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程婉婷 Cheng, Wan-Ting. |
---|---|
論文名稱: |
論作者導演鍾孟宏作品中的荒原意識與詭異氛圍 Wasteland Consciousness and Uncanny Atmosphere in Works of the Auteur Director Chung Mong-Hong |
指導教授: |
余季音
Yu, Chi-Ying |
口試委員: |
高榮禧
Kao, Jung-Hsi 賴雯淑 Lai, Wen-Shu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藝術學院 - 藝術與設計學系所 Master Program of Arts Education and Creation, Arts and Design Department |
論文出版年: | 2020 |
畢業學年度: | 10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4 |
中文關鍵詞: | 鍾孟宏 、作者導演 、荒原 、詭異 、促入鏡頭 |
外文關鍵詞: | Chung Mong-Hong, auteur, wasteland, uncanny atmosphere, zoom-in camera movement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以鍾孟宏導演2006年至2016年執導之電影作品做為研究題材,鍾孟宏是現今國內影壇上作者風格突出的導演,他身兼攝影、編劇、導演,作品風格題材貼近現實生活,更以黑色幽默、冷冽詭異與暴力美學發展出個人獨特的電影語言,進而在台灣電影界成為風格鮮明的導演之一。
本研究以影像文本分析法,針對影片中的敘事,詮釋影像背後所傳達的意義,同時以文獻分析法,搜集關於鍾孟宏導演的官方授權的專訪與影評的分析,作為影像分析時的重要參照。研究目的旨在分析鍾孟宏導演電影中體現的荒原意識與詭異氛圍。藉由疏理鍾孟宏導演十年來的電影作品,從非常態性影像與個人符碼切入,研究以鍾孟宏導演電影中台灣的獨特地景、廢棄景觀、鐵皮屋與廟宇神人等,呼應了家空間與家人間的荒蕪與頹敗,另一方面,導演慣用的日常物件以及生物影像,創造了電影中的神秘與詭異氛圍。最後,以法國作者論與美國作者論交叉討論身兼攝影、編劇與導演的鍾孟宏,檢視其作者的地位,研究後發現,導演有著獨特促入鏡頭語彙,強烈的影像風格,作品與作品間有著互文性,再再驗證其作者導演之定位。
This study adopted the films directed by Chung Mong-Hong during 2006–2016 as research material. Chung Mong-Hong, also a photographer and screenwriter, is currently a director with a prominent style in domestic film. His work is based on reality and features dark humor, cold and uncanny atmospheres, and aestheticization of violence, which together demonstrate a unique film language and make him a distinctive director in Taiwan.
This study aimed to analyze the wasteland consciousness and uncanny atmospheres presented in Chung Mong-Hong’s films. In addition, this study interpreted the meanings behind the films according to narratives in the films by using imagery textual analyses. This study also collected and analyzed official interviews and film reviews. The materials mentioned above serve as an essential reference for film analyses. Approaching to the nonconventional imagery and personal codes of Chung,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abandoned landscapes, tin houses, temples, and spirits in Taiwan all responded to the desolation and decadence in the space of home and the people living within. The daily objects and images of animals he customarily captures also create a mysterious and uncanny atmosphere. Both French and American auteur theory were applied for a cross discussion of Chung Mong-Hong and an examination of his status as an auteur. His unique zoom-in film language and intense style of imagery, with the intertextuality of his work, certify his position as an auteur.
