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馮盈尹 Feng, Ying-Yin |
---|---|
論文名稱: |
台南麻豆老街、老屋之景觀美學研究 Study of Landscape Aesthetics of the Historical Streets and Buildings in Madou District, Tainan |
指導教授: |
張琳
Chang, Lin |
口試委員: |
余季音
Yu, Chi-Ying 張家霖 Chang, Chia-Lin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藝術學院 - 藝術與設計學系美勞教師碩士在職專班 In-service Master Program of Arts Education for Teachers |
論文出版年: | 2024 |
畢業學年度: | 11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85 |
中文關鍵詞: | 台南 、麻豆老街 、老屋 、市容 、景觀美學 、矯飾主義 、販厝 |
外文關鍵詞: | Madou, Historical Street, Historical Building, Townscape, Townhouse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近年台灣興起老屋翻修及街屋立面整治的風氣。各種老屋經過整修之後,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街景。這些建築與街道的美學,無聲卻深刻地影響民眾的日常。本研究以景觀美學的論點探討麻豆地區老街、老屋的風格、式樣及起源;並整理、討論市容景觀美學相關的論述,將市容、街景與城市建築的視覺元素,視為美學研究討論的對象。本研究方法學包含(1)整理國內、外藝術史、建築史相關書籍對於街道景觀的討論,(2)實地走訪麻豆地區老街及老屋,(3)並針對研究目標進行拍攝與詳實紀錄,依照清朝、日治時期、戰後時期時間區隔,(4)分析其美學風格與式樣,(5)最後以美學的觀點進行批判,並討論建築對於民眾日常的影響。
本研究發現,日治時期麻豆老街及老屋的立面風格,並非純然巴洛克式建築,其中的本土化痕跡可以窺見殖民與在地文化的拉扯。此外,立面裝飾式樣的使用,其實更接近矯飾主義時期對於裝飾式樣的自由運用。戰後時期的建築風格式樣,除了中國古典式樣外,開始出現工業化的販厝,並隨之出現各種建築上的增建物,混亂的街道景觀背後,潛藏著階級的意識,以及民眾生活空間不足的問題。
In recent years, many historical buildings and the façades of townhouses have been renovated in Taiwan. After renovation, the historical buildings have brand new appearances. The aesthetics of these buildings and streets influence people’s everyday life silently and profoundly.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landscape aesthetics of the styles, forms, and origins of the historical streets and buildings in Madou district. The study also lists and discusses relevant discourses on urban landscape aesthetics. The thesis takes urban landscape, streetscape, and urban architecture as the subject matter of aesthetic discussion. The research methodology of the thesis includes (1) the use of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from the disciplines of art history and architectural history, both domestic and foreign, on the landscape of the street, (2) visiting in person the historical streets and buildings, (3) taking photos of and documenting the said streets and buildings in a chronological order (the Qing Dynasty, Japanese Occupation, and Post-war), (4) analysis of styles and forms, and (5) criticism of aesthetics and of the influence these buildings have on people’s everyday life.
The study discovers that the style of the façade of the historical streets and buildings in Madou district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are not entirely Baroque, they reveal a process of localization and struggle between the colonizer and the local culture. Furthermore, the use of decorative patterns on the façade of the said streets and buildings is more like a free, “Mannerism-like” use of decorative patterns. As for the post-war period, the styles contain not only Classical Chinese style, but also industrial styles (as embodied through commercial townhouses). These commercial townhouses usually have illegal and additional constrictions on them, causing the streetscape to appear chaotic and ugly. Such streetscape also indicates the problem of social class and the lack of living space.
參考文獻
一、一手史料
國分直一,周全德譯,〈麻豆的歷史〉,《南瀛文獻》1期,1942。
富田芳郎,〈臺灣に於ける合成聚落としての麻豆及び佳里 〉,《地理學評論》2期,1935。
二、後人著述
中文
Furneaux Jordan, R.,蔡毓芬譯,《西洋建築史》,台北:地景,2002。
丁香秀,《熟悉咱ㄟ庄頭》,臺南:麻豆區公所,2013。
王其鈞,《西方建築圖解詞典》,新北市:楓書坊,2017。
王俊雄、徐明松,《粗獷與詩意:台灣戰後第一代建築》,新北:木馬文化,2008。
王婷儀,《新化中正路老街街屋立面格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1996。
