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楊凱嵐
Yang, Kai-Lan
論文名稱: 《三國志》的「微言」敘事研究
The Study of the Narrative of "Subtle Words with Significant Meaning" in "San Guo Zhi"
指導教授: 林聰舜
Lin, Tsung-Shun
口試委員: 郭永吉
Kuo, Yung-chi
張菀琤
Chang, Wan-Che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8
畢業學年度: 106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75
中文關鍵詞: 《三國志》微言敘事陳壽
外文關鍵詞: San Guo Zhi, subtle Words, narrative, Chen Shou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陳壽撰寫《三國志》的時間點為西晉,由於非常接近三國時期,故對當代的人來說,《三國志》庶乎可謂當代史。《三國志》中記載的許多人物或其後嗣,在當時尚未殞落,若非位居要津,便是達官顯要,如何描述朝代更迭而不牽動到當權者的敏感神經,成為陳壽在撰史時所需面臨的重要課題,尤其在那個動輒得咎的時代,有些史家會因其所寫的歷史而獲罪或慘遭殺害,所以陳壽在承載巨大的政治壓力下,不得不臨深履薄地處理任何會陷入危機的歷史事件。
    「微言」是孔子編纂《春秋》的一種風格。它被用來隱晦地掩藏歷史實情,所以讀者需要求索史傳文本、明察歷史情境,才能得到該歷史記錄的真實含義。陳壽利用這種風格來記錄一些關鍵的歷史事件,並締造了多種解釋的可能性,使每個讀者解讀或詮釋歷史時,皆可各取所需。如此,史家既能客觀呈現當時的歷史,又可以避免刺激當權者,並全身遠害。
    本論文中,筆者試圖深入陳壽當時所處的時代與環境,來解釋《三國志》中某些「微言」敘事的情形,希望藉由探賾索隱,得到《三國志》所要表達的真實寓意。本論文所分析的「微言」,主要著墨於《三國志》中的天命、君王、名士、重臣和朝代遞嬗等面向,筆者欲透過文本的深度閱讀與多方察照,並有別於以修辭學、風格學的筆法或書法的角度進行對《三國志》的研究,而是先進入陳壽胸臆所懷的史意,跳脫對史法的演繹態度,再尋得最接近於《三國志》的史情,進而建構出陳壽《三國志》著史的本心。


    Chen Shou wrote “San Guo Zhi” in Jin Dynasty which is very close to the period of San Guo. Therefore, “San Guo Zhi” was almost a contemporary history for the time and many people in “San Guo Zhi” or their descendants of were alive and in power at the time. How to describe the change of the dynasty and not offend the people in power was a big problem for Chen Shou because some history writers were killed for the sake of their writing in the age.
    Weiyan dayi (subtle words with significant meaning) is a style of Confucius's Chunqiu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It is employed to hide the details of history by writing obscurely, so the readers need to explore the texts and simulate the history situations to get the real meaning of the records of history. Chen Shou used the style to record some critical historical events and create the possibilities for multiple interpretations. Every reader can interpret the records according to his needs. This way can prevent to stimulate the people in power and can protect the written history and his life.
    The author tried to explain some subtle words of "San Guo Zhi" by understanding the environments of Chen Shou and hoped to get the real insights of "San Guo Zhi." The analyzed subtle words in this paper include the destiny, the kings, the ministers, the hermits and the replacement of the dynasties in "San Guo Zhi".

    第一章、緒論 1 第一節、研究主題 1 第二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4 第三節、研究材料與研究現況 5 第四節、章節安排 7 第二章、《三國志》「微言」的表現方式與敘事手法 9 第一節、《三國志》的著述背景 9 第二節、《三國志》「微言」的表現方式 14 第三節、寓史情於微言的敘事手法 20 第四節、以魏為天命之符的敘事方向 25 第五節、陳壽在故國史中的特殊敘事 32 第三章、《三國志》中與君王相關的微言敘事 37 第一節、各自為政的三國史 37 第二節、關於曹操形象的微言敘事 42 第三節、關於曹丕形象的微言敘事 67 第四節、關於曹叡形象的微言敘事 72 第五節、關於劉備形象的微言敘事 79 第六節、關於孫權形象的微言敘事 83 第四章 《三國志》中與曹魏名士重臣相關的微言敘事 87 第一節、爭利與奔義的價值選擇 87 第二節、志節之士的微言敘事 89 第三節 忠亮清嚴之士的微言敘事 112 第四節、勳庸之臣的微言敘事 137 第五章、《三國志》中與晉三祖相關的微言敘事 145 第一節、在《三國志》中無傳的晉三祖 145 第二節、關於司馬懿的微言敘事 147 第三節、關於司馬師的微言敘事 151 第四節、關於司馬昭的微言敘事 154 第六章、結論 159 參考書目 163 附件一、相關史料對照表格 167 表一、陳壽時代相關事件年表 167 表二、陳壽與司馬遷相似之處 168 表三、《三國志》中曹魏的天命異象 169 表四、三少帝紀評 170 表五、高貴鄉公相關記錄 171 表六、三國君王的死亡描述對照 171 表七、曹魏與蜀漢簡易對照表 172 表八、劉邦和劉備在史書中的形象對照 173 表九、曹操和劉備在《三國志》中的比較 174 表十、司馬氏與相關的太后令 175

