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芳茹
論文名稱: 桃竹苗四縣市國民小學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相關之研究
The study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novative management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elementary school in Taoyuan county, Hsinchu county, Hsinchu city and Miaoli county
指導教授: 顏國樑教授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7
畢業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211
中文關鍵詞: 創新經營學校效能國民小學
外文關鍵詞: Innovative management, School effectiveness, Elementary school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國民小學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相關之研究。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與訪談法,以桃竹苗四縣市之公立國民小學教師為母群體,採隨機抽樣方式,以自編之「國民小學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問卷」與「國民小學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訪談大綱」,針對此縣市77所學校786位教師進行問卷調查研究。回收問卷658份,回收率達83.72%。經彙整檢視後,得有效問卷數629份,佔總樣本數之80.03%。所得資料輸入電腦後,利用SPSS10.0 for Windows統計套裝軟體以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積差相關、多元逐步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另外,立意抽取6位教師進行訪談研究。訪談資料謄寫成逐字稿,將訪談的結果,配合相關文獻與問卷調查結果,作交互分析討論。根據資料分析結果,本研究主要獲致以下結論:
    一、桃竹苗四縣市國小教育人員知覺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均為中上程度,現況大致良好。
    二、國民小學大部分學校已逐步推動創新經營工作,但落實程度尚待加強。
    三、桃竹苗四縣市國小教育人員知覺學校創新經營受到教師個人變項與學校變項影響。
    四、桃竹苗四縣市國小教育人員知覺學校效能受到教師個人變項與學校變項影響。
    五、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關係密切,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顯示學校創新經營的推動,有助於提升學校效能。
    六、國民小學「創新經營」層面對「學校效能」有顯著的預測力。
    七、資訊創新運用成為創新經營的重要媒介。
    八、學校創新經營活動各具特色多元且豐富。

    依據上述的研究結論歸納整理提出建議,供教育行政機關、國民小學,以及有志於教育研究的同仁繼續深究的參考。

    關鍵字:創新經營、學校效能、國民小學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innovative management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elementary school in Taoyuan county, Hsinchu county, Hsinchu city, and Miaoli county The study employed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interviews for this topic. The samplings for this study included 786 teachers from 77 schools in Taoyuan County, Hsinchu county, Hsinchu city, and Miaoli county, and 658 questionnaires were responded. Retrievable rate of the questionnaire is 83.72%, and 629 questionnaires were considered effective. The effective rate of the questionnaire reached 80.03%. All subject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randomly. All data acquired were computer-coded and SPSS10.0 was employed in window environment to analyze data. The process completed by means of statistics methods, including t test, one-way ANOVA, Pearson product moment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stepwise regression. Moreover,, interviews form six teachers were collected. The results of interview were cross-referenced with relating literary analysis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literary analysis, this study reache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1. Innovative management in school, teacher’s awareness,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in elementary schools ofTaoyuan,
    Miaoli, Hsinchu counties and Hsinchu city,are rated
    above average.
    2. Most elementary schools already started the promotion
    for innovative management, however they need to further
    reinforce on the part of implementation.
    3.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existed among
    personal variables and school variables in the causes on
    innovative management.
    4.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existed among
    personal variables and school variables in the causes on
    school effectiveness.
    5. Innovative management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were
    closely correlated and in a positive way. It also
    indicated that the promotion for school management
    innovation assisted the elevating of overall school
    efficacy.
    6. “Innovative management” for grade school exhibited
    conspicuous predicting capability for “school
    effectiveness”.
    7. Application for information innovation becomes an
    important medium to achieve the goal of Innovative
    management.
    8.School sponsored activities for innovative management
    demonstrated characteristics both in diversity and
    richness.

    The followings were the suggestions based on above study, and ready to submit to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systems, elementary school and for the purpose of
    future research.

