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杜雨蒨 |
---|---|
論文名稱: |
廟會與社團的社會網絡建構之研究-以大溪普濟堂與社頭為例 Social Network Constructing for Temple Fair and Community:A Case Study of Po-Gi Temple and Comunities |
指導教授: | 陳鸞鳳博士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93 |
中文關鍵詞: | 社會資本 、社會網絡 、社頭 |
外文關鍵詞: | Social capital, Social Network, Community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廟」在民間象徵裡除了是一種神聖空間以外,其也帶有維持與穩定地方秩序的功能,此往往也是地方精英、宗族勢力或地方社團積極爭取進入廟宇內部行政組織,參與廟務的原因,藉由廟宇對於地方的影響以提昇自己在地方上的聲望,建構自己的勢力,利用廟宇結合人群的功能以達到人際關係網絡的擴展,進而累積自身的社會資本。
大溪普濟堂的興起,地方上的社頭組織是重要的關鍵因素,雖說,早期普濟堂由私人神壇逐漸演變至地方公廟的過程中,地方仕紳佔有重要的因素,但在研究調查後發現,社頭組織更是促使普濟堂廟宇香火鼎盛,終至進而成為地方大廟的最主要原因。
由研究調查指出,大溪地區是先有類似社頭組織的社群團體,之後才有普濟堂廟宇的發展。在同人社為感念普濟堂主神關聖帝君的神威,於關聖帝君聖誕時做神轎以酬謝神明之後,才開始有其他的社頭組織加入普濟堂的廟會慶典。最初大溪社頭組織陸續參與廟會的原因主要是:「社頭之間的互相幫助」,而在幫助的過程裡,普濟堂無形中便成為各個社頭組織之間聯絡的「鍵」,藉由參與廟會活動,各個社頭組織的社會網絡也逐漸擴大,進而打破地區限制,整合大溪地區的各個社群團體。
在普濟堂方面,其先藉由社頭組織進一步得到地方居民的支持,爾後為了鞏固社頭組織對與廟宇的向心力,其更藉由分權的方式,引入社頭組織進入廟方管理核心,以維持社頭組織對於普濟堂的支持。
參考書目:
專書部分
W‧Lawrence Neuman,朱柔若譯(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話與量化取向,台北,揚智,969頁。
王銘銘(1997):村落視野中的家族、國家與社會-福建美法村的社區史,鄉土社會的秩序、公正與權威,北京,中國法政大學,645頁。
边燕杰、涂肇庆、苏耀昌(2001):华人社会的调查研究,香港,牛津大学,309頁。
刘军 (2006):法村社会支持网络-一个整体研究视角,北京,社会科学文献395頁。
吳振漢(2004):大溪鎮志【地理、歷史、政治篇】,大溪,大溪鎮公所,463頁。
吳振漢(2004):大溪鎮志【經濟、社會篇】,大溪,大溪鎮公所,561頁。
罗伯特‧怕特南:(2001):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江西人民,351頁。
邱坤良(1984):現代社會民俗曲藝,遠流出版,321頁。
林南 (2004):社會資本,臺北,宏智文化,416頁。
林滿紅(1997):茶、糖、樟腦與台灣之社會經濟變遷(1860~1895),台北,聯經,209頁。
房学嘉(1995):梅州地区的庙会宗族,香港,国际客家学会,海外华人研究社,法国远东学院,293頁。
阎云翔(2000):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上海,上海人民,278頁。
罗家德(2005):社会网络分析讲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228頁。
帕萨‧达斯古普特、伊斯梅尔‧萨拉格尔丁编着:(2000)社会资本—一个多角度的观点,北京,中国人民大学,545页。
玲木清一郎(1999):增訂台灣舊慣習俗信仰,台北,眾文。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608頁。
杨彦杰(1996):闽西客家宗族社会研究,香港,国际客家学会,海外华人研究社、法国远东学院,305頁。
杨彦杰(1996):闽西的城乡廟會与村落文化,香港,国际客家学会,海外华人研究社,法国远东学院,419頁。
桃園縣政府(1976):桃園縣誌:經濟誌,卷四下,桃園,桃園縣政府,178頁。
徐亞湘(1995):大溪鎮參與廟宇慶典活動之社頭調查計畫,桃園,大嵙崁文化促進委員會,1225頁。
