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懿慧
論文名稱: 學運世代知識分子的知識實踐:賴香吟小說研究
指導教授: 陳建忠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文學研究所
Taiwan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09
畢業學年度: 97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2
中文關鍵詞: 賴香吟學運小說學運世代知識分子知識實踐主體性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從學運氛圍與學運小說著手探討賴香吟的文學作品,筆者意圖由八○年代的社會轉型和文化氣氛進入,由此理解學生運動所帶給賴香吟在知識層面的影響力,以及如何觸動其文學在知識與行動之間擺盪的原因。研究賴香吟的學運小說便能觀察出成長於八○年代的青年知識分子的世代特殊性。台灣文學目前在定論九○年代文學時,習以後現代主義與後殖民主義的交混作為主流論述,筆者試著把賴香吟的文學定位在一種「學運世代」的創傷寫作,著手探討學運小說中對「知識」和「主體性」的懷疑,小說從愛情、社會、政治為向度開展出對「啟蒙」議題的思考,以及對知識與行動的檢討,這種懷疑論傾向後現代主義的知識立場。最後,因循本土化運動的脈絡,探討賴香吟在九○年代末,以回歸土地的方式達成建構主體性的企圖。

    賴香吟對主體性的探索暴露了九○年代社會轉型時期知識分子的信仰和價值真空,在知識分子身份的重新確認過程中發生問題,知識分子已經無法站在超然的立場,以啟蒙者的角色發出宣言,預知真理的到來。社會轉型帶來的混亂,使得知識分子不僅要面對社會的混亂,也因他們本身也成為一個問題,陷入被懷疑和自我質疑當中,所以必須先從個人的探問開始,才有辦法顧及知識分子介入社會的義務。小說通過「現實╱理想」的二元對立邏輯的抉擇問題,宣誓理想的必要性,卻又苦惱於知識對知識分子帶來的困境,這種困境造成了知識分子的失語,必須以沉默的疏離姿態來面對一切。「疏離」的姿態和「熱情」主題造成衝突的效果,以及「疏離」所意味的懷疑論美學,正是因為賴香吟要帶出九○年代知識分子已經拋棄過去知識分子的傳統,而正開展尋找新方向和新話語的任務。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問題意識 第二節 文獻探討 第三節 研究範圍 第四節 論文架構 第二章 學運世代、學運小說與後現代文學風格的形成:以賴香吟為觀察中心 第一節 指向何方:非內向世代 第二節 學運世代的主體信仰與失落 第三節 戰後學運小說的脈絡與特殊性 第四節 後現代主義和本土論述的交融:賴香吟思想的知識傾向 一、台灣文學的轉向 二、後現代知識立場 三、賴香吟的相對位置 第三章 懷疑主體性與曖昧立場:論賴香吟的寫作位置與學運小說 第一節 轉型期、不確定感、無傳統:論賴香吟與學運世代的特殊 第二節 寫作、作家職業與文壇地位:賴香吟小說和文學外緣的關係一、寫作志業的探問 二、文學邊緣位置:論仿擬七等生〈我愛黑眼珠〉的〈颱風天〉 三、沉默的敘事者與現代主義的關係 第三節 疏離、懷疑論:賴香吟學運小說的知識與知識分子辯證 第四章 建構主體性:賴香吟小說中的後設、歷史與地方 第一節 詮釋者的真實:賴香吟學運小說中後設技藝的意圖 一、後設小說的啟示 二、虛構與敘事:表現「真實」 三、書寫作為實踐的反思:以賴香吟〈蟬聲〉為例 四、後設的敘事作用與歷史反思 第二節 「後設」、「戲擬」與「解構」:賴香吟、陳豐偉和朱天心學運小說的後現代形式與立場差異 一、「戲擬」什麼?─談陳豐偉〈好男好女〉為對照 二、解構什麼?─談朱天心的〈佛滅〉為對照 三、非中立立場:後現代主義的矛盾政治學 第三節 回歸土地、建構主體性:〈島〉和〈熱蘭遮〉的地方與歷史辯證 第五章 結論:知識分子對主體性追求與反省 第一節 總結 第二節 貢獻與侷限 一、學運世代╱學運小說╱後現代主義 二、文學史與方法論的反省 參考書目 附錄一:賴香吟採訪稿 附錄二

