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求符合本文主軸:「對台語歌詩所具有的音韻現象,進行創作背景、創作訴求的關注」,筆者選擇以三個時期的台語詩作品作為討論對象。一面進行作品的外緣討論,一面說明詩人受到民間文學形式影響創作歌詩,並論析其寫作目的。
第一個時期:是1920年代中期至1930年代初期。這一時段正是初發展的台灣新文學趨向成熟的階段。伴隨著新、舊文學論戰,台灣話文論戰的論辯交鋒,「語言」成為台灣作家創作時的難題。與此同時,歌仔戲、台語創作歌曲,先後風行於世,而以淺易漢文書寫的歌仔冊,在民間更是流傳已久。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與文化刺激下,台語歌詩也有初步的發展。賴和便是此一時期裡,相當重要的詩人,在其詩作中,可發現他使用台語創作的用心之處,不只抄錄、整理民謠、歌仔,更取用相似的體材,反覆試寫,以求通達於民間。另外,在楊華、楊守愚的作品中,也可得到相同的共鳴。
第二個時期:主要以向陽寫作《土地的歌》的創作年限1977-1985年為主。在七○年代初期,台灣政治社會情勢處於急遽的轉變,詩壇也開始吹起寫實主義之風,但若深入細看,這一時期的詩作,仍是以抒情為主要風格。另外在七○年代的民歌運動之後,詩人與民歌手合作,成為詩壇接近群眾的主要形式,八○年代重要詩社《陽光小集》也延續嘗試此一親民路線,實踐詩的大眾化。然而,詩人對於新詩應具備的形式,仍多所堅持,不願在音韻、選字上退讓。
在這樣的背景中,筆者以為在七○年代中書寫台語詩的向陽,已在好韻重敘事的台語詩中,另行開創出異於華語詩作的寫作形式;作為形式實驗者的向陽,其在語言、形式上的實驗,不只是他個人詩美學的建立過程,也是戰後台語詩發展中的重要開創。在該章節的討論中,筆者以敘事、抒情之風格呈現其台語詩與華語詩的寫作差異,並指出向陽以諺語、歌謠的音韻特徵傳載彼時代的集體記憶,開創戰後台語歌詩的文類特徵。
第三個時期,則是以解嚴後十年為界,筆者嘗試歸結此一時期,台語詩創作方興未艾的主要原因;而在解嚴之後的台語詩創作者,對於歌詩又有怎樣的見解與創新?筆者以黃勁連、陳明仁、路寒袖三者曾出版歌詩集的詩人為例,其中又以寫作雅歌的路寒袖為深入討論的個案。
在這三者的作品中,將會發現此時的台語歌詩已朝雅俗兩個向度分化,有著更多重的訴求:它是為了懷念鄉土,它是為了重造台灣主體意識,它是為了提昇詩與歌的美感,有著各異的理想訴求。而在路寒袖的雅歌創作中,則可看出此一時期台語歌詩在寫作風格上亦由敘事轉向抒情,呈現出流行音樂對詩體的影響。整體而言,詩人依於漢字與台語語音之間,為提昇詩作意涵時,有意地揀用文字,追溯台語的文化根性;在強調土地情感時,則又依循民眾耳熟能詳的曲韻句式,強調語音上的情感認同,在雅與俗之間拉鉅,看似違和、矛盾卻開展出台語歌詩雅俗並置的特殊之處。
簡言之,戰後台語詩的發展在以華語為大的詩壇中,雖然較為晚出,但這是因語言政策與文壇環境所造成的「遲到」。筆者上探日治時代的台語詩,即在說明台語詩並非一突然迸生的文類,同時也說明了台語歌詩倚重的創作材料與靈感,來自於民間所熟悉的歌韻曲式。換句話說,於七○年代之後生成的「台語歌詩」,它所具有的音韻特徵以及它與讀者的情感連繫,都源自於台語文化潛流於民間的底蘊。然而,台語歌詩的發展也不是純然不變地一脈相承,台語詩的創作者依其目的與訴求,利用了語音與其記號(漢字),在古雅與通俗、敘說與抒情之間變通,使得「台語歌詩」的外貌,在台語詩與華語詩中顯得特殊、不同。
一、作家作品
向陽(1979)《銀杏的仰望》台北:故鄉文化。
向陽(1980)《種籽》台北:東大。
向陽(1984)《十行集》台北:九歌。
向陽(1985)《土地的歌》台北:自立晚報。
向陽(2002)《向陽台語詩選》台南:真平。
李南衡編(1979)《日據下台灣新文學明集─賴和先生全集》台北:明譚。
李敏勇(1995)《一個台灣詩人e心聲告白》台北市:上揚有聲。、
李勤岸(1995)《李勤岸台語詩集》台南縣新營市:南縣文化。
林亨泰著,呂興昌編(1998)《林亨泰全集七:文學論述卷4》彰化:彰化文化。
林央敏(1992)《駛向台灣e航路=開往台灣的航道》台北市:前衛。
林央敏(1997)《故鄉台灣的情歌,林央敏台語歌詩集》台北市:前衛。
林央敏編(1998)《台語詩一甲子》台北:前衛。
