然為入山一大街鎮。產業與商業的發達促成本區域內一些粵籍大家族的興起,並逐漸成為地方社會的領導階層,清末新埔地區各姓家祠林立,商舖店號雲集,可知清代的新埔地區實具有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與歷史發展的重要性,該地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形成諸多獨特性的現象,因此,筆者深感到新埔家族研究的使命感與迫切性。
    筆者發現陳氏家族的發展歷程呈現幾點獨特的地方,陳朝綱家族為客籍移民家族,客家移民習於組織各種宗族嘗會、村廟祭祀、自衛團練等組織,以結合宗族與鄉族的人力、物力達成墾殖致富的目的,亦藉此聯繫彼此的關係。此外,陳氏家族並與新埔其他地方家族間存在著微妙的競合關係,並與北台灣的重要家族維繫著某種程度的互動網絡關係。
    本論文即透過對清代新埔陳朝綱家族的研究,以探討地方家族在特定的地理與歷史條件下之發展情形,並論述家族發展與地域社會網絡形成的關聯性。研究的重點在於透過土地拓墾的關係、宗族組織的建立、鄉莊組織、商業網絡與地方祭典區的形成等不同面向來析解清代新埔地方家族與社會的糾結過程與互動網絡關係。
    本研究得到幾項研究發現,其一,陳朝綱家族迅速地崛起與發展,與晚清台灣社會的劇烈變遷實有互相呼應之關聯性,陳朝綱亦善於掌控官方政策與社會局勢的變動,運用策略以達成個人及家族地位上升的目的。其二,「新埔五份埔陳家古文書」的發現除了有助於了解陳氏家族土地拓墾的過程,並可作為鳳山溪中游開發史之珍貴史料,有助於了解清代新埔、咸菜甕等地區的開墾、社會經濟、族群關係與家族發展等內涵,值得作更深入之研究探討。其三,陳氏家族善於運用血緣、地緣、功能、國家權力等網絡關係,爭取家族發展的物質性與社會性之各項資源,以逐步提升個人及其家族之聲望與財富地位,而組織宗族嘗會與建立宗祠則為重要的手段之一。其四,本研究發現新埔地區家族的發展歷程具有其共通性,亦各有其獨特性,彼此之間亦透過土地、婚姻、商業、地方祭典、地方事務的參與等互動關係而建立起綿密、交錯的地方社會網絡,因此,本論文的研究可作為新埔地區家族史研究的開端,更是客籍移民家族研究的重要嘗試。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史回顧6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15 第二章 陳氏家族的崛起與勢力擴展18 第一節 遷徙期-陳氏家族之入臺與遷徙18 第二節 奠基期-立業開基五份埔24 第三節 成長期-屢建軍功與武裝拓墾31 第四節 成熟期-陳氏家族的穩定發展45 第三章 陳氏家族的土地拓墾與經營54 第一節 土地開發與家族發展 第二節 陳氏家族土地分佈與拓墾型態60 第三節 土地與社群79 第四節 土地拓墾的產物商業化與財富的累積89 第四章 陳氏家族與地方社群網絡96 第一節 宗族組織與陳朝綱家族的發展96 第二節 地方祭祀組織與陳氏家族的參與101 第三節 地方公共事務的參與及功能網絡之建立111 第四節 陳朝綱家族發展過程的網絡現象121 第五章 結論133 參考書目137 附 錄147 附錄一:新埔五份埔陳朝綱家族年表147 附錄二:祭祀公業超學公派下系統圖152 附錄三:陳氏家族鬮分書(明治三十六年)153 附錄四:陳氏家族相關古文契書154

    參考書目
    一、史料部分
    丁曰健,《治臺必告錄》,南投:台灣省文獻會,1997年。
    丁崑健撰,《新竹市志》,新竹:新竹市政府,1995年。
    王世慶編,《台灣公私藏古文書彙編影本》,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影本。
    台灣總督府,《台灣列紳傳》,大正五年(1916年)刊行。
    《台灣古文書》(一),中研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古文書室藏影本。
    台灣省文獻會譯編,《台灣慣習記事》,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87年2月。
    何培夫主編、林文睿監修,《台灣地區現存碑謁圖誌-新竹縣市篇》,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1998年。
    林百川、林學源,《樹杞林志》,台灣文獻叢刊第63種,臺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898年。
    林豪,《東瀛紀事》,台灣文獻叢刊第八種,臺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年11月。
    波越重之,《新竹廳志》,新竹:新竹廳總務課,明治40年(1907)。
    周碩勳,《潮州府志》,清乾隆二十七年重修,高雄:高雄市潮汕同鄉會,1968年。