    一、作家作品

    賴香吟,〈旅行〉,《聯合文學》12卷6期(1996.04),頁46-52。
    賴香吟,〈說命人〉,《聯合文學》12卷8期(1996.06),頁68-80。
    賴香吟,〈關於「說命人」〉,《聯合文學》12卷8期(1996.06),頁81。
    賴香吟,〈在迷途的盡頭沉睡〉,《聯合文學》12卷10期(1996.08),頁140-141。
    賴香吟,〈野鳥〉,《聯合文學》14卷8期(1998.06),頁42-46。
    賴香吟,〈島〉,《聯合文學》15卷6期(1999.04),頁116-123。
    賴香吟,〈熱蘭遮〉,《聯合文學》16卷8期(2000.06),頁90-99。
    賴香吟,〈憂鬱貝蒂〉,《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3.12.27,第E7版。
    賴香吟,〈在幕間:則偽評論或偽小說〉,《印刻文學生活誌》第8期(2004.04),頁223-232。
    賴香吟,〈母系銀河─童女之戰〉,《印刻文學生活誌》1卷6期(2005.02),頁147-149 。
    賴香吟,〈明暗:冷戰〉,《印刻文學生活誌》3卷4期(2006.12),頁223-232。
    賴香吟,〈時光的縫隙〉,《講義》41卷4期(2007.07),頁154-155。
    賴香吟,〈梔子花〉,《印刻文學生活誌》4卷1期(2007.09),頁274-288。
    賴香吟,〈暮色將至〉,《印刻文學生活誌》4卷7期(2008.03),頁168-179。
    賴香吟,《散步到他方》(台北:聯合文學,1996)。
    賴香吟,《島》(台北:聯合文學,2000)。
    賴香吟,《霧中風景》(台北:印刻,2007)。
    賴香吟,《史前生活》(台北:印刻,2007)。
    張望(賴香吟),〈聖誕禮物〉,《自立晚報副刊》,19版,1994.01.26。
    張望(賴香吟),〈糖果罐〉,《自立晚報副刊》,19版,1994.03.10。
    張望(賴香吟),〈咖啡夢〉,《自立晚報副刊》,19版,1994.04.06。
    張望(賴香吟),〈隔世燈〉,《自立晚報副刊》,19版,1994.04.23。
    張望(賴香吟),〈只是一封信〉,《自立晚報副刊》,19版,1993.11.30。
    陳豐偉,〈好男好女〉,《不做愛的男人》(台北:新新聞文化,1998),頁50-77。
    朱天心,〈佛滅〉,《我記得…》(台北:聯合文學,2001),頁170-195。