林央敏編(2006)《台語詩一世紀》台北:前衛。
林宗源(1995)《林宗源台語詩集精選》台南市:南市文化。
胡民祥(1995)《胡民祥台語文學選》台南縣:南縣文化。
紀弦(1955)《新詩論集》台北:大業書局。
莊柏林(1995)《莊柏林台語詩選》台南縣:南縣文化。
許丙丁著,呂興昌編(1996)《許丙丁作品集》台南:台南市文化中心。
陳明仁(1992)《走找流浪的台灣》台北市:前衛。
陳明仁(1995)《流浪記事》台北市:台笠。
黃勁連(1991)《雉雞若啼》台北市:台笠。
彭小妍編(1998)《楊逵全集第十卷•詩文卷上下》台南市:文化保存籌備處。
張文環,陳萬益編(2002)《張文環全集2卷》(台中縣: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黃勁連(1993)《偓促兮城市》台北市:台笠。
楊守愚著,許俊雅編(1996)《楊守愚詩集》台北:師大書苑。
楊華(1935)〈女工悲曲〉《台灣文藝》第二卷第三號,1935.7.1。
楊華(1932)《心弦集》《南音》第一卷第五期至第一卷第十一期(1932.3-1932.9)
楊華(1933)《山花集》《台灣新民報》1933年6月10日至12日,15至17日及22日28日、
楊華(1934)《晨光集》《台灣文藝》第二卷第一號至第五號(1934.9-1935.5)。
楊華(1937)《黑潮集》《台灣新文學》第二卷第二期至第三期(1937.1-1937.3)
路寒袖(1995)《春天个花蕊》台北:皇冠。
路寒袖(2002)《路寒袖台語詩選》台南:真平。
鄭良偉編(1990)《台語詩六家選》台北市:前衛。
賴和著,林瑞明編(2000)《賴和全集二新詩散文卷》台北:前衛。
二、報刊雜誌
《臺灣民報》﹝臺灣雜誌社、臺灣民報社,1923年4月~1930年3月﹞
《臺灣新民報》週刊部份﹝臺灣新民報社,1930年3月~1932年4月﹞
《先發部隊》創刊號,(台灣文藝協會刊行,1934年7月。)
《南音》1:1~11﹝南音社,1932年1~9月﹞
《臺灣文學》2:1、2:3﹝臺灣文藝作家協會,1932年2月、6月﹞
《先發部隊》1﹝臺灣文藝協會,1934年7月﹞
《第一線》1﹝臺灣文藝協會,1935年1月﹞
《力行報》 台中力行出版社。
《文藝創作》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第1期(1951.5)∼第68期(1956.12)。
《現代詩》,台北:現代詩出版社,1953年2月1日。
《笠》(台北:笠詩刊社)。
《蕃薯詩刊》第1期(1991年8月)至第7期(1996年6月)。
三、文史專書
1文學史與詩史相關
古繼堂(1989)《台灣新詩發展史》台北:文史哲。
向陽(1993)《迎向眾聲─八○年代台灣文化情境觀察》台北:三民。
向陽(1996)《喧嘩、吟哦與嘆息──台灣文學散論》板橋:駱駝。
林央敏(1996)《台語文學運動史論》台北市:前衛。
林明德編(2001)《現代詩經緯》台北:聯經。
林瑞明(1996)《台灣文學的歷史考察》台北:允晨。
施叔(1976)《兩岸文學論集》台北:新地。
張春凰、江永進、沈冬青著(2001)《台語文學概論》台北市:前衛。
張雙英(2006)《二十世紀台灣新詩史》台北:五南。
陳建忠、應鳳凰、邱貴芬、張誦聖、劉亮雅(2007)《台灣小說史論》台北:麥田。
陳建忠(2007)《被詛咒的文學─戰後初期(1945-1949)台灣文學論集》台北:五南。
葉石濤(1998)《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
葛賢寧、上官予編著(1965)《五十年來的中國詩歌》台北:中正書局。
劉紀蕙,周英雄主編(2000)《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
2台灣歷史與社會研究相關
矢內原中雄(1999)《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北:海峽學術。
何義麟(2006)〈第五章 事件相關人員的責任〉,收於張炎憲等編《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臺北: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