中文專書
王國芳、郭本禹,《拉岡》。台北:生智出版,1997。
林文淇,〈我和電影一國:林文淇電影評論集〉。台北:書林出版,2011。
王昀燕放映週報,《紙上放映:探看台灣導演的本事》。台北:書林出版,2014。
米家路:《望道與旅程:中西詩學的幻象與跨越》。台北:秀威出版品,2017。
李清志,《台灣建築不思議─都市偵探李清志的另類建築觀察》。台北:馬可孛羅出版,2009。
李亁朗,《傳統建築入門》。台北:藝術家出版,1999。
李亁朗,《台灣建築史》。台北:五南出版,2008。
李亁朗,《20世紀台灣建築》。台北:玉山社出版,2001。
阮慶岳,《惚恍之美:廢墟、殘物、文學》。台北:木馬文化出版,2004。
林文淇,《我和電影一國》。台北:書林出版品,2010。
林秀澧,高名孝,《計劃城事:戰後臺北都市發展歷程》。台北:田園城市出版,2015。
姚瑞中,《台灣廢墟迷走》。台北:田園城市出版,2014。
姚瑞中,《巨神連線》。台北:典藏藝術家庭出版,2017
徐文瑞,〈姚瑞中〉。台北:田園出版社,2008。
陳子弘,《台灣城市美學:在地覺醒的亞洲新風貌》。台北:木馬文化出版,2013。
陳琬尹,《大學藝文簡訊》台南:台南藝術大學出版,2012。
陳儒修,《穿越幽暗鏡界:台灣電影百年思考》。台北:書林出版,2013。
許維賢,《華語電影在後馬來西亞:土腔風格、華夷風與作者論》台北:聯經出版,2018。
張靄珠,《全球化時空身體記憶:台灣新電影及其影響》。新竹:交大出版,2015。
張霄亭,《教學媒體》。台北:五南出版,1998。
黃建業,《楊德昌電影研究—台灣新電影的知性思辨家》。台北:遠流出版,1995。
黃新生,《電影理論》。台北:五南出版,2010。
焦雄屏,《映象臺灣》。台北:蓋亞文化出版,2018。
焦雄屏,《台港電影中的作者與類型》。台北:遠流出版,1991。
詹正德,《看電影的人》。台北:一人出版,2015。
董芳苑,《探討台民間信仰》。常民文化出版,1996。
劉立行,《當代電影理論與批評》。台北:五南出版,2014。
鄭樹森,《電影類型與類型電影》。台北:洪範書店,2005。
蕭菊貞,《我們這樣拍電影》。台北:大塊文化出版,2016。
盧非易,《台灣電影:政治、經濟、美學(1949-1994)》。台北:遠流出版,1998。
賴伯威,《寄生之廟:台灣都市夾縫中的街廟觀察,適應社會變遷的常民空間圖鑑》。新北:野人出版,2017。
井迎瑞總編輯編、羅樹南主編,《1990年台灣電影年鑑》。台北:中華民國電影年鑑編輯委員會、中華民國電影資料館、中華民國電影事業發展基金會,1990。
鍾喬主編、鄭立明執編,《1994年台灣電影年鑑》。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出版,1994。
黃建業總編輯,《1999年台灣電影年鑑》。台北:國家圖書館出版,1999。
羅樹南、李青蓉主編:《2000年台灣電影年鑑》。台北:國家圖書館出版,2000。
李天礢總編輯、塗翔文主編,《2009年台灣電影年鑑》。台北:財團法人國家電影資料館,2009。
中文翻譯書
Clare Cooper Marcus,徐詩思譯:《家屋,自我的一面鏡子》。台北:張老師文化,2000。
Christopher Woodward,張讓譯:《人在廢墟》。台北:邊城出版社,2006。
Gilles Deleuz,黃建宏譯:《電影I:運動—影像》。台北:遠流出版,2003。
Joseph R.allen,陳湘陽、蔣義譯:《錯置臺北城》。台北:麥田出版,2018。
Louis Giannetti,焦雄屏譯:《認識電影》。台北:遠流出版,2005。
Martin Heidegger,郜元寶譯:《人,詩意的安居》。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2000。
Mary Douglas,黃劍波、盧忱、柳博贇譯:《純淨與危險》。北京:民族出版,2008。
Philip Thomson,孫乃修譯:《論怪誕》。北京:昆侖出版,1992。
Sigmund Freud,宋文里譯:《重讀佛洛伊德》。台北:心靈工坊出版品,2018。
期刊論文
李紀舍、黃宗儀〈東亞多重現代性與反成長敘述:論三部話語電影〉《中山人文學報》,24期,2007。
言叔夏〈一個境遇主義者在路上:鍾孟宏的電影〉《Fa電影欣賞》,第36卷,第3期2018。
胡雪夢〈論鍾孟宏作品中的荒原意識〉《文教資料》,第27期,2012。
孫松榮〈超紀實之眼:論張照堂1970年代的另類紀錄片〉《現代美術學報》,第27期2014。
張小虹〈台北慢動作:身體—城市的時間顯微〉《中外文學》,第36.2卷,417期,2007。
張瀛之、張淑卿著〈神界‧人間:臺史博館藏神像特展 展覽專刊〉《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2018。