陳正祥(1993):台灣地誌(下),台北,南天,351頁。
富永豐(1983):大溪誌,台北,成文。
費孝通(2004):鄉土中國,北京,北京出版,138頁。
黃淑芬(2001):神恩‧豆香‧木器馨,大溪,大溪鎮歷史街坊再造協會,191頁。
詹姆斯‧S‧柯爾曼(1999):社會理論的基礎(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620頁。
詹姆斯‧S‧柯爾曼,(1999),社會理論的基礎(下),北京,社會科學文獻,520頁。
詹德鈞(1997):大溪煤礦誌,大溪,大嵙崁文教基金會。
廖希珍(1909):大嵙崁沿革志,未出刊。
趙世瑜(2002):狂歡與常日—明清以來的廟會與民間社會,北京,三聯書店,頁483。
燕继荣(2006):投资社会资本,北京,北京大学,224頁
瞿海源、王振寰(2003):社會學與台彎社會,臺北,巨流,558頁。
期刊論文
王中天(2003):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概念、起源、及現況,問題與研究,四十二卷,5期,139-163頁。
弗朗西斯‧福山(2001):公民社會與發展,走出囚徒困境—社會資本與制度分析(視觀叢刊), 71-92頁。
乔纳森‧H‧特纳 (2005):理解社会资本:学习参与分析及参与经验,社会资本—一个多角度的观点(论文集),122-184頁。
吉國秀(2006):民間網絡:區域和和諧社會建構的基礎,黨政幹部學刊,三卷,9-10頁。
朱芳慧、吳連賞(2005):地理學的社會資本議題,環境與世界,十一卷,121-129頁。
池永欽(1996):聚落「存在空間」的貞定與詮釋—以嘉義內埔仔「十四庄頭、十四緣」巡境活動為例,思與言,34卷,199-234頁。
刘能 (2004):等级制和社会网络:社会场域中的权力交换关系,河南社会科学,十二卷1期,25-31頁。
何雪松(2005):社会网络的动态过程及理论探索,上海行政学报,六卷3期,78-85頁。
李宏伟(2005):社会网络划的价值冲突及其应对,东北大学学报,七卷1期,6-10頁。
李林绝(2004):社会空间的另一种想象—社会网络分析的结构视野,社会学研究,三卷,64-75頁。
林本炫(1999):社會網絡在個人宗教信仰變遷中的作用,思與言,三十七卷2期,173-208頁。
林秀幸(2001):台灣北部客家地區民間社團組織與地方社會發展之關係—以芎林鄉的音樂、武術社團與社會空間之探討,台灣文獻,52卷4期,341-376頁。
林南(2001):社會資本:爭鳴的範試和實證的檢驗,香港社會學學報,卷二,1-38頁。
林美容(1986):由祭祀圈來看草屯鎮的地方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六十二卷,3-114頁。
林美容(1988):由地理與年籤來看台灣漢人村庄的命運共同體,台灣風物,38卷4期,123-143頁。
林美容(1992a)彰化媽祖信仰圈內的曲館與武館之社會史意義,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 5卷1期,57-86頁。
林勝偉、顧忠華(2004):「社會資本」的理論定位與經驗意義:以戰後台灣社會變遷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三十七卷,113-166頁。
洪啟嘉(2004):社會資本、創新與產業聚群,亞太經濟評論八卷1期,85-114頁。
康豹(2000):寺廟與大溪地方社會之建構。北縣文化六十四卷,83-100頁。
張培新(2003):天主教在台灣社會服務的一般性考察:社會資本觀點,玄奘學報,六卷,137-178頁。
张存刚、李明、陆德梅(2004):社会网络分析—一种重要的社会研究方法,甘肃社会学科学,二卷,109-111頁。
诺曼‧厄普霍夫(2005):理解社会资本:学习参与分析及参与经验,社会资本—一个多角度的观点(论文集),273-316页。
盛清沂(1996):新竹、桃園、苗栗三現地區開發史,台灣文獻,三十二卷,26-40頁。
傅仰止(2002):個人網絡中他人聯繫強度的結構原理,台灣社會學,三卷,163-209頁。
程中平(1996):社群共同體思想之基本內涵,行政學報,卷二十七, 93-128頁。
黃毅志(1990):文化資本、社會網絡與階層認同、階級界限,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報,三十卷,1-42頁。
潘朝陽(1993):粵東原鄉三山國王廟崇拜現象—一個文化歷史脈絡的析論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二十卷,31-56頁。