    《金廣福古文書》,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古文書室藏。
    《淡新檔案》,未刊,藏於台大特藏組。
    硃批奏摺,故宮博物院藏。
    不著傳者,《敕封粵東義民祀典簿》,手稿未刊,清道光十五年至光緒十九年(1835-1893),新埔枋寮褒忠亭義民廟收藏。
    陳朝龍著、林文龍點校,《合校足本新竹縣采訪冊》,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年。
    陳雨中家族文書,竹東鎮陳雨中派下後裔陳天鵬先生提供。
    陳氏家族鬮分書影本,明治三十六年閏五月,陳家祠祭祀公業管理人陳展東提供。
    陳氏家族手抄族譜影本,陳光維先生提供,年代不詳。
    陳得富編,《廣東省蕉嶺縣尖坑陳家族譜》,高雄美濃,民國1990年1月。
    《清代台灣大租調查書》,台灣文獻叢刊第152種,臺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年。
    郭輝等纂,《新竹縣志》,國防本,1976年。
    黃旺成主修,《台灣省新竹縣志》,台1版,臺北:成文,1983年。
    黃新亞等纂,《苗栗縣志》。
    不著撰人,《新竹縣制度考》,台灣銀行研究叢刊第101種,臺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年。
    不著撰人,(1894年纂修)《新竹縣采訪冊》,台灣研究叢刊第145種,臺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年。
    新埔五份埔陳家古文書,陳氏家族提供,筆者收藏。
    新埔張雲龍家族鬮分書影本,同治九年(1870)閏拾月,張姓家族後裔張紹瑚先生提供。
    新竹縣文獻委員會譯,《咸菜甕地方沿革史》,光緒二十九年(明治三十六年,原日文),不著作者。
    新竹縣文獻委員會編,《新竹文獻會通訊》,第5、9、13號,1953年12月。
    新埔鎮誌編輯委員會,《新埔鎮誌》,新竹:新埔鎮公所,1997年7月。
    慎德嘗祀簿,手稿未刊,陳光平先生提供。
    鄭用錫(1834年纂修),《淡水廳志》,台灣分館藏本。
    鄭鵬雲、曾逢辰(1897年纂修),《新竹縣志初稿》,台灣銀行研究叢刊第61種,臺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新竹廳竹北一堡、竹北二堡土地申告書》,明治34年(1901),影本存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圖書館。
    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編,《台灣土地慣行一斑》,臺北:台灣日日新報,1905年。

    二、專書部份
    尹章義,《張士箱家族移民發展史-清初閩南士族移民台灣之一個個案研究(1702-1983)》,臺北:張士箱家族拓展史研纂委員會,1983年7月。
    伊能嘉矩著、江慶林等譯,《台灣文化志》,台中:台灣省文獻會,1991年6月。
    杜贊奇著、王福明譯,《文化、權利與國家-(1900-1942)年的華北農村》,南京: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4年。
    吳學明,《金廣福墾隘與新竹東南山區的開發,1834-1895》,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14),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86年。
    林滿紅,《茶糖樟腦業與晚清台灣》,臺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印,台灣研究叢刊第115種,1978年。
    林滿紅,《茶糖樟腦業與晚清台灣》,臺北:聯經出版社,1997年。
    林玉茹,《清代竹塹地區的在地商人及其活動網絡》,聯經出版社,2000年5月。
    施添福,《清代在臺漢人的祖籍分佈和原鄉生活方式》,台北:師大地理系,1987年。
    莊英章,《家族與婚姻-台灣北部兩個閩客村落之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4年。
    陳紹馨,《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臺北:聯經出版社,1979年5月。
    陳其南,《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允晨出版社,l99l年。