    二、專書
    (一)中文
    中國論壇編委會,《女性知識分子與臺灣發展》(台北:聯經,1989)
    中國論壇編委會,《知識分子與臺灣發展》(台北:聯經,1989)
    文訊雜誌,《光復後台灣地區文壇大事紀要(增訂本)》(臺北:文建會,1995)。
    王岳川,《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學,1992)。
    王岳川,《後殖民主義與新歷史主義文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
    王增進,《後現代與知識分子社會位置》(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3)。
    朱雙一,《戰後台灣新世代文學論》(台北:揚智,2002)。
    何明修、蕭新煌,《臺灣全志第九卷:社會志社會運動篇》(南投:臺灣文獻館,2004)。
    何榮幸,《學運年代:眾聲喧嘩的十年》(台北:時報文化,2001)。
    吳達芸編,《臺灣當代小說論評》(高雄:春暉,1999)。
    李偉俠,《知識與權力:對科學主義的反思》(台北:揚智文化,2005)。
    李喬,《台灣運動的文化困局與轉機》(苔北:前衛,1989)。
    李登輝,《台灣的主張》(台北:遠流,1999)。
    肖燁,《知識的雙刃劍:後現代主義與當代理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1996)。
    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臺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2000)。
    孟樊,《後現代的認同政治》(台北:揚智文化,2001)。
    孟樊,《後現代的認同政治》,(台北:揚智文化,2001)。
    易暉,《"我"是誰:新時期小說中知識分子的身份意識研究》(南昌:百花洲文藝,2004)。
    南華大學編譯出版中心編,《臺灣地區文壇大事紀要(民國81-84年)》(台北:行政院文建會,1999)。
    柳書琴,《後殖民的東亞在地化思考 : 臺灣文學場域》(台南: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
    范雲,《新生代的自我追尋─台灣學生運動文獻彙編》(台北:前衛,1993)
    高天生,《台灣小說與小說家》(台北:前衛,1994)。
    高天生,《台灣政治小說選》(台北:前衛,1983)。
    高辛勇,《形名學與敘事理論:結構主義的小說分析法》(台北:聯經,1987)。
    高宣揚,〈存在主義的文學藝術觀及其影響〉,《存在主義》(台北:遠流,1993)。
    高宣揚,《後現代論》(台北:五南出版,1999)。
    許津橋,《1986臺灣年度評論》(台北:圓神,1987)。
    陳映真,《知識分子12講》(台北:立緒文化,1999)。
    傅大為,《知識、權力與女人:臺灣的邊緣戰鬥》(台北:自立晚報,1993)。
    傅大為,《知識與權力的空間:對文化學術教育的基進反省》(台北:桂冠,1990)。
    彭懷恩,《認識臺灣──台灣政治變遷五十年》(台北:風雲論壇,1997)。
    游勝冠:《台灣文學本土論的興起與發展》(台北:前衛,1996)。
    黃瑞祺,《曼海姆:從意識形態論到知識社會學詮釋學》(台北:巨流,2000)。
    黃瑞祺,《現代與後現代》(台北:巨流,2001)。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台北:聯合文學,1995)。
    楊澤,《狂飆八○──紀錄一個集體發聲的年代》(台北:時報,1999)。
    詹明信,《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北京:北京大學,1997)。
    雷蒙•阿隆,《知識分子的鴉片》(台北:聯經,1990)。
    廖咸浩,《愛與解構:當代臺灣文學評論與文化觀察》(台北:聯合文學,1995)。
    趙遐秋,《台灣新文學思潮史綱》(台北:人間,2002)。
    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雅典,1991)。
    蔡詩萍,《騷動島嶼的論述反抗》(台北:聯合文學,1995)。
    鄭明娳,《當代台灣政治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4)。
    鄭鴻生,《青春之歌──追憶1970年代臺灣左翼青年的一段如火年華》(台北:聯經,2001)。
    機器戰警,《台灣的新反對運動》(台北:唐山,1991)。
    藍博洲,《日據時期臺灣學生運動( 一九一三─一九四五年)》(台北,時報文化,1993)。
    羅青,《什麼是後現代主義》(台北:五四書店,1989)。
    羅鋼編,《後現代主義文學作品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二)英文
    利奧塔爾(Jean-Francois Lyotard)著,東槿山譯,《後現代狀態:關於知識的報告》(北京:三聯,1997)。
    岡崎郁子著,葉笛、鄭清文、涂翠花譯,《台灣文學──異端的系譜》(台北:前衛,1996)。
    艾德華•薩依德(Edward W. Said)著,單德興譯,《知識分子論》(台北:聯經,1997)。
    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著,張念東、凌素心譯,《權力意志:重估一切價值的嘗試》(台北:商務,1993)。
    史帝文•貝斯特(Steven Best);道格拉斯•凱爾納(Kellner, Douglas)著,朱元鴻等譯,《後現代理論:批判的質疑》(台北:巨流,1994)。
    凱斯•詹京斯(Keith Jenkins),賈士蘅譯,《歷史的再思考》(Re-Thinking History)(台北:麥田,1996)。
    渥厄•帕特莎(Patricia Waugh)著,錢競等譯,《後設小說:自我意識小說的理論與實踐》(台北:駱駝,1995)。
    凱斯•詹京斯(Keith Jenkins),江政寬譯,《後現代歷史學:卡斯和艾爾頓到羅逖與懷特》(台北:麥田,1999)。
    麥可•伍德(Michael Wood)著,《沉默之子:論當代小說》(台北:麥田,2001)。
    馬庫色(Herbert Marcuse)著,陳昭瑛譯,《美學的面向:藝術與革命》(台北:南方叢書,1989)。
    若林正丈著,賴香吟譯,《蔣經國與李登輝》(台北:遠流,1998)。
    哈山( Hassan Ihab)著,劉象愚譯,《後現代的轉向:後現代理論與文化論集》(台北:時報文化,1993)。
    松原新一,羅傳開譯,《戰後日本文學史•年表》,(上海:上海譯文,1983)。
    佛馬克(Douwe Fokkema)、伯頓斯(Hans Bertens)編,王寧等譯,《走向後現代主義》(台北:淑馨,1992)
    維克多•泰勒、查爾斯•溫奎斯特編,章燕、李自修等譯,《後現代主義百科全書》(長春:吉林人民,2007)。
    赫伯特•曼紐什(Herbert Mainusch)著,古城里譯,《懷疑論美學》(台北:商鼎,1992)。
    齊格蒙•包曼(Zygumunt Bauman)著,王乾任譯,《立法者與詮釋者》(台北:弘智文化,2002)。
    蓮達•赫哲仁(Linda Hutcheon)著,劉自荃譯,《後現代主義的政治學》(台北:駱駝,1996)。
    Max Luthi, John D. Niles (1986), The European Folktale: Form and Nature,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p.37-51.
    Michel Foucault(1994), “Entretien avec Michel Foucault,” Dits et Écrits, 1954-1988, Vol. IV : 980 – 1988, édition établie sous la direction de Daniel Defert et François Ewald avec la collaboration de Jacques Lagranage (Paris : Gallimard, 1994), p. 75
    Polletta, Francesca (1998), “ ‘It Was Like A Fever…’ Narrative and Identity in Social Protest,” Social Problems 45(2), p.137-159.