    Keywords: Innovative management, School effectiveness, Elementary school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待答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7 第五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學校創新經營的理論分析 13 第二節 學校效能的理論分析 43 第三節 學校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之相關研究 56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6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6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67 第三節 研究工具 69 第四節 研究實施 83 第五節 資料處理 89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91 第一節 桃竹苗四縣市國民小學「創新經營」現況與差異情形 91 第二節 桃竹苗四縣市國民小學「學校效能」現況與差異情形 102 第三節 國民小學創新經營與學校效能之相關性分析 123 第四節 訪談結果分析 133 第五節 綜合討論 14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49 第一節 結論 149 第二節 建議 153 參考文獻 159 壹、中文部份 159 貳、英文部分 171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中華創意協會(2006)。Inno School 2006 全國中小學學校經營創新獎方案集。台北:中華創意協會。
    王如哲(2000)。知識管理的理論與應用:以教育領域及其革新為例。台北﹕五南。
    方德隆(1986)。國民中學組織結構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石遠誠(2002)。國民小學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申章政 (2000)。國小校長溝通類型、衝突管理風格與學校效能之關係研究。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江羽燕、林珊如(2003)。影響國小教師採用資訊科技創新教學因素之研究:以台北縣、桃園縣資訊種子國小為例。2003 年創造力實踐歷程研討會(2003.3.21)。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創新育成中心。
    沈翠蓮(1994)。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教學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仲秀蓮(2004)。台北縣市國民小學校長正向思考、領導型式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璧如(1990)。國民小學組織文化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研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吳明雄(2001)。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行為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吳思華(2002)。從製造台灣到知識台灣。載於金誠(Kim, W. Chan)等著,應小端譯,創新。台北:天下遠見。
    吳素菁(2004)。學校創新經營之研究-以四所國民小學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培源(1994)。台灣省高級中學校長領導型態、學校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雪華(2005)。台北縣市國民小學教師創新教學能力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清山(1998)。學校效能研究。台北:五南。
    吳清山(2001)。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知識管理與教育革新發展研討會論文集,中正大學:嘉義。
    吳清山、林天祐(2003)。創新經營。教育資料與研究,53,134-135。
    吳清山(2004)。學校組織創新經營與策略。教師天地,128,30-44。
    吳清山(2005)。學校創新經營方案之建構。中等教育,56,4-26。
    吳清山、賴協志(2006)。國民中小學學校創新經營成效、阻力與因應途徑之研究。教育研究月刊,141,58-74。
    李幸(2001)。國民中學學習型組織、教師自我效能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李良相(2002)。價值創新導向的經營模式創新:以M公司為例。國立交通大學高階主管管理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李玉惠(2001)。從團體動力談學校行政領導的革新。學校行政雙月刊,11,51-65。
    李玉惠(2003)。國民中學學校革新的社會動力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李瑞娥(2004)。國民學校終身學習文化、組織學習、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學習型學校模型之建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李瑞娥(2005)。學校組織創新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美和技術學院學報第二十四卷第一期,屏東。
    李麗香(2004)。國小教師創意教學與學生自我概念學習動機學習策略及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沈明權(1999)。個人特質、組織特性與組織創新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汪宗明(2006)。國民小學知識延續管理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以台北縣、桃園縣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汪昭芬(2000)。組織學習、知識創造、知識蘊蓄與創新績效之關聯性研究:科技製造業、一般製造業及服務業之實證研究。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周翠萍(2002)。影響組織創新的前置因素之研究。私立逢甲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周祝瑛(2005)。愛在紐西蘭-優質創新中小學之研究。台北:書泉。
    林新發(1997)。學校經營與教育品質。現代教育論壇,3,245-248。
    林新發(2005)。國民小學校長領導行為、知識延續管理對學校創新經營影響之研究---以台灣北部三縣市為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94-2413-H152-006),未出版。
    林文勝(2006)。桃園縣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月盛(1995)。國民小學公共關係、教師參與程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林佳慧(2000)。組織內部創新氣氛與知識管理機制關係之探討。
