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戴宇君 Tai, Yu-Chun |
---|---|
論文名稱: |
數位科技融入主題跨域課程發展之研究 -以星光國小昆蟲旅館課程為例 Digital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to Advanced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Development – A Case Study of Insect Hotel Course in Star Elementary School |
指導教授: |
林志成
Lin, Chih-Cheng 范揚焄 Fan, Yang-Hsun |
口試委員: |
林秋斌
Lin, Chiu-Pin 王子華 wang, tzu-hua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 Education and Learning Techn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20 |
畢業學年度: | 108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7 |
中文關鍵詞: | 主題跨域課程 、個案研究 、數位科技融入教學 |
外文關鍵詞: | advanced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case studies, digital technology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究數位科技融入主題跨域課程之歷程、困境及解決策略、實施課程後之影響。研究者以星光國小為對象進行個案研究,透過訪談、觀察、文件分析,茲將研究結果臚列如下:
一、星光國小發展數位科技融入主題跨域之歷程:
(一)發展校本課程、新計畫的帶動、積累的社區問題成為發展主因。
(二)以在地化的真實問題情境建構與發想課程。
(三)透過專業領導引領、課程主軸明確、行政與教學配合、引入外部資源、同域及跨域之溝通協調,促進整體課程發展。
二、星光國小發展數位科技融入主題跨域之困境及解決策略:
(一)建立課程教材教案資源,利於課程實施,提高教師參與度。
(二)發展跨域小組進行共備,提高討論效能,發揮溝通之效益。
(三)學科與跨域之相互融合,強化知識連結,契動生活之情境。
(四)多元評量導入課程評鑑,強調歷程學習,評鑑學習之表現。
三、星光國小實施數位科技融入主題跨域後帶來的影響:
(一)學校方面可建立課程模組、成果精緻化、課程活化。
(二)教師方面可提升課程設計能力、素養導向的創新教學。
(三)學生方面可提升覺察能力、善用科技解決問題、培養團隊合作。
根據研究結果,針對教育行政機關、學校行政單位、數位科技融入主題跨域課程發展以及未來研究提出建議。
關鍵字:主題跨域課程、個案研究、數位科技融入教學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process, dilemma and solution strategies of digital technology integrated into advanced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and the impact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curriculum. The researchers conducted case studies on Star Elementary School. Through interviews, observations and document analysis, the research results are listed as follows:
1. The process of integrating digital technology into advanced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f Star Elementary School:
(1)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based curricula, the driving of new projects, and the accumulation of community problems have become the main reasons for development.
(2) Constructing and inventing courses with localized real problem situations.
(3)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overall curriculum through professional leadership, clear curriculum principals, coordination of administration and teaching, introduction of external resources, communication and coordination within the same domain and across domains.
2. The dilemma and solution of integrating digital technology into advanced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development of Star Elementary School:
(1) To establish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eaching plan resources, which is conducive to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and improve teacher participation.
(2) Develop cross-domain teams for co-preparation, improve discussion efficiency, and maximize the effectiveness of communication.
(3) The integration of disciplines and cross-domains, strengthen knowledge connection, and stimulate the situation of life.
(4) Multi-evaluation introduces course evaluation, emphasizing process learning and evaluating the performance of learning.
3. The impact of Star Elementary School's implementation of digital technology integration into advanced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1) The school can establish curriculum modules, refine the results, and activate the curriculum.
(2) Teachers can improve the ability of curriculum design and literacy-oriented innovative teaching.
(3) Students can improve awareness, use technology to solve problems, and cultivate teamwork.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recommendations are mad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dvanced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for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school administrative units, digital technology integration, and future research.
