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淑貞 LIN SHU CHEN |
---|---|
論文名稱: |
九年一貫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生涯發展教育內容分析 The Content Analysis of Career Development Education in Social Studies Textbook for Elementary School of the Grade 1-9 Curriculum |
指導教授: |
李文政
Wen-Cheng Lee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349 |
中文關鍵詞: | 社會領域 、教科書 、生涯發展教育 、內容分析 |
外文關鍵詞: | Social Studies Education, Textbooks, Career Development Education, Content Analysis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分析我國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中的生涯發展教育內容,以瞭解九年一貫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生涯發展教育的數量分布與呈現情形。
本研究採用內容分析法,首先參考國內外相關文獻以建立本研究之主題類目並進行信、效度考驗,接著探討南一、康軒、翰林三個版本的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中所呈現之生涯發展教育內容。資料分析分為兩部分:一為生涯發展教育內容之量化分析,依據類目劃記結果,進行各版本間以及各版本在不同學習階段間的次數和百分比之比較與分析。二為生涯發展教育內容之質性分析,探究並歸納各版本生涯發展教育內容的呈現方式。
本研究之結論如下:
壹、 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生涯發展教育之量化分析:
一、 三個版本的生涯發展教育內容都相當豐富
二、 三個版本中,南一版的生涯發展教育內容最多,其次是康軒版,翰林版最少。
三、 在主類目方面,三個版本的生涯發展教育內容合計以「生涯覺察」的次數最多。
四、 三個版本的生涯發展教育內容主要集中在「人際互動」、「社會發展」、「習慣與態度」和「工作角色」等四個次類目。
五、 「性向」、「人格特質」、「志向」、「價值觀」、「工作價值」、「時間規劃」和「終身學習」是三個版本共同較少提及的生涯發展教育概念。
六、 南一版中、高年級的生涯發展教育內容差距較大,康軒版和翰林版差距較小。
貳、 國小社會領域教科書生涯發展教育之質性分析:
一、 三個版本的文字敘述以平鋪直敘的方式最常見,其次是舉例。
二、 南一版和翰林版較常以圖片呈現,圖片可以輔助學生對於文字的理解,融入情意方面的學習。
三、 南一版較常以統計圖表呈現,統計圖表可以讓人一目瞭然,增強學生的認知記憶。
四、 延伸活動可以豐富學習的內容,也能讓學習過程更有趣,南一版和翰林版較符合「從做中學」的精神。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analyze the contents of career development education in Social studies textbooks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to realize the distribution and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career development materials in the textbooks of Social studies of the Grade 1-9 curriculum.
The content analysis is adopted in this research. First of all, research and refer to domestic and foreign documents related to career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build up the subject categories and acquire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is research. Furthermore, analyze the contents in 3 different versions of Nan I, Kang Hsuan and Han Lin editions Social studies textbooks. The data analysis in this research wa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first, conduct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according to the categories and compare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imes and percentage with different versions and the same edition in different learning phases. Second, conduct the qualitative analysis for the contents of the career development materials in 3 versions to research and induct the situation of the distribution.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research are listed as follows:
1.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career development education in Social studies textbooks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1)The contents of the career development education are very abundant in 3 versions of Social studies textbooks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2)Among the three editions, the Nan I version has the largest amount of career development education in Social studies textbooks, followed by the Kang Hsuan version, the Han Lin version at least.
(3)In the aspect of main category, the “career awareness” has the largest amount of the career development education in 3 versions of Social studies textbooks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
(4)“interaction”, “social development”, “habits and attitude”, and “job role” are the most frequently seen among the 3 versions.
(5)“aptitude”, “personality traits”, “ambition”, “values”, “value of the work”, “time planning” and “lifelong learning” are less mentioned among the 3 versions.
(6)The content of the career development education has big gap between middle and high grades in Nan I version, but less gap in Kang Hsuan and Han Lin version.
2. The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the career development education in Social studies textbooks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1)The direct description is the most common way, followed by examples.
(2)The Nan I version and Kang Hsuan version more often present by pictures. Pictures will be helpful for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writings and into affective learning.
(3)The Nan I version more often presents by statistical charts. Statistical charts will be helpful for students to clear at a glance and enhance their cognitive memory.