    國立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林虹妙(2005)。台北市高職學校創新經營之調查研究。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煌凱(2002)。國中教師教學創新接受度與資訊科技融入教學關注階層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林筱瑩(2005)。台北市國民中學創新經營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偉文(2002)。國民中小學組織文化、教師創意教學潛能與創意教學之關係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建維(2002)。國際企業研發人力資源策略、創新管理對組織創新能耐影響之研究-以M企業集團為例。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林啟鵬(2003)。我國高級職業學校組織創新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顯正(2006)。國民小學學校效能評鑑指標之研究 -ISO評鑑模式。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林志成、童鳳嬌(2005)。教育經營創新之行動智慧。教育政策與行政學術團體聯合年會論文集,未出版,台北。
    林金福(1999)。國民中學校長領導型式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蕙質(2002)。國民中學校長性別角色、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邱兆偉(1988)。教育績效責任在美國。教育文粹,17,1-22。
    邱皓政(2000)。組織環境與創意行為-組織創新量表的發展與創新指標的建立。載於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書。
    周崇儒(1998)。國民小學教師專業成長、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洪啟昌(2001)。台北縣國民小學公共關係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侯世昌(2002)。國民小學家長教育期望參與學校教育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紀慧如(2003)。組織創新能力與創新績效之研究-以技職校院為例。朝陽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姚欣宜(2005)。台北縣國民小學學校支持創新經營與學校創新氣氛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卓秀冬(1995)。台灣省高級中等學校組織文化與學校效能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施承宏(1999)。學校效能研究對國小教師教學效能的啟示。2001年11月25日,取自http:// www.nioerar. edu.tw/ basis3 / 36/a7.htm
    胡敏曲(2004)。知識經濟時代國小教師教學創新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高義展(1998)。國立小學學校教師會組織功能、影響型態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師範大學教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徐瑞霞(2006)。台北縣校長領導行為與學校創新經營之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徐聯恩(2003)。組織特徵與組織創新之關係:以幼稚園組織為例。2003 年創造力實踐歷程研討會(2003.3.21)。台北:國立政治大學創新育成中心。
    秦夢群(1988)。教育行政理論與應用。台北:五南。
    秦夢群(1998)。教育行政:理論部分。台北:五南。
    秦夢群(1998)。教育行政:實務部分。台北:五南。
    教育部(2002)。創造力白皮書。台北市:作者。
    張玉文譯,P. F. Drucker 著(2000)。知識管理。台北:聯電。
    張吉成(2001)。科技產業組織知識創新模式建構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明輝(2003)。卓越校長的關鍵力。收錄於九十二年度學校行政人員專業發展:精緻學校經營研習班手冊,37-43,台北:台北教師研習中心。
    張明輝、顏秀如(2005)。學校創新經營的意涵與實施計畫。2006年5月8日取自http:// web.ed.ntnu.edu.tw/%7Eminfei /artical/ schoolinnovationmanagement.pdf
    張奕華 (1997)。國民小學組織學習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張瑞村(1997)。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校長領導行為、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慶勳(1996)。國小校長轉化、互易領導影響組織文化特性與組織效能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莊立民(2002)。組織創新模式建構與實證之研究:以台灣資訊電子業為例。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陳明璋(1982)。組織效能及其決定因素關係之研究。政大學報,45,117- 149。
    陳幸仁(1996)。學校文化與學校效能關係的探討。國民教育,36, 56-62。
    陳嘉彌(1997)。教師參與在職進修動機與其接受創新程度間之關係研究。教育研究資訊,5,45-62。
    陳今珍(2005)。學校本位創新經營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世聰(2001)。屏東縣國小校長轉化、互易領導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發揮小班教學精神效能為指標。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陳明璋(1982)。組織效能及其決定因素關係之研究。政治大學學報,45,117-149。
    陳淑嬌(1989)。國民中學校長領導型式、教師工作投入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慕華(2000)。國民中學家長參與校務和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燕慧(2002)。國民小學組織文化與學校效能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陳鐘金(2002)。國民小學學校本位管理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曾民賢(2001)。公部門創新管理之研究-以大肚鄉戶政事務所為例。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曾燦燈(2004年11月16日)。教育改革--曾燦燈再開藥方。民眾日報。第18版。
    游進年(1990)。國民中學學校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游琇雯(2005)。宜蘭縣公辦民營人文國小創新經營之個案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馮清皇(2002)。創新管理在國民小學校務經營的意涵。教師天地,117,32-42。
