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徐慧玲
論文名稱: 銅鑼國小一年丁班常用部首識字教學之研究
指導教授: 黃陶陶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39
中文關鍵詞: 常用部首識字教學行動研究
外文關鍵詞: Frequently-used radicals, Word recognition techniques, Action research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 要

    本研究是一位國小一年級教師在班上實施「常用部首識字教學」之實踐性研究。

    研究者有感於「識字教學」對於一年級學生之重要行及迫切性。於是嘗試運用中國文字所具備獨一無二之「部首」概念,發展一套兼具邏輯性與科學性的識字教學模式,並運用在研究者所擔任之班級教學中。教材之編製,是以本校一年級現行國語版本中的生字教材為基礎,並參酌王志成、葉紘宙〈2002〉《趣味的部首》一書中所列之ㄧ、二級部首,從中歸納出45個部首做為本研究「常用部首識字教學」之教材單元。教材之設計是以圖像式的方法導入部首的概念,並透過字形的演變分析、字義的解說及同類部首字的歸納方式,來建構學生對於部首概念的認知。

    本研究是採用行動研究法來進行,以研究者身兼教學者的身分,與班上31位小朋友透過師生間平等、真實的對話與討論過程,透過研究者不斷的省思與修正教學,希冀達到提升教學品質之目的。

    而本研究所獲致之結論如下:

    一、「常用部首識字教學」在國小一年級實施,具有可行性,但亦有其侷限性。
    二、「常用部首識字教學」對於國小一年級學生之識字興趣,有明顯的提升。
    三、「常用部首識字教學」對於國小一年級學生之識字能力,有明顯的提升。
    四、實施「課程行動研究」是教師實踐知識與提升專業成長的有效方法。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做為教師、學校、教育主管機關及後續研究者之參考。

    關鍵字:常用部首、識字教學、行動研究


    Abstract

    This research is the result of a first-grade teacher’s practical approach for teaching first-grade students “the word recognition technique involving frequently used radicals” to learn Chinese words.

    Success in learning basic Chinese words is not only fundamental but also crucial for first-graders. Recognizing how pressing this task is at hand, the author developed a logically and scientifically sound word recognition teaching technique on the basis of the unique “radicals” of Chinese words, and applied this technique to her class. The compilation of materials used for teaching was based on the standard textbook for teaching vocabulary for first-graders in her school and a teaching aid of 45 frequently used radicals the author extracted from the first and second-grade radicals listed in the “Fun with Radicals of Chinese Words” by Wang Zhi-cheng and Yeh Hong-zhou (2002). The design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s incorporated pictures and images to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concept of radicals. By analyzing the evolution of word forms, explanations for the meanings of words, and grouping of words with common radicals, these teaching materials are able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cept of radicals.

    This study is action research in the sense that upon development of this technique, the author tested its effectiveness using the teaching aid described above on her class of 31 first-grade student. The following preliminary results were obtained:

    1. The “word recognition technique involving frequently used radicals” is an effective and practical teaching method but has its limitations.
    2. The technique h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students’ appetite for learning.
    3. The technique has considerably raised students’ ability in character recognition.
    4. Conducting “curriculum action research” is a good way for teachers to put theory into practice and to boost the standard of professionalism in the field of teaching.

    Finally, based on the above research results, the author proposed some suggestions in which she anticipates that fellow teachers, schools, and ministering bodies of th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will use this research as a reference of future development.

