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徐菀臨
Hsu, Wan-Lin
論文名稱: 明代墨文化的形塑
The Fabrication of Ink Culture in Ming Dynasty.
指導教授: 巫仁恕
Wu, Jen-Shu
李卓穎
Li, Cho-Ying
口試委員: 賴毓芝
馬孟晶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22
畢業學年度: 11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07
中文關鍵詞: 宋代墨譜明代墨譜物質文化鑑賞文化品味雅/俗
外文關鍵詞: ink-stick Culture, ink-manual, appreciation narrative, cultural-modeling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探討的主題是明代墨鑑賞文化的發展,以及明代製墨家透過出版墨譜,對墨鑑賞文化的形塑。而為了解明代製墨家與墨譜的特點,也將溯回宋代探究墨譜書寫的傳統。並爬梳宋代墨鑑賞的特點,作為明代墨鑑賞文化發展的對照。過去有關明代墨譜的研究,多以墨譜中的圖像為對象,墨譜中的書寫研究較少。本論文將針對明代墨譜中的書寫進行分析,討論各製墨家于墨譜書寫中的墨論。主要使用的材料,是專以墨為主題的譜錄書籍,稱之為墨譜或墨書。宋代墨譜有蘇易簡《文房四譜》、李孝美《墨譜法式》、晁貫之《墨經》、何薳《春渚紀聞》;明代則以沈繼孫《墨法集要》、方于魯《方氏墨譜》、程君房《程氏墨苑》、方瑞生《墨海》為主要研究對象。明代墨譜出版集中在兩個時期:明早期與明晚期,兩個時期皆別具意義。需將墨譜放回明代墨譜整體的出版活動中,才能更深入的了解明代墨譜的特殊性。除了墨譜之外,明代文人書寫的墨文本,如:贈墨詩、墨擬人傳體寓言等,也皆是本論文研究的對象。而藉由爬梳墨文本的內容,也試圖建構明代墨文化的「論墨語言」。並以此「論墨語言」為基礎,試圖理解明代墨文本書寫所使用的典故與概念。此外,藉由墨論的研究,進一步辨識明代對墨的不同品味。由此凸顯明代製墨家之間,在文化塑造上的積極競爭。並以此呈現明代製墨家對文人墨鑑賞的影響,及其對墨鑑賞文化積極主動的形塑作用。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writing of ink tex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k-stick culture in Ming Dynasty. Ink-maker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activity of ink text publication and circulation.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ink-makers and the ink text blooming phenomenon in late-Ming period,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writing in ink-manuals such as Fang-shih mo-p’u 方氏墨譜 and Ch’eng-shih mo-yuan 程氏墨苑. By analyzing these texts of ink, figures out the appreciation narrative of ink in late-Ming period. With the appreciation of ink narratives, identifies the different luxury tastes of ink-makers and literati. This study highlights the ink cultural-modeling competition between ink-makers and literati, as well as the ink-appreciation process shaping by literai in Ming Dynasty.

