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麗琦 li -chi Li |
---|---|
論文名稱: |
桃竹苗地區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互動之研究 The Study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ncipals’Instructional Leadership and the Interaction of Teachers’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of the Elementary |
指導教授: | 李安明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2 |
畢業學年度: | 100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90 |
中文關鍵詞: | 國民小學 、校長教學領導 、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互動 |
外文關鍵詞: | elementary schools, principals' instructional leadership, the interaction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在調查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互動之關係研究。以自編之「桃竹苗地區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互動調查問卷」為工具,抽取桃竹苗地區公立國民小學共90所,研究對象859位教師,回收有效樣本共計678份問卷。
根據本研究資料分析之結果,歸納出結論如下:
一、國民小學教師對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互動普遍具有高的知
覺度。
二、國民小學教育人員所知覺的校長教學領導會因性別、學校規模和學校所
在地而有顯著差異,而年齡、服務年資、擔任職務、最高學歷則無有顯
著差異。
三、國民小學教育人員所知覺的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互動在個人背景變項和學
校背景變項無顯著差異。
四、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互動兩者之間具有顯著的典
型相關。
五、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對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互動具有顯著預測力。
基於上述研究結果,本研究對教育行政主管機關、國民小學教育人員及未來相關研究提出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字: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互動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 instructional leadership and the interaction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The main tool is the self-edited questionnaire, “the questionnaires of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 instructional leadership and the interaction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based on the reference documents and content validity.Random sampling was used to select the participated 90 elementary schools. There are 859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Taoyuan County, Hsinchu City, Hsinchu County, and Miaoli County in the investigation. The valid samples are 678.
According to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the conclusions are as below:
1.The perceptional level of elementary school educators to principals' instructional leadership and the inresteraction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are generally high.
2.Elementary school educators’ percept is obvious difference of p rincipals' instructional leadership in gender difference, working school scales and locations, except seniorities, positions, academic backgrounds.
3.Elementary school educators’ percept is not obvious difference of the interaction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in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and environment variables.
4.There is a distinctive canonical corrielation between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 leadership and the interaction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5.The interaction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can be definitely predicted by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s' instructional leadership.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above conclusions, the researcher provides some suggestions as references to the educational competent authority, elementary school educators, and correlative researche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elementary schools, principals' instructional leadership, the interaction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壹、中文部分
丁琴芳(2008)。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發展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
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未出版,臺北。
丁一顧(2011)。會談技巧: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運作成功的關鍵。教育研究
月刊,201,28-38。
丁一顧、張德銳(2009)。認知教練: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丁文祺(2008)。國民中學校長教學領導、教師社群互動、教師專業實踐與
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
版,高雄。
方文智(2004)。國民小學知識社群之研究---以嘉義縣為例。國立中正大
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方麗娟(2011)。國小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互動與教師專業實踐關係之研究。
雲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班,未出版,雲林。
王秋發(2006)。臺中縣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行為與教師工作滿意度相關
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教育行政碩士專班,未出版,臺中。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1)。公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校長成績考核辦法。2011
年8月15日取自: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Content.aspx?