(4)Extension activities will enrich the learning contents and make more fun during learning process. The Nan I version and Han Lin version are more in line with the spirit of “learning by doing”.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文科(1999)。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文科、王智弘(2009)。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王石番(1991)。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台北:幼獅。
王盈珊(2009)。台北市國小身心障礙資源班高年級學生生涯覺察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慧豐(2002)。生涯覺察教育方案對國小都市原住民學童生涯覺察能力與生涯抱負影響之實驗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社會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伍惠美(2002)生涯團體輔導對國小學童生涯覺察能力、職業性別刻板印象之輔導效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江淑君(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涯成熟現況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
何麗儀。(1990)。生涯試探計劃對國中三年級男生職業自我概念、生涯成熟、生涯決定之影響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余鑑譯(1999)。終生之生涯輔導與諮商。台北:國立編譯館。
吳芝儀(2000)。生涯輔導與諮商:理論與實務。嘉義:濤石文化。
吳芝儀(2005)。生涯發展教育在中小學課程中的定位與省思。教師之友,46,2,2-8。
吳芝儀譯(1996)。Vernon G. Zunker著。生涯發展的理論與實務。台北:揚智文化。
吳俊憲(2001)。九年一貫課程國中社會領域教科書發展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瑞香(2001)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班學生入學動機、需求、期望與生涯發展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呂愛珍(1991)初等教育。台北:五南。
呂愛珍(1993)國民小學社會科學課程與教材。台北:五南。
宋文里譯(2001)。Bruner著。教育的文化:文化心理學的觀點。台北:遠流。
李詠秋(2001)。原住民大學生生涯發展狀況、生涯自我效能與其生涯阻礙因素之關係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李隆盛(2000)。九年一貫生涯發展課程的規劃與實施。中等教育。51,3,44-51。
李曉惠(2009)影響國小資優生生涯發展之因素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李鴻章(2008)。生涯規劃。台北:華騰文化。
周珮儀(2005)。我國教科書研究的分析1979-2004。課程與教學,8,4,91-116。
周新富(2007)。教育研究法。台北:五南。
林秀勤(2002)。生涯發展課程對國小兒童生涯成熟影響效果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輔導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幸台(1992)。生計輔導的理論與實施。台北:五南。
林茂森(2004)。國小學童自我覺察、生涯覺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林家屏(2002)。青少年自我概念與行為困擾之相關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邱志賢(1997)。國小生涯覺察輔導課程的實施。諮商與輔導,144,21-23。
邱美華、董華欣(1997)。生涯發展與輔導。台北:心理。
邱獻輝(1999)。國小生涯輔導初探。諮商與輔導,158,13-19。
金樹人(1988)。生計發展與輔導。台北:天馬文化。
金樹人(1999)。生涯諮商與輔導。台北:東華。
侯鳳珠(2002)。高屏地區國小學童職業自我概念與職業刻板印象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洪志欣(1995)。國民小學社會科生涯教育內涵分析及國小學童職業聲望、職業興趣、職業拒斥、職業刻板印象調查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國小社會第一冊(三上)(2008)。台北:康軒文教事業。
國小社會第七冊(六上)(2010)。台北:康軒文教事業。
國小社會第二冊(三下)(2011)。台北:康軒文教事業。
國小社會第八冊(六下)(2011)。台北:康軒文教事業。
國小社會第三冊(四上)(2010)。台北:康軒文教事業。
國小社會第五冊(五上)(2010)。台北:康軒文教事業。
國小社會第六冊(五下)(2011)。台北:康軒文教事業。
國小社會第四冊(四下)(2011)。台北:康軒文教事業。
國民小學社會三下(第二冊)(2011)。台南:南一書局。
國民小學社會三下(第二冊)(2011)。台南:翰林出版事業。
國民小學社會三上(第一冊)(2010)。台南:南一書局。
國民小學社會三上(第一冊)(2010)。台南:翰林出版事業。
國民小學社會五下(第六冊)(2011)。台南:翰林出版事業。
國民小學社會五下(第六冊)乙版(2011)。台南:南一書局。
國民小學社會五上(第五冊)(2010)。台南:翰林出版事業。
國民小學社會五上(第五冊)乙版(2010)。台南:南一書局。
國民小學社會六下(第八冊)(2011)。台南:翰林出版事業。
國民小學社會六下(第八冊)乙版(2011)。台南:南一書局。
國民小學社會六上(第七冊)(2010)。台南:翰林出版事業。
國民小學社會六上(第七冊)乙版(2010)。台南:南一書局。
國民小學社會四下(第四冊)(2011)。台南:南一書局。
國民小學社會四下(第四冊)(2011)。台南:翰林出版事業。
國民小學社會四上(第三冊)(2010)。台南:南一書局。
國民小學社會四上(第三冊)(2010)。台南:翰林出版事業。
康自立(1988)。生涯教育與職業教育。教師天地,32,11-15。
康自立(1992)。生涯教育與職業教育,載自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編,生涯輔導,59-62。
張添洲(1993)。生涯發展與規劃。台北:五南。
張添洲(2007)。學習規劃與生涯發展。台北:五南。
張紹勳(2008)。研究方法:理論與統計。台中:滄海。
張慧芬(1997)國小學童生涯覺察力、生涯成熟與工作態度的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6)。九年一貫課程社會領域課程綱要。台北市:中華民國社會科課程發展學會。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曹愛鳳(2006)。國小高年級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人權教育內容之分析。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梁吉成(2006)國小融入式生涯發展教育實施成效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許永熹(1993)。國小生涯輔導的實施目標與方法。輔導季刊,29,4,40-44。