    彭蕙苓(2003)。基於組織學習與組織創新氣氛分析學習型組織之研究-以大葉大學為例。大葉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葉天賞(2001)。國民中學校長行政溝通行為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蔡進雄(2000)。國民中學校長轉型領導、互易領導、學校文化與
    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進雄(2005)。學校創新管理的實踐策略。教育政策與行政學術團體聯合年會論文集。未出版,台北。
    蔡素琴(1997)。學校組織結構與學校效能之理論分析。教育研究,5,203-220。
    辜皓明(2006)。台北縣國民小學教育人員知識分享行為與學校創新經營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政傑(1997)。國民小學效能縱貫研究。台灣師大教育研究中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報告編號:129),未出版。
    黃博聲(1998)。專業分工、知識管理與創新之關係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柏翔(2002)。影響組織知識創造之內外部因素分析研究-以個
    案公司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嘉明(2003)。完全中學經營策略之個案研究:以2001台北縣立清水高中為例。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麗美(2004)。國中小組織創新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瓊容(2004)。國民小學組織學習與組織創新之相關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郭慶發(2001)。國民小學規模、組織鬆散結合程度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楊承謙(2003)。學校外部環境與內部結構影響學習型組織之研究。國立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楊智先(2000)。教師工作動機、壓力選擇、社會互動與創造力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廖勝能(2001)。學校組織創新氣氛與知識管理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劉春榮(1993)。國民小學組織結構、組織承諾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劉濬(2002)。組織創新氣氛與知識創造績效之研究--以資訊產業為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劉姵君(2005)。市場導向、組織學習、組織創新與幼稚園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幼兒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歐連檔(2002)。液晶事業創新經營策略之探討:以K公司為例。國立中山大學高階經營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蔡仁隆(2003)。國民小學教師認知知識經濟時代與教學創新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蔡啟通(1997)。組織因素、組織成員整體創造性與組織創新之關係。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鄭波(2002)。組識創新的影響因素探討:以電子公司研發部門為例。私立銘傳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鄭崇趁(2006)。學校創新經營的積極策略。教育研究月刊,145,50-58。
    鄭彩鳳(1996)。競值途徑在高中職校長領導角色、學校組織文化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鄭福妹(2006)。偏遠地區小型學校創新經營之研究-以台北縣特色學校方案參與國小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鄭睿祺(2001)。吸收能力、轉換能力與組織創新之關聯性研究。銘傳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鄭詩釧(1998)。國民小學班級氣氛、教室衝突管理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謝文全(1995)。教育行政—理論與實際。台北:文景。
    謝長榮(2005)。台南縣國民小學教師應用知識管理於創新教學之現況與問題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謝傳崇(2002)。國民小學「知識管理」與「學校效能」之相關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學校行政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濮世緯(2003)。國小校長轉型領導、學校文化取向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顏麗琴(2002)。台北市國民中學學校內部公共關係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羅達賢(2003)。工業技術研究院技術創新管理之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嚴吉(2000)。組織機制與價值創新。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貳、英文部分
    Amabile, T. M. (1988). A model of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 In B. M. Staw ., & L. L. Cummings(Eds.),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pp.123-167).Greenwich, Conan:JAI Press.
    Amabile, T. M. (1996). Creativity in context: Update to the scial psychology of creativity. Boulder, Conan:West view Press.
    Bellum, J. M. (2003). Rogers innovation process in organization:Information systems implementation in education organization. Doctoral Dissertation of University of Nebraska-Lincoln, unpublished.
    Brown, A. (1992). Design experiments: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challenges in creating complex interventions in classroom settings. The Journal of The Leaning Sciences, 2(2), 141-178.
