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創作研究論述是以自我旅行經驗為出發,將旅行的經驗記憶,經由作品創作之方式呈現,研究創作之多元運用表現。從旅行經驗中,尋找人文生命力,透過身體感官記憶創作,感動內化再現。
本創作論述研究目的,透過創作探討內在心象與外在物象的對話,與透過創作,探討多元文化與創作思維,從細微處發現世界,匯集人生資料庫,將旅行的經驗透過作品創作表達。本創作研究方法以行動研究法透過旅行及創作,並研究創作的形式與技法。以歷史研究法收集與分析相關本創作之資料,作為筆者表現藝術形式之參考。
本研究探討藝術之詮釋,用生命感受自然,透過表現主義、抽象表現主義之藝術理念及形式,以實境轉化為個人內在之心象,並以媒材的特性,結合形式與技法之研究,將旅行經驗與藝術理論研究結合。
在個人形式創作形式方面,筆者試著建立自己的繪畫語言風格,探討色彩運用之意念傳達,並嘗試解析空間與多元意象之對應關係,建立圖像內化之意念表現,以虛實互用之隱現方式來表達旅行歷練與思緒。
綜合以上述論,透過藝術創作的方式,省視自我成長的旅行經驗歷程,提升自我內在世界,累積創作能量,找尋生命的意義。
關鍵字:「形」 「意象」
Summary
It is expounds the fact to be with I traveling experience for set out, travel experience memory since to study to create, appear via the way that create of works, study the pluralism created to use and behave. From traveling experience, look for the humane vitality, create through body sense organ memory, and melt to reappear while moving.
This creation expounds the fact that studies the purpose, probe into the inherent heart like the dialogue with external object through creating, with through create, probe into plural culture and create thinking, find world from slight office, gather the database in life, express through the works create the experience of traveling. This creation research approach studies the law through traveling and creating with the action, study form and skill and technique created. Study the law and collect and analyze the materials of relevant copies of creation in history, display the reference of the art form as the author.
This research probes into the annotation explanatory note of art, experience naturally with the life, pass artistic idea and form of expressionism, abstract expressionism, it is alike to regard transforming in the real border as the personal and inherent heart,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material with the matchmaker, combine the research of the form and skill and technique, combine traveling experience and artistic theoretical research.
In creating the form in personal form, I try to set up one's own painting language style, the idea of probing into color and using is transmitted, try to analyze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 of the space and plural image, set up in the picture the idea melting behaves, express traveling and go through tempering and state of mind in its dimly visible way each other with the actual situation.
Treated as the aforesaid synthetically, through the way of the artistic creation, pay a visit to the traveling experience course that oneself grows up, improve in the world in oneself, accumulate the energy of creating, and looks for the meaning of the life.
Key word: " shape' " image '
参考書目
中文
王文科(1986)。《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王林(1993)。《美術形態學》。亞太
王雅各譯(1998)。Suzi Gablik 著。《藝術的魅力重生》。台北:遠流