劉宏〈「荒原」和美國文學“荒原”意象的異化〉《遼寧工程科技大學學報》,第10卷,第3期,2008。
鄭順聰〈最終,敗犬嫁給了城市:《徵婚啟事》中的台北地景〉《台灣文學館通訊》,第30期,2011。
胡紫寧《疏離的現代建築腳本下:台灣附加物的生成與演變》新竹市:清華大學社會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
張維方《家非家:鍾孟宏電影中的詭態、間際與遲延》新竹市:國立交通大學外國文學與語言學碩士論文,2013。
陳乃琦《台灣當代廢墟攝影影像之表現意涵》台中市:台中教育大學碩士在職專班論文,2004。
楊菀喻《李安電影中的性別形象》宜蘭縣: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蘇臆云《台灣戶外大型神像之研究》台南市: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
網路資料
內政部〈宗教團體資訊〉《全國宗教資訊網》
〈https://religion.moi.gov.tw/Home/ContentDetail?ci=1&cid=Report〉2019.01.27檢索。
王士源〈不舒適的明日 棲居何以為詩?〉《非池中藝術》〈https://artemperor.tw/focus/1037〉2019.11.12檢索。
王怡婷〈The uncanny in the photography〉〈https://uncanny-photography.weebly.com/ernst-jentsch.html〉2019.11.16檢索。
王曉玟〈《陽光普照》,為生命取暖—鍾孟宏,用鏡頭探索台灣的無限可能〉《報導者》〈https://www.twreporter.org/a/director-mong-hong-chung-a-sun〉2020.02.10檢索。
王昀燕〈「拍這部片我完全被捲進去了,因為我為人父、為人子。」─專訪《陽光普照》導演鍾孟宏〉《博客來OKAPI閱讀生活》〈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12490 ru0〉2020.02.08檢索。
古碧玲〈這個世界就是需要我們這些熱情的傻子,哈哈〉〈https://chewpeople.com.tw/vol2-47thgha/〉2019.02.26檢索。
呂莉莉,〈停車背後,導演鍾孟宏專訪〉《天下雜誌》〈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09373〉2020.06.06檢索。
卓庭伍〈他是侯楊蔡之後台灣最重要的導演,雖然大陸看不到他的電影〉《每日頭條》〈https://kknews.cc/entertainment/j85v39l.html〉2019.07.25檢索。
洪健倫〈左眼直視生命殘酷,右眼窺見人性溫暖〉專訪《失魂》導演鍾孟宏《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421期〈http://www.funscreen.com.tw/headline.asp?H_No=474〉2018.08.13檢索。
神速快記嘎小編〈【映演Q&A】《第四張畫》07/06映後座談紀錄〉《痞客邦》〈https://tiff2010.pixnet.net/blog/post/9788680〉2019.08.13檢索。
許越如〈台灣大神佛之一:從神像大小看台灣景氣〉《鏡週刊》,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181219web002/〉2017.07.23檢索。
郭璈〈鍾孟宏 幽默包容〉《Esquire國際中文版君子雜誌》〈https://www.esquire.tw/tab/524/id/12116〉2020.02.09檢索。
張耀升〈【張耀升之黑是最溫暖的顏色】無論影像或敘事都要衝撞觀眾:談鍾孟宏的電影〉《閱讀最前線》〈https://news.readmoo.com/2016/02/24/yaosheng-columns-feb/〉2019.07.16檢索。
森政弘〈The uncanny valley〉《能源雜誌》〈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302104914/http://www.androidscience.com/theuncannyvalley/proceedings2005/uncannyvalley.html〉2019.11.16檢索。
詹正德〈一路順風─冷眼的大地〉《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583期