周婉窈(2002)《海行兮的年代》台北:允晨文化。
張釗維(2003)《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台北:滾石文化。
陳培豐(2004)《日治時期的語言•文學•同化》台南市:成功大學台文所。
陳培豐(2006)《同化的同床異夢》台北:麥田。
曾永義(1988)《台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台北:聯經。
楊澤編(1994)《七○年代─理想繼續燃燒》台北:時報文化。
楊馥菱(2002)《台灣歌仔戲史》台中:晨星。
楊麗祝(2003)《歌謠與生活─日治時期台灣歌謠的採集及其時代意義》台北:稻鄉。
葉龍彥(1999)《春花夢露─正宗台語電影興衰錄》台北縣:博揚文化。
路寒袖(2003)《歌聲戀情》台北:聯合文學。
廖金鳳(2001)《消逝的影像─台語片的電影再現與文化認同》台北:遠流。
盧非易(1998)《台灣電影:政治、經濟、美學(1949-1994)》台北:遠流。
賴淳彥(19990《蔡培火的詩曲及彼個時代》台北: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藍博洲(2001)《麥浪歌泳隊:追憶一九四九年四六事件(台大部分)》台北:晨星。
3詩論
向陽(1985)《康莊有待》台北:東大。
朱自清(2004)《新詩雜話》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沈亞丹(2007)《寂靜之音─漢語詩歌的音樂形式及其歷史變遷》上海:上海人民。
林于弘(2004)《台灣新詩分類學》台北市:鷹漢文化。
林燿德(1988)《不安海域》台北:師大書苑。
高蘭編(1987)《詩的朗誦與朗誦的詩》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
黃勁連(1997)《文學的沉思》台南縣:南縣文化。
蕭蕭(2004)《台灣新詩美學》台北:爾雅。
賴芳伶(2002)《新詩典範的追求:以陳黎、路寒袖、楊牧為中心》台北:學生總經銷。
4其它文學研究相關
吳潛誠(1994)《感性定位》台北:允晨。
汪暉(1999)〈地方形式、方言土語與抗日戰爭「民族形式」的論爭〉彭小妍編《文藝理論與通俗文化》台北市:中研院文哲所籌備處。
茅盾(1985)《茅盾全集23》北平:人民文學。
荊子馨著,鄭力軒譯(2006)《成為日本人:殖民地台灣與認同政治》台北:麥田。
高友工(2004)《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台北:台灣大學。
陳世驤(1975)《陳世驤文存》台北:志文。
黃美娥(2004)《重層現代性鏡像》台北:麥田。
黃得時(1993)《評論集》板橋:北縣文化。
鍾理和、鍾肇政著,錢鴻鈞編(1998)《台灣文學兩鍾書》台北:前衛。
四、語言學研究、文學理論、史料與工具書
1語言學研究
王育德(2000)《台灣話講座》台北:前衛。
洪惟仁(1992)《台灣方言之旅》台北:前衛。
洪惟仁(1985)《台灣河洛話聲調研究》台北:自立晚報社。
董忠司編(1996)《台灣閩南語概論講授資料彙編》台北:台灣語文學會。
董忠司編(2001)《福爾摩沙的烙印──台灣閩南語概要》台北:文建會。
蔣為文(2007)《語言、文學kap台灣國家再想像》台南:成功大學。
皮埃爾.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著/褚思真,劉暉譯(2005)《言語意味著什麼》北京:商務印書館。
2文學、文化理論
Dominic Strinati作,袁千雯等譯(2005)《通俗文化理論》永和:韋伯。
比爾•阿希克洛夫特(Bill Ashcroft)、嘉雷斯•格里菲斯(Gareth Griffiths)、凱倫•蒂芬(Helen Tiffin)著,劉自荃譯(1998)《逆寫帝國:後殖民文學的理論與實踐》板橋:駱駝出版。
莫里斯•哈布瓦赫(Maurice Halbwachs)(2002)《論集體記憶》上海:上海人民。
阿爾伯特•貝茨•洛德(Albert B. Lord)(2004)尹虎彬譯《故事的歌手》北京:中華書局。
3史料與工具書
《台灣教育沿革誌》(1995)台北:南天。