    陳亦榮,《清代漢人在台灣地區遷徙之研究》,臺北:東吳大學,1991年5月。
    陳支平,《近五百年來福建的家族社會與文化》,上海:三聯書店,1991年5月。
    陳孔立,《清代台灣移民社會研究》,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0年10月。
    陳進傳,《宜蘭傳統漢人家族之研究》,宜蘭:宜蘭縣立文化中心,1995年5月。
    許雪姬,《板橋林家:林平侯父子傳》,南投:文獻會,2000年。
    連橫,《台灣通史》,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76年5月。
    莫里斯.弗里德曼著,劉曉春譯,《中國東南的宗族組織》,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3月。
    張研,《十八世紀的中國社會》,臺北:昭明出版社,2000年9月。
    張仲禮,《中國紳士-關於其在19世紀中國社會中作用的研究》,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8年。
    張炎憲,《台灣平埔族文獻資料選集-竹塹社(下)》,臺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田野研究室,1993年5月。
    張素玢等著,《北桃園區域發展史》,桃園:桃園縣立文化中心,1998年8月。賀長齡,《皇朝經世文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第74輯,第731號,臺北:文海出版社影印,1973年12月。
    黃富三,《霧峰林家的興起一從渡海拓荒到封疆大吏1729-1864》,臺北:自立晚報,l987年。
    黃富三,《霧峰林家的中挫》,臺北:自立晚報,1992年。
    黃朝進,《清代竹塹地區的家族與地域社會一以鄭林兩家為中心》,臺北:國史館,1995年6月。
    溫廷敬,《丁日昌政書》,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續編,77輯762號,臺北:文海出版社。
    費孝通、吳辰伯等著,《皇權與紳權》,上海:觀察社,1937年。
    楊彥傑,《閩西客家宗族社會研究》,香港:國際客家協會海外華人研究社法國遠東學院,1996年。
    鄭振滿,《明清福建家族組織和社會變遷》,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
    蔡淵洯,《清代臺灣社會領導階層》,臺北:師大歷史所碩士論文,1980年。
    劉寧顏編、江慶林譯,《臺灣鐵路史》上卷,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0年6月。。
    褒忠義民廟創建兩百年紀念慶典籌備委員會編印,《褒忠義民廟創建兩百週年紀念特刊》,新竹:褒忠義民廟特刊編輯委員會,1989年。
    戴炎輝,《中國法制史》,臺北:三民書局,1966年。
    羅香林,《客家研究導論》,臺北:古亭,1975年,台一版。

    三、博碩士論文部份
    李昭容,《鹿港丁家之研究》,嘉義: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7月。
    林泓祥,《清末新埔客家傳統民宅空間構成之研究》,台南:成功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碩士論文,1988年。
    林玉茹,《清代竹塹地區的在地商人及其活動網絡》,臺北:台大歷史研究所博士論文,1997年。
    林聖芬,《清代台灣之團練制度》,臺北: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78年6月。
    林偉盛,《清代台灣分類械鬥之研究》,臺北: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年。
    林欣怡,《樟腦產業下的地方社會與國家-以南庄地區為例》,臺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2月。
    邱欣怡,《清領時期台閩地區米榖貿易與商人(1685-1850)》,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洪心光,《清末五分埔聚落空間構成之研究》,台南:成功大學建築所碩士論文,1990年。
    范瑞珍,《清代臺灣竹塹地區客家人拓墾研究-以族群關係與產業發展兩層面為中心所做的探討》,台中:東海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5年。