    Key Words: Frequently-used radicals, Word recognition techniques,
    Action research.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4 第三節 名詞釋義……………………………………………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6 第二章 文獻探討……………………………………………9 第一節 中國文字的特性與造字原理………………………9 第二節 中國文字的認知歷程………………………………21 第三節 主要的中文識字教學法……………………………28 第四節 部首覺知與識字的關係……………………………33 第三章 研究方法……………………………………………45 第一節 採用行動研究法的原因……………………………45 第二節 研究流程……………………………………………48 第三節 研究場域與情境……………………………………51 第四節 課程架構與教學方案………………………………54 第五節 研究資料之蒐集整理與分析………………………64 第四章 常用部首識字教學之實踐過程……………………69 第一節 楔子…………………………………………………69 第二節 心中有夢……………………………………………75 第三節 夢想起飛……………………………………………76 第四節 逐夢踏實……………………………………………102 第五節 美夢成真……………………………………………139 第五章 學習成效之評估與教學省思………………………147 第一節 學習成效之…………………………………………147 第二節 我的教學省…………………………………………158 第六章 結論與建……………………………………………161 第一節 結論…………………………………………………161 第二節 建議…………………………………………………165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171 二、西文部份…………………………………………………175 附錄 附錄一 常用部首識字學習…………………………………176 附錄二 巧手畫部首學習單…………………………………221 附錄三 我愛啞巴老師………………………………………225 附錄四 給家長的一封信……………………………………227 附錄五 常用部首識字教學實施前問卷(家長篇)………228 附錄六 常用部首識字教學實施前問卷(學生篇)………229 附錄七 常用部首識字教學課程大綱………………………230 附錄八 常用部首識字教學實施後問卷……………………231 附錄九 常用部首識字教學前(後)測題目………………232 附錄十 常用部首識字學習單成績表………………………233 附錄十一 一年級常用部首識字教材內容及名稱一覽表…234 附錄十二 教師行動研究效度自我檢核表…………………237 表 次 表3-1 《翰林版》第一冊生字表………………………….57 表3-2 《翰林版》第二冊生字表………………………….58 表3-3 常用的一級部首 ………………………………….59 表3-4 常用的二級部首 ………………………………….60 表3-5 一年級生字部首歸類表 ………………………….60 表3-6 常用部首識字教學內涵 ………………………….62 表4-1 家長對於識字相關問題問卷統計 ……………….71 表4-2 家長對於孩子在識字學習方面的看 …………….72 表4-3 學生在國語、識字課及對閱讀興趣前測問卷統計….73 表4-4 關於「你覺得認識更多字有什麼好處?」………….73 表4-5 學生對部首概念的前測認知統計 ……………………74 表4-6 常用部首識字教學活動設計一……………………….77 表4-7 常用部首識字教學活動設計二……………………….81 表4-8 常用部首識字教學活動設計三……………………….85 表4-9 常用部首識字教學活動設計四……………………….88 表4-10 常用部首識字教學活動設計五……………………….92 表4-11 常用部首識字教學活動設計六……………………….96 表4-12 常用部首識字教學活動設計七……………………….99 表4-13 常用部首識字教學活動設計八………………………103 表4-14 常用部首識字教學活動設計九………………………108 表4-15 常用部首識字教學活動設計十………………………112 表4-16 常用部首識字教學活動設計十一……………………117 表4-17 常用部首識字教學活動設計十二……………………121 表4-18 常用部首識字教學活動設計十三……………………126 表4-19 常用部首識字教學活動設計十四……………………131 表4-20 常用部首識字教學活動設計十五……………………135 表4-21 常用部首識字教學活動設計十六……………………141 表4-22 常用部首識字教學活動設計十七……………………143 表5-1 學生國語課學習興趣與識字學習興趣變化…………152 表5-2 學生對部首概念的前後測統計分析…………………156 表5-3 學生對於部首識字課程的看法………………………157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志成 (1996)。談小學生常用的部首。新竹師院國教世紀,186,14-19。
    王志成 (2001)。小學生部首教學初探。新竹師院語文學報,8,73-92。
    王志成、葉紘宙(2000)。部首字形演變淺說。台北市:文史哲。
    王志成、葉紘宙(2001)。趣味的部首(上冊)(下冊)。台北市:文史哲。
    王初慶(1980)。中國文字結構析論。台北市:文史哲。
    王基倫(1996)。集中識字教學在國語文上的運用。台北師院學報,9,頁111-128。
    王淑貞(2000)。不同學習特質學習障礙學童接受字族文教學之歷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王惠君(2003)。部件識字策略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識字成效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王筠(1974年版)。文字蒙求。台北市:華聯。
    左民安、王盡忠(1998)。漢字部首講解。福建省:人民。
    朱仲謀譯(2004)。行動研究-原理與實作。台北市:五南。
    老志鈞(2000)。掌握漢字特點的識字教學法-分析比較。中國語文通訊,53,頁1-9。
    艾偉(1970)。漢字問題。台北:中華書局。
    朱敬先(1986)。學習心理學。台北市:千華。
    李平譯(1996)。Thomas Armstrong。經營多元智慧: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台北市:遠流。
    李佳娥(2004)。漢字教學法。線上檢索日期:2004年10月26日。
    http://psyultra.psy.ccu.edu.tw/learning/ChineseLearning.html