    三、論文

    (一) 單篇論文
    王德威,〈秋陽似酒:保釣老將的小說〉,《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2001)。
    平路,〈決審意見:新舊拼貼的「巧思」〉;楊澤編,《魚骸:第十八屆時報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北:時報文化,1995)。
    呂正惠,〈八○年代台灣小說的主流〉,《戰後臺灣文學經驗》(台北:新地文學,1992)。
    呂正惠,〈現代主義在台灣〉,《戰後台灣文學經驗》(新店:新地出版社,1992)。
    呂正惠,〈世紀末台灣後現代思潮種種面相〉,趙遐秋、呂正惠編,《台灣新文學思潮史綱》(台北:人間,2002)。
    李瑞騰,〈九○年代崛起的新生代小說家〉,陳義芝編,《台灣現代小說史綜論》,(台北:聯經,1998)。
    邱貴芬,〈序論:政治小說:勾勒願景與希望〉,《臺灣政治小說選》(臺北:二魚文化,2006)。
    林燿德,〈八○年代台灣政治小說〉,龔鵬程編,《台灣的社會與文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5)。
    林燿德,〈小說迷宮中的政治迴路〉,鄭明娳編,《當代台灣政治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4)。
    陳思和,〈但開風氣不為師:論台灣新世代小說在文學史上的意義〉《世紀末偏航:八○年代台灣文學論》(台北:時報文化,1990)。
    黃錦樹,〈附錄:散步到他方〉,賴香吟著,《霧中風景》(台北:麥田,2008)。
    黃錦樹,〈謊言的技術與真理的技藝──書寫張大春之書寫〉,《謊言或真理的技藝:當代中文小說論集》(台北:麥田,2003)。
    楊照,〈「文學行動主義」的形成〉,《夢與灰燼:戰後文學史散論二集》(台北:聯合,1998)。
    張惠娟,〈台灣後設小說試論〉,鄭明娳編,《當代台灣評論大系》(台北:正中,1993)。
    郝譽翔,〈我是誰?──論八○年代臺灣小說中的政治迷惘〉,《大虛構時代》(台北:聯合文學,2008)。
    簡政珍,〈沉默•語言•閱讀〉,鄭明娳編,《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文學理論卷》(台北:正中,1993)。
    劉亮雅,〈後現代與後殖民──論解嚴以來的臺灣小說〉;陳建忠等合著,《臺灣小說史論》(台北:麥田,2007)。
    劉亮雅,〈擺盪在現代與後現代之間:朱天文近期作品中的國族、世代、性別、情慾問題〉《慾望更衣室:情色小說的政治與美學》(台北:元尊文化,1998)。
    廖炳惠,〈台灣:後現代或後殖民〉,周英雄、劉紀蕙編,《書寫台灣: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臺北:麥田,2000)。
    廖仁義,〈臺北的憂鬱與歡呼──論臺灣知識分子的歷史焦距與問題意識〉,許津橋、蔡詩萍編,《1986台灣年度評論》(台北:圓神,1987)。
    楊照,〈一九八六:知識分子的炫麗黃昏〉,《知識分子的炫麗黃昏》(台北:大田,1998)。

