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呂惠紅 |
---|---|
論文名稱: |
資訊融入國小四年級月相概念教學之研究 Computer-Integrated Iinstruction on Students' Moon-Phase Concept Llearning |
指導教授: | 林紀慧 博士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5 |
畢業學年度: | 93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19 |
中文關鍵詞: | 資訊融入教學 、月相概念 |
外文關鍵詞: | computer-integrated instruction, moon-phase concept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文摘要
本研究設計傳統教學法、模型教學法及資訊教學法三種不同教學方法,並透過自編的「月相概念測驗」與「學習態度量表」蒐集資料,以探討資訊融入國小四年級月相概念教學之影響。
本研究結果如下:
一、資訊融入國小四年級月相概念教學,對學童「月相概念測驗」的立即學習效果有顯著的影響。
二、傳統教學法、模型教學法及資訊教學法三種不同教學方法對學童「月相概念測驗」的保留學習效果無顯著差異。
三、男、女學童在「月相概念測驗」的立即學習效果與保留學習效果均無顯著性差異。
四、在學習態度量表方面:模型教學法中,女生得分顯著優於男生;而男生在傳統教學法得分顯著優於模型教學法。
最後,針對研究結果,研究者對教師與後續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議。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explore the fourth-grade students’attitudes and learning achievements on computer-integrated moon-phase concept learning. Three different instructions were designed to test the students’ learning outcomes which were computer-integrated instruction, model-manipulated instruction, and traditional instruction. An attitude questionnaire, an achievement immediate post test, and a delayed post test were administrated to measure the students’ attitudes and achievements after the instruction.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included:
1.Students in the computer-integrated group had a significantly higher score on the immediate post test than the stud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2.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e three treatment groups on the delayed post test.
3.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boys and girls on the immediate post test and the delayed post test.
4.Girls scored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boys on the model-manipulated instruction in the attitude questionnaire.
5.Boys in the traditional instruction group scored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model-manipulated instruction from aspect of attitude questionnaire.
Finally, based on the findings and results of this study, further discussions and suggestions were made.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尹梅君、劉蓁蓁(民86)。遠距教學理論與文獻之探討。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10,21-80。
毛松霖(民84)。國小五、六年級兒童「傳達」及「解釋資料」能力與天文概念架構之關係研究期末報告(編號:NSC82-0111-S003-069-N)。臺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王全世(民89)。資訊科技融入教學之意義與內涵。資訊與教育雜誌,80,23-31。
王全世(民89)。對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之資訊情境的評估。資訊與教育雜誌,77,36-47。
王佩蓮(民90)。資訊融入自然與科技領域教學。教師天地,112,59-64。
王美芬(民80)。自然科錯誤概念之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2期,367-400。
王美芬(民81)。我國五、六年級學生有關月亮錯誤概念的診斷及補救教學策略的應用。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3期,357-380。
王美芬(民83)。職前教師所具有的月亮錯誤概念診斷。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25期,465-482。
王郁軒(民93)。教育時事-基測滿分學生學習大發現。2004年10月26日,取自:http://bud.whale.org.tw/epaper/2004-10-15.htm。
王景坤(民90)。台北市國小中高年級學生天文概念發展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左漢榮(民85)。天文教學與教育資源提要。教學簡訊。93年10月12日,取自:http://www.dxes.tcc.edu.tw/namaster/nalhw/magst6.htm
成映鴻(1994)。國民小學天文學教材之研究。台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手冊四上(牛頓出版社)(民91、93)。台北市:牛頓。
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師手冊四上(康軒文教事業)(民93)。台北縣:康軒。
自然與生活科技習作四上(牛頓出版社)(民91、93)。台北市:牛頓。
自然與生活科技習作四上(康軒文教事業)(民93)。台北縣:康軒。
自然與生活科技課本四上(牛頓出版社)(民91、93)。台北市:牛頓。
自然與生活科技課本四上(康軒文教事業)(民93)。台北縣:康軒。
何偉雲(民90)。初步探討影響學童自然科學習成就因素的排序。屏東師院學報,14,933-952。
何榮桂(民91)。台灣資訊教育的現況與發展—兼論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資訊與教育,87,22-48。
吳春展、詹志禹、李良哲(民89)。兒童情緒智力發展之探討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23,353-382。
吳雪菁(民90)。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對學生在電化電池概念改變。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化學系碩士學位。
呂聰賢(民91)。淺談資訊融入教學模式。北縣教育,41,47-49。
李曉雯(民90)。國小四年級學生「月相」迷思概念之研究。臺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咏吟(民90)。學習輔導。臺北市:心理。
