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張惠美 Chang, Hui-Mei |
---|---|
論文名稱: |
武士漂流記:一位女教師尋覓愛的旅程 A Journey of Metamorphosis as a Waldorf Teacher |
指導教授: |
成虹飛
Cherng, Horn-Fay |
口試委員: |
童淑琴
Tong, Shu-Qin 薛曉華 Xue, Xiao-Hua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華德福教育碩士在職學位學程 Master’s Program in Waldorf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22 |
畢業學年度: | 11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8 |
中文關鍵詞: | 華德福生命史 、自我發現 、行動敘說探究 、Satir 家族治療 |
外文關鍵詞: | Waldorf Life History, Self-Discovery, Action-Narrative Inquiry, Satir Family Therapy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這是一段脫掉盔甲和尋覓愛的旅程,國小時,我是一位全隊最高的撿球員,恨鐵不成鋼的教練不斷辱罵我,在同時間又遭遇到住在家裡的伯伯和信任老師的性騷擾,年幼的我不知道向外求援,自卑的我以為是自己的錯不斷地自我否定,為了保護自己,我關閉了我的感官,我披上一層又一層的盔甲,我不知道我這樣算不算真正的活著,但我知道躲在盔甲裏的我才有安全感,我不想要建立親密的關係,我內在深深的恐懼著人們一旦瞭解我,就會知道我不夠好,與其讓人討厭我,不如我自己先逃,因此我像浮萍般不斷地在漂流。
三十九歲時在仁美華德福學校碰到人生第一次的風暴,節節敗退的我棄甲而逃,很感恩有當時的「逃」,拉出了空間和時間,我才有機會「為自己出征」療癒自己,一次又一次的淚水將我厚重的盔甲慢慢卸下,讓我重新找回那個曾經被我遺棄的「過去的我」,這是我第一次與真實的自己貼近。
現在的我學習欣賞自己,也在不同的關係中練習覺察自己的狀態,雖然過程是痛苦的、折磨的,但我願意面對,處理與接納,因為我知道這樣才有機會放下,過程中,愛與勇氣溫暖了彼此受傷的心,我感受到生命是如此美妙、如此豐饒,我知道我正邁向自由、與「真實的我」一步一步靠近。
關鍵字:華德福生命史、自我發現、行動敘說探究、Satir 家族治療
This thesis is a journey of discovering oneself and finding love again. I finally faced my childhood trauma at age 39 and endured much anguish. I discovered my "inner life" thanks to this narrative research.
Over 30 years, I set up barriers to protect who I think I was. I was stuck behind these impediments and couldn’t get out. Thanks to narrative research, I had a chance to converse with the voice that came from within myself. Love healed me, and inner courage was born. I became more aware of myself.
Now, I’m closing in on myself, knowing the path to freedom lies within myself. The narrative journey made my heart brim with love- for me, my family, my students, life, and the world
Keyword: Waldorf Life History, Self-Discovery, Action-Narrative Inquiry, Satir Family Therapy
王佩蘭(2011)。當「藝術深耕」遇到「教師成長」 - 「以創作性戲劇為基礎之議題融入統整課程發展」 與教師專業成長之行動研究。百年永藝:台灣首屆國民中小學藝術教育年會論文研討會。
呂理瑒(2013)。人智學啟迪下的感官探索。光佑文化。
成虹飛(2014)。行動/敘說探究與相遇的知識。課程與教學,17(4),1-24。
成蒂(2019)。我們之間:薩提爾模式婚姻伴侶治療。心靈工坊文化。
李崇建(2017)。薩提爾的對話練習。親子天下。
許添盛(2005)。我不只是我:邁向內在的朝聖之旅。遠流。
許添盛(2008)。心能源:信念的神奇創造力。賽斯文化。
張維國(2017)。平民化的生機課程:一個另類教育者者的行動敘說。為出版之博士學位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
鄭黛瓊、朱曙明、黃美滿與廖順約 (1999)。藝術教育教師手冊:國小戲劇篇。國立 台灣藝術教育館(編號:006329880045)
Alfred Adler(2015)。阿德勒的心理學講義(吳書榆譯)。經濟新潮社。(原著出版於1931年)
C. Otto Scharmer(2022)。運命:生命經驗的模式與意義(陳脩平譯)。三元生活實踐社。(原著出版於1992年)
Gudrun Burkhard(2019)。U型理論精要 : 從「我」到「我們」的系統思考,個人修練、組織轉型的學習之旅(戴至中譯)。經濟新潮社。(原著出版於2017年)
Ivor F. Goodson, Scherto R. Gill(2020)。敘事教育學:生命史取向(丁奇芳等譯)。五南。(原著出版於2011年)
Karl-Heinz Finke & Laura Summerfield(2020)。生命傳記:建立個人傳記或故事序寫的練習本(陳脩平譯)。三元生活實踐社。(原著出版於2019年)
Michael White, David Epston(2018)。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廖世德譯)。心靈工坊。(原著出版於1990年)
Michaela Glockler, Stefan Langhammer, Christof Wiechert(2007)。邁向健康的教育(鄧麗君、廖玉儀譯)。歌德館醫學部門和教育部門。(原著出版於2006年)
Parker J. Palmer(2009)。教學的勇氣-- 探索教師生命的內在視界(藍雲、陳世佳譯)。心理。(原著出版於2007年)
R. Fisher(2000)。為自己出征(王石珍譯)。台北:方智。(原著出版於1990年)
R. Steiner(2019)。華德福教育的本質(李宜珊譯)。小樹文化。(原著出版於1924年)
R. Steiner(2019)。華德福學校的精神(陳脩平譯)。三元生活實踐社。(原著出版於1980年)
R. Steiner(2018)。人學(潘定凱譯)。琉璃光。(原著出版於1947年)
R. Steiner(2018)。作為教育學基礎的人的普遍智識(魯道夫‧施泰納華文編輯小組譯)。財團法人人智學教育基金會。(原著出版於1919年)
Recoeur P(1992). Oneself as another. (K. BlameyTran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Ress. (原著出版於1990年)
S.E. Schaefer(2016)。究竟為何在人世:人智學生命歷程研究(孫愛萍、楊雪靜等譯)。時代出版傳媒/安徽文藝。(原著出版於2014年)
Viola Spolin(1998)。劇場遊戲指導手冊(區曼玲譯)。書林書版社。(原出版年於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