    李淑媛(1999)。不同教學法對國小二年級學習障礙學童識字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李敏生(2000)。漢字哲學初探。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呂美娟(1999)。基本字帶字識字教學對國小識字困難學生成效之探討。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吳啟振(1998)。認識國字部首。台北市:國語日報。
    吳嘉芬(1998)。部首覺知對兒童認字的影響。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佟樂泉、張一清(1999):小學識字教學研究。廣州市:廣東教育出版社。
    林尹(1971)。文字學概說。台北市:商務印書。
    林生傳(1994)。教育心理學。台北市:五南。
    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語分析。台北市:心理。
    林成滔(2004)。字裡乾坤。北京市:中國檔案。
    林志成(2005)。行動研究的概念與實務。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校園SNG數位影音教學資源系統影片內容要點。
    林宜真(1997)。識字困難學生之教學策略。特教園丁,13,36-39。
    林若男、李錦英(1996):小學語文教育研究。合肥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林寶貴、錡寶香(2003)。國小學童書寫語言測驗指導手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竺家寧(1998)。中國的語言和文字。台北:台灣書店。
    周瑞倩(2003)。閱讀障礙學生常用部首識字教材之發展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特殊教育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胡永崇(1992)。語文學習的認知心理學研究。國教天地,93,46-56。
    胡永崇(2001)。不同識字教學策略對國小三年級閱讀障礙學童教學成效之比較研究。屏東師院學報,14,頁172-218。
    胡志偉、顏乃欣(1995)。中文字的心理歷程。載於曾進興主編,語言病理學,第一卷。台北:心理。
    姚淦銘(2001)。漢字心理學。廣西教育出版社。
    柯華葳(1991)。中文字的閱讀。華文世界,62,121-131。
    洪儷瑜(1997)。漢字視知覺測驗。台北市:台灣師大。
    施並宏(2005)。情境教學論在國小作文教學的實踐與省思─以竹北市光明國小三年級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高尚仁、鄭昭明合編(1982)。中國語文的心理學研究。台北:文鶴。頁3。
    高樹藩編纂(1974)。正中形音義綜合大字典。台北:正中書局。
    徐宗國譯(1997)。Anselm Strauss & Juliet Techniques原著。質性研究概論。台北:巨流。
    夏林清等譯(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台北:遠流。
    孫宛芝(2004)。基本字帶字電腦輔助教學對國小識字困難學生之識字成效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唐漢(2001)。漢字密碼。上海市:學林。
    秦麗花(2000)。文字連環炮。高雄市:復文。
    秦麗花(2002)。從漢字的特性與學習談兒童識字能力發展的相關研究。屏師特殊教育,3,頁1-8。
    秦麗花、許家吉(1999)。形聲字教學對國小二年級一般學生和學障學生識字教學效果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8,頁191-206。
    陳正治(2000)。有趣的中國文字。台北:國語日報。
    陳弘昌(2002)。國小語文科教學研究。台北:五南文化。
    陳玉珊(2004,11月16日)。識字能力、分數答對率最低。國語日報,13版。
    陳秀芬(1998)。中文一般字彙知識教學法在增進國小識字困難學生識字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冠學(2004)。象形文字。台北市:三民書局。
    陳淑櫻(1996)。成人識字教學實驗研究-先教國字與先教注音之教學成效比較。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靜子(1996)。國語低成就學童之生字學習:部首歸類與聲旁歸類教學效果之比較。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陳雙新(2000)。認清漢字優劣把握發展方向─談漢字的特點及其發展前景。中國語文通訊,55,47-53。
    許慎撰、段玉裁注(1987)。說文解字注。台北市:天工書局。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編(1993)。部首手冊。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郭文紅(2000)。成人參與識字學習之研究---以一個成人基本教育班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郭紅伶(2001)。相似字與非相似字認字教學策略對國小低年級認字困難學生學習生字成效之影響。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玉金、夏中華(2001)。漢字學概論。南寧市:廣西教育。
    張志公(1999)。傳統語文教育初探。香港:三聯書店。
    張朋朋(2002)。常用漢字部首。北京市:華語教學。
    張新仁(1989)。現代教學方法的新趨勢。高雄師大教育研究,2,69-88。
    許嘉芳(1999)。基本字帶字加部首表義教材對國中輕度智能障礙學生識字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許嘉璐(1999)。語言文字學及其應用研究。廣州市:廣東教育。
    許錟輝(1999)。文字學簡編。台北市:萬卷樓。
    黃光雄、簡茂發(1996)。教育研究法。台北市:師大書苑。
    黃沛榮(1996)。漢字部件教學法。華文世界,81,57-69。
    黃沛榮(1999)。由部件分析談漢字教學的策略。華文世界,94,16-22。
    黃秀雙(2000)。中文認字能力之評量與診斷分析。台南師院學報,33,49-67。
    黃惠美(1993)。國小學生對漢字「一般字彙知識」的習得。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瑞琴(2002)。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市:心理。
    曾志朗(1991)。華語文的心理研究:本土化沉思。載於楊中芳、高尚仁(主編),中國人•中國心─發展與教學篇(頁539-582)。台北市:遠流。