杜榮珠、王美智(民83)。電腦在教學上的應用:美國中小學電腦教學最新概況。資訊與教育,44,37-41。
林奇賢 (民88)。虛擬學校的建置與應用。教育資料文摘,43,5,118-130。
林忠信(民93)。國小原住民學生學習適應之調查研究-以南投縣原住民學生為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明軫(民92)。澎湖縣國小教師資訊科技融入自然學科教學策略與相關因素之探究。臺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班碩士碩士論文。
林勇成(民91)。網路虛擬實驗室在國小自然領域教學之學習成效影響研究。台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自然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林珊如(民72)國中資賦優異學生智力、認知發展、創造力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偉人(民84)。在非智力因素分析個別差異在電腦輔助教學上的功效。國教學報,7,87-109。
林傳傑(民93)。資訊融入教學與評量─以「地球運動」為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樹聲(民88)。科學素養的省思。科學教育月刊,222,16-26。
邱月玲(民91)。不同的科學圖文配置對學生閱讀學習的影響-以「月相概念」為例。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貴發(民79)。電腦整合教學的概念與方法。台灣教育,479,1–8。
邱廣興(民91)。探究教學在資訊科技融入自然學習領域之研究。嘉義大學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
姜禮能(民91)。國小教師對於資訊融入教學之變革關注與相關因素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吉安(民91)。資訊融入國民小學自然科教學可行性之研究—以桃園縣新路國小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惠(民83):國小教師在職研習探究式教學活動之研究-月球運動的探究過程。中華民國第十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775-799。
科學學習心理學(熊召弟、王美芬、段曉林,熊同鑫譯)(1996)。台北市:心理。
胡夢君(民93)。台北市國小自然科教師教學科技設備使用情形之調查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唐復(民93)。國二生數理低成就高比率。93年10月26日取自: http://tpc.aide.gov.tw/Detail.asp?TitleID=1440。
徐新逸(民92)。學校推動資訊融入教學的實施策略探究。教學科技與媒體,64,68-84。
崔夢萍(民90)。國小教師電腦融入教學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2,169-194。
張殷榮(民90)。我國國中學生在國際測驗調查中科學學習成就影響因素之探討。科學教育,244,5-10。
張國恩(民88)。資訊融入各科教學之內涵與實施。資訊與教育雜誌,72,2-9。
張善楠、洪天來、張麒偉、張建盛、劉大瑋(民86)。社區、族群、家庭因素與國小學童學業成就的關係:台東縣四所國小的比較分析。台東師院學報,8,27-52。
張慶勳、黃玉幸、張凱元、莊啟文、林靜憶及于建興譯(民92)。學校教育對學生學習成就影響的探討。國教天地,152,60-68。
張靜嚳(民85)。建構教學。中部地區科學教育簡訊,7。2004年9月04日,取自: http://www.bio.ncue.edu.tw/c&t/issue1-8/v7-1.htm
教育部(民9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臺北:教育部。
莊旭瑋(民91)。資訊融入校園植物教學之行動研究-以國小五年級學生為例。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淑如(民91)。資訊融入國小自然科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莊慶鑫(民93)。校園植物調查建檔與教學使用之研究-以台中市某國小為例。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郭生玉(民77)。心理與教育心理學。臺北縣:精華。
陳美芬(民84)。父母教養態度對兒童學業成就的影響。國教之聲,29,1,23-25。
陳英嫻(民83)。不同學習模式對學生學習「月相盈虧」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郁雯(民93)。電腦模擬對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後設分析。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陳靖(民92)。以資訊科技融入『九年一貫地球科學』創意教學之研究--以921 大地震虛擬實境教學為例。台南師範學院教師在職進修自然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黃子欣(民92)。自然與生活科技網路教材設計與發展之行動研究-以「看星星」單元為例。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美慧(民93)。融入專題本位的教學與學習策略探究國小四年級學童「月亮」單元的的概念學習。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黃淑敏(民90)。電腦網路學習對學生學習成效之後設分析。新竹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
黃麗玲、徐新逸(民88)。學業成就自我效能影響因素之探討。諮商與輔導,160,2-5。
楊坤原(民85)。認知風格與科學學習成就的關係(二)。科學教育月刊,195,16-23。
董家莒、張俊彥、蕭建華、戴明國(民90)。多媒體電腦輔助學習歷程對學生地球科學學習成就之影響。師大學報,46,43-64。
詹慧齡(民91)。以學習環為基礎將資訊科技融入國小自然科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世雄(民89)。國小教師運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策略之探討。資訊教育,78,60-66。
劉世雄(民90)。資訊科技應用教學省思。教學科技與媒體,57,88-94。
劉伍貞(民85)。國小學生月亮概念學習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源崇(民93)。以歷程檔案探究國小四年級學童月亮的概念學習。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歐陽誾(民90)。國小實施網路融入自然科教學之觀察與省思。台南師院學報,34,195-229。
鄭文光(民92)。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科書天文教材之內容分析∼以「月亮」單元為例。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淵全(民87)。社經地位、能力、學校教育與國小學生學業成就之關係:功能典範與衝突典範之探究。新竹師院學報,11,421-448。
鄭麗玉(民89)。認知與教學。臺北市:五南。
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吳幸宜譯)(民83)。臺北市:心理。
賴瑞芳(民91)。小學月亮迷思概念之研究。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錢正之(民88)。教育理論演進對CAI設計與教學的影響-以科學教育為例。課程與教學,2,4,27-42。
龍美娟(民92)。教學網站輔助國小學童探究「天象」相關概念之學習歷程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培齊(民92)。國小六年級學童學習風格、知覺學習環境、對科學的態度與自然科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茂發(民75)。提高學習成就水準之途徑。台灣教育,421,26-29。
顏龍源(民89)。主題化的電腦融入課程概念。資訊與教育雜誌,80,32-40。