    一、傳統文獻
    〔周〕左丘明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浦衛忠等整理,楊向奎審定:《春秋左傳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十三經注疏》本。
    〔周〕左丘明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阮元校勘,《左傳》,《十三經注疏》本,臺北:藝文印書館,1979年。
    〔漢〕公羊壽傳,李宗侗註譯,葉慶炳校訂:《春秋公羊傳今註今譯》,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10年05月。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廖名春、陳明整理,呂紹綱審定:《尚書正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12月,《十三經註疏》本。
    〔漢〕司馬遷撰,(日)瀧川龜太郎會注考證:《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大安出版社,1999 年 9 月。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
    〔晉〕陳壽撰,〔南朝宋〕裴松之注,盧弼集解,錢劍夫整理:《三國志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6月第1版,2013年12月第3次印刷。
    〔晉〕常璩著,任乃強校注:《華陽國志校補圖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7月。
    〔晉〕習鑿齒著,〔清〕湯球、黃奭 輯佚,柯美成校,《漢晉春秋通釋》,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7月。
    〔南朝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5年。
    〔南朝宋〕劉義慶撰,〔梁〕劉孝標注,楊勇著,《世說新語校箋》,台北市:正文,1999年。
    〔南朝宋〕劉義慶撰,〔梁〕劉孝標注,余嘉錫撰,《世說新語箋疏》,臺北市:華正書局,1991年。
    〔南朝齊〕劉勰著,范文瀾注,《文心雕龍注》,臺灣:開明書局,1993年。
    〔南朝齊〕劉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臺北:里仁書局,1994年。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台北市:五南,1991年。
    〔唐〕房玄齡等修,吳士鑑、劉承幹注:《晉書斠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82。
    〔唐〕魏徵撰,《隋書.帝紀第三.煬帝上》,收入〔清〕紀昀等編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二二,正史類,第264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
    〔唐〕李延壽撰,《北史・隋本紀下第十二》,收入〔清〕紀昀等編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二四,第266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
    〔唐〕劉知己撰,《史通》:收入〔清〕紀昀等編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四四三,史評類,第685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
    〔唐〕李鼎祚撰,《周易集解》,卷一。收入〔清〕紀昀等編纂,《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一,易類,第7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
    〔宋〕司馬光著,《資治通鑑》,上海:中華書局,1956年。
    〔清〕趙翼著,《二十二史劄記》,臺北:世界書局,1962年。
    〔清〕康發祥,《三國志補義》(清咸豐十年刻本),合肥市:黃山書社,2008年。
    〔清〕郭慶藩編,王孝魚整理,《莊子集釋》,臺北:萬卷樓發行,1993年。
    〔清〕劉載熙著,王氣中箋注,《藝概箋注.文概》,上海:復旦大學,2001年。

    二、近人論著(以下僅按作者姓名筆畫排序)
    丁仲祐箋注,《老子道德經箋注》,台北市:廣文書局印行,1975年4月初版。
    方北辰,《一個成都學者的精彩三國》,成都:成都時代出版社,2015。
    白壽彝著,《中國史學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林師聰舜,《漢代儒學別裁》,台北: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3。
    林師聰舜,《史記的人物世界(二版)》,臺北:三民書局,2016年3月。
    梁滿倉、吳樹平等注譯,《新譯三國志》,台北:三民,2017年。
    馬持盈註譯,《詩經今註今譯》,台北市:臺灣商務,1884年。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台北市:學海出版社,1984年。
    逯耀東,《魏晉史學及其他》,臺北:東大出版,1998年。
    張高評,《春秋書法與左傳史筆》,臺北:里仁書局,2011年3月。
    張大可,《三國史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5月。
    張大可,《三國的輓歌:話說三國十二帝》,台北市:知本家文化,2010年。
    莊輝明撰,《三國志選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楊伯峻編著,《論語譯注》,台北市:華正書局,1997年。
    楊伯峻譯注,《孟子譯注》,台北市:華正書局,1990年。
    楊耀坤、伍野春著,匡亞明主編,《陳壽 裴松之評傳》,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
    楊耀坤著,《陳壽與三國志》,四川:人民,1985年。
    雷家驥著,《中古史學觀念史》,台北市:臺灣學生,1990年。
    劉咸炘,《四史知意》,台北市:鼎文書局,1976年2月初版。
    錢穆著,《中國史學名著》,台北:素書樓文教基金會出版,2001年2月。
    饒宗頤,《中國史學上之正統論》,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6 年。

    三、單篇期刊論文(以下僅按出版年月排序)
    陳義彬,〈陳壽《三國志.魏書》之《春秋》書法研究〉,成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13年。
    林盈翔,〈《三國志》「《春秋》書法」研究〉,成功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16年。
    李俊安,〈《三國志.魏書》書法抉微〉,台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16年。

    四、單篇期刊論文(以下僅按出版年月排序)
    謝鶯興,〈館藏《三國志》板本考略(上)〉,《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新十五期,2002年12月。
    謝鶯興,〈館藏《三國志》板本考略(下)〉,《東海大學圖書館館訊》新十六期,2003 年1月。
    林師聰舜,〈《史記》的「微言」敘事--「書法不隱」與「隱」的統一〉,《清華中文學報》第5期,2011年6月。
    王文進,〈論魚豢《魏略》的三國史圖像〉,《中國學術年刊》第33期(秋季號),2011年9月。
    謝明憲,〈「泰始為斷」的歷史書寫:《晉書》限斷的難題與陸機的新義〉,《臺大中文學報》,第49期,2015年6月。
    林盈翔,〈曲筆書弒,以史傳真─《三國志》曹髦被弒之《春秋》書法〉,《成功大學中文學報》第53期,2016年。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