    曾志朗、洪蘭(1984)。從神經語言學觀點探討中文閱讀歷程之視覺歷程。第一屆世界華文教學研討會。
    單宛君(2003)。文字構體分析在識字教學的運用。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華星白(2002)。漢字概說。北京市:中國書籍。
    程祥徽、田小琳(1992)。現代漢語。台北市:書林。
    湯仁燕(1999)。論教師行動研究與學校本位革新。載於高強華主編,學校變遷與學校革新。台北市:台灣師範大學。
    傅淳鈴、黃秀雙(2000)。國小學童後設語言覺知之測量及其與認字能力之相關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3,頁383-414。
    葉淑欣(2002)。電腦輔助教學對國小低成就學生認字學習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葉德明(2001)。華語文教學規範與理論基礎。台北市:師大書苑。
    萬雲英(1991)。兒童學習漢字的心理特點與教學。載於楊中芳、高尚仁(主編),中國人•中國心─發展與教學篇(頁403-448)。台北市:遠流。
    裘錫圭(1995)。文字學概要。台北市:萬卷樓。
    趙天池(1991)。優美的中國文字-七種特性的印證。台北市:文史哲。
    廖芳瑜(2002)。基本字帶字與基本字帶字加部首表義教學法對國中中度智能障礙學生識字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甄曉蘭(2002)。課程行動研究:實例與方法解析。台北市:師大師苑。
    鄧仁焜(1985)。文字教學舉隅。台北市:廣場文化。
    歐用生(1994)。提升教師行動研究的能力。研習資訊,11:2,頁1-6。
    歐滄和(2002)。教育測驗與評量。台北市:心理。
    蔣世德(2004)。中國文字淺談。台北市:台灣商務。
    蔡信發(2002)。說文部首類釋。台北市:台灣學生書局。
    鄭昭明(1991)。漢字認知的歷程。中華心理學刊,23,頁137-153。
    鄭昭明(1994)。認知心理學:理論與實踐。台北市:桂冠。
    劉俊榮(2002)。識字教學研究之成效統整分析。中學教育學報,9,頁121-152。
    潘重規(2004)。中國文字學。台北市:三民。
    潘慧玲(2004)。教育論文格式。台北市:雙葉書廊。
    盧文啟(2002)。部首識字教學法對資優幼兒識字成效之影響。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盧國屏、黃復山(2002)。中國文字。台北縣:空大。
    蕭金慧(2001)。電腦輔助教學在輕度智障兒童認字學習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賴明德(1999)。漢字結構之研究。華文世界,94,36-52。
    賴淑芬(1997)。我國國小補校識字教學策略與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賴惠鈴、黃秀雙(1999)。不同識字教學模式對國小學生國字學習成效研究。初等教育學報,12,1-26。
    賴慶雄(2001)。文字變身秀。台北市:螢火蟲。
    賴慶雄(2003)。輕鬆學部首。台北市:螢火蟲。
    龍異騰(2003)。基礎漢字學。台北市:洪葉文化。
    穆超。中國文字的進步與優美。中國語文,453,頁51-56。
    韓孟蓉(2003)。不同識字教學法對國小低年級學生識字教學成效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戴汝潛主編(1999)。漢字教與學。濟南市:山東教育。
    戴吾三(2003)。漢字中的古代科技。天津市:百花文藝。
    羅秋昭(1994)。如何加強識字教學。國民教育,35,14-18。
    羅秋昭(1996)。國小語文科教材教法。台北市:五南文化。

    二、西文部份
    Anderson, J. R.(1990).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 New York:W. H. Freeman and Company.
    Cheng, C.M.(1992). Lexical access in Chinese:Evidence from automatic activation of phonological information. In H. C. Chen & O. J. L.(Eds.),Language processing in Chinese (93-107). North-Holland:Elsevier.
    Defaces(1984),J. The Chinese language:fact and fantasy. 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Elliott, J. and E b butt, D(e d s)(1986)Case Studies in Teaching for Understanding, Cambridge: Cambridge Institute of Education. New York:John Wiley & Sons.
    Huang, H. S. & Han , J. R. (1995). Phonological awareness and visual skills in learning to read Chinese and English. Bulletin of Special and Rehabilitation, 4,163-187.
    Michael Cohen,Effective schools(1981):“What the research says,” Today `s Education,April-May,p59.
    Mains, F. R, Custom, R , (1993).Development of phonological and orthographic skills: A 2-year longitudinal study of dyslexic childre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56,67-86.
    Shull man, L. S.(1986)Paradigms and research programs in the study of teaching: A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 . In M. C. Witt rock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3rd ed.).pp.3-36.New York : Macmillan.
    Stemberg, R.J.(1985).Beyond I.Q.:A trial chic theory of human intelligence.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