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美娟 Chen,Mei-Jyuan |
---|---|
論文名稱: |
Tim Gaudreau環境藝術計畫融入四年級學生環境教育之研究 A Study Integrating the Environmental Art Plan of Tim Gaudreau into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on fourth grade students |
指導教授: |
張晴文
Chang, Ching-Wen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畢業學年度: | 10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48 |
中文關鍵詞: | 觀念藝術 、環境藝術 、高卓 、環境教育 |
外文關鍵詞: | Conceptual Art, Environmental Art, Tim Gaudreau,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在校園裡重現Tim Gaudreau的展覽作品〈Found and Lost Poster Series〉,帶領學生省察自己的日常生活與垃圾的關係,期許學生珍惜並更有意識的使用物質。第一階段的課程以四年級學生為主,目標是引導學生成為展覽的解說員。第二階段,在校園裡重現Tim Gaudreau的作品〈Found and Lost Poster Series〉,四年級學生必須為三、五、六年級學生導覽。最後,研究者從量表、訪談、問卷及觀察紀錄來進行分析。
本研究之具體目的在於:一、為國小四年級學生設計一套融入藝術家Tim Gaudreau作品的環境教育課程。二、探討實施融入藝術家Tim Gaudreau作品的環境教育課程後,四年級學生的學習成效、態度及行為改變。三、在校園中重現藝術家Tim Gaudreau的作品後,探討三、五、六年級學生的態度及行為改變。結論如下:一、研究者發現設計國小四年級學生融入藝術家Tim Gaudreau作品的環境教育課程,可以掌握以下幾個要點:(1)提供學生多感官的體驗與覺察,喚起學生學習興趣。(2)課程中融入相關議題的藝術家作品。(3)透過導覽的任務,賦予學生使命感。二、實施融入藝術家Tim Gaudreau作品的環境教育課程後,研究者發現四年級學生的學習成效佳,垃圾減量態度及行為的前後測分數具顯著差異。三、在校園中重現藝術家Tim Gaudreau的作品後,研究者發現展覽受三、五、六年級學生喜愛,惟在垃圾減量態度及行為的前後測分數並未有顯著差異。
In this study, the researcher reproduces the works of Tim Gaudreau “Found and Lost Poster Series” on campus. Leading the students to introspe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ir daily life and the waste. The researcher hopes the students to cherish what they have. At first, the curriculum focuses on the fourth grade students. They are going to be the guiders of the exhibition. Then, the researcher reproduce the works of Tim Gaudreau “Found and Lost Poster Series” on campus. The fourth grade students have to explain the works for the third, fifth, sixth grade students. Finally, the researcher analyze the effect from the scale, interviews, questionnaires and observation records.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1. Design the curriculum which integrating the Environmental Art Plan of Tim Gaudreau into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on fourth grade students. 2. Explore the learning,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of the fourth grade students after the curriculum of integrating the Environmental Art Plan of Tim Gaudreau into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3. Explore the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of the grade third, fifth, sixth students after reproducing the works of Tim Gaudreau “Found and Lost Poster Series” on campus.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re as follows:1. The researcher found that developing the curriculum of integrating the Environmental Art Plan of Tim Gaudreau into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on fourth grade students may include the following key points:(1)Providing students with the multi-sensory experiences can promote their motivation in learning.(2)Add related art elements of the artists into the curriculum.(3)Giving students a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through the navigative task. 2. After the curriculum of integrating the Environmental Art Plan of Tim Gaudreau into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the researcher found that the fourth grade students make a great progress on the waste reduction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test. The score of the former and the later tests i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3. After reproducing the works of Tim Gaudreau, the researcher found that the third, fifth, sixth grade students like the exhibition. However, it makes no difference of the waste reduction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before and after the exhibition.
參考書目
Kate Fletcher(2010).Slow Fashion: an invitation for systems change.
Fashion Practice2 (2),259-266. doi:10.2752/175693810X12774625 387594
王受之(1999)。大地藝術、環境藝術、光線藝術、人體藝術。藝術家,49
(6),380。
王聖欽(2004)。國小六年級環境藝術教學行動研究-五王國小環境教育融
入視覺藝術教學模式(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方瑜揚(2012)。社區藝術的孵化器:嘉義縣梅山鄉太和社區環境藝術行動
之經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南華大學,嘉義縣。
江添富(2013)。視覺藝術教育之行動研究-以南港誠正國中社區環境藝術
教學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吳恬綾、黃亭睿(譯)(2010)。東西的故事(原作者:Annie Leonard)。台
北市:時報(原著出版年:2010)。
吳瑪悧(譯)(1991)。波依斯傳(原作者:Heiner Stachelhaus)。台北市:
藝術家。(原著出版年:1987)
吳書萱(2014)。為什麼要慢?。La Vie。123,96。
周儒、張子超、黃淑芬(譯)(2003)。環境教育課程規劃(原作者:
Engleson,D. C. & Yockers, D. H.)。台北市:五南。(原著出版年:1994)