許永熹(1994)。國民小學生涯輔導具體措施研究報告。台北:教育部。
許永熹(1995)。「國小階段生涯輔導措施之實施研究」摘要報告,載自教育部訓委會編,教育部輔導工作計畫八十四年度專案研究論文集,84~109。
郭政源(2001)。國中生涯探索教育-幫學生規劃人生目標。師友月刊。
陳玉菁(2005)國小藝術才能學童自我覺察、生涯覺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陳兆君(2003)。高級職業學校特殊教育班綜合職能科學生職業自我概念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陳秀婷(2003)。國中學生生涯自我概念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佩妤(2009)桃園縣國小高年級學生生涯成熟之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彥甫(2010)。生涯發展教育結合Big6教學模式融入國小六年級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美君(2007)。國民小學社會領域教科書經濟教育課程之內容分析。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社會學習領域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陳國彥、吳宗立(2002)社會領域教材教法。高雄:麗文。
陳淑華。(2007)。國小社會學習領域教科書中族群文化教育之內容分析。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陳新轉(2004)九年一貫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發展:從課程綱要與能力指標出發。台北:心理。
陳麗玉(2002)。國小學童成就動機取向、自尊與生涯成熟、職業興趣之關係研究。國立台南大學初等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黃天、周翊(2006)。教育原理與制度。台北:考用。
黃秀治(2009)國小資優班實施生涯發展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秉誠。(2008)。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和社會領域教科書中「環境價值」之內容分析。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台北:東華書局。
黃昭勳(2005)國小原住民學童自我覺察、生涯覺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黃炳煌(2002)。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設計與教學策略。台北:師大書苑。
黃炳煌(2002)。課程理論之基礎。台北:文景。
黃炤容(2001)。生涯探索團體方案對高職二年級女學生生涯發展及生涯自我效能影響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淑屏(2007)高雄市國小高年級資優班女生生涯成熟及其相關因素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黃淑桃(1997)。生涯發展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童生涯成熟、職業自我概念與職業刻板印象之輔導效果。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黃淑敏(1999)。師院生生涯自我效能、生涯動機、生涯成熟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黃寶園(2006)。心理與教育研究法。台北:華立圖書。
楊孝濚(1978)。傳播研究方法總論。台北:三民書局。
楊孝濚(1982)。傳播研究與統計學。台北:商務。
楊孝濚(1989)。內容分析。載於楊國樞等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809-831。台北:東華書局。
楊茹音(2002)。生涯探索團體輔導對國小學童職業自我概念和生涯覺察能力之輔導效果。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楊鳳純(2008)。國民小學生活敎科書性別角色偏見之內容分析。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社會學習領域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葉于釧(2002)。生涯發展教育融入各領域之探討。研習資訊,19,4,14-18。
董恆秀(2010)國小階段生涯發展教育能力指標檢核表發展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董倫河(1997)生涯發展方案增進國小六年級學生生涯成熟、生涯抱負之實驗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廖鳳池、王文秀、田秀蘭(1998)。兒童輔導原理。台北:心理。
劉世閔(2007)。從權力結構的角度論述分析台灣教科書政策。載於黃政傑等著,教科書制度與影響,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台北:五南。
劉玉玲(2007)。生涯發展與心理輔導。台北:心理。
劉念肯(2009)。諮商與輔導,284,2-5。
劉淑慧(1993)。尋找生涯發展理論。輔導季刊,29,4,62-79。
歐用生(1992)。內容分析法。黃光雄、簡茂發(主編),教育研究法。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9)。國民小學社會科教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蔡欣穎(2000)。國民小學社會科教科書中經濟概念之分析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灣屏東。
蔡勇美、廖培珊、林南作(2007)。社會學研究方法。台北:唐山。
蔡美華(2003)。高中資優生之生涯發展準備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蔡培村(1994)。從生涯發展論終身教育的推展,中國教育學會(主編),教育改革,349-376。台北:師大書苑。
蔡淑芬(2005)。國立陽明大學學生生涯發展狀況及生涯輔導需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簡秀雯(1997)。生涯班級輔導活動對國小兒童生涯成熟態度與職業自我概念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蘇建文等(1992)。發展心理學。台北:心理。
蘇鈺婷(2002)。在學青少年生涯發展之相關因素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蘇鍛佩(2002)。生涯團體輔導方案對國小兒童生涯成熟、性別角色刻板印象、生涯覺察與職業自我概念輔導效果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二、英文部分
Akin, T. (1991). Insights: A self and career awareness program for the elementary grade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46 363)