魏麗敏(民90)。國民中小學學生家庭因素、學習歷程與成就之分析研究。台中師範學院學報,15,61-99。
蘇育任(民87)。我國科學教育改革的新動向。國民教育研究集刊,6,21-45。
蘇佳瑜(民89)。利用電腦來幫助學童學習「星星」。臺北市立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鐘樹椽(民85)。性別和能力混合分組在電腦合作學習成就和態度上的研究。國民教育研究學報,2,81-105。
饒世妙(民91)。資訊科技融入國小自然科教學對學習成就與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二、英文部分
AAAS (1989). Science for All Americans. Washington D.C.: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hlgrn, A.&Rutherford, F. J. (1993). Where is Project 2061 today? Education Leadership, v 50, n 8, 19-22.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1994).Benchmarks for Science Literac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ogan, Dan; Wood, David (1997). Simulating Sun, Moon, and Earth Patterns. Science Scope, v21, n2, p46-48, Oct 1997.
Charlson, P. J. (1998). The integration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into the elementary school curriculum.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North Dakota.
Dias, L. B. (1999). Integrating technology: some things you should know. Learning & Leading with Technology, 27(3), 10-13, 21.
Dockstader, Jolene (1999). Teachers of the 21st century know the what, why, and how of technology interaction. T.H.E. Journal, v26, n6, 73-74, Jan 99.
Dornbusch, S. M., Pitter, P. L., Leiderman, P. H., Roberts, D. F., and Fraleige, M. J. (1987). The relation of parenting style to adolescent school performance. Child Development, v58, 1244-1257.
Fletcher, D. C. (2001). Creating a node of cultural exchange: A strategic route to us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o support student learning. Education, v122, n2, 215-230, Winter 2001.
Foster, Gerald Wm. (1996). Look to the Moon. Science and Children, v34, n3, 30-33.
Hammond (1990). Teaching and knowledge:policy issues posed by alternate certification for teachers. Peabody Journal of Education, v67, n3, 123-154, Spring 1990.
Heinich, R., Molenda, M., & Russell, J. D. (1985). Instructional media and the new technologies of instruction. Canada: John Wiley & Sons, INC.
Hurd , Margaret B. (1991). Teach by the light of the moon. Science and Children, v 28, n 7, P22-24, Apr 1991.
Jenkins, E. (1990). Scientific literacy and school education. School Science Review. v71, n256, 43-51, Mar 1990.
Jonassen, D. H. (2000). Computers in the classroom: Mind tools for critical thinking .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Lehman, Jeffrey R. (1994). Secondary science teachers’ use of microcomputers during instruction. School Science & Mathematics, v94, n8, 413-420.
Lin, C. & Davidson, G. V. (1996). Effects of linking structure and cognitive style on students’ performance and attitude in a computer-hypertext environmen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 v15, n4, 317-329.
Mehlinger, H. D. (1996). School reform in the information age. Phi Delta Kappan, v77, n6, 400-407.
Moore, G. R. (1994). Revisiting science concepts that span the elementary school years can lead to a broader understanding of specific concepts. Science and Children, v32, n3, 31-32.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1996). 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 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Powell, D. R. (1990). Parents as the child's first teacher:Opportunities and constraints. ERIC No. ED 325231.
Redman, C. (2001). Moon rise, moon set. Investigating, v17, n1, 22-27.
Schlosser, R. W., Mcghie-Richmond D., Blackstien-Adler, S., & Mirenda, P. (2000). Training a school team to integrate technology meningfully into the curriculum: Effects on student participation. Journal of Special Education Technology, v15, n1, 31-44.
Shubbar, K. E. (2003). Effectiveness of using 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 in teaching the shapes of atomic orbitals. Science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v14, n2, 36-39, Jun 2003.
Taylor, Ian J. (1996). Illuminating lunar phases. Science Teacher, v63, n8, 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