PCODE=H0150001
江芳盛譯(2004)。Gary Sykes原著。對教育「新專業主義」之評估(The
new Professionalism in education.)。載於教育行政研究手冊,
臺北:心理。
江滿堂(2007)。國民小學校長多元領導型態、團體動力、學校組織文化特
質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博士論
文,未出版,屏東。
仰瓊宜(2010)。離島國中校長教學領導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南大學 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所澎湖碩士班,未出版,臺南。
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第五版SPSS(PASW)資料分析範例。
臺北市:五南。
沈書孙(2006)。國小數學教師成長團體專業對話之個案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李安明(1997)。我國國小校長教學領導之研究。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NSC 86-2413-H-134-006。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
李安明(1999)。「為教學而行政」的校長教學領導:理論與實務。教育政策論壇,2(2),158-203 。
李安明(2003)。析論二十世紀末(1985-1995)學校領導理論之發展。教育研究月刊,111,49-66。
李安明(2005)。校長角色的改變與校長專業發展:問題與解決策略。2005年教育政策與行政學術團體聯合年會文集,33-45。
李安明(2010)。我國國小校長教學領導、專業發展與學生學習成果之研究(Ⅰ)。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97-2410-H-134-004)。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
李郁文(2008)。團體動力學:群體動力的理論、實務與研究(修訂四版)。臺北:桂冠。
李芃葵(2011)。南投縣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知識領導對教師專業社群互動成長影響之研究。亞洲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李玉林(2001)。桃園縣國小校長教學領導角色知覺與實踐之研究。國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李佩玲(2008)。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反省之個案研究。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吳明烈主編(2004)。組織學習與學習型學校。臺北:高等教育。
吳明隆、涂金堂(2006),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2版)。臺北:五南。
吳清山(1997)。學習型組織理論及其對教育革新的啟示。國教月刊,43,1-7。
吳清山、林天祐(2010)。專業學習社群。教育研究月刊,191,125-126。
吳國榮(2002)。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行為指標建構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未出版,南投。
吳明珠(2005)。桃竹苗四縣市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專業承諾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吳清基(1995)。教師與進修。臺北:師大師苑。
宋鎮照(2005)。團體動力學。臺北:五南。
金尚屏(2008)。高雄市高中職校教師專業社群互動、教學輔導創新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未出版,高雄。
何文純(2006)。國民小學社會資本與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清山(譯)(1991)。R. E. Mayer著。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Educational psychology: A cognitive approach)。臺北:遠流。
林劭仁(2006)。專業學習社群運用於師資培育自我評鑑之探究。中正教育研究,5(2),79-111。
林思伶、蔡進雄(2005)。論凝聚教師學習社群的有效途徑。教育研究月刊,132,99-109。
林秀湖(2006)。國小校長教學領導行為與教師工作投入、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林明地(1998)。從同僚專業互享氣氛的建立談教師會功能的發揮。教師天地,94,17-22。
林明地等(譯)(2003)。W. K. Hoy & C. G. Miskel著。教育行政學:理論、研究與實際。高雄:麗文文化。
林志成(2003)。批判省思、專業對話的理念與做法。學校行政,23,3-14。
胡蕙芬(2009)。運用問題導向學習的促進者在數學學習領域課程小組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洪志林 (2011)。國民小學校長多元架構領導、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與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學視導碩士學位學程,未出版,屏東。
柳雅梅(譯)(2006)。S.M.Roberts & E.Z.Pruitt著。學校是專業的學習社群──專業發展的合作活動與策略。臺北:心理。
唐忠義(2005)。校長教學領導在偏遠國小的實踐--以金竹國小為例。學校行政,38,131-141。
夏可泰(2006)。國小教師成長團體運用校園生態資源發展創意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高博銓(2002)。析論校長的教學領導。中等教育,53,66-81。
高博銓(2008)。學校學習社群的發展與挑戰。中等教育,59(4),8-20。
高苙騰(2010)。桃園縣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創新教學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教師在職進修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師資培育法(1979)。全國法規資料庫。2011年09月18日取自: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50001
秦夢群,吳勁甫(2011)。國中校長教學領導、學校知識管理與教師教學效能之多層次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與心理研究,34(2),1-31。
秦夢群(2010)。教育領導理論與應用。臺北:五南。
孫志麟(2008)。專業學習社群: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平台。學校行政,69,138-158。
郭進隆譯(1994)。Senge,P.M 原著。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臺北:天下文化。
郭進隆、齊若蘭譯(2010)。Senge,P.M 原著。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台北:天下文化。
郭木山(2002)。國民小學學校本位教師專業發展之個案研究-以一個教師社群協同反省的行動研究為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郭小蘋(2011)。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後設分析。國立中興大學教師發展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臺中。
張慶勳(2010)。學校組織行為。臺北:五南。
張德銳(1996)。對「中小學學校之經營」之評論。教改通訊,19,9-12。
張德銳(1998)。以同儕教練模式提升教師專業。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主編),學校本位課程與教學創新,217-235。臺北:揚智文化。