遠流台灣館編(2000)《台灣史小事典》台北:遠流。
中島利郎編(2003)《一九三○年代台灣鄉土文學論戰資料彙編》高雄:春暉。
呂興昌主編(1999)《台語文學運動論文集》臺北:前衛。
Simon Frith,Will Straw,John Street編著,蔡佩君、張志宇譯(2005)《劍橋大學搖滾與流行樂讀本》台北:商周。
胡適編(1990)《中國新文學大系─建設理論集》台北:業強。
連橫(1992)《台灣語典》台北:台灣省文獻會。
陳映真(等)編(1999)《1947-1949台灣文學問題議論集》台北:人間。
曾建民編(2001)《因為是祖國的緣故》台北:人間。
費錦昌主編(1997)《中國語文現代化百年紀事》北京:語文出版社。
李明衡編(1979)《日據下台灣新文學─文獻資料選讀》臺北:明潭。
雷蒙•威廉士(Raymond Williams)劉建基譯(2003)《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彙》台北市:巨流。
五、單篇論文:期刊與會議論文
中島利郎(2003)〈日據時代台灣文學:關於台灣的「大眾文學」〉「文學傳媒與文化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宣讀論文。中正大學中文系主辦。2003年11月7-8日。
方耀乾(2004)〈拭掉抑是無知?──台語文學Ti「台灣文學史」缺席的原因〉,「語言人權與語言復振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台東大學語教系主辦,2004年12月18日。
向陽(1981)〈春與秋其代序─對洛夫先生〈詩壇春秋三十年〉一文的幾點意見〉《陽光小集》第9期,1981年6月。
向陽(1998a)〈從民間來、回民間去:以台語詩集《土地的歌》為例論民間文學語言的再生〉,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編,《民間文學與作家文學研討會論文集》,新竹:清華大學中文系。
向陽(1998b)〈五○年代台灣現代詩風潮試論〉,(台北:兩岸詩刊研討會論文集。)
向陽(2004a)〈擊向左外野:論日治時期楊逵的報導文學理論與實踐〉《楊逵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家台灣文學館主辦,靜宜大學台文所承辦,2004.619-20。
向陽(2004b)〈民族想像與大眾路線交軌─一九三○年代台灣話文論爭與台語文學運動〉《台灣新文學發展重大事件論文集》(台南市:國家文學館。
羊子喬(1996)〈日據時代的台語詩〉,《台灣現代詩史論》,(台北市:文訊,頁79-90。
何春甤(1990)〈口述與書寫:一個理論的再思〉。《中外文學》第19卷第2期。頁73-91。
吳文星(1987a)〈日據時期台灣總督府推廣日語運動初探(上)〉《台灣風物》第三十七卷第一期1987.3.31。
吳文星(1987b)〈日據時期台灣總督府推廣日語運動初探(下)〉,《台灣風物》第三十七卷第四期,1987。
吳文星〈日據時代台灣書房之研究〉《思與言第十六卷第三期》。
吳密察(2000)〈《民俗台灣》與地方文化運動〉,美國亞洲學會論文,2000.3.10。
呂興昌(2000)〈扑開門窗,看著台灣─台語詩中的台灣意象〉「詩╱歌中的台灣意象:第二屆台灣文學學術研討會」台南:成功大學中文系、台文所承辦,台束文教基金會主辦,2000.3.11-12。
呂興昌(2001)〈台語文學的邊緣戰鬥─以八、九○年代台語文學論爭為中心〉,收錄於張炎憲、曾秋美、陳朝海編著《邁向21世紀的台灣民族與國家論文集》(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1年)頁291-305。
宋澤萊(2001)〈林宗源、向陽、宋澤萊、林央敏、黃樹根、黃勁連影響下的兩條台語詩路線〉,《海翁台語文學》第一期,2001,8。原作於《台灣新文學》第九期,頁272-280。
宋澤萊(2007)〈評向陽的〈春花不敢望露水〉——從雨夜街面盤旋而起的音樂聲〉《台文戰線》第五號,2007.1,頁51-67。
林亨泰(1990)〈從八○年代回顧台灣詩潮的演變〉,林燿德,孟樊編《世紀末偏航:八○年代台灣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