〈http://www.funscreen.com.tw/review.asp?RV_id=2075〉2018.08.28檢索。
維基百科《香港電影》〈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6%99%E6%B8%AF%E9%9B%BB%E5%BD%B1〉2019.04.13檢索。
趙曼汝〈《一路順風》導演鍾孟宏 生活苦痛,也能幽你默〉《天下雜誌》
〈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79448〉2018.09.30檢索。
影人〈沈鬱、幽婉兒穠麗的華彩《第四張畫》導演鍾孟宏專訪〉《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http://www.funscreen.com.tw/headline.asp?H_No=320〉2017.11.08檢索。
影人〈勾勒煞星與魯蛇的共同靈魂,專訪《一路順風》配樂曾思銘〉《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http://www.funscreen.com.tw/headline.asp?H_No=642〉2017.05.12檢索。
蔡雨辰〈有些生命活在你看不到的地方─專訪《一路順風》導演鍾孟宏〉《博客來OKAPI閱讀生活》〈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9196〉2019.09.28檢索。
蔡紀眉〈家,該是什麼樣?《陽光普照》導演鍾孟宏:我從孩子身上學到同理心與徒勞〉《先下雜誌》〈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template=fashion&id=5097486〉2020.4.25檢索。
滕淑芬〈通俗電影工廠──朱延平〉《台灣光華電影雜誌》〈https://www.taiwan-panorama.com/Articles/Details?Guid=39d4cb9f-217f-44f9-ae81-58d6e9deb241&CatId=1〉2019.01.23檢索。
藍祖蔚〈鍾孟宏攝影-台灣詩心〉《開眼電影網》V.667
〈http://app2.atmovies.com.tw/eweekly/XB1808143949/〉2018.11.21檢索。
Cheng Lap〈我們常說好壞:什麼是好?什麼是壞?〉《鳴人堂》〈https://opinion.udn.com/opinion/story/6777/1376784〉2019.11.16檢索。
David Livingstone Smith〈為什麼有的東西讓我們感到害怕,有的卻覺得詭異且毛骨悚然?〉《好奇心日報》〈https://kknews.cc/zh-tw/news/lbl95b.html〉2019.11.16檢索。
KK〈失魂—風格、敘事、空間、家庭關係〉《KK有話要說》〈http://kmayfantasy.pixnet.net/blog/post/39541149〉,2019.05.13檢索。
〈Global Religious Diversity〉《Pew Research Center Religion & Public Life》
〈http://www.pewforum.org/2014/04/04/global-religious-diversity/〉2017.11.08檢索。
YouTube
張大春〈電影轟趴:訪問導演鍾孟宏談《失魂》〉,YouTube,2013.08.26.〈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J7xkxUFhPs〉,2019.2.25檢索。
電影
《第四張畫》,鍾孟宏導演,畢曉海、金士傑、郝蕾、戴立忍、納豆、關穎,本地風光電影、甜蜜生活,2010。
英文文獻
Sarris, Andrew. “Notes on the Auteur Theory in 1962.” Film Theory and Criticism: Introductory Readings. Ed. Leo Braudy, and Marshall Cohe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pp.585-588.
Jentsch, Ernst. “On the Psychology of the Uncanny.” Trans. Roy Sellars,Angelaki: A New Journal in Philosophy, Literature and the Social Sciences 2.1 (1996): 7-16. 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