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卓惠美
論文名稱: 織情畫意 -卓惠美繪畫創作論述
Poetic Paintings from The Weaving Culture Of Atayal -Discourse of Creation of Hui-mei, Zhuo
指導教授: 李足新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3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68
中文關鍵詞: 原住民族泰雅族編織文化原住藝術
外文關鍵詞: Aboriginal clans, Atayal clan, weaving culture, Art of the Aboriginal clans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創作論述時間是以2012~2013年所創作的作品為主題。內容呈現的是筆者探尋自己的母文化,爬梳泰雅族的歷史,自我身分認同的追尋。身為女性選擇以泰雅族的織布藝術為創作的主軸,從文獻所遺留下來的圖像照片,以影像與圖像異質的結合,重構畫面場景。族群文化、自我身份的追尋探索,以及就讀研究所期間,住家與學校兩地奔波,回應身處不同的空間,心靈的飄忽不定,同樣述說著漂泊,以織布意象流洩傾訴泰雅族獨特的織布文化。

    創作研究係以歷史圖像加以影印、剪貼、轉印、輸出及織布現成物、紙張的拼組,輔以水彩、壓克力、油漆、色鉛筆、炭精筆等媒材的描繪,多元表現手法進行藝術創作,異材質的潛性開發及畫面肌理的實驗,以強熾的文化溯源意圖,解放內心壓抑苦悶的心境。

    研究創作分為「漂流.偶遇」、「織意.拼貼」、及「穿織.異相」三個系列作品,表達內心溯源漂流的焦慮和矛盾。藉由相關文獻資料的探討,作為筆者「織情畫意」主題創作發展的學理基礎,由此形塑自我圖像的風格,並進而探尋未來可行的創作發展方向。


    The discourse of creation focuses on the art work created since 2012 to 2013. The content shows that the painter traces back to the mother culture and the history of Atayal clan, and also seeks for the self-identification. As female figure of Atayal clan, the researcher chooses the work topic of weaving in Atayal clan, reconstructed scenarios from the paintings and images in references. Clan culture, seeking for the self-identification, the back-and-forth between home and school during the time of studying graduation institute, these experiences respond to the erratic spirit that stays in different spaces, thus this thesis uses weaving imagery to express unique Atayal weaving culture.

    The research on work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images that have copied, pasted, transferred, in addition, the weaving objects and combination of paper materials, illustrated with watercolor, acrylic, paint and colored pencils, using multiple practices to present art works. Potential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materials and the experiments on painting textures lead to strong origin of culture, try to unleash the oppressive and depressive minds.

    There are three serial works for this research: “Occasional Drifting”, “Weaving Imagery on Collage” and “Imagery of Weaving to Wear”, and these works mainly express drifting anxiety and contradiction inside the heart. The topic “Poetic Paintings from Weaving” would be based on the studying of related reference in order to shape the style of self-imagery, and try to seek for the possible direction for future work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創作研究的動機與目的.......................1 一、 創作研究的動機.............................1 二、 創作研究的目的.............................2 第二節 創作研究的內容與方法........................3 一、 創作研究的內容.................................3 二、 創作研究的方法..............................4 第三節 創作研究的範圍與限制.........................4 一、 創作研究的範圍...........................4 二、 創作研究的限制...........................5 第四節 名詞釋義..................................5 一、 泰雅族................................5 二、 編織..................................6 三、 原風景…………………………………………………………........………6 第二章 創作學理脈絡與藝術作品援引.....................7 第一節 溯源泰雅族的文化特色……………………………………………….. 7 第二節 探尋泰雅族織布文化與藝術…................ 11 第三節 拼貼藝術的探討........................17 第四節 原住民藝術的探討……………………………………………………….22 第三章 創作理念與藝術形式........................... 28 第一節 溯源 漂流的偶遇...........................28 第二節 織布 泰雅女人的一生......................34 第三節 織意 流洩傾訴泰雅文化的情懷................38 第四章 創作自述…….....................................41 第一節 漂流.偶遇................................42 第二節 織意.拼貼...............................49 第三節 穿織.意象...............................57 第五章 結論..........................................62 第一節 研究總結…………………………………………………………………........62 第二節 未來創作發展方向..........................64 參考文獻 …………………………………………………………....................……65 附錄.................................................67

    一、書籍
    姚鴻昌譯(2000年)。少年小樹之歌(再版)。台北市:小知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Forrest Carter.(1976).The Education of Little Tree.
    劉振源(2001)。立體派繪畫(再版)。台北市:藝術圖書公司。
    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編譯(民85)。蕃族慣習調查報告書,第一卷,泰雅族/台灣總督府臨時台灣舊慣調查會原著:初版。台北市:中央研究所。
    王嵩山(民國90年)。當代台灣原住民的藝術(初版)。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館。
    達英.拿答弗.撒萬.葛斯阿門(根誌優民)(民96年)。台灣原住民歷史變遷-泰雅族(初版)。台北市:台灣原住民出版有限公司。
    蕭瓊瑞(2003),圖說台灣美術史(初版)。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鐵米拿葳依(89年)。泰雅賽德克傳統織布文化(未出版)
    賴瑛瑛(2003)。台灣前衛:初版。台北市:遠流出版。
    盧梅芬(2007)。台灣當代原住民藝術發展(初版)。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
    黃鈺琴(2011)。當代原住民藝術的美術館收藏與展示想像。臺中市:台灣美術館。
    徐蘊康撰稿(2009)。以藝術之名:從現代到當代,探索台灣視覺藝術。台北市:博雅書屋。
    傅一勤譯(2001)。漂鳥集(五刷)。Rabindranath Tagore。台北市: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林真美譯(2008)。最早的記憶(初版)。台北市:遠流圖書。柳田邦男、伊勢英子著.HAJIMARI NO KIOKU.
    李毓昭譯(2004)。西雅圖酋長的智慧(初版)。臺中市:晨星出版有限公司。Chief Seattle.The Wisdom Of Chief Seattle.
    高宣揚(1992)。佛洛伊德傳(初版)。台北市: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三、刊物
    彭蕙仙,〈從一根木頭反省部落的生活-拉黑子的漂流木創作〉,《新活水雙月刊》。
    王昱婷,驚奇與認同-二十年來台灣原住民研究,《台灣美術》,59期,2005年。
    林育世(2003)。<台灣原住民現代藝術十年發展之觀察與分析>。《台灣原住民族教育論叢第三輯-藝術教育》。台北市: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編印。
    張羽、陳芳玲(編譯),<以繪畫寫史,找出前現代主義繪畫感語言-德克斯特.達爾伍德>,《藝術家》,431期,2011年。
    汪美芳,〈真實描繪族群的聲音-宜德思.盧信 追尋身體與靈魂的對稱關係〉,《新活水雙月刊》2009。

    四、網路資料
    http://www.apc.gov.tw/portal/(20May.2012)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