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黃千珊
論文名稱: 九年一貫第一學習階段國語教科書記敘文課文研究—以康軒版、南一版、翰林版為例
Study on Narrative text of the first stage Elementary Mandarin textbook in Grade 1-9 Curriculum- based on Kangshuan, Nanyi, and Hanlin Editions.
指導教授: 丁威仁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中文關鍵詞: 國語教科書記敘文九年一貫
外文關鍵詞: Mandarin textbook, narrative, Grade 1-9 Curriculum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九年一貫第一學習階段國小國語教科書有關記敘文課文之內容研究,研究文本為九十九學年度通過審定的南一版、康軒版、翰林版三家版本第一至六冊的國語教科書。以「文獻分析法」,先蒐集相關文獻,定義記敘文的內容性質和構成要素,及擬定教科書內容分析的類目,接著從文本歸納、分析,針對各版本記敘文課文進行探討,透過個別版本的分析與不同版本間的比較,了解各版本記敘文教材的特點及差異情形。依據上述研究目的與方法,本研究獲致下列結論:

    一、 根據內容性質而言,各版本都是以「記事」類的內容所佔比例最高,南一版和康軒版並隨著年級增加,在「記人」、「記物」、「記遊」三類內容逐步增加。翰林版則著重在「記事」類的內容,其他內容顯然不足。
    二、 各版本中,在「記事」類的記敘文課文中皆包含大量的故事性課文。
    三、 各版本中,記敘文之要素中的主角及事件是必要之條件,而時間、地點、及物品則不一定會出現於文中。課文的主角多數是第一人稱的作者或是擬人化的動物。
    四、 各版本中,都是在「人與自己」這項主類目所佔比例最高,南一版與翰林版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比重次之,且差距不大。而康軒版則是「人與自己」、「人與社會」合佔八成的比例,「人與自然」的比例被嚴重壓縮。
    五、 在六項次類目的分布情形,各版本皆不盡相同,南一版次類目分布比例由高到低,分別是:「自我成長」、「景物欣賞」、「愛我鄉土」、「品德修養」。康軒版次類目分布比例由高到低,分別是:「愛我鄉土」、「品德修養」、「自我成長」、「景物欣賞」。翰林版次類目分布比例由高到低,分別是:「自我成長」、「愛我鄉土」、「品德修養」、「景物欣賞」、「愛護環境」。
    六、 在次類目中,與「具世界觀」次類目相關的課文,三版本皆無。與「愛護環境」次類目相關的課文,只有翰林版編入三課。

    根據研究結論,研究者提出對教育主管機關、教科書編輯者、教學者之相關建議,以及對未來研究能有進一步探討的方向。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explore the narrative text of first stage Elementary Mandarin textbook in Grade 1-9 Curriculum. Research texts are First to sixth volume of Chinese textbooks published by Nanyi, Kangshuan, and Hanlin in the academic year of 2010. Documentary analysis was adopted as the first method to collect related literature, to define content and integrant part of narrative, and make analysis category of content in textbooks, then categorizing, analyzing and discussing on narrative texts of each edition. The analysis of each edition and the comparison to different editions will contribute to understanding each edition’s peculiarity and also to the differences among these three edition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goal of this research and its approache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presented:

    1. According to content, the proportion of ”Episodes” type is highest in each edition. In Nanyi and Kangshuan editions, the proportion of “Character”, “Objects”, and “Travel logs” types increase progressively from lower grade to high grade. Hanlin edition only focus on ”Episodes” type content, other types of content are obviously insufficient.
    2. ”Episodes” type of narrative texts contain large amount of stories content in each editions.
    3. In each editions, leading role and event are necessary conditions of narrative’s key elements, but the appeared of time, place, and object in the text is uncertain. The author of grammatical first person or the personification animal is mostly leading role of a text.
    4. Proportion of “Human and self” is highest in each edition. In Nanyi and Hanlin editions, “Human and nature” and “Human and society” are proportion next best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is small. For Kangshuan edition, “Human and self” and “Human and society” make-up eighty percent proportion, but proportion of “Human and nature” was compressed seriously.
    5. For six sub-categories distribution, the proportions are different in each edition. The Nanyi edition’s sub-category distribution of proportion from high to low is “Self-growth”, “Scenery appreciation”, “Loving native soil” and “Morality training” respectively. The Kangshuan edition’s sub-category distribution of proportion from high to low is “Loving native soil”, “Morality training”, “Self-growth”, and “Scenery appreciation” respectively. The Hanlin edition’s sub-category distribution of proportion from high to low is “Self-growth”, “Loving native soil”, “Morality training”, “Scenery appreciation”, and “Loving and care environment” respectively.
    6. Sub-category of “World view” related text does not exist in these three editions. And only three texts related to “Loving and care environment” were edited in Hanlin edition.
    According to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the author offers related suggestions for educational competent authorities, editorial dealer in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he teaching staff. And provides further discussion direction for future researchers.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問題與研究目的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記敘文教材的定義 9 第二節 記敘文教材的比重與分配 22 第三節 國小國語教科書課文形式之相關研究 34 第四節 國小國語教科書課文內容之相關研究 39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 48 第一節 研究方法 48 第二節 研究架構與流程 48 第三節 研究對象 50 第四節 研究工具—內容主題類目之分類 50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6 第一節 南一版記敘文課文分析 56 第二節 康軒版記敘文課文分析 75 第三節 翰林版記敘文課文分析 95 第四節 三版本記敘文課文分析比較 11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2 第一節 結論 122 第二節 建議 124 參考文獻 125