Keywords: advanced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case studies, digital technology
壹、中文部分
尤嬿琇(2018)。應用實作風帆車推動國小STEAM統整課程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王文科、王智弘(2017)。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
王文霖(2013)。國民中學校長科技領導、資訊融入教學與學校教育品質關係之研究(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王全興(2004)。資訊科技融入作文教學之行動研究。教育研究,12,57-69。
王秀槐、丁艾竹、蘇愛嵐(2011)。跨越科系的藩籬:我國研究型大學實施前段不分系模式分析與個案大學實施策略之探討。教育科學研究,56(3),1-30。
王鶴巘、陳怡真(2019)。數位科技在外語教學的應用-以西班牙語課程為例。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34(4),61-76。
伍玉秋(2019)。不同學習者特性與適合教學引導策略之交互作用關係探討:以英語數位說故事教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朱惠甄、孟瑛如(2014)。資訊科技融入特殊教育現況與趨勢探討。特教論壇,17,52-71。
余新恆(2009)。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與國小學童學習成效之探討-以自然領域實驗課程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
吳天助(2007)。高職學生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學習興趣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嘉義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吳可久、蘇于倫、曹筱玥(2013)。由激發想像力思維探索設計課程教學方式。建築學報,83,19-35。
吳昌政(2018)。PBL教學的六個關鍵詞-芬蘭觀課札記與反思。中等教育,69(1),123-139。
吳振賢(2002)。教師網路融入教學態度、網路融入教學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吳清山(2017a)。素養導向教育的理念與實踐。教育行政與評鑑學刊,21,1-24。
宋德震(2016)。工業4.0時代跨領域人才的培養。電工通訊,2,63-67。
巫采蓉(2019)。素養導向教學之行動研究-以集中式特教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巫采蓉(2019)。素養導向教學之行動研究-以集中式特教班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李佳琪、洪智倫(2019)。Cool English平臺教材融入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生英語聽讀學習成效與學習動機影響之研究。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12(1),163-205。
李佳蓉(2020)。教育4.0時代下的高等教育跨領域學習。T&D飛訊,263,1-25。
李幸穎(2013)。臺北市國小教師資訊專業學習社群之運作與資訊融入教學之現況調查(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李珮瑜、連采宜(2014)。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契機與再思。臺灣教育評論,3(7),13-16。
李雅婷(2011))。師資職前教育師培生進行問題引導學習之課程設計與實施研究。屏東教育大學學報,37,57-96
李黎盈(2019)。運用VR輔助教學對國小學童水域安全知識學習之行動研究-以溪流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沈翠蓮(2001)。教學原理與設計。臺北市:五南。
周杏樺(2004)。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相關問題探究。中札學報,7,165-173。
周佳萩(2019)。發展國小簡單機械STEAM統整課程之歷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周宜璇(2019)。兩個教師專業學習社群實施國小跨領域統整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周瓊雅(2018)。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國小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意向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林志成(2003)。批判省思、專業對話的理念與做法。學校行政,28,3-14。
林志成(2011)。課程發展與課程領導的行動智慧。教育資料與研究,102,175-202。
林志成(2013)。校本特色課程發展問題析述與策略論述。教育人力與專業發展,30(6),5-16。
林志成(2016a)。行動智慧導向的教學創新。臺灣教育,698,2-10。
林志成(2016b)。學校行政專業的困境與突破。學校行政,102,19-28。
林志成、林仁煥、田耐青、郭雄軍、蔡淑玲、田育昆(2011)。特色學校理論、實務與案例。臺北市:高等教育。
林志成、葉于正(2018)。行動智慧對未來教育發展的啟示。學校行政,113,101-118。
林志慎(2018)。108課綱「校訂課程」發展新路徑-以競爭型計畫申請為導向。臺灣教育,708,38-40。
林奇賢(2017)。新時代的創新學習模式:互聯網+PBL理論與實施策略。臺北市:高等教育。
林季怡、李育諭(2018)。跨領域永續課程提升大學生整體性思考及衝突問題解決能力:以海洋永續教育為例。科學教育學刊,26(1),1-27。
林泯佑(2019)。食漁教育主題式課程培養學生海洋環境意識與實踐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林哲儀(2019)。STEAM應用於原住民大亞國中三年級彈性學習課程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寶山(1990)。教學理論與方法。臺北市:五南。
邱子宴(2019)。國小音樂與社會跨領域美感課程之發展與實施(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邱沛文(2020)。跨領域教學活動對國小學童的學習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邱瓊慧(2002)。中小學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實踐。資訊與教育,88,3-9。
凃孝樸、彭信成、黃士恆(2004)。九年一貫課程實施資訊融入教學產生的問題與建議。中等教育,55(4),4-13。
計惠卿(2006)。建構發展多元智慧之PB生態教育社群網站。載於洪榮昭、林展立(主編),問題導向學習課程發展理論與實務(頁301-321)。臺北市:師大書苑。
倪研菱(2019)。跨領域美感教學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國語文學習興趣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徐式寬(2018)。教育科技與教育實踐間的差距及省思。清華教育學報,35(2),71-103。
徐振邦、梁文蓁、吳曉菁、陳儒晰(譯)(2010)。最新教育研究法(原作者:L. Cohen, L. Manion, & K. Morrison)。臺北市:韋伯。(原著出版年:2000)。
馬士茵(2019)。跨領域STEAM課程設計與教學-以動物大觀園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高健源、蔡蕙君、王明志(2011)。資訊科技融入國小五年級社會學習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北市教大社教學報,10,265-292。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5)。核心素養發展手冊。取自http://www.naer.edu.tw/ezfiles/0/1000/attach/14/pta_8251_9890220_04409.pdf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6)。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科技領域課程綱要草案。取自https://www.naer.edu.tw/ezfiles/0/1000/attach/92/pta_10229_131308_94274.pdf