張德銳(2010)。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在教學輔導教師制度中的發展與實踐。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41(1),61-90。
張基成、唐宣蔚(1990)。大學網路學習社群之實施研究—相關問題、教學策略及實施模式。成人教育學刊,4,161-190。
張芳毓(2007)。桃園縣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級任教師工作壓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學校行政碩士班,新竹。
張碧娟(1999)。國民中學校長教學領導、學校教學氣氛與教師教學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
張國強(2010)。臺中縣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互動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臺中。
張新仁、馮莉雅、潘道仁、王瓊珠(2011)。臺灣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啟動,教育研究月刊,201,5-27。
張新仁、王瓊珠、馮莉雅(2009)。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手冊。台北市:教育部。
許麗綸(2010)。網路虛擬社群互動之研究。未出版碩士,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高雄。
陳佳萍、王瑞壎(2011)。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探究:以學校文化發展為例。教育研究月刊,208,23-68。
陳佩英、焦傳金(2009)。分散式領導與專業學習社群之建構:一所高中教學創新計畫的個案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4(1),55-86。
陳志順(2008)。台北縣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學組織變革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新竹。
陳佩英(2009)。一起學習、一起領導:專業學習社群的建構與實踐。中等教育,60(3),72-74。
陳佩正譯(2004)。Douglas B. Reeves原著。學習的績效:老師與學校的領導者可以掌控的績效。臺北:心理。
陳佳萍、王瑞壎(2011)。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之探究:以學校文化發展為例。以學校文化發展為例。教育研究月刊,208,53-68。
陳建銘(1995)。高雄地區國民小學團體動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臺北。
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網(2011)。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領頭羊葵花寶典(再版)。2011年10月15日取自:
http://tepd.moe.gov.tw/chinese/05_download/01_list.php?fy=40&id=42
教育部(2006)。試辦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宣導手冊。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 (2009)。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手冊(再版)。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9a)。中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手冊。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0)。統計處。2011年11月18日,取自
http://www.edu.tw/statistics/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8869
教育部(2009)。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網。2011年11月21日,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about/about1.php
教師法(2010)。全國法規資料庫。 2010年10月20日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20040
教育部。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2011年08月18日,取自http://www.edu.tw/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21831
曾智盟(2007)。屏東縣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專業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未出版,屏東。
黃錫隆(2004)。台北縣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策略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黃善華(2007)。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之研究-以苗栗縣三所國小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人資處學校行政碩士班,未出版,新竹。
黃昱碩(2006)。桃竹苗四縣市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課程發展委員會組織再造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新竹。
黃雅琳(2007)。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創新教學關係之研究。國立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屏東。
黃上芳(2008)。桃竹苗四縣市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需求評估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新竹。
黃雅琪(2007)。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學校創新經營關係之研究-以桃竹苗四縣市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新竹。
黃美芳(2009)。台南縣國民中學教師社群互動、自我導向學習與教學承諾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未出版,高雄。
黃怡靜(2008)。教師在英語讀書會中的專業發展。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4(1),83-108。
游淑妃(2011)。屏東縣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未出版,屏東。
詹志禹(2003)。課程創新與教師的自我創化──系統演化的觀點。教育資料集刊,28,145-173。
詹子弘(2011)。臺中市國民小學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互動品質與工作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中臺科技大學文教事業經營研究所,未出版,臺中。
楊昌明(2010)。國中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地區為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未出版,高雄。
楊智先(2007)。教師社群互動、工作希望感受與創造性轉化之關係:量化模式建構與典範案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楊振昇(1999)。我國國小校長從事教學領導概況、困境及其因應策略之分析研究。暨大學報,3(1),183-236。
楊振昇(2004)。近十年來教育組織變革對教學領導之啟示。教育政策論壇,7(2),107-130。
