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林淑媚 |
---|---|
論文名稱: |
假面˙藝術˙羅布林卡:一個教育職場女性的生命主體探究 Masks˙ Arts ˙Norbulingka:The exploration of a female educational worker in her life |
指導教授: | 成虹飛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7 |
畢業學年度: | 9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21 |
中文關鍵詞: | 生命敘說 、主體 、教育職場 、女性 |
外文關鍵詞: | The life narrated, main body, educational worker, Female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一、本論文是透過生命故事的敘說,經由成長求學脈絡、家庭脈絡、教育職場脈絡與在環境變異下,發展自我主體性的成長歷程。目的在
(一)、以一個教育職場女性的角色,從家庭與工作領域的處遇,透過成長背景、學習歷程與環境變異因素等發展歷程的敘說,對人、事、物、環境、交互行為、脈絡關係、內在壓力等,所建構的女性經驗做分析與詮釋;
(二)、從上述的女性經驗中,了解建構而成的主任角色與家庭角色之行動策略;
(三)、探究促成教育職場女性對其多重角色的認知理解及策略形成原因,並分析家庭脈絡與教育職場脈絡之間的互動與共通或變異特質;
(四)、透過生命的敘說與回觀反省,重新審視過去的建構經驗,並將發現的結果反映於當下情境,以為現象背後的意義探討,並激發本身的自覺,體現平等、尊重、自由,讓生活亮起來。
二、內容除了藉由文本呈顯真實的自我生命脈絡能量移轉的歷程,及反映出教育實踐的人情互動、社會律動等因素間的人我關係對待質地。對個人或置身相似處遇的教育職場男性或女性,在性別、角色的關係中看見自我與他人的主體性。也以「插圖」呼應歷程與視框移動的知覺和意識。
三、「假面是生存的虛象;藝術是生活的手段;羅布林卡是生命的期待或點狀落腳。」這是在進行以「自我」為主體的論文探究後,自己對過去經驗詮釋與未來教育實踐不同的駐點理解與視框。
The paper is narrated life story and dvelops the growth course by way of growth, family ,education work situation with environment variation.
The content assumes except transfer the course by the text reveals real self- life vein energy, and reflected treatment quality of material in the education interaction、human sentiment interaction, and social rhythm.
Either female or male whose work in the education places that see the self and other people's subject in the sex and role relations. And got the course and regard consciousness which the frame moves by "the illustration".
" Mask is a life illusion; art is a life method; Norbulingka is a life anticipation or stops the stationary point." This is a different understanding with the past experience and the education practice in the future after study the paper.
參考文獻
成虹飛(1999)。報告書寫的困境與可能性--寫給愛好質化研究的朋友,新竹師院學報。12期
李文英(1999)。身體的包袱--一位國小老師主體探究與身體教育實踐的故事。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系碩士論文。
林淑媚(2001)。貓咪的鏡子。永興兒童~展望夢想的未來特輯,6,30-32
施靜芳(2003)。走過生命的幽谷:九二一喪親青少年的悲傷與復原。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
倪美貞(2001)。移民:一個國小女教師主體探索的故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
陳向明(2005)。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
郭淑惠(2002)。左手與我的故事--一個生命教育的自我探索。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教育部(2000)。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基本理念與實施策略。台北市:教育部
賀剛(1994)。真我假我。台北:新雨。
游美惠等(2006)。性別解碼全記錄。台北市:教育部。
黑幼龍(1997)。快樂上班卡內基。台北:商周
廖小慧(2001)。憂鬱症母親的生命敘說:內在運作模式的探討。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豐榮(1996)。艾斯納藝術教育思想研究。台北:水牛。
劉鳳英(2000)。家庭、工作與女性主體:五位國小女性主任追尋自我的生命史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敏玲(2002)。教育質性研究歷程的展現:尋找教室團體互動的節奏與變奏。台北市:心理。
伊莉莎白.庫德勒-羅斯(2002)。天使走過人間。(李永平譯)。台北:天下遠見。(原著出版年:1998)
多爾Williarn E. Doll(1999)。後現代課程觀。(王紅宇譯)。台北市:桂冠。(原著出版年:1993)
海穆˙基˙吉諾特(1994)。老師怎樣跟學生說話。(許麗玉譯)。台北市:大地(原著出版年:1993)
利奧.巴士卡力(1991)。心中自有天堂—Bus 9 To Paradise。(沙永玲譯)。台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1986)
芮基洛Dr.V.R. RUGGIERO(1992)。實用思考指南。(游恆山譯)。台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1989)
凱勒(1995)。玉米田的先知-異類遺傳學家麥克林托克。(唐嘉慧譯)。台北:天下。(原著出版年:1995)
Donald A.Schon(2004)。反應的實踐者:專業工作者如何在行動中思考。(夏林清等譯)。台北市:遠流
Michael Quinn Patton(1999)。質的評鑑與研究。(吳芝儀、李奉儒譯)。台北:桂冠。(原著出版年:1995),7,27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