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承煜
論文名稱: 臺灣閩南語輕聲研究
指導教授: 呂菁菁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8
畢業學年度: 9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97
中文關鍵詞: 臺灣閩南語輕聲聲學音高音長音強
外文關鍵詞: Taiwanese, Neutral tones, Acoustic phonetics, Pitch, Duration, Intensity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臺灣閩南語的輕聲由輕重音現象所造成,輕聲與否可以用來區辨詞彙意義。本研究按輕聲位置及結構將其重新分類,並且設計實驗,試圖找出相對應的音高、音長、音強三項聲學性質。我們依照輕聲出現的位置或結構,分成心補關係中補語、附著法構詞中後綴、焦點轉移詞組,以及句末語氣詞彙四種類別。
    實驗結果顯示,臺灣閩南語音高有固定輕聲和承前輕聲兩種,心補關係中補語以及焦點轉移詞組以固定輕聲出現情形較多,而附著法構詞中後綴則以承前輕聲出現情形較多。另外,我們發現輕聲的音長和句平均音長相較,並非全然呈現音長較短的情形;輕聲的音強和句平均音強相較之後,我們發現並非全然呈現音強較弱的情形。影響臺灣閩南語輕聲音長和音強的因素,主要為詞組內輕聲音高類型以及以及詞組內輕聲音節數。若詞組內輕聲音節的音高類型為承前輕聲時,則音長較長且音強較強;若詞組內輕聲音節為雙音節時,則輕聲音節的個別音長較短且音強較弱。


    Stressed and unstressed sounds make the neutral tones of Taiwanese. The meaning of a vocabulary depends on whether it’s a neutral tone. The neutral tones of Taiwanese are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their position and structure in the research. There are some experiments of trying to find the pitch, the duration and the stress of these neutral tones in acoustic phonetics. These neutral tones are divided into the complement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d words and complements, the suffix in the affixation, the phrases with transferable focuses, the last modal placed at the end of sentence, according to their position and structure.
    The result of the experiments show the height of Taiwanese sounds have two types-constant neutral tones and following neutral tones .There are more constant neutral tones in the complement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d words and complements and the phrases with transferable focuses and more following neutral tones in the suffix in the affixation. Otherwise duration of the neutral tones is not shorter than the average sound duration of sentences and the stress of the neutral tones is not weaker than the average sound stress of sentences entirely.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he duration and stress of the neutral tones of Taiwanese are the sound pitch of neutral tones in the words group and the amount of syllables in the neutral tones. If the pitch of syllables in the neutral tones is following neutral tones,the duration is longer and the stress of the sound is stronger. If the syllables in neutral tones are disyllable, the duration of the sound in neutral tones is shorter and the stress of the sound is weaker.

    目錄 1緒論...............................1 1.1研究動機........................1 1.2名詞解釋........................4 1.3研究目的........................7 1.4論文架構........................7 2文獻回顧............................8 2.1臺灣閩南語輕聲的作用與功能........8 2.2補語..........................16 2.3詞綴和後綴.....................23 2.4輕聲的聲學性質..................27 3臺灣閩南語輕聲分類..................37 3.1心補關係詞組中補語..............37 3.2附加法構詞中後綴................42 3.3焦點轉移詞組....................44 3.4句末語氣詞彙....................48 3.5小結...........................52 4臺灣閩南語輕聲聲學性質實驗方法........53 4.1發音人資料......................53 4.2實驗用詞組......................56 4.3實驗步驟........................62 4.4實驗用器材......................63 5臺灣閩南語輕聲聲學性質實驗結果.........66 5.1輕聲的音高性質...................66 5.2輕聲的音長性質...................74 5.3輕聲的音強性質...................79 6結語................................84 6.1研究發現與討論...................84 6.2本研究的貢獻....................86 6.3研究限制........................87 6.4未來研究方向....................88 參考書目.............................90 附錄一 發音人方言類型與音長關係........94 附錄二 發音人居住地區與音長關係........95 附錄三 發音人方言類型與音強關係........96 附錄四 發音人居住地區與音強關係........97