朱光潛(1995)。《談美》。台中市:晨星
朱光潛(1999)。《文藝心理學》。台北:台灣開明書店
朱剛(2002)。《二十世紀西方文藝文化批評理論》。台北市:揚智
余秋雨(1990)。《藝術創造工程》。台北市:允晨
吳玉成譯(2001)。Harry Focillon著《造形的生命》台北市:田園城市
吳煥加(1998)。《論現代西方建築》。台北市:田園城市
吳瑪俐譯(1998)。康丁斯基著。《藝術的精神性》。台北市:藝術家
李長俊(1998)。《西洋美術史綱要》。台北市:雄獅
李長俊譯(1985)Rudolf Arnheim著。《藝術與視覺心理學》台北市:雄獅
李家棋等撰何政廣主編(1991)《世界名畫全集—帕洛克 》台北市:藝術家
李霖燦(1994)。《中國美術史稿》。台北:雄獅
李澤厚(1996)。《美學論集》。台北市:三民
何政廣(1999)。《歐美現代美術》。台北市:藝術家
林國芳﹙1999﹚《世紀末的氣息–真實我、我、我自己:藝術創作過程之藝術理論研究》。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林皎碧譯,赤瀨川原平著(2004)。《日本名畫散步》。台北市:遠流
季鐵男(1990)。《思考的建築》。台北市:田園城市
周于棟(2003)。《美事層次》。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庭
周于棟(2003)。《藝術欣賞與知識》。台北市:漢藝色研
周憲(2002)。《美學是什麼What is aesthetics?》。台北市:揚智
雨云譯(2000)。E.H.Gombrich著。《藝術的故事》。台北市:聯經
姚一葦(1996)。《藝術批評》。台北市:三民
姚宏翔等譯 ,埃倫.h.約翰遜編﹙1992﹚。《當代美國藝術家論藝術》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施人友(2005)。《游離於都會場域中的圖像》。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碩士論文
高宣揚(1996)。《論後現代藝術家的「不確定性」》。台北市:唐山
張心龍(1998)。《從題材欣賞繪畫》。台北市:雄獅
張法,(1998)。《中西美學與文化精神》。台北市,淑馨
張婉真譯(2002)。Anne Cauquelin著。《法國當代藝術》。台北市:麥田
張節末(2003)。《禪宗美學》,台北:宗傳
張毅著(1995)。《藝術的魅力》。臺北縣:新雨
郭世鵬(1994)。《心靈意象與人文關懷之藝術表現》國立嘉義大學碩士論文
郭繼生(1990)。《藝術史與藝術批評》。台北市:書林
袁金塔(1999)。《中西繪畫構圖之比較》。台北市:藝風堂
高千惠(1998)。《當代文化藝術澀相》。台北市:藝術家
陶東風等譯(1999)。Ellen Winner著。《創造的世界-藝術心理學Invented Worlds-The Psychology of the Arts》台北市:田園城市
陳朝平(2000)。《藝術概論》。台北市:五南
陳傳席(1997)。《中國繪畫理論史》。台北市:東大
陳瓊花(1995)。《藝術概論》。台北市:三民
黃雅雯譯,原研哉著(2005)。《設計中的設計》。台北市:磐築創意
黃麗娟譯,Robert Atkins著(1996)。《藝術開講》。台北市:藝術家
彭修良.高玉著(1994)。《旅遊美學》。台北市:五南
曾雅雲譯(1998)Heinrich Wölfflin著《藝術史的原則》。台北市:雄獅
曾肅良(1996)。《傳統與創新》。中和市:三友圖書公司
馮驥才(2003)。《藝術在巴黎》。台北市:未來書城
傅雷(1998)。《傅雷家書》。台北市:聯合文學
傅嘉暉譯,Eddie Woifram 著(1994)《拼貼藝術之歷史》。台北市:遠流
楊裕富(1990)。《創意思境:視傳設計概論與方法》。台北市:田園城市
褚瑞基(1999)。《人與自然》。台北市:田園城市
薛珣譯(1999)。瑪格麗特.魏特罕著。《空間地圖》。台北:台灣商務
趙惠玲(1997)。《美術鑑賞》。台北市:三民
詹偉雄(2005)。《美學的經濟學》。台北市:藍鯨出版社
詹偉雄(2006)。《球手之美學》。台北市:遠流
劉文潭(1997)。《現代美學》。台北市:台灣商務
劉文潭(1984)。《西洋美學與藝術批評》。台北市:寰宇出版社
劉其偉(1999)。《現代繪畫基本理論》。台北市:雄獅
劉思量(1998)。《藝術心理學》。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劉昌源(1998)。《西方美學導論》。台北市:聯經
劉豐榮﹙1985﹚。《康丁斯基抽象藝術之比較研究》。嘉義師專學報第十五期抽印本
虞君質(1998)。《藝術概論》。台北市:大中國圖書公司
蔣勳(2006)。《天地有大美》。台北市:遠流
蔣勳(2006)。《美的覺醒》。台北市:遠流
漢寶德(2004)。《漢寶德談美》。台北市:聯經
鄭金川(1993)。《梅落龐蒂的美學》。台北市:遠流
賴宗賢(2003)。《意境美學與詮釋學》。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謝東山(1995)。《當代藝術批評的疆界The Boundary of Contemporary Art Criticism》。台北市: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
謝宗哲譯安藤忠雄著(2002)。《安藤忠雄的都市徬徨》。台北市:田園城市
蘇美玉譯,馬諦斯著(2002)。《馬諦斯畫語錄》。台北市:藝術家
羅門(1995)。《論視覺藝術》。台北市:文哲出版社
嚴玫鑠(2006)。《「澄、靜、虛、淡」嚴玫鑠的心境水墨》。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碩士論文
藝術大師世紀畫廊34(2001)。《在詩意與童趣之間 克利》。台北市:閣林
外文
ARTnews JANUARY 2007
ARTnews FEBRUARY 2007
ARTnews MARCH 2007
ARTnews APRIL 2007
ARTnews MAY 2007
ARTnews JUNE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