    目錄……………………………………………………………………….………….i 緒論……………………………………………………………………….………….01 一、研究動機………………………………………………………………….….…01 二、明代墨文化及《墨譜》研究的回顧…………….………………………….…01 (一)明代出版文化中的墨譜研究…..……………………………………………01 (二)物質文化與消費文化中的墨研究…………….………………………….…03 (三)明代墨業經營與徽商的問題…………….………………………….………05 三、史料與章節介紹………………………………….…………………………….07 (一)史料介紹…………….………………………….……………………………07 (二)章節安排…………….………………………….……………………………08 第一章、製墨技術的演變……………………………………………………………10 一、明代以前的製墨…………….………………………….………………………11 (一)松煙墨:煙…………….………………………….…………………………13 (二)松煙墨:膠…………….………………………….…………………………15 (三)松煙墨:和…………….………………………….…………………………16 (四)宋代的油煙墨…………….………………………….………………………17 二、明代的製墨…………….………………………….……………………………18 (一)明代的「煙」………………………………….………………………….…19 (二)明代的「膠」…………….………………………….………………………22 (三)明代的「和」…………….………………………….………………………25 (四)明代的松煙墨…………….………………………….………………………26 小結…………….………………………….…………………………………………27 第二章、墨鑑賞文化的形塑………………………………………..………………30 一、宋代墨的鑑賞文化…………….………………………….……………………30 (一) 宋代的墨書…………….………………………….………………………..30 1. 宋代墨書的作者…………….………………………….………………………...30 2. 宋代墨書的結構與內容…………….………………………….………………...32 (二) 宋代墨的鑑賞與特點…………….………………………….……………..32 二、明代墨的鑑賞文化…………….………………………….……………………..37 (一) 明代的墨書與墨譜…………….…..…………………….…………………38 1. 明代墨譜的作者…………….……………………………………………………38 2. 明代墨譜的結構與內容………………………………………………………….40 (二) 明代的墨論…………………………………………………………………41 1. 技術品質論……………………………………………………………………….42 2. 感官品賞論………………………………………………………………………42 3. 「玄墨」論……………………………………………………………………....43 4. 「清遠神論」與「韻墨」說…………………………………………………….45 5. 墨論對文人鑑賞活動的影響 ……………………………………..…………….47 小結………………………………………………………………….……………….48 第三章、製墨者地位的轉變與「徽墨」價值的形塑………………………………49 一、工商業者地位的提升:徽州墨商地位的抬升…………………………………49 (一) 徽州墨商的合理性:王陽明「新四民論」傳播的背景……………………50 (二) 建立從事墨業正面的形象………………………………………………….53 二、墨商與文人對「貴古賤今」的回應………………………………………………55 (一) 今墨與古墨的較量………………………………………………………….55 (二)創造今墨的價值……………………………………………………………..59 小結…………………………………………………………………………………..62 第四章、墨文本的書寫與擴充……………………………………….…………….64 一、明代的贈墨活動………………………………………………………………..64 (一)明代早期文人間的贈墨活動………………………………………………..64 (二)萬曆時期的贈墨活動………………………………………………………..67 二、明代的贈墨活動與文本創作…………………………………………………..69 (一)明代的贈墨詩………………………………………………………………..70 (二)明代的墨歌與其他墨文本…………………………………………………..74 小結…………………………………………………………………………………..79 第五章、墨擬人傳體的寓言性……………………………….………………….…80 一、元末明初至萬曆之前的墨擬人傳體寓言……………………………………..82 (一)楊維禎〈璞隱者傳〉………………………………………………………..83 (二)盧恩〈玄通子傳〉…………………………………………………………..87 二、萬曆之後的墨擬人傳體寓言…………………………………………………..89 (一)焦竑〈翟道侯世家〉與袁宗道〈毛穎陳玄石泓楮素傳〉…………………89 (二)于慎行〈桐鄉侯傳〉………………………………………………………..92 小結…………………………………………………………………………………99 總結…………………………………………………………………………………100 參考書目……………………………………………………………………………102