    Brown, M. (1994). Introduction to innovation- managing ideas into action. Henley Management Center /Price Waterhouse.
    Burgess, G. (1989).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 Hall.
    Charles, W. L. H., &Gareth, R. H.(1998).Strategic management theory.4th ed. Houghton miff Company.
    Cohen, W. M., & Levin Hal, D. A. (1990). Absorptive capacity: 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35, 128-152.
    Damanpour, F.,& Evan, W. M.(1984).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nd performance: The problem of organizational lag.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9, 392-409.
    Dianda, M., & Corwin, R. (1993). What a voucher could buy. Los Alamedas, CA: Southwest Regional Educational Laboratory (SWRL).
    Ettlie, J. E. (2000). Managing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U.S.A.: John Wiley & Sons, Inc.
    Gunasekaran, E.M., & Mavondo, P.(1999). The dynamics of the adoption of product and process innovations in organizations. The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38(1), 45-65.
    Hammer, M., & Champy, J. (1993). Reengineering the cor- poration: A manifesto for business revolution.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Holt, K. (1988). The role of user in product innovation. Technovation , 12(5), 53-56.
    Hodge, B. J., Anthony, W. P., & Gales, L.M. (1992). Organization theory a strategic approach .New-Jersey: Upper Saddle River.
    Johannessen, J. A., & Olaisen, J. (1999). Aspects of innovation theory based on knowledge-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Kidlington, 19(2), 121-139.
    Kanold, T. D. (2002). The power of a learning community: Implications for leadership practices and beliefs in a learning organization. Do ctoral Dissertation of Loyola University of Chicago, unpublished.
    Kanter, R. M. (1988). When a thousand flowers bloom: structural, collective, and social conditions for innovation in organization.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0, 169-211
    Kelm, M., Narayanan, K., & Pinches, G.(1995). Shareholder value creation during R & D innovation and commercialization stage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 38, 770-786.
    King, M. H. (2003). Instructional leadership in the principal role: Tes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practic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a curricular innovation. Doctoral dissertation of Montana state University, unpublished.
    Lumpkin, G. T., & Dess, G. G. (1996). Clarifying the entre- preneurrial orientation constructs and linking it to performa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review,21 (1),135-172.
    Madaus, G .F., Airasian, P. W., & Kellaghan, T. (1980). School effectiveness: A reassessment of the evidence. New York: McGraw-Hill.
    Nonake, I ., & Takeuchi, H. (1995).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how Japanese companies’ creating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onaka, I., Umemoto, K., & Sasaki, K. (1998). Three tales of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ies. In G. Krogh, J. Roos, & D. Kleine (Eds.), Knowing in firms. London: SAGE.
    Porter, M. C. (1990).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 Inc.
    Rich, J. M. (1992). Innovations in education:reformers and their critics (6th ). Boston:Allan and Bacon.
    Rose, L. C., & Gallup, A. M. (1998). The 30th annual phi delta kappa /gallops poll of the public’s attitudes toward the public schools. Phi Delta Kappa(Sep), 41-58.
    Rogers E. M. (1995). Diffusion of innovation . 4th.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Robbins, S. P. (2001).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concepts,controversies and applications.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Rowan, B. (1985). The assessment of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Regina, M.J. (ed.).Reaching of Excellence An Effective Schools Sourcebook. Washington: U. 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Sage, L. A. (2000). Winning the innovation race. Canada: Wiley & Sons, Inc.
    Sharon, P.C. (1997). Innovation- resist ion and innovation-producing organizations. Journal of Business, 4, 470-477.
    Teece, D., Pisano,G., & Shuen, A. (1997).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8, 509-553.
    Tripsas, M.(1997). Surviving radical technological change through dynamic capability: Evidence form typesetter industry. Industrial & Corporate Change, 6(2), 341-377.
    Tushman, M. L., & Nadler, D.A. (1986). Organizing for innovation.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28(3), 74-92.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