何心怡,《日治中期.大溪.三峽.大稻埕.街屋立面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1993。
李東明,〈台灣傳統空間建築形式與再利用之研究〉,《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研究報告》(2003.12)。
李既鳴,《現代藝術與都市景觀設計》,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1992。
李乾朗,《20世紀台灣建築》台北:玉山社,2001。
_______,《台灣建築之風格》,臺北:美兆文化事業,1994。
_______,《台灣近代建築》,臺北:雄獅文化事業,1980。
林玉茹,《麻豆港街的歷史、族群和家族》,新營:臺南縣政府,2009。
_______,〈番漢勢力交替下港口市街的變遷: 以麻豆港為例(1624-1895)〉, 《漢學研究》1期,2005。
_______,《漢番勢力交替的港口市街:麻豆港及其市街的發展與變遷》,海峽兩岸台灣史學術研討會論文,1998。
林淑貞,《日據時期街屋立面形式的演變-從思潮與技術的觀點探討》,碩士論文國立雲林技術學院,1996。
林會承,《台灣傳統建築手冊-形式與作法篇》,臺北:藝術家,1987。
林會承、徐明福、 傅朝卿,《台灣建築史綱》,新北:遠流,2022。
吳秀雲、黃服賜,《麻豆憶事柚城巡禮導覽手冊》,臺南:麻豆文史工作室,1998。
吳新榮,〈南部臺灣的聚落型態〉,《臺南縣志》4期,1953。
翁佳音,《大灣大員福爾摩沙:從葡萄牙航海日誌、荷西地圖、清文獻尋找台灣地名真相》,台北市:貓頭鷹,2016。
徐明福、傅朝卿、張玉璜,《台灣之 美系列(三)-建築》,新北:空大,2002。
凌宗魁,《紙上明治村 重返台灣經典建築》,新北:遠足,2018。
夏鑄九,〈都市象徵之理論摘要〉,《建築師》8期,1994。
陳宇玨,《台灣戰後建築現代化與台北都市發展歷程:以中華商場為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2016。
勒‧柯比意(Le Corbusier)著,施植民譯,《邁向建築》,台北:田園城市文化,1997。
_______,葉朝憲譯,《都市學》,台北:田園城市文化,2007。
張溪南,《南瀛老街誌》,新營:臺南縣政府,2007。
陳風多,《台灣既有典型街屋構架內置型簡易耐震補強構件試驗》,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2021。
陳韻筑,《日治時期河港與內陸聚落街屋立面形式之比較探討-以彰化鹿港、田中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07。
張檠翊,《老街景觀之研究—以新化老街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2017。
黃世孟,〈台灣都市計畫令及其影響〉,《台灣學研究通訊》60期,2011。
黃沼元《台灣的老街》,臺北:遠足文化,2010。
黃武達,《日治時期台灣都市發展地圖集》,南天:台北市,2006。
黃明雅,《南瀛古厝誌》,新營:台南縣立文化中心,1997。
黃蘭翔,《他者與臺灣:臺灣建築史之研究》,臺北:財團法人空間母語文化藝術基金會,2018。
許云馨,《複合式木構造日常使用能源效益之研究—以高雄市街屋為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大學,2020。
許傑,《台灣老街:從街屋建築、城市文化、庶民美食,看見最懷念的時代故事,尋訪最道地的台灣味》,臺北:PCuSER電腦人文化,2019。
曾品滄,〈從番社到漢庄一十七至十九世紀麻豆地域的拓墾與市街發展〉,《國史館學術集刊》7期,2006。
葉美昕,《嘉義市戰後街屋立面樣式之研究》,碩士論文,南華大學,2021。
葉脈,《迪化街街屋再利用空間手法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2021。
傅朝卿,《台灣建築的式樣脈絡》,台北,五南,2013。
_______,《光復後台南市現代建築》,台南:南市府,1996。
詹評仁,《台南縣麻豆鎮耆老口述歷史紀錄》,臺南:麻豆鎮公所,2002。
_______,《麻豆學》,臺南:柚城文史采風社,2006。
漢寶德, 《建築母語:傳統、地域與鄉愁》,臺北:天下遠見,2012。
_______,《漢寶德談建築》,台北,藝術家,2014。
廖慶六,〈麻豆水堀頭的歷史地位與傳說〉,《台灣學研究通訊》創刊號,2006。
鄭虹昀,《麻豆曾文溪溪埔多聚落變遷研究:維生與信仰面向》,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2019。
韓乾,《城鄉規畫讓生活更美好 理念篇》,臺北:五南,2019。
關華山,〈談傳統街屋二題〉,《建築師》12期,1979.12。
歐陽慧真,《日治時期台灣街屋立面裝飾探討》,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10。
外文
DonalJ. Olsen, The City as a Work of Art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1986 ).
Dana Arnold, Rural Urbanism (London landscapes in the early nineteenth century, 1988 ).
三、網頁資料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陽明山中山樓〉,國家文化資產網,網址: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overview/monument/20050614000001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南海學園科學館〉,國家文化資產網,網址: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20060626000001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陽明山中山樓〉,國家文化資產網,網址:
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20190522000001
台灣百年歷史地圖,〈1921年麻豆地圖〉,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網址:
https://gissrv4.sinica.edu.tw/gis/tainan.aspx
台灣百年歷史地圖,〈1944年美軍地形圖〉,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網址:https://gissrv4.sinica.edu.tw/gis/tainan.aspx
黃武達編,〈日治時期台灣都市發展地圖集〉,網址:https://www.smcbook.com.tw/smc/index.php?route=product/product&product_id=670
維基百科,〈Pal. Massimi alle Colonne〉,網址:https://de.wikipedia.org/wiki/Palazzo_Massimo_alle_Colonne
天主教台南教區,〈麻豆耶穌君王天主堂〉,網址:
https://www.catholic-tainan.org/church-history/
文化部,〈販厝〉,國家文化記憶庫,網址:
https://memory.culture.tw/Home/Detail?Id=311362&IndexCode=Culture_Place
ode=Culture_Pl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