    參考書目

    一、古籍資料

    陳致、黎漢傑編:《詩經》,香港:中華書局,2016。
    [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
    [漢]劉安,《明刻淮南鴻烈解》,臺北市:河洛,1976。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唐]李白:《李太白集》,收入《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北京:中華書局,1977。
    [唐]徐堅:《初學記》,北京:中華書局,2004。
    [唐]段公路:《北戶錄》,[清]十萬卷樓叢書本。
    [宋]蘇易簡:《文房四譜》,收入《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43冊,臺北巿:臺灣商務,1983,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
    [宋]李孝美:《墨譜法式》,收入《叢書集成續編》子部第80冊,上海市:上海書店,1994。
    [宋]晁貫之:《墨經》,收入《百部叢書集成》,臺北市:藝文印書館影印《夷門廣牘》本,1966。
    [宋]曾慥:《高齋漫錄》,收入於《百部叢書集成》初編第52輯,板橋巿:藝文印書館影印《守山閣叢書》本,1996。
    [宋]朱弁:《風月堂詩話》,收入於《百部叢書集成》初編第18輯,板橋巿:藝文印書館影印《寶顔堂祕笈》本,1996。
    [宋]何薳:《春渚紀聞》,收入於《百部叢書集成》初編第46輯,板橋巿:藝文印書館影印《學津討原書》本,1966。
    [宋]黄庭堅:《豫章黄先生文集》,收入《四部叢刊初編縮本》集部第54冊,臺北市:商務印書館,1965。
    [宋]蘇軾:《蘇軾詩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
    [宋]蘇軾:《仇池筆記》,河南:大象出版社,2019。
    [宋]蘇軾著、施元之注:《施注蘇詩》,[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佚名:《翰苑新書集》,[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宋]陸遊:《劍南詩稿》,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
    [宋]歐陽玄:《歐陽玄集》,湖南:嶽麓書社,2010。
    [宋]鄧椿:《畫繼》,[明]津逮秘書本。
    [元]脫脫:《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元]顧瑛:《草堂雅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
    [元]顧瑛:《玉山璞稿》,北京:中華書局,2008。
    [元]顧瑛:《玉山名勝集》,[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元]倪瓚,《清閟閣遺稿》,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集部元別集類第95冊,北京巿:書目文獻,1998。
    [元]倪瓚:《清閟閣集》,浙江: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
    [元]陸友:《墨史》,收入於《百部叢書集成》第29輯,板橋巿:藝文印書館影印《知不足齋叢書》本,1996。
    [元]黄溍:《金華黄先生文集》,元鈔本。
    [元]孔齊,《靜齋至正直記》,清毛氏鈔本。
    [明]沈繼孫:《墨法集要》,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43冊,臺北巿:臺灣商務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本影印,1983。
    [明]王世貞:《弇州史料》,收入《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112冊,台南縣: 莊嚴文化事業,1996。
    [明]汪道昆:《太函集》,收入《徽學研究資料輯刊》,合肥市:黃山書社,2004。
    [明]李汝寬修、晁瑮纂:《(嘉靖)新修清豐縣志16卷》,[明]嘉靖三十七年刻本。
    [明]李維楨:《大泌山房集》,縮影捲片,據國立中央圖書館館藏善本圖書翻印,臺北巿:國立中央圖書館,1975。
    [明]方于魯:《方氏墨譜》,收入於《續修四庫全書》子部譜錄類第1114冊,上海巿:上海古籍,1995。
    [明]方于魯:《方氏墨譜》,[明]萬曆十六年方氏美蔭堂刊本。
    [明]程君房:《程氏墨苑》,收入於《續修四庫全書》子部譜錄類第1114冊,上海巿:上海古籍,1995。
    [明]程君房:《程氏墨苑》,[明]萬曆三十三年滋蘭堂刊本。
    [明]方瑞生:《墨海》,收入《叢書集成續編》第80冊,上海:上海書店,1994。
    [明]宋應星:《天工開物》,新北市:新視野,2019。
    [明]麻三衡:《墨志》,收入《百部叢書集成》63輯,板橋巿:藝文印書館影印《涉聞梓舊》本,1966。
    [明]高濂:《雅尚遵生八牋》,收入《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第61冊,北京:書目文獻,1988。
    [明]劉侗:《帝京景物略》,收入《中國風土志叢刊》第15冊,揚州市:廣陵書社,2003。
    [明]李日華:《六研齋二筆》,收入《筆記小說大觀》,臺北巿:新興,1985。
    [明]王陽明:《王陽明全集》,收入《浙江文叢》第8至13冊,杭州市:浙江古籍,2010。
    [明]焦竑:《澹園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
    [明]駱問禮:《萬一樓集》,臺北巿:國立中央圖書館縮影室,1997。
    [明]張應文:《清秘藏》,收入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872冊,臺北巿:臺灣商務,1983。
    [明]項元汴:《蕉窗九録》,收入於《中國基本古籍庫》,合肥市:黃山書社,2008。
    [明]鄒迪光:《石語齋集》,收入於《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集部第159冊,台南縣:莊嚴文化事業。
    [明]程敏政:《篁墩集》,[明]正德二年刻本。
    [明]偶桓:《乾坤清氣集》,[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明]陳邦俊:《廣諧史》,收入《明清善本小說叢刊初編》第6輯,臺北:天一出版,1985。
    [明]方志遠點校,《大明一統志》,四川:巴蜀書社,2017。
    [清]張穆:《蒙古遊牧記》,[清]同治祁氏刻本。
    [清]顧嗣立編:《元詩選初集》,北京:中華書局,1987。
    [清]永瑢:《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65。
    [清]永瑢等編撰:《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市: 商務,1968。

    二、專書著作

    Dorothy Ko, The Social Life of Inkstones: Artisans and Scholars in Early Qing China. Seattle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17.
    《法國漢學》叢書編輯委員會編:《徽州:書業與地域文化》,北京:中華書局,2010。
    中田勇次郎:《中田勇次郎著作集》,東京:二玄社,1986。
    王振忠:《徽學研究入門》,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
    王裕明:《明清徽州典商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王毅、蔡鑫泉:《中國墨文化問學》,上海:遠東出版社,2014。
    王毅、蔡鑫泉:《中國墨文化問學續編》,上海:遠東出版社,2017。
    王毅:《中國墨文化問學》,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17。
    王儷閻、蘇強:《明清徽墨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王儷閻、蘇強著:《明清徽墨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臺北:聯經出版,2004。
    巫仁恕:《品味奢華─晚明的消費社會與士大夫》,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7。
    林麗月:《奢儉.本末.出處:明清社會的秩序心態》,臺北:新文豐,2014。
    柯律格:《長物:早期現代中國的物質文化與社會狀況》,福建: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5。
    徐泓:《二十世紀中國的明史研究》,:國立大學出版中心,2011。
    張海鵬、王廷元:《徽商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梅娜芳:《墨的藝術:《方氏墨譜》和《程氏墨苑》》,廣西:廣西美術出版社,2012。