楊振富(譯)(2002)。彼得〃聖吉(Peter Senge)等著。學習型學校:第五項修練教育篇:獻給教育工作者父母以及關心教育的每個人(Schools that learn:a fifth discipline fieldbook for educators, parents, and everyone who cares about education)。臺北:天下遠見。
楊昌明(2011)。國中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專業學習社群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地區為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未出版,高雄。
廖雪吟(2006)。桃竹苗四縣市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工作士氣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新竹。
廖玉齡(2007)。成人學習動機、學習行為、學習機會與創新表現關係之研究-以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所博士論文。
廖明正(2009)。臺北縣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以組織信任為干擾變項。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未出版,臺北。
維基百科(2009)。社群主義。2011年07月06日,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ki/%E7%A4%BE%E7%BE%A4%E4%B8%BB%E7%BE%A9
趙廣林(1996)。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劉明德(2005)。中小學校長教學領導核心技術關鍵之探討。學校行政,38,65-75。
劉芳宇(2010)。私立高中教職員覺知團體動力與生存任務環境關係之研究 - 以 L學校為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未出版,高雄。
歐用生(1996)。邁向師資培育的新紀元。臺北:康和。
鄭進丁(1986)。國民小學校長角色之分析。臺南:復文。
鄭采珮(2011)。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學生學習成就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新竹。
蔡美娟(2011)。國民小學教師專業社群互動、自我導向學習與工作投入之研究。大葉大學教育專業發展研究所,未出版,彰化。
蔡進雄(2003)。學校領導的新思維:建立教師學習社群。技職及職業教育雙月刊,78,42-46。
蔡進雄(2008)。教學領導與課程領導關係與整合之探析。教育研究月刊,167,93-103。
蔡進雄(2008)。學校經營的新典範:論教師學習社群的建立與發展。教育研究月刊,188,48-59。
蔡秀媛(1998)。臺北市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蔡玲玲(2003)。國小校長教學領導之研究—一位國小校長的個案分析。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蔡慶文、范熾文、林清達(2006)。國小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教學效能之研究。花蓮教育大學學報(綜合類),23,29-48。
鄧秀珍(2007)。校長教學領導之理論與實務。南投文教,26,48-51。
魯先華(1994)。國民中學校長教學領導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蕭勝斌(2003)。國小教師讀書會成員專業發展經驗之研究。國立暨南大學成人與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縣。
謝麗紅(1995)。成長團體過程與團體效果之分析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謝麗紅(2002)。團體發展歷程之分析研究:以結構與非結構成長團體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教育與心理研究,25,195-214。
鍾文緣(2011)。屏東縣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學校組織氣氛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學視導碩士學位學程,未出版,屏東。
顏國樑、倪惠軒(2010)。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教師專業成長新取向。臺灣教育發展論壇,1,1-30。
魏惠娟、林怡禮、潘慧玲、張明輝、陳嘉禰(2003)。驅動學校組織學習因素分析。教育研究集刊, 49(4),153-189。
簡文池(2009)。屏東縣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教學工作投入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未出版,屏東。
鐘晨芳(2007)。國民小學校長教學領導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未出版,新竹。
貳、英文部分
Allee, V.,(2001). Knowledge Networks and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OD Practitioner, 1-15. Retrieved November 10, 2011 from http://www.vernaallee.com/images/VAA-KnowledgeNetworksAndCommunitiesOfPractice.pdf
Andrews, Richard L.; Soder, Roger(1987). Principal Leadership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4(6), 9-11
Blase, J. & Blase, J. (2000). Effective instructional leadership: Teachers’ perspectives on how principals promote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school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38(2), 130–141.
Borko, H., & Putnam, R. (1996). Learning to teach. In D.C. Berliner & R.C. Calfee (Eds.), Handbook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pp. 673-707). New York: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
Bandura, A.(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Cranston , J. (2009). Holding the reins of the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Eight themes from research on principals' perceptions of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Canadi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nd Policy, 90, 1-22.
De Bevoise, W. (1984).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the principal as instructional leader.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1(5), 14-20.
Diaz-Maggioli , G.(2004).Teacher-centere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 Curriculum Development.
Edmonds, R.R. (1979). Effective schools for the urban poor. Educational Leadership, 37(1),15–27.