    一、 專書部分

    譚竟成(1966)。作文方法之研究。高雄:生生。
    葛琳(1973)。師專兒童文學研究。台北:華視。
    教育部(1976)。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曾期善 (1979)。各類文體作法。台北:偉文。
    崔劍奇、曾俊山、尹玫君、簡楚瑛合著 (1984) 。國民小學國語科教材教法研究。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蔡宗陽 (1984)。文燈-文章作法講話。台北:國語日報。
    杜淑貞(1986)。國小作文教學探究。台北:藝文。
    吳鼎(1989)。兒童文學研究。台北:遠流。
    祝士媛(1989)。兒童文學。台北:新學識。
    蔣祖怡(1989)。記敘文一題數作法。台北:文史哲。
    林義烈(1990)。細說作文。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林守為(1991)。兒童文學。台北:五南。
    蔡尚志(1991)。兒童故事原理。台北:五南。
    李戈北(1993)。教育專題研究。台北:三民。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江文瑜(1995)。體檢國小教科書。台北:前衛。
    陳辰夫 (1997) 。融合與創新—遊記文學應用於教學之探討。台北:文鶴。
    布裕民、陳漢森合著(1998)。文體寫作指導。台北:書林。
    林文寶、徐守濤、陳正治、蔡尚志合著(1998)。兒童文學。台北:五南。
    陳弘昌 (1999)。國小語文科教學研究。台北:五南。
    李慕如、羅雪瑤合著(2000)。兒童文學。高雄:復文。
    朱豔英 (2001)。文章寫作學-文體理論知識部分。高雄:麗文。
    李漢偉(2001)。國小語文科教學探索。高雄:麗文。
    何三本(2002)。九年一貫語文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五南。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語文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
    羅秋昭 (2003) 。國小語文科教材教法。台北:五南。
    張玲霞(2006)。國語文別瞎搞。台北:新手父母出版。
    孫民強 (2006)。小學作文一學就會技法大全。蘭州:甘肅文化。

    二、 期刊

    羅枝土 (1973) 。國小記敘文的認識及其教材的分析。教育與文化。402。36-39。
    古國順 (1983) 。如何指導各種文體寫作---記敘文。國教月刊。30(11)。15-22。
    王天福 (1989) 。談國小 國語教科書 劇本教材: 分量、主題與取材。研習資訊。56。28-32。
    蔡清田 ; 陳正昌 (1989) 。國民小學教科書內容之檢討。現代教育。4(1)。72-84。
    吳鼎 (1990) 。小學國語教材源遠流長。台灣教育。480。12-21。
    陳順和 (1994) 。中華民國、日本、大陸、韓國、新加坡、香港小學 國語教科書
    比較研究:以小學六年級教科書為例。國教輔導。33(5)。7-27。
    曾火城 (1997) 。教科書評鑑規準研究。教育研究資訊, 5(6),9-12。
    黃宗培 (1998) 。從閱讀理解之認知探討教材內容編撰。教育研究雙月刊,64,
    49~64。
    楊景堯 (2002a) 。中國大陸小學語文教科書之研究(上)。國文天地。18(5)。86-91。
    楊景堯 (2002b) 。中國大陸小學語文教科書之研究(下)。國文天地。18(6)。90-95。
    張維真 (2004) 。國民小學中低年級國語教科書鄉土教育之內容分析研究--以南
    一、康軒、仁林及翰林版為例。國立編譯館館刊。32(3)。14-25。
    楊景堯 (2004) 。臺灣地區國民小學低年級康軒版國語教科書教育意涵分析。國
    立編譯館館刊。32(2)。2-13。
    吳慧貞(2007)。誰的聲音?~六十四年版、八十二年版、及九年一貫版國小國語科
    課文發聲者之分析。課程與教學。10(2)。95-111。

    三、 論文

    鄭雅靜(2003)《國小國語教科書文體研究》
    周珮珊(2005)《九年一貫課程國小國語教科書故事類課文之分析研究》
    林家楓(2006)《國語教科書記敘文標題的研究》
    張容敏(2006)《國小國語教科書內容分析研究-以第二學習階段為例》
    張綺玲(2006)《國小五六年級國語教科書道德意涵內容分析之研究》
    王雅玲(2007)《小學一、二年級語文教材課文主題意識之分析研究—以台灣康
    軒版「國語」、中國大陸人教版「語文」為比較樣本》
    黃淑霞(2007)《九年一貫國語教科書寓言教材分析研究》
    侯雅婷(2008)《國語教科書中說明文的篇章結構》
    張育慈(2008)《六七年級國語教科書論說課文之文章結構研究》
    龔美英(2008)《國小高年級國語教科書本土教材內容分析研究》
    陳彥芮(2009)《國小國語教科書美好生活內涵之內容分析研究-以主角人物為
    例》
    張嘉真(2010)《國小六年級國語教科書記敘文之篇章結構分析》
    四、 網路資訊
    《天下雜誌》「全民閱讀大調查」請參見http://www.lcenter.com.tw/trend/SocietyDetail.asp?no=39。檢索日期:2010.11.25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