    三、期刊論文

    Lin, Li-chiang, “The Proliferation of Images: The Ink-stick Designs and the Printing of the Fang-shih mo-p'u and the Ch'eng-shih mo-yuan”. Ph.D. Disserta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1998.
    牛建強:〈超越地域的博弈:明后期徽州的程方墨戰〉,《史學期刊》第7期,河南省,2018,頁40-59。
    王平:〈詠物詩與初唐詩歌建設〉,《漳州師範學院學報》第2期,2007年,頁88-91。
    王正華:〈生活、知識與文化商品:晚明福建版「日用類書」與其書畫門〉,《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41期,2003年09月,頁1-85。
    王鴻泰:〈名士值幾文錢?——明清間士人的挾藝交遊與名利經營〉,《臺大文史哲學報》,2018年10月,頁1-48。
    王鴻泰:〈社會圖像的建構——百年來明清社會史研究的透視〉,《東吳歷史學報》第22期,2009年12年,頁73-130。
    王鴻泰:〈雅俗的辯證——明代賞玩文化的流行與士商關係的交錯〉,《新史學》第17期 第4輯,2006年12月,頁73-143。
    史正浩:〈明代墨譜《程氏墨苑》圖像傳播的過程與啟示〉,南京:南京藝術學院藝術學碩士論文,2009。
    史偉誠:〈方瑞生《墨海》及其「墨史觀」的形塑〉,《議藝份子》第27期,2016年9月,頁1-25。
    巫仁恕:〈明代平民服飾的流行風尚與士大夫的反應〉,《新史學》第10期 第3輯,1999年9月,頁217-254。
    巫仁恕:〈明清消費文化研究的新取徑與新問題〉,《新史學》第17期 第4輯,2006年12月,頁217-254。
    林麗江:〈晚明徽州墨商程君房與方于魯墨業的開展與競爭〉,《法國漢學》(Faguo hanxue)第13期,2010年,頁121-197。
    邱澎生:〈物質文化與日常生活的辯證〉,《新史學》第17期 第4輯,2006年12月,頁1-14。
    柯律格:〈物質文化-在東西二元論之外〉,《新史學》第17期 第4輯,2006年12月,頁195-215。
    孫敏惠:《擬人傳體寓言析論──以《廣諧史》為研究對象》,臺中: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學系碩士論文,2006。
    梅爾清:〈印刷的世界:書籍、出版文化和中國帝國社會的晚期〉,《史林》第4期,2008年,頁1-19。
    陳素貞:〈北宋飲食饋酬詩的主題情調與戲謔意涵〉,《東海大學文學院學報》第62期,2011年,頁143-174。
    楊向榮:〈韻的流變與內涵〉,《株洲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7期 第4輯,2002年,頁66-68。
    溫世亮:〈姚孫棐年譜簡編〉,《安徽師範學院學報》第31期 第4輯,2012年8月,頁93-99。
    溫世亮:〈明遺民詩人姚孫棐及其創作〉,《蘇州科技大學學報》第3期,2020年,頁63-72。
    趙菊紅:〈古代詠物詩探源〉,《語文學刊》第11期 ,2008年11月,頁63-65。
    趙輝:〈禮與贈酬答詩的起源和本質〉,《江漢論壇》第4期,2008年,頁106-110。
    劉石吉:〈一九二四年上海徽幫墨匠罷工風潮——近代中國城市手工藝人集體行動之分析〉,《江淮論壇》第2期,1989年,頁64-72。
    蔡玫芬:〈明代的墨與墨書〉,《中國藝術文物討論會論文集.器物(下)》,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1,頁681-725。
    蔣馥蓁:〈製墨傳奇—-程君房的理想世界〉,《故宮文物月刊》第291期,2007年06月,頁48-56。
    鍾志偉:〈平議《四庫全書總目》「假傳體」文類的編目與批評〉,《漢學研究》第32期 第4輯,2014年,頁259-260。
    賴嘉偉:《徐揚《墨法集要圖說》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8。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