    陳重成,《一個新封建主義的歷史範疇-中國宗族社會與村落社會的持續與變遷(1900-1999)》,臺北: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2月。
    陳啟鐘,《明清閩南宗族意識的建構與強化》,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2年7月。
    張牲壽,《清末客家傳統民宅單體建築構成之研究》,台南:成功建築及都市設計所碩士論文,1988年。
    張瓊文,《土地 社會與國家: 新店地區的空間性轉化》,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曾春鎂,《新埔地區的經濟與社會變遷(1684-1945)》,臺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3年。
    劉坤昌,《清代台灣民間自衛武力之研究》,臺北: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社會科教學碩士論文,2003年1月。
    賴玉玲,《新埔枋寮義民爺信仰與地方社會的發展-以楊梅地區為例》,桃園: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蘇仁榮,《日據時期新埔街庄的形成與發展》,台南: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年。

    四、期刊論文部分
    山田賢著、太城佑子譯,<中國明清時代「地域社會論」研究的現狀與課題>,《暨南史學》,2期,1999年6月。
    尹章義,〈臺北平原拓墾史研究1697-1772〉,《臺北文獻》,直字74,1981年。
    尹章義,<閩粵移民的協和與對立-以客屬潮州人開發臺北以及新莊三山國王廟的興衰史為中心所作的研究>,《臺北文獻》,74期,1985年,頁6。
    王世慶,<林本源的農田水利事業>,《台灣風物》,46卷2期,1996年。
    吳學明,<清代一個務實拓墾家族的研究-以新竹姜朝鳳家族為例>,《台灣史研究》,第2卷2期,1995年。
    李亦園,<台灣傳統的社會結構>,《台灣史蹟源流》,南投:台灣省文獻會,1981年11月。
    林美容,<由祭祀圈到信仰圈─臺灣民間社會的地域構成與發展>,《歷史月刊》,9卷,1988年10月。
    林美容,<草屯鎮之聚落發展與宗族發展>,《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民俗文化組》,臺北:中央研究院,1989年。
    林衡道,<竹北六家的林姓聚落>,見《西河林氏六屋族譜》,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82年6月。
    林瑤棋,<唐山過台灣的故事-龍井林開榮家族的發展史>,《歷史月刊》,1999年5月號。
    林正子,<連橫「台灣通史」卷三三「林占梅列傳」-道咸同北部台灣的豪紳>,《東洋文化研究紀要》,第91號,(1982年9月)。
    卓克華,<潘宮籌墓暨清代士林潘家之發展>,《臺北市市定古蹟潘宮籌墓調查研究與修護計畫》,臺北市政府,2003年。
    岡田謙,<臺灣北部村落與祭祀圈>,《民族學研究》,4卷1期,1938年。
    周錫瑞、蘭京,<中國地方精英與支配模式導論>,香港:《中國社會科學季刊(夏季卷)》,總第23期,1998年。
    施添福,<清代竹塹地區土牛溝和區域發展- 一個歷史地理學的研究收於《清代台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竹:新竹縣文化局,2001年。
    施添福,<清代竹塹地區的墾區庄-萃豐庄的設立和演變>,收於《清代台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歷史地理研究》,新竹:新竹縣文化局,2001年9月。
    施添福,<台灣歷史地理劄記(二):竹塹、竹塹埔和「鹿場半被流民開」>,《台灣風物》,39卷4期,1989年12月。
    施添福,<台灣竹塹地區傳統稻作農村的民宅:一個人文生態學的詮釋>,《師大地理研究報告》,17期,1991年3月。
    施添福,<清代台灣「番黎不諳耕作」的緣由:以竹塹地區為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1990年春季。
    許嘉明,<祭祀圈之於居臺漢人社會的獨特性>,《中華文化復興月刊》,11卷6期,1978年。
    許雪姬,<台灣家族史研究及史料>,收於《台灣史與台灣史料(二)》,臺北:吳三連基金會,1995年。
    許雪姬,<林本源及其花園之研究>、《高雄文獻》,第3卷第4期,(1980年)。
    陳宇卿、蔡兆冀,<新埔的開發沿革與宗教信仰>,《台灣文獻》,第33卷2期,1981年6月。
