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歐于惠
論文名稱: 桃園縣國民小學正向管教政策執行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Positive Discipline Policy in Elementary Schools of Taoyuan County
指導教授: 顏國樑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2
畢業學年度: 100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1
中文關鍵詞: 正向管教正向管教工作計畫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
外文關鍵詞: Positive Discipline, Positive Discipline Programs, Guidance on Student Counseling and Discipline for Teachers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探討桃園縣國民小學正向管教政策之執行現況。為達成研究目的,本研究以自編之「桃園縣國民小學正向管教政策執行現況調查問卷」,對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進行問卷調查研究。總計發出632份問卷,回收624份,有效問卷共計613份,回收率為98.73%。問卷調查所得資料,分別以描述統計、t考驗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根據上述結果,本研究得到下列幾項結論:

    一、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在校園《正向管教工作計畫》整體執行情形屬中等程度,以「管教辦法的修訂與實施」得分最高,「輔導知能的提升」得分最低。
    二、桃園縣國民小學在「管教辦法的修訂與實施」整體執行情形屬中等程度,且各校大多已完成管教辦法之修訂與實施。
    三、桃園縣國民小學在「輔導知能的提升」整體執行情形屬中等程度。
    四、桃園縣國民小學在「不當管教的預防與處理」整體執行情形屬中等程度。
    五、桃園縣國民小學在「完善的支援系統」整體執行情形屬中等程度。
    六、不同性別、年齡、服務年資、擔任職務及學校規模之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在校園《正向管教工作計畫》整體執行情形看法上達顯著差異;在不同學歷、師資養成方式及學校地區則無顯著差異。
    七、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常用的「初級預防」管教方式為鼓勵、讚美及秉持對事不對人之雙向同理對談的方式來輔導學生。
    八、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多能依「正當法律程序」,以口頭糾正等「一般管教」方式來管教學生偏差行為。
    九、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對特殊情形學生所採之「特殊管教」方式多以正向輔導方式進行。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提出相關建議,作為教育行政機關、學校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關鍵詞:正向管教、正向管教工作計畫、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


    This study mainly explor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Positive Discipline policy in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oyuang County . To achieve the study purpose,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the implementation for Positive Discipline Policy in Taoyuan Elementary Schools was designed for the study. Total 632 questionnaires were distributed, 624 were collected, and among which the valid ones were 613. The response rate was 98.73%. The data collected from the survey were analyzed using statistical methods, includ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t-test and one - 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etc.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above mentioned study, we reache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The status of the implementation for Positive Discipline Programs by the Taoyuan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s medium level, “revision and implementation for discipline guidance” scores the highest, while the “enhancement of counseling knowledge” scores the lowest.

    2.The status of the implementation for “revis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discipline guidance” in Taoyuan County elementary schools is medium level, alsomost schools have completed the revis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discipline guidance.

    3.The status of the implementation for “enhancement of counseling knowledge” in Taoyuan County elementary schools is medium level.

    4.The status of the implementation for the “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improper discipline” in Taoyuan County elementary schools is medium level.

    5.The status of implementation for the “complete support system” in Taoyuan County elementary schools is medium level.

    6.The perception of teachers regarding the comprehensive status of implementation for positive discipline programs in Taoyuan County elementary school differentiate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ased on gender, age, seniority, position and school scale; however, the education degree, ways of teacher education and the location of the schools have no obvious impact on the difference.

    7.“Primary level of prevention methods” utilized by Taoyuan County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to discipline the students are mainly encouragement, praise, two-way dialogues with empathy which focus on the issues, not on the individual students.

    8.Most teachers in Taoyuan County elementary schools can adopt the method of “general discipline” to orally correct the improper behavior of the students with “due process of law”.

    9.The “special discipline method” was adopted by most Taoyuan County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with respect to students in a special situation is mostly postive counseling.

    Finally, som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as the reference for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organizations, schools and future researches.

    Keywords:Positive Discipline, Positive Discipline Programs, Guidance on Student Counseling and Discipline for Teachers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5 第三節 名詞釋義...6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9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15 第一節 正向管教的意涵與理論基礎...15 第二節 正向管教政策緣起、內涵與實施策略...29 第三節 正向管教政策之相關研究 ...4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57 第一節 研究架構...57 第二節 研究對象...59 第三節 研究工具...67 第四節 實施程序...79 第五節 資料處理...81 第四章 研究結果之分析與討論...85 第一節 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對校園《正向管教工作計畫》執行現況之看法分析...85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的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對校園《正向管教工作計畫》執行現況看法之差異分析...93 第三節 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實施《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中輔導與管教措施之現況分析...104 第四節 綜合討論...11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123 第一節 結論...123 第二節 建議...128 參考文獻...135 壹、中文部分...135 貳、英文部分...139 附 錄...141 附錄一 專家內容效度問卷...141 附錄二 指導教授推薦函(專家審題)...153 附錄三 專家審題意見修正情形彙整表...154 附錄四 預試問卷...166 附錄五 正式問卷...171