    (二)期刊論文
    文訊雜誌,〈「中華民國作家作品目錄」增補專欄──洪淑苓.賴香吟〉,《文訊》173期(2000.03),頁119。
    王文仁,〈從〈幌馬車之歌〉看藍博洲的報導文學創作─兼論台灣報導文學的幾個文類問題〉,《東華中國文學研究》第3期(2005.06),頁163-182。
    王仲偉,〈訂作一個島─評賴香吟《島》〉,《文訊》184期 (2001.02),頁21-22。
    王仲偉,〈奢侈的散步者評賴香吟《散步到他方》〉,《文訊》139期 (1997.05),頁7-8。
    王德威,〈文學術語辭典:政治小說(Political Novel)〉,《文訊》24期(1986.08),頁288。
    林泰鵬整理,〈在虛構中透視歷史:《好男好女》座談會〉《電影欣賞》13卷5期(1995.09),頁67-69。
    邱妙津,〈百合說謊夢大,海東青捲浪淘沙──解嚴後的政治小說〉,《新新聞週刊》266期(1992.04),頁60-69。
    邱貴芬,〈歷史記憶的重組和國家敘述的建構:試探《新興民族》、《迷園》、《暗巷迷夜》的記憶認同政治〉,《中外文學》25卷5期(1996.10),頁6-29。
    胡晴羽,〈政治小說──研究政治的另一個途徑〉,《仙人掌雜誌》創刊號(1977.03),頁37-47。
    殷豪飛,〈臺灣文學主體性之探求〉,《台灣民俗藝術彙刊》第一號創刊(2004.10),頁98-106。
    張明敏,〈沈默的翻譯者─賴香吟《翻譯者》的歷史追憶與想像〉,《文學臺灣》45卷(2003.01),頁279-297。
    張世倫,〈六八學運的餘焰與複製─關於電影《69》的二三事〉,《印刻文學生活誌》46期(2007.06),頁104-108。
    許劍橋,〈逆行與疏離─賴香吟的小說散步〉,《文訊》259期(2007.05),頁35-39。
    陳芳明,〈白色歷史與白色文學─葉石濤與藍博洲筆下的台灣五○年代〉,《文學台灣》4期(1992.09),頁219-242。
    陳芳明,〈家國半世紀──台灣的政治與文學〉,《文學台灣》第2期(1992.03),頁76-77。
    莊宜文,〈賴香吟:沉默是最深刻的溝通〉《文訊》137期(1997.03) ,頁38-39。
    葉益青,〈打開心靈閱讀賴香吟〉,《書香遠傳》71期(2009.04),頁42-43。
    陳豐偉,〈無邊界的呢喃─從「南方醫院小醫生」談我的寫作歷程〉,《文訊》185期(2001.03),頁94-96。
    彭小妍,〈女作家的情慾書寫與政治論述──解讀《迷園》〉,《中外文學》第24卷第5期(1995.10),頁72-88。
    楊耐冬,〈後設小說探微〉,《書評》24卷 (1996.10),頁17-19。
    廖咸浩,〈合成人羅曼史:當代台灣文化中後現代主義與民族主義的互動〉,《當代》144期(1999.08),頁110-131。
    劉小新,〈上世紀末台灣文論的後現代論爭與後殖民轉向〉,《華文文學》總第87期(2008.04)。
    蕭翠雲,〈仿擬╱戲擬探源及兩者之間的糾葛〉《東方人文學誌》第2卷第3期(2003.09),頁169-186。
    賴香吟,〈第一篇故事:《島》的誕生與源起〉,《文訊》第183期(2001.01),頁88-89。
    簡月娟,〈後現代主義與後設小說的關係〉,《空大學訊》270期(2001.05),頁28-30。
    羅頗誠,〈迷失在歷史、現實、與虛幻之間的《好男好女》〉,《影響電影雜誌》總63期(1995.07),頁78-80。

    (三)碩博士論文
    王峙萍,《暴動與抗爭的迷思──論二二八事件中的校園與學生反抗運動》,淡江大學歷史學所碩士論文,2001。
    石淑燕,《王拓及其小說研究》,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
    吳介民,《政治轉型期的社會抗議:台灣1980年代》,國立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0。
    吳孟琳,《流放者的認同研究——以聶華苓、於梨華、白先勇、劉大任、張系國為研究對象》,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
    吳明倫,《楊照小說研究》,逢甲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3。
    吳昆展,《論外省第二代作家的(台灣)歷史書寫與後現代技法:以張大春、林燿德與朱天心的小說為探討對象》,中興大學台灣文學所碩士論文,2008,頁18。
    周慶塘,《八○年代台灣政治小說》,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博士,2002。
    林仁傑,《一段跨時代的故事:台灣學生運動史研究(1920-1994)》,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林肇豊,《王拓的文學與思想研究(1970-1988)》,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6。
    林燕珠《劉大任小說中的家族與國族》,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9。
    胡金倫,《政治、歷史與謊言──張大春小說初探(1976-2000)》,政治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2001,頁30。
    范怡舒,《張系國小說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莊永同,《長廊杜鵑望鄉關──劉大任小說研究》,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
    劉明亮,《對陣者的掙扎──劉大任小說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蔡雅薰,《臺灣旅美作家之留學生小說及移民小說研究(1960~1999)》,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文學所博士論文,2000。
    蔡錦昌,《活在知識中的人:知識分子新論》,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
    蕭義玲,《台灣當代小說的世紀末圖象研究──以解嚴後十年(1987~1997)為觀察對象》,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8。
    簡義明,《書寫郭松棻:一個沒有位置和定義的寫作者》,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6。
    藍建春,《黃凡小說研究:社會變遷與文學史的視角》,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1997。
    廖淑芳,《國家想像、現代主義文學與文學現代性──以七等生文學現象為核心》,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頁91。