柳書琴(2003a)〈跨時代跨語作家的戰後初體驗:龍瑛宗的現代性焦慮(1945-1947) 〉《台灣文學學報》4,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2003.8。
柳書琴(2003b)〈《風月報》中的同文論述:殖民主義附身的悲劇〉〉「文學傳媒與文化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中正大學主辦,2003.11。。
柳書琴(2004)〈通俗作為一種位置:三六九小報與1930年代台灣的讀書市場〉《中外文學》第33卷第7期2004年12月,頁35。
柳書琴(2006)〈書房夫子與斷頭雞:日據時期台灣傳統文化體系與漢文教育的崩解〉,劉中樹、張福貴、白楊主編《世界華文文學的新世紀》。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
胡萬川(1998)〈民族•語言•傳統與民間文學運動──從近代的歐洲到日治時期的台灣〉,《民間文學與作家文學研討會論文集》,新竹:清華大學中文系。頁1-22。
唐捐(2002)〈舌上金沙,筆下蓮花──讀《向陽台語詩選》〉《中央日報》閱讀版,2002.10.28。
唐捐(2004)〈詩想無羈,格律自鑄:導讀向陽的〈立場〉〉《幼獅文藝》601期,2004.1.1.頁96-99。
徐秀惠(2006)〈解殖與國族想像──1948年香港《大眾文藝叢刊》與台灣《橋》副刊論爭的「新中國」、「新文化」想像〉柳書琴•邱貴芬主編《後殖民的東亞在地化思考:台灣文學場域》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籌備處。頁133-161。
許俊雅(1996)〈日治時期台灣民眾詩之研究〉《台灣現代詩史論》,台北:文訊。
許雪姬(1991)〈台灣光復初期的語文問題─以二二八前後為例〉,《史聯雜誌》第19期。頁90-91。
許雪姬(2000)〈評《臺灣文化再構築一九四五~一九四七の光と影──魯迅思想受容の行方》〉。《國史館館刊》復刊29期。頁243。
許惠玟(2003)〈日治時期台灣新詩分期研究初探〉附表〈日治時期漢文新詩繫年〉,《台日研究生台灣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文建會、台灣文學館主辦,中山大學中文系協辦,2003.10.4-5。頁223-254。
野間信幸(2003),常虹譯〈張文環作品に表れたる漢文教養〉,《張文環及其同時代作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灣文學館、國立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籌備處主辦,2003.10.18-19。
陳明台(1996)〈日據同時代台灣民眾詩之研究〉《台灣現代詩史論》,台北市:文訊。頁3-19
陳芳明(2003)〈現代詩與早期現代詩學的引進─紀弦詩論的再閱讀〉「文學傳播與文化視界國際學術研討會」。國立中正大學舉辦。2003.11.8、9。
陳培豐(2004)〈大眾的爭奪─〈送報伕〉•『國王』•〈水滸傳〉─〉,楊逵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行政院文建會主辦,台中:靜宜大學台文系承辦,2004.6.19-20。
陳培豐(2005)〈日治時期的漢詩文、國民性與皇民文學──在流通與切斷過程中走向純正歸一〉,發表於「跨領域的台灣文學研究」學術研討會。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國家台灣文學館、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舉辦,2005年10月16日。
陳培豐(2006)〈識字•書寫•閱讀與認同─重新審視1930年代鄉土文學論戰的意義〉,「第五屆東亞學者現代中文文學國際研討會─台灣文學與跨文化流動」2006.10.26-28。新竹:清華大學。
陳啟佑(1996)〈五十年代現代詩中的古典〉《台灣現代詩史論:台灣現代詩史研討會實錄》台北:文訊。頁129-139。