    壹、中文部分

    人本教育基金會(2007a)。全球各國體罰法規索引。2011年3月21日,取自http://140.111.34.180/news_detail.php?code=08&sn=222&page1=1
    人本教育基金會(2007b)。瑞典經驗:透過立法改變體罰文化。2011年3月28日,取自http://140.111.34.180/news_detail.php?code=08&sn=224&page1=1
    人本教育基金會(2010)。誰肯解救小孩。2011年8月26日,取自http://hef.yam.org.tw/index01.htm
    今日新聞網(2011)。「下課太快站起來」 師罰女童餿水桶撈魚吃。民國100年3月23日,取自http://www.nownews.com/2011/03/23/327-2699064.htm
    王以仁、陳靖允(2008)。溝通觀念以有效推展校園正向管教。研習資訊,25(1),33-38。
    王沂釗(2005)。幽谷中的曙光—正向心理學發展與希望理論在輔導上的應用。教育研究月刊,134,106-116。
    王靜宜(2010)。國中教師正向管教知覺與策略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朱倫萱(2006)。國小教師與家長對學生之管教態度及其因應策略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江雪齡(2008)。正向心理學—生活、工作和教學的實用。台北:心理。
    自由電子報(2011)。師體罰恐嚇不准講 學生自殘。民國100年4月7日,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apr/7/today-education2.htm
    吳佩珊(2008)。正向心理學在學生輔導之應用。教師之友,49(4),26-32。
    吳宗立、蔡綺芬(2008)。學生人權對教師輔導管教行為之啟示。教育學術彙刊,2(1),1-26。
    吳明隆、涂金堂(2010)。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二版五刷)。台北:五南。
    吳清山(1996)。教師管教權責之探討。初等教育學刊,5,123~136。
    李安明(2004)。我國國小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有效教學之調查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 92-2413-H-134-009)。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初等教育系。
    李秀娟(2006)。臺北市小學現任教師對零體罰教育政策的態度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學習領域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美華譯(2007)。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著。正面管教法-接納、友善學習的教室。台北: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
    李蕙如(2009)。國小教師實施正向管教現況與情緒管理策略之研究-以績優教師為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
    李淑敏(2000)。國小低年級學童玩性、社會學習經驗與舞蹈創造力之相關研究。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沈碩彬(2008)。從正向心理的理念談班級經營。研習資訊,25(1),46-48。
    沈翠蓮(2001)。教學原理與設計。台北:五南。
    周淑華(2009)。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正向管教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汝鍵(2009)。台中市國中教師對正向管教教育政策之態度。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林志成(2004)。從系統化的教育理論剖析體罰問題。國教世紀,211,81-88。
    林煥民(2007)。E世代環境下定生偏差行為與正向管教之研究。菁莪,19(4),13-15。
    林靜淑(1997)。台灣有關體罰教育政令的演變及其影響因素之探討。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林來利(2008)。創造雙贏!營造積極正向的管教環境。學生輔導,105,129-138。
    林進材(2004)。教學原理。台北:五南。
    邱皓政(2011)。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PASW)資料分析範例(五版二刷)。台北:五南。
    邱琦瑜、吳毓貞(2007)。教出品格力。台北:天下雜誌。
    洪蘭譯(2003)。真實的快樂(Authentic Happiness)。台北:遠流。
    孫志麟(2007)。舊問題/新挑戰:學生輔導與管教政策。竹縣文教,36,1-6。
    桃園縣政府(2007)。桃園縣政府推動校園正向管教工作計畫。中華民國96年10月11日府教數字第0960341798 號函訂定。
    秦夢群(2002)。教育人員(二)權利與義務,載於教育行政-實務部分。台北:五南。
    常雅珍(2005)。國小情意教育課程—正向心理學取向。台北:心理。
    常雅珍、毛國楠(2006)。以正向心學建構情意教育之行動研究。台灣師大學報,5(12),121-146。
    張佩雯(2009)。國中學生正向管教素養與態度之研究~以臺南縣市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淑倩(2004)。苗栗縣國民小學教育人員管教行為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張瑞勳(2010)。臺北縣國民小學教師對校園正向管教工作計畫態度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榮輝(2009)。正向引導-培育高品格的國民。臺灣教育,655,6-11。
    教育部(2007a)。教育部推動校園正向管教工作計畫。中華民國96 年6月22 日台訓(一)字第0960093909 號函訂定。
    教育部(2007b)。學校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中華民國96 年06 月22 日教育部台訓(一)字第0960093909 號函修正。
    教育部(2010)。教育部推動校園正向管教工作計畫。中華民國99年9月28日台訓(一)字第0990149312號函修訂。
    桃園縣政府(2007)。桃園縣政府推動校園正向管教工作計畫。中華民國96年10月11日府教數字第0960341798 號函訂定。
    教育部訓育委員會(2006)。新聞稿-迎接零體罰時代 提升學生管教與輔導專業。2011年3月21日,取自http://140.111.34.180/news_detail.php? code=01&sn=200&page1=6
    教育部訓育委員會(2007a)。學校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注意事項政策形成過程。2011年3月21日取自http://140.111.34.180/policy.php
    教育部訓育委員會(2007b)。有關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政策發展沿革。2011年3月28日,取自http://140.111.34.180/develop.php
    教育部訓育委員會(2007c)。國民小學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參考範例。2011年3月28日,取自http://140.111.34.180/news_detail.php?code=05&sn=301&
    page1=1
    連廷嘉(2007)。學生管教輔導的議題與省思-正向心理學觀點。教育研究月刊,164,16-23。
    郭明德(2009)。正面管教法:建構正向師生關係之有效策略。研習資訊,26(61),120-122。
    郭湘婷(2006)。桃園縣國民小學教師體罰學生的成因與管教策略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郭靜晃(2001)。兒童遊戲:遊戲發展的理論與實務(初版)。台北:揚智文化。
    陳文家(2008)。小小童心、教師愛心共築正向管教。學生輔導,105,139-149。
    陳坤虎(2005)。參加「第二屆國際正向心理學學術會議」之心得感想。2011年3月28日,取自http://www.pppower.org/topic8.php,980923。
    傅木龍(2004)。從輔導與管教談教師作為的迷思與突破。學生輔導,93,9-37。
    傅木龍(2008)。正向管教—班級經營大未來。學生輔導,105,6-23。
    曾文志(2006)。活出生命的價值—正向心理學的認識。師友,464,1-7。
    游本祺(2010)。建構正向管教策略選擇模式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黃姬芬(2002)。國小教師管教信念與管教行為相關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黃曼琳(2010)。高雄地區國小教師正向管教與學生幸福感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黃維明、何琦瑜(2007)。零體罰時代,孩子怎麼管教?。2011年3月28日,取自http://www.cw.com.tw/article/index.jsp?id=2981
    楊桂燕(2008)。新竹縣國民小學教師對零體罰教育政策態度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溫瑞文(2009)。臺東縣國中教師執行零體罰政策面臨的問題與因應方式。國立臺東大學教育行行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廖晉羣(2010)。師生衝突因素及教師正向管教策略之研究-以台中縣國中教師為例。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劉瑛玫(2008)。臺北市高中職學生知覺校園零體罰與正向管教實施現況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欣芹(2008)。高雄市國小學生知覺教師正面管教策略與利社會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蔡慕宣(2009)。國民小學教師正向管教態度與實施策略之調查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鄭友超、李國樑(2003)。行為改變技術與學校效能的探討。師說,176,21-25。
    鄧淑方(2008)。國中學生家長零體罰知覺與對教師管教行為看法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盧貞穎(2007)。體罰工作在瑞典:零體罰.孩子的明天會更好。人本教育札記,211,28-34。
    賴進龍(2010)。屏東縣國小教師正向管教知覺與班級經營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賴麗雯(2008)。從師生衝突事件談校園正向管教的省思與行動。學生輔導,105,120-128。
    謝文全(2007) 。教育行政學(第三版)。台北:高等教育。
    謝明昌(2008)。高雄縣國中校園零體罰與正向管教政策實施成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謝傳崇(2008)。班級運用願景領導以進行正向管教減少中輟學生。學生輔導,105,85-91。
    顏國樑(2000)。從教育法學的觀點談學生的輔導與管教。桃園文教,17,105-119。
    顏國樑(2010)。教育法規(四版)。高雄:麗文文化。
    羅苑華(2007)。正面心理學。2011年3月28日,取自http://www.pppower.org/
    topic1.php,980919。
    蘋果日報(2010)。《蘋果》民調:零體罰政策,請問你贊成嗎?
    2011年3月28日,取自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 art_id/33063364/IssueID/20101225