Ford, C. M. (1996). A theory of individual creative action in multiple social domains.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1(4), 1112-1142.
Grossman, P., Samuel, W., & Woolworth, S. (2001).Toward a Theory of teacher Community.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103(6), 942-1012(71).
Hord, S. M. (Eds.) (2004). Learning together, leading together: Changing schools through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Hord, S. M. & Sommers W. A. (2008). Leading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Voices from research and practice.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Hallinger, P. & Murphy, J. F. (1987). Assessingand developing principal instructional
leadership.Educational Leadership, 45(1), 54-61.
Hallinger, P. (1992). The ecolving role of American principals: From managerial to instructional leader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onisrtation, 30(3), 35-48.
Hallinger, P. (2007). Research on the practice of instructional and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Paper prepared for Australian Council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ACER) Research Conference. Melbourne.
Hallinger,P.(2008).Methodologies for Studying School Leadership: A Review of Research Using the Principal Instructional Management Rating Scale.Paper prepared for presentation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New York. Retrieved April 15, 2012 from http://www.philiphallinger.com/papers/PIMRS_Methods_47.pdf
Huffman, J. B. & Hipp, K. K.(2003). Reculturing schools a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Lanham, MD: Scarecrow Education.
Ibrahim, A. S. (1985). Instructional leadership behaviors of high school principals, department heads and other administrative staff as perceived by teachers and principal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Krug, F. S.(1986).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structional management behavior of elementary school principal and student achievement.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San Francisco.
Kruse, S. D., Louis, K. S., & Bryk, A. S. (1995). An emerging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school-based professional community. In K. S. Louis & S. D. Kruse (Eds.), Professionalism and community: Perspectives on reforming urban schools (pp. 28-34).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Louis,K.S., Marks, H. M. & Kruse, S.(1996). Teachers’ professional community in
restructurin g school.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 33 (4) ,757-798.
Lucas, C. (2004). Understanding the influence of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group dynamics on organizational change and learning.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lgary, Canada.
Leonard, L. J., & Leonard, P. E. (1999). Reculturing for collaboration and leadership.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92(4), 237-242
Marks, H. M., & Printy, S. M. (2003). Principal leadership and school performance: An integration of transformational and instructional leadership.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39(3), 379-397.
Mcgorray, K. T. (1995). Instructional leadership in the principal role: Tes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slingerand multisensory approach encoding strategies for the first grade language arts program (CD-ROM). Abstract From; ProQuest File: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tem: 9535864.
Newll, G.; Wilsman, M; Langenfeld, M; Mclntosh, A.(2002). Online profession development: sustained learning with prieds. Teaching Children Mathematics, 8, 505-509.
Ostmeyer, C. J. (2003).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A study from a district perspective.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Texas A&M University, Texas.
Pantelides, J. R. (1991). An explor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ecific instructional leadership behaviors of elementary principals and students achievement. [CD-ROM]. Abstract From : ProQuest File;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tem : AAC 9426819.
Rossow, L. F. (1990). The principalship: Dimensions in instructional leadership.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Sergiovanni, T. J. (2000). The lifeworld of leadership: Creating culture, community, and personal meaning in our schools.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
Shulman, L. S. (2004). The wisdom of practice.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Sykes, G. (1999). The “new professionalism” in education: An appraisal. In J. Murphy & K. S. Louis (Eds.)(2n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 project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pp. 236-237).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Snyder K. J. ( 1983).Instructional leadership for productive schools, Educational Leadershi,40(5), 32.
Sheppard. L. B. (1993). A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among instructional leadership behaviors of the school principal and selected school-level characteristics.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Ottawa, Canada.
Slick, S. (2002). Teachers are enthusiastic participants in a learning community. Clearing House, 75(4), 198-203.
Smith, W. F., & Andrews, R. I.(1989). Instructional leadership:How principals make a difference.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14 826)
Vygotsky, L. S. (197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Watkins, K. E. & Marsick, V. J. (1993). Sculpting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Lessons in the Art and Science of Systemic Change. S. F:Jossey B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