    陳運棟,<第三級古蹟新埔鎮上枋寮劉氏雙堂屋之歷史研究>,《台灣文獻》,第46卷1期,1995年。
    陳運棟,<中港溪流域內山之開拓>,收入黃卓權編著,《苗栗內山開發之研究專輯-附廣泰成文物史話》,1990年5月。
    陳進傳,<清代口葛瑪蘭的拓墾社會-從血緣、地緣、本土化觀點探討之>,《臺北文獻》,直字92期,1990年6月。
    陳東有,<康熙朝米價中的商人行為>,《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5年第3期,廈門: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編輯部出版,1995年。
    陳漢光,<林本源家小史>,《台灣風物》,15卷1期,1965年8月。
    陳漢光,<台灣移民史略>,《台灣文化論叢》,第一冊,臺北:中華文化出版委員會,1954年10月。
    莊英章、 陳運棟,<清代頭份的宗族與社會發展史>,《師大歷史學報》,10期,1982年6月。
    莊英章、陳運棟,〈清未臺灣北部中港溪流域的糖篰經營與社會發展:頭份陳家的個案研究〉,《中研院民族所集刊》,56期,l983年秋季。
    莊英章、陳運棟,〈晚清臺灣北部漢人拓墾型態的演變一以北埔姜家的墾闢事業為例〉,收入瞿海源、章英華編《臺灣社會與文化變遷》,中研院民族所專刊,乙種16期,1986年6月。
    莊英章、周靈芝,<唐山到臺灣:一個客家宗族移民的研究>,《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一)》,中研院三研所,1984年。
    莊英章,<日據時期土地申告書資料評介>,《台灣風物》,35卷1期,1985年3月。
    莊英章,〈臺灣漢人宗族發展的若干問題一一寺廟宗祠與竹山的墾殖型態〉,《中研院民族所集刊》,36期,1974年。
    莊吉發,<故宮檔案與清代台灣史研究-清代台灣耕地開發史料概述 >,《台灣文獻》,49卷3期,1998年。
    莊吉發,<篳路藍縷:從檔案資料看清代台灣粵籍客民的拓墾過程與社區發展>,《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2年。
    康豹、魏捷茲、陳世榮、黃大展、莊珮柔、羅世傑等,<地方社會的跨學科研究讀書會>,《史匯》,3期,1999年4月。
    康豹,<日治時期新庄地方精英與地藏庵的發展>,《北縣文化》,第64期,2000年。
    盛清沂,<新竹、桃園、苗栗三縣地區開闢史(上)>,《台灣文獻》,31卷4期,1980年12月。
    盛清沂,<新竹、桃園、苗栗三縣地區開闢史(下)>,《台灣文獻》,32卷1期,1981年。
    連瑞枝,<從鄉紳到地方精英>,《史匯》,3期,1999年4月。
    張菼,<同籍械鬥的吳阿來事件>,《台灣文獻》,20卷4期,1969年12月。
    黃富三,<板橋林本源家與清代北臺山區的發展>,《台灣史研究》,第2卷1期,1995年6月。
    黃富三,<從劉銘傳開山撫番政策看清廷、地方官、士紳的互動>,《國史上中央與地方的關係》,中華民國史專題第五屆討論會論文集,國史館,2000年。
    黃卓權,<黃南球先生年譜初稿(一)>,《台灣風物》,37卷3期,1987年9月。
    黃卓權,<清代北台內山開墾與客家優佔區的族群關係>,收入《第六屆台灣地理學術研討會》,臺北:台灣師範大學,2002年5月。
    黃卓權,<獅潭山區的拓墾>,收入《苗栗內山開發之研究》,苗栗縣立文化中心,1990年5月。
    黃永達,<從開基祖稱謂及開台祖派下「公號」與移墾地的關係看臺灣客家人的在地認同>,《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2年。
    蔡淵洯,<清代臺灣社會上升流動的兩個個案>,《臺灣風物》,30卷3期,1980年。
    蔡淵洯,<清代臺灣社會領導階層的組成>,《史聯雜誌》,2期,l983年。
    蔡淵洯,<清代臺灣社會領導階層性質之轉變>,《史聯雜誌》,3期,1983年。
    蔡淵洯,<清代臺灣移墾社會的商業>,《史聯雜誌》,7期,1985年12月。
    蔡淵洯,〈清代臺灣基層政治體係中非正式結構之發展〉,《師大歷史學報》,11期,1983年。
    賴玉玲,<清代咸菜甕地區的經濟發展與客家人的拓墾>,《九十一年度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2年。
    劉廣京,<後序:近世制度與商人>,收於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臺北:聯經出版社,1987年。
    劉蘭肖,<清代宗族研究概述>,《歷史教學》,第9期,1998年。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