    Eady, S. J. and Cooper, W. E.(1986). speech intonational and focus location in matched statements and guestions.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80, 402-416.
    Haspelmath, M., Dryer M. S. , Gil D., and Comrie, B.(2005).The World Atlas of Language Structures.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于秒(2005)。也談現代漢語詞綴的判定。遼東學院學報,6,63-65。
    王士元(1988)。語言與語音。台北市: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王志芳(2004)。松滋方言的輕聲。江漢大學學報,2,42-44。
    王勇(1996)。屈折詞綴與詞幹。江漢大學學報,5,58-60。
    王玲芳(2001)。現代漢語新興類詞綴(語綴)研究。碩士論文,廣西大學。
    王建設(2004)。從明清閩南方言戲文看“著”的語法化過程。華僑大學學報,3,128-132。
    王德(2006)。趨向動詞研究綜述。語文學刊(高教版),5,60-62。
    王韞佳(1998)。海安話輕聲與非輕聲關係初探。方言,3,211-217。
    王韞佳(2004)。音高和時長在普通話輕聲知覺中的作用。聲學學報,5,453-461。
    孔慧芳(2006)。合肥話輕聲的語音性質及優選論分析。語言研究,1,81-84。
    朱德熙(1982)。語法講義。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莎(2006)。輕聲的宏觀歷史發展。福建師範大學學報,2,113-118。
    李菡幽(2001)。現代漢語詞綴研究。碩士論文,福建師範大學。
    李惠珍(1999)。閩南語輕聲的本質。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李靜(2006)。試論輕聲。平頂山學院學報,6,73-76。
    李樹儼(2005)。漢語方言的輕聲。語文研究,3,48-52。
    吳宗濟(2004)。吳宗濟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吳福祥(2003)。朱子語類輯略語法研究。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呂叔湘(1984)。漢語語法論文集(增訂第一版)。北京:商務印書館。
    宋伶俐(2006)。從漢語詞綴的定義看“詞綴化”。廣東教育學院學報,6,90-93。
    邢福義(2002)。漢語語法三百問。北京:商務印書館。
    邵宜(2004)。普通話雙音節詞語輕聲化的誘發機制。廣東教育學院學報,4,89-95。
    林茂燦、顏景助(1980)。北京話輕聲的聲學性質。方言,3,161-165。
    林慶勳(2001)。臺灣閩南語概論。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林燾(2001)。林燾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林燾、王理嘉(1995)。語音學教程。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洪惟仁(1985)。臺灣河佬語聲調研究。台北:自立晚報社。
    洪惟仁(1992)。台灣方言之旅。台北:前衛出版社。
    徐世榮(1993)。普通話語音常識。北京:語文出版社。
    袁毓林(編)(2001)。朱德熙選集。長春: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陳山青(2006)。漢語方言輕聲研究─以汨羅長樂方言為個案。求索,4,190-192。
    陳介裕(2007年9月)。臺灣閩南語輕聲的體現與聽辨。張光宇、謝治民(主持人),漢語閩方言。第40屆國際漢藏語言暨語言學會議,黑龍江大學。
    陳新雄、竺家寧、姚榮松、羅肇錦、孔仲溫、吳聖雄(編)(2005)。語言學辭典(增訂版)。台北市:三民書局。
    張月明(1996)。輕聲論析。內蒙古電大學刊,3,21-23。
    張冬紅(2002)。“輕聲”現象新探。張家口師專學報,4,24-28。
    張彥(2003)。現代漢語語氣詞研究。碩士論文,山西大學。
    符淮青(2004)。現代漢語詞彙(2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許超、李更春(2006)。焦點及其分類研究述評。科技信息(學術版),12,358-359。
    許極燉(1998)。臺灣語概論。台北市:前衛出版社。
    曹劍芬(2007)。現代語音研究與探索。北京:商務印書館。
    郭錦桴(1993)。漢語聲調語調闡要與探索。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黃宣範(編)(1998)。第二屆臺灣語言國際研討會論文選集。台北市:文鶴。
    曾莉莉(2007)。豐城方言的輕聲和連讀變調。方言,2,119-123。
    詹伯慧、李如龍、張雙慶(編)(1996)。第四屆國際閩方言研討會論文集。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
    董忠司(2001)。福爾摩沙的烙印:臺灣閩南語概要。台北市:文化建設委員會。
    董忠司(主編)(2000),臺灣閩南語辭典。台北市:五南。
    董秀芳(2005)。漢語詞綴的性質與漢語詞法特點。漢語學習,6,13-19。
    楊秀芳(1991)。臺灣閩南語語法稿。台北:大安出版社。
    溫鎖林、賀桂蘭(2006)。有關焦點問題的一些理論思考。語文研究,2,12-16。
    趙元任(1980)。語言問題。北京:商務印書館。
    趙元任(2002)。趙元任語言學論文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熊慎敬(2002)。臺灣華語語句焦點之聲學表現。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魯允中(1995)。普通話的輕聲和兒化。北京:商務印書館。
    劉月華(1998)。趨向補語通釋。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劉月華、潘文娛、故韡(2001)。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北京:商務印書館。
    劉娟(1997)。輕聲的本質特征。語言教學與研究,1,143-151。
    鄭良偉(1997)。台語的語音與詞法。台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鄭良偉、鄭謝淑娟(1977)。臺灣福建話的語音結構及標音法。台北:臺灣學生。
    鄭張尚芳(2007)。溫州方言的輕聲變化。方言,2,103-115。
    鞏固(2006)。淺談漢語的輕聲與輕音。語文學刊,7,98-99。
    蔣宗霞(2000)。二十世紀漢語輕聲研究述評。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63-66。
    潘建華(2000)。每個句子都有焦點嗎。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3,123-126。
    厲為民(1981)。試論輕聲和重音。中國語文,1,30-34。
    謝國平(1998)。語言學概論。台北市:三民書局。
    盧廣誠(1999)。臺灣閩南語詞彙研究。台北市:南天書局。
    盧廣誠(2003)。臺灣閩南語概要。台北市:南天書局。
    薛蓮(2006)。漢語詞綴界定問題研究述評。宜賓學院學報,3,109-111。
    羅常培、王均(1957)。普通語音學綱要。北京:科學出版社。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