Askew, M. (2007, August13).Elementary school career education-the need, basics, examples, and guidelines. Retrieved September 30, 2011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articlesbase.com/education-articles/elementary-school-career-education-the-need-basics-examples-and-guidelines-197824.html
Christopher, C., & Blocker, J. (1980). Career awareness through school and community activitie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J 223 242)
Dianna, M. A. (1984). Career education for elementary grad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248404).
Dickens. A. M.(1984).Career Awareness:An Investigation of career awareness of innercity students in structured and conventional programs.Dissertation Abstracts(AAC:8424038)
Erik, J. P., Paul, J. H., & Fred, W. V. (2008). Children’s vocational development: A research rationale. 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57, 25-37.
Fadale, L. M. (1973). Career Awareness Inventory. Student Boolet.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082062)
Fadale, L. M. (1975). Assessment of career awareness of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 Journal of Career Education, 1(4), 80-86.
Gottfredson, L. S. (1981). Circumscription and compromise: A developmentaltheory of occupatoional aspirations.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28, 545-579.
Herr, E. L. & Cramer, S. H. (1988). Career guidance and counseling through the life span(3rd ed.). Boston, MA: Little, Brown & Co.
Holland, M. (1981). Relationship between vocational development and self-concept in sixth grade student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8, 228-236.
Hoyt, K. B.(1993).Reaction to the three soluteions for trasition from school to employment.Youth Policy ,15(6&7),36.
Marlow, E. (2000).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442979)
McIntosh, P. I. (2000). Life career development: Implications for school counselors.Education, 120(4), 621-625.
McMahon, M., Carroll, J., & Gillies, R. M. (2001). Occupational aspirations of sixth-grade children. Australian Journal of Career Development, 10(1), 25-31.
Moore, A. F.(1980). A comparative analysis between two different programsof career education with upper and lower socioeconomic sixth grade pupils. Dissertation Abstract International,41(2)538A.
Pereno, J. S. (1989). Providing practical applications students in career awareness laboratorie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18 435)
Schultheiss, D. E., Palma, T. V., & Mangi, A. J. (2005). Career development in the middle childhood: a qualitative inquiry.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53, 246-262.
Super, D. E. (1984). Career and life development. Career choice and development.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Super, D. E. (1990). A life-span, life-space approach to career development. San Francisco,CA: Jossey-Bass
Tan, E. (2002). Career guidance in Singapore schools. 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50, 257-263.
Taylor, M. S. (1994). An investigation of a career education project for African American elementary students in an urban setting. Doctoral Dissertation Abstracts (AAC 9411061)
Tillona, S. V. (1988). Developing career awareness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throughSelf-Awareness role modeling.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296790)
Tracey, T. J. G. (2002). Development of interests and competency beliefs: A 1-year longitudinal study of fifth- to eighth-grade students using the IGA-R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49, 148-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