    (四)會議論文
    范銘如,〈當代台灣小說的「南部」書寫〉,《台灣文學與跨文化流動:東亞現代中文文學國際學報》第三期:臺灣號(台北市:文建會,2007.04),頁390-391。
    陳義芝主編,《台灣文學經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聯經,2000.06),頁96。
    黃渼婷,〈跌落懸崖的龜殼花:《惡寒》、《島》、《人類不宜飛行》中的連通管式沉陷計〉(台北:第五屆青年文學會議,2001年11月16、17日),頁2。
    劉亮雅,〈跨族群翻譯與歷史書寫:以李昂〈彩妝血祭〉與賴香吟〈翻譯者〉為例〉,柳書琴、邱貴芬主編,《後殖民的東亞在地化思考:臺灣文學場域》(臺南: 國家臺灣文學館籌備處,2006),頁279。
    鄭炯明編,《點亮臺灣文學的火炬:葉石濤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高雄:春暉,1999),頁153-174。

    四、報紙文章
    江寶釵,〈眺望的遠方那座島會在嗎?〉,《中央日報》,2001.01.04,21版。
    何春蕤,〈方舟之外︰論朱天心的近期寫作〉,《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4.01.01。
    咖啡,〈新書告示牌─不做愛的男人〉《中央日報》,1998.09.07,26版。
    東年,〈尋回訴說的意願〉,《聯合報》,1997.01.13,43版。
    林式,〈小說的再生〉,《台灣新聞報》,1997.05.18,13版。
    張殿,〈世紀末新寫手╱通俗小說╱作家之新〉,《聯合報》,1999.08.16,41版。
    梁一萍,〈島嶼書寫〉,《聯合報》,2000.12.04,第30版。
    陳文芬,〈駱以軍、賴香吟發表新書焦慮上身〉,《中國時報》,23版,2000.11.06。
    楊汝椿,〈網路淨土七月改版「南方」傳奇寫續篇〉《聯合晚報》,1999.07.11,12版。
    董成瑜,〈賴香吟散步終有歸時〉,《中國時報》,1997.01.23,38版。
    詹美娟,〈心靈魅影的召喚〉,《聯合報》,1998.08.03,41版。
    蔡振豐,〈戀戀在他方〉,《中國時報》,2000.11.30,42版。
    賴香吟,〈跳舞的夜街〉,《史前生活》(台北:麥田,2007)。原文標題為〈我的九○年代〉刊載於《自由時報》,2005.4.24,39版。

    五、電子媒體
    吳叡人,Oskarshen整理,〈談「進步本土主義」〉,「時代精神」部落格,2008.9.25,http://zgeist.wordpress.com/2008/09/25/progressive-bentuism/。
    瓦歷斯•諾幹,〈沒有革命的夜間生活──小論林文義《革命家的夜間生活》〉,《惡魔島主與七小福部落格》,http://blog.roodo.com/walis0822/archives/123576.html。
    財團法人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文學風景10:賴香吟》,DVD,19:00-20:24。
    張鐵志,〈野草莓世代的理想主義〉,《Yahoo!奇摩新聞全民話頭條》,2008.11.10,http://tw.forum.news.yahoo.com/topic/tbn_1226289220/article/1.html。
    陳豐偉,《愛與浪漫,快樂人生(陳豐偉的部落格)》,http://blog.eroach.net/index.php
    楊照,〈他們不綠,只是向理想致意!〉《新新聞週刊》(Blog:「The Re-imagined•重組想像的」) http://blog.roodo.com/sabinasun/archives/1908862.html

    六、演講
    吳介民,「追尋台灣學運的足跡:從自覺運動、野百合、到野草莓」演講,地點在清華大學教育館311室,2008.12.18 (四) 19:00~21:30。其它演講者有:劉容生、李丁讚、邱毓斌、林冠婷、林名哲。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