    貳、英文部分

    Bandura, A. (1969). Principles of behavior modification. New York: Holt, Rinehart & Winston.
    Charles, C. M. (1999). Building classroom discipline(6th ed ). NY : Longman.
    Colorsa, B.(1995). Kids are worth it! Giving your child the gift of inner discipline. New York: Avon Books.
    Eisenberg, N., Fabes, R. A., & Liew, J. (2005). Relations among positiveparenting, children's effortful control, and externalizing problems: A three-wave longitudinal study. Child Development, 76(5) , 1055-1071
    Gordon, G., & Crabtree, S . (2006) . Building engaged school : Getting the most out of America’s classroom . New York : the Gallup Organization.
    Greenberg, P. (2001) . When a child say bad words . Scholastic Early Childhood Today , 5 , 18.
    Lindgren, H. C., & Suter, W. N. (1985). Educational psychology in the classroom. Montereyo, CA: Brooks/Cole.
    Oklahoma State Department of Health (2007). Positive discipline. Research Mar.28,2011from:http://www.health.state.ok.us/program/mchecd/posdisc.html.
    Peterson, C. (2000).The future of optimism.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 44-55.
    Strahan, B. D., Cope, H. M., Hundley, S., & Faircloth,V. C. (2005). Positive discipline with students who need it most : Lessons learned in an alternative . The Clearing House 79 , 1 , 25-30 .
    Wolfgang , C. H. (1995). Solving discipline problems:Methods and models for today'steachers (3rd ed.).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Wynne, E. A. (1990). Improving pupil discipline and character. In O. C. Moles (ed). Student discipline strategies(20-23).New Yor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