張乃文(2018)。國小主題式學習自造教育的行動研究:以環境教育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張玉慧(2018)。運用網路資源自我修正飲食行為之行動研究-以新北市某國小四年級學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張思婷(2019)。表演藝術與英語之跨域交融學習成效分析。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張禹婕(2016)。國小數學跨領域創新教學研究-以一年級認識平面圖形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聖約翰科技大學,新北市。
張國恩(2002)。從學習科技的發展看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內涵。北縣教育,41, 16-25。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取自http://12cur.naer.edu.tw/upload/files/96d4d3040b01f58da73f0a79755ce8c1.pdf
教育部(2016)。2016-2020資訊教育總藍圖。取自:https://ws.moe.edu.tw/001/Upload/3/relfile/6315/46563/65ebb64a-683c-4f7a-bcf0-325113ddb436.pdf
教育部(2018)。課程協作與實踐第二輯。取自:https://ws.moe.edu.tw/001/Upload/23/relfile/8006/56789/b3c18d76-83d7-4f64-a41f-f941dedaf767.pdf
教育部(2019)。課程協作與實踐第三輯。取自https://ws.moe.edu.tw/001/Upload/23/relfile/8006/65184/8bafff12-d530-48b0-8731-6abaf3ea6446.pdf
莊哲宜(2019)。以整合性科技接受模式來探討臺北市國小教師使用平板電腦融入教學之意願(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莊眞眞(2019)。STEAM教學對提升國小低年級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以樺斑蝶成長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許全守、李光耀(2016)。由OECD對技術人才培育之倡議談技術型高中培育職場學習力。教育研究與發展,12(3),1-24。
許宛琪(2009)。問題本位學習於師資培育職前教育實施之初探。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2(2),1-20。
連子毓(2019)。一所高中執行美感教育計畫之跨領域課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郭宛玫(2019)。資訊科技融入繪本教學於國小閱讀理解與生命教育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萬能科技大學,桃園縣。
郭重吉(2008)。介紹跨領域的研究與教育。研究與創新,7,5-6。
郭晴之、荊溪昱(2016)。行動學習應用在校本環境教育課程之研究。工業科技教育學刊,8,12-20。
郭雅菁(2019)。探討城鄉國小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現況及影響因素之研究-以高雄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陳攸婷、林文保(2014)。淺談資訊融入教學。臺灣教育評論,3(7),52-53。
陳玟樺(2019)。立體學習地景-芬蘭赫爾辛基一間學校的現象為本學習(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玟樺(2020)。我在芬蘭中小學做研究的日子。臺北市:遠流。
陳芬芳(2019)。應用專題導向在生物與環境單元的設計與教學對學生STEAM的學習成效。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俐淇、王子華、邱富源、沈欣宜、曾敏(2017)。「跨領域整合核心能力量表」的編製-以母嬰生活服務為例。科學教育學刊,25(2),143-168。
陳品妍(2019)。STEAM創客課程評量之發展-以童玩自造為例。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
陳美靜(1998)。國中教師電腦基本能力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郁婷(2018)。資訊科技融入英語補救教學對國小五年級低成就學童英語學習成效及態度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陳荻紋、廖遠光(2017)。應用教育APP輔助國中生數學閱讀理解之教學歷程與成效。中等教育,68(3),34-52。
陳筠芳(2020)。光影偶戲融入國小五年級視覺藝術跨領域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臺中市。
陳碧祥、李珮瑜(2008)。網際空間知識觀之探究及其對教育之啟示。教育資料育研究,80,195-220。
陳慧宇(2019)。跨領域美感教育課程實施對中年級美感學習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曉均(2018)。故事戲劇教學模式融入創造性舞蹈之研究-以臺南某國小六年級跨國語文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新北市。
曾淑瑜(2016)。國中數學教師對主題式課程與傳統式課程相對優勢認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曾祥榕(2016)。跨領域統整的教與學。2016國家教育研究院研討會。臺北市:國家教育研究院。
黃永和(2013)。進修教師在問題引導學習取向課程中的學習經驗。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6(2),91-116。
黃沛錚(2019)。能源教育融入偏鄉國小STEAM課程統整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彥文(2019)。從多學科到跨學科的課程統整─以一所國中藝術領域的跨領域課程個案為例。臺灣教育,718,75-85。
黃政傑(1997)。教學原理。臺北市:師大書苑。
黃湘武、黃寶鈿 ( 1991 )。我國學生科學概念與推理能力發展之相關研究-認知衝突對學生面鏡成像及相關光學概念的影響。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0-0111-S003-017D)。
黃詩媚(2018)。教師領導應用於跨領域統整課程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楊汶潔(2019)。運用擴增實境輔助國小四年級地圖教學之研究-以臺北市南港國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楊沛穎(2018)。不同學習風格對學習動機與投入之探究-以數位說故事法融入專題導向跨領域課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臺北市。
楊雯蕙(2016)。行動載具(平板電腦)融入高中歷史教學的初探-以「中國近代史教材」為例。歷史教育,21,1-52。
詹斐雲(2013)。小學生環境教育之遊憩體驗研究---以資訊融入教學課程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
廖詩吟(2018)。臺南市國小教師資訊素養、資訊科技融入教學、教學創造力與教學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康寧大學,臺南市。
劉修豪(2010)。電腦科技應用在學校教育改革的實踐思維:Larry Cuban 之科技論述。教育實踐與研究,23(2),125-152。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心理。
潘瑀婕(2018)。跨領域協同教學課程設計研究-以時尚插畫導入國中家政課程「衣著」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朝陽科技大學,臺中市。
鄭曜邦(2017)。工業4.0下關鍵人才之核心能力(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臺北市。
黎怡萱(2019)。數位學習平臺應用於國小數學科學習成效之研究-以高雄市四維國小四年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樹德科技大學,高雄市。