黃惠禎(2004)〈楊逵與戰後台灣新文學的重建─以《台灣新文學叢刊》為中心的歷史考察〉《楊逵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中:靜宜大學台文系。2004.6.19-20。
楊小濱(2007)〈欲望、轉喻與小他物:當代漢語詩的後現代政治〉發表於「兩岸後現代詩學學術研討會」,中研院文哲所主辦,2007-12-10。
楊文雄(1996)〈風雨中的一絲陽光〉,《台灣現代詩史論》,台北:文訊。
楊永彬(2000)〈日本領台初期日台官紳詩文唱和〉,若林正丈、吳密察《台灣重層近代化論文集》台北:播種者。
葉笛(2001)〈日據時代的台語詩〉《海翁台語文學》第四期,2001,8。頁15-31。
路寒袖演講,徐培晃整理(2004)〈詩與歌的區隔與重疊〉《台灣詩學》第三期,2004.6。
趙勳達(2004)〈「文藝大眾化」的共識與歧見:尋找三○年代台灣文學研究的新詮釋框架〉,「成功大學第三屆台灣文學系研究生論文發表會」,2004.6.4.。
蔡依伶(2004)〈台灣日治時期階級意識的形塑──以《三字集》為例〉,《文學與社會學術研討會:青年文學會議論文集,2004》(台南:國家文學館,2004)
鄭良偉(1985)〈從選詞、用韻、選字看向陽的台語詩〉向陽《向陽台語詩選》(台南:金安,2002)頁150-178。
鄭梓(1992)〈試探戰後初期國府之治台策略〉《二二八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1)》(台北:自立晚報,1992)頁229-277。
鄭慧如(1996)〈從敘事詩看七○年代現代詩的回歸風潮〉《台灣現代詩史論》台北:文訊。
蕭阿勤(1999)〈1980年代以來台灣文化民族主義的發展:以「台灣(民族)文學」為主的分析〉《台灣社會學研究》第三期,1999。
蕭阿勤(2000)〈民族主義與台灣一九七○年代的「鄉土文學」:一個文化(集體)記憶變遷的檢討〉,《台灣史研究》第六卷第二期,2000。
蕭蕭(1981)〈鄉疇與鄉愁的交替─論近十年中國詩壇風雲〉《陽光小集》第5期,1981.3.頁19-20。
應鳳凰(1997)〈十五年來台灣現代主義文學的再評價〉《文學臺灣》,高雄市:文學台灣雜誌社。1997.1。246-264。
六、學位論文
川路祥代(2001)《殖民地台灣文化統合與台灣傳統儒學社會》台南:國立成功大學中文所博論。
朱宜琪(2003)《戰後初期台灣知識青年文藝活動研究─以省立師院與台大為範圍》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文所碩論。
江秀郁(2006)《向陽新詩研究》彰化:國立彰師大國文系碩論。
呂美親(2007)《日本時代的台語小說》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台文所碩論。
李素貞(2006)《向陽及其現代詩研究:1974~2003》台南:國立臺南大學語教系教學碩論。
孟佑寧(2007)《向陽新詩創作歷程研究》台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文所碩論。
林貞吟(2004)《現代詩的街頭運動──《陽光小集》研究》新竹:玄奘人文社會學院中文所碩論。
林瑞祥(2003)《戰後台語的發展與論述研究》台北: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論。
徐秀慧(2004)《戰後初期台灣的文化場域與文學思潮的考察(1945~1949)》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博論。
張釗維(1997)《1970年代台灣現代民歌發展史──建制、正當性論述與表現形式的形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
許詩萱(1999)《戰後初期(1945.5-1949.12)台灣文學的重建─以《台灣新生報》「橋」副刊為主要探討對象》台中: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系碩論。
陳昌閔(2001)《臺灣閩南諺語之社會教化功能研究》嘉義:南華大學文學所碩論。