潘朝陽(1998):台灣關帝信仰的文教內涵:以苗栗地區為例之詮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報告,卷二十八,13-36頁。
網路資料
何俊賢,(2006):宗教組織社會資本轉化機制之研究—以台灣創價學會為例,http://tpsa.ccu.edu.tw/2005pdf/5_1_2.pdf#search='%E7%A4%BE%E6%9C%83%E8%B3%87%E6%9C%AC%E7%90%86%E8%AB%96'(2006/10/12瀏覽)。
碩士論文
毛玉華(2000):大溪的產業開發,南投,暨南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秀婷(2001):一個女乩童的生活世界--從起乩到冷爐的社會網絡發展,花蓮,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明星(2004):清代新埔陳朝綱家族之研究,新竹,新竹師院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怜幟(2003):社會網絡對基督教改宗的影響,台中,東海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朝博(1998):1945年以前大溪舊街區聚落空間之構成與發展,中壢,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梁顥曦(2005):日治時期大溪紳商之研究,中壢,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世榮(1998):清代北桃園的開發與地方社會(1683-1895),中壢,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建宏(2004):公廟與地方社會—以大溪普濟堂為例,中壢,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晉煦(2003):神轎—試析林合成的宗教與政治,新竹,清華大學社會學所研究碩士論文。
楊秉煌(1988):大溪地區傳統建築的地裡研究,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秋煜(1998):《大溪的「店」之空間構成探討》,中壢,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安生(2004):《宗教皈信的研究:以新竹市教會聚會所為例》,新竹,玄奘大學宗教研究所碩士論文。
賴玉琳(2002):新埔坊寮義民爺信仰與地方社會的發展—以楊梅地方為例,中壢,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顏世樺(2002):民間廟宇慶典在舊市區再生中的角色—以台南市為例,台南,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其他(地方文史資料)
大溪鎮普濟堂管理委員會(1983):大溪鎮管理委員會章程,大溪鎮管理委員會編印。
大溪鎮普濟堂管理委員會(1997):普濟堂關聖帝君誕辰值年正、副爐主明細表八十六年起,大溪鎮普濟堂管理委員會編印。
大溪鎮普濟堂管理委員會 (2005) :大溪鎮直轄里普濟堂信徒(代表)名冊,大溪鎮普濟堂管理委員會編印。
大溪鎮普濟堂管理委員會(2005):大溪普濟堂九十四年慶典會議籌備資料,大溪鎮普濟堂管理委員會編印。
大溪鎮普濟堂管理委員會(2005):大溪鎮普濟堂關聖恩主1846年聖誕慶典收支表,大溪鎮普濟堂管理委員會編印。
大溪共義團(2006):大溪鎮共義團恭祝關聖帝君聖誕收支決算書,大溪共義團編印。
大溪興安社(2006):大溪興安社關聖帝君收支明細表,大溪興安社編印
大溪協義社(2005):大溪協義社九十四年度會員通訊錄,大溪協義社編印。
大溪同人社(2005):大溪同人社94年度收支決算明細簿,大溪同人社編印
大溪大有社(2005):大溪大有社通訊錄,大溪大有社編印。
大溪振興社(2004):大溪振興社九十二年度農曆六月二十四日慶典收支緣金表暨九十二年五月十五日起至九十三年三月十五日止社務經費收支明細表,大溪振興社編印。
呂芳澧(1983):大溪鎮普濟堂沿革誌,大溪鎮普濟堂管理委員會編印。
林添福(1995):桃園縣大溪鎮普濟堂簡介,大溪鎮普濟堂管理委員會編印。
蔡永昌:大溪鎮普濟堂管理委員會日誌(1992~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