賴怡安(2020)。中外籍教師跨領域協同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以一所桃園市國小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薛梨真(1999)。國小實施統整課程的可行性研究。初等教育學報,12,125-167。
薛慶友、傅潔琳(2015)。數位學習平臺的應用特色與評析。臺灣教育評論,4(4),77-84。
鍾雅君(2014)。資訊融入合作學習策略於國中唐詩教學之行動研究(未發表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新北市。
蘇怡如、彭心儀、周倩(2004)。行動學習之定義與要素。教學科技與媒體,70,4-14。
貳、英文部分
Barrows, H. S. (1996).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medicine and beyond: A brief overview. New Direct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68, 3-12.doi:10.1002/tl.37219966804
Best, J.W., & Kahn, J.V. (2006). Reseach in education(10th ed.). Boston : Allyn and Bacon. Jonassen, D. H. (2000). Computers as mind tools for schools: Engaging critical thinking (2nd ed.).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Brighton, C. M. (2009). Embarking on action research. Educational Leadership, 66(5), 40-44.
Carter, B. S. (2008). The impact of a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on student achievement.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Walden University, MN.
Cohen, D.(1998).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cision making. In J. Husen & T. N. Postlethwaite (Eds), 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 research and studies (1st ed). Oxford : Pergamon.
Drake, S. (1998). Creating integrated curriculum: Proven ways to increase student learning.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Drake, S. M., & Burns, R. (2004). Meeting standards through integrated curriculum. Alexandria,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Eggleston, J. (1980).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Britain. London: RKP.
Erickson, H. L., Lanning, L. A., & French, R. (2017). Concept-based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for the thinking classroom. Thousand Oaks, CA: Corwin Press.
Grady, J. B. (1994).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development. Retrieved from ERIC database. (ED375903)
Hmelo-Silver, C. E. (2004). Problem-based learning: What and how do students lear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6(3), 235-266.
Jacobs, H. H. (1989).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Jeong, S. S., & Kim, H. (2015). The Effect of a Climate Change Monitoring Program on Students' Knowledge and Perceptions of STEAM Education in Korea. EURASIA Journal of Mathematics, Science & Technology Education, 11(6), 1321-1338.
Johnson, L., & Adams Becker, S., & Estrada, V., and Freeman, A. (2015). NMC Horizon Report: 2015 Higher Education Edition. Austin, Texas: The New Media Consortium.
Jonassen, D. & Carr, C. (2000). Mindtools: Affording multiple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s for learning. In S. Lajoie (Ed.), Computers as cognitive tools Volume II: No more walls(pp. 165-196). Lawrence Erlbaum Inc.: New Jersey.
Luecht, Richard, Madsen, Mary, Taugher, & Petterson, B. (1990). Assessing professional perceptions: design and validation of an Interdisciplinary Education Perception Scale. Journal of allied health,19,181-91.
Marsh, C., & Day, C., & Hannay, L., & McCutcheon, G. (1990). Reconceptualizing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London: The Falmer Press.
OECD (2011), Education at a Glance 2011: OECD Indicators, OECD Publishing. http://dx.doi.org/10.1787/eag-2011-e
OECD (2014), Education at a Glance 2014: OECD Indicators, OECD Publishing. http://dx.doi.org/10.1787/eag-2014-en
Skilbeck, M. (1976).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J. Walton & J. Welton (Eds), Rational curriculum planning: Four case studies (pp. 112-145). London: Ward Lock Educational
Snoeyink, R., Ertmer, P. (2001). Thrust into technology: how veteran teachers respond. Journal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ystems, 30 (1), pp.85-111.
Trilling, B., & Fadel, C. (2009). 21st century skills: Learning for life in our time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2013). Policy guidelines for mobile learning. Retrieved from 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21/002196/219641E.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