陳建忠(1997)《宋澤萊小說研究(1972-1987)》新竹:國立清華大學文學所碩論。
陳建忠(2001)《書寫台灣•台灣書寫:賴和的文學與思想研究》新竹:清華大學中文所博論。
陳淑容(2001)《一九三0年代鄉土文學•臺灣話文論爭及其餘波》台南:台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論。
陳靜宜(2006)《七十年代台語詩現象三家比較探討》台中: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瀅洲(2006)《七○年代以降現代詩論戰之話語操作》台南:成功大學台文所碩論。
彭菊英(2004)《現代詩聲情藝術探究──以朗誦為主》台北,台灣師大國文所碩論。
黃怡菁(2006)《文藝創作(1950-1956與自由中國文藝體制的形構與實踐)》新竹:清華大學台文所碩論。
黃玠源(2007)《向陽現代詩研究1973-2005》(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暑期專班碩論。
黃裕元(2000)《戰後台語流行歌曲的發展(1945-1971)》中壢:國立中央大學歷史所碩論。
廖慧萍(2000)《林宗源其及台語詩作研究》台南:成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論。
蔡明諺(2002)《龍族詩刊研究──兼論七○年代台灣現代詩論戰》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碩論。
蔡瑋芬(2006)《戰後台語文學運動e開展:1986-1991》台北:台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
簡弘毅(2003)《陳紀瀅文學與五○年代反共文藝體制》,台中:私立靜宜大學中文系碩論。
七、網路資料
中文維基線上百科。
王順隆,〈漢語方言中「有音無字」的書寫問題─從閩南語俗曲唱本「歌仔冊」的用字來看),發表於「首屆漢語方言書寫國際研討會」。香港理工大學主辦,2002年6月21日舉行。http://www32.ocn.ne.jp/~sunliong/lunwen15.htm Last update
向陽工坊。
何義麟〈媒介真實與歷史想像-重讀1950年代台灣地方報紙〉登於國立台中圖書館網站,http://paper.ntl.gov.tw/page/p-00012a.htm。
呂興昌〈母語美學的捍衛戰士:論林宗源的台語詩〉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l/li-heng-chhiong/bugi-bihak.htm
桃花開出春風部落格:http://blog.sina.com.tw/davide/
楊允言〈個人電腦處理台語羅馬字ê探討〉http://iug.csie.dahan.edu.tw/iug/Ungian/Chokphin/Lunbun/tiannauPOJ/tiannauPOJ.htm。
賴和基金會網站。
八、外文工具書
Alex Preminger and T.V.B. Brogan, co-editors:The New Princeton Encyclopedia of Poetry and Poetic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3.
Myers, JE & M. Simms The Longman Dictionary of PoeticTerms New York: Longman, 1985.
Potter, Sulamith H. and Jack M. Potter , “The Chinese peasants and the world capitalist system”, China’s Peasants: The Anthropology of a Revolution. (Chapter16, Pp.313-326)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pp319-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