周靈芝(2012)。生態永續的藝術想像與實踐。南方家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林佑玲(2010)。國中學生從事垃圾減量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
段煉(2003)環境藝術的禪意--安迪.高滋華斯在美從事創作活動。藝術家,
56(2),502-507。
徐珊(2012)。淺談慢時尚理念及對服裝設計的影響。中國青島大學,中國青
島。
陸蓉之(1990)。後現代的藝術現象。台北市:藝術家。
陳朝平(2000)。台灣美術教育思想的演變與跨世紀的思維。國立歷史博物
館,二十世紀台灣美術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89-213。
陳律歆(2010)。環境藝術教育課程發展及教學之行動研究:以指南國小低
年級校本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陳國章(2011)。公共藝術與社區介入-以「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為例
看新類型公共藝術的可能性(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陳麗芬(2011)。當社區與藝術邂逅-「嘉義縣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個
案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靜宜大學,台中市。
陳依秀(2012)。社區藝文活動探討居民生活美學經驗-以樹梅坑溪環境
藝術行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藝術大學,台北市。
陳佑琳(2012)。藝術作為社會實踐的平台:嘉義縣北回歸線環境藝術行動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藝術大學。台北市。
郭晏如(2012)。嘉義市國小環境藝術教育實作之研究-以應用環保素材和
融入在地文化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南華大學,嘉義縣。
張春興(1991)。現代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張全成(2003)。當代教育思潮與學習理論對網路美術學習的啟示。美育,134,
32-41。
張美智(2003)。環境藝術教育之理論建構與教學實驗研究(未出版之碩士
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市。
張立莉(2007)。環境藝術融入自然體驗對國小學童環境覺知的影響(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曾鈴惠(2006)。問題本位學習在國小高年級環境藝術教育教學應用之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彭淑媛(2007)。鄉土環境藝術之教學研究─以竹北市東海地區石板伯公為
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
傅璧玉(2008)。建構校園環境藝術之研究:以桃園縣中興國小為例(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喻肇青(1993)。開放空間與環境藝術。空間,49(8),93。
黃麗絹(譯)(1996)。藝術開講(原作者:Robbert Atkins)。台北市:藝術
家。(原著出版年:1990)
楊冠政(1998)。環境教育。台北市:明文。
賈馥茗、梁志宏、陳如山、林月琴、黃恆、侯志欽、簡仁育等(2001)。教育心
理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詹棟樑(2002)。後現代主義教育思潮。台北市:渤海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溫金埕(2009)。藝術與人文第二階段教學參考手冊。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
教育館。
賴美真(2013)。彰化縣國民小學環境教育法執行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私立大葉大學,彰化縣。
謝攸青(2006)。後現代藝術教育:理論建構與實例設計。台北市:濤石文
化。
謝孟蓉(2006)。有機可塑的土與土的有機可塑—羅森豪創作觀及其創作實
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新北市。
簡子雅(2011)。台灣國民小學教科書環境教育教材內容分析(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鄭高杰、馮澤民、葉洪光,2010。解析慢設計及其對服裝設計的影響。紡織科
技進展,2010(2),70–72。
鄧慧姬(2010)。國小一年級環境藝術教育之研究:以環保素材融入於教室
布置課程為例。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學系視覺藝術教學碩士論文,台北市。
網路資源:
Chris Jordan(2006). photographic arts. Retrieved from
http://www.chrisjordan.com/
Joseph Kosuth(1969). Art After Philosophy. Retrieved from
http://www.intermediamfa.org/imd501/media/1236865544.pdf
Lawrence Weiner(1968). Declaration of Intent. Retrieved from
http://nah2013.blogspot.tw/ 2013/03/lawrence-weiner-declaration-of-intent.html
Sol LeWitt(1967). Paragraphs on Conceptual Art. Retrieved from
http://www.tufts.edu/programs/mma/fah188/sol_lewitt/paragraphs%20on%20conceptual%20art.htm
Tim Gaudreau(2001). ”Found and Lost Poster Series”Project Statement.
Retrieved from http://timgaudreau.com/2012/found-lost/found-lost.html
了嘎哩外(2014)。Best performaing Keywords for 你在做什麼?
mimanay kiso?藝術聯展。瀏覽日期:2015年1月17日取自:http://www.social-peek.com/Page/你在做什麼?mimanay_kiso_藝術聯展/6928782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廢棄物管理統計資料(2013)。瀏覽日期2014年5月6日取
自:http://210.69.101.110/epa/stmain.jsp?sys=100
呂燕卿(2014)。美感教育之慢時尚觀念與實踐價值。新竹市教育電子報第74
期。瀏覽日期2015年1月17日取自:http://www.hceb.edu.tw/epaper /tendency.asp
吳瑪悧(2008)。台北雙年展:台北明天還是一個湖。瀏覽日期:2015年7月6
日取自:http://2008environment4.blogspot.tw
吳秉嵩(2013)。肚中全是瓶蓋!中途島海鳥樂園變墓園。瀏覽日期:2014年7
月9日取自:http://www.ettoday.net/news/20130919/272290.htm
辛明(2011)。王久良:垃圾堆裏的藝術家 用藝術探索垃圾圍城。瀏覽日期:
2014年7月9日取自:http://big5.news.cn/gate/big5/news. xinhuanet.com/environment/2011-11/03/c_122231697_2.htm
袁櫻芸(2006)。以「後現代藝術觀」為教學目標之藝術與人文課程設計。瀏覽
日期:2014年2月1日取自:http://www.aerc.nhcue.edu.tw/journal/ Journal%208/yuan.pdf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段課程綱要重大議題—環境教育(2012)。瀏覽日期2014年7
月6日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2/9cc_97.php
第十一屆台新藝術獎(2012)。瀏覽日期:2015年1月13日取自
http://www.taishinart.org.tw/chinese/2_taishinarts_award/2_2_top_detail.php?MID=1&ID=&AID=17&AKID=&PeID=175
謝鴻均(2001)。流浪狗與浮木:黃亭玉的藝術創作與人文關懷。瀏覽日期:
2015年2月1日取自http://www.aerc.nhcue.edu.tw/paper/juin/ newpage3.htm
謝鴻均(2002)。人文與藝術的後現代觀。瀏覽日期:2015年2月1日取自
http://www.aerc.nhcue.edu.tw
鍾永豐(2014)。農村裡的藝術行動。瀏覽日期:2015年7月5日取自:
http://www.opentimes.cn/bencandy.php?fid=375&aid=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