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謝音琪 Hsieh, Yin-Chi |
---|---|
論文名稱: |
小稱變韻之元音拉長與喉塞音增生:從聞喜、陽城方言談小稱詞演變 |
指導教授: |
曹逢甫
Tsao, Feng-Fu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語言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80 |
中文關鍵詞: | Z變韻 、長元音 、喉塞音 、鼻化小稱 、小稱變韻 、音節節縮 、小稱詞 、中折調 、元音拉長 |
外文關鍵詞: | Diminutives, vowel lengthening, glottal stop, syllable contraction, converting tone, inter-glottalization, long vowel, nasal diminutives, rime change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從跨方言的比較出發,並以實際的田野調查佐證,探討文獻上Z變韻的可能來源及其演變,並從語法化的角度探討漢語長元音與喉塞音的演變關係。漢語的長元音大多與小稱詞有關,由於小稱詞綴與基詞連併會產生音節節縮的現象,兩個獨立音節合併為1.5個音節,比一般正常音節長,故產生了長元音。筆者於2010年春天前往山西省聞喜縣與陽城縣進行Z變韻田野調查,發現Z變韻除了出現長元音以外,還出現喉塞音。透過文獻資料與鄰近方言比較後發現,Z變韻是一種小稱變韻,當小稱詞綴與基詞連併時,因為音節節縮,造成聲調合併並產生轉折調。由於在聲調轉折處發音較為困難,喉頭容易產生緊縮的現象,產生如喉塞音般的間隔,音節因此斷為兩截,許多方言因此出現中折調。然而由於位於音節中的喉塞音不符合漢語的音節結構,所以喉塞音被移至韻尾,與入聲的-p,-t,-k位置相同,「喉塞小稱」就此產生。由於山西、河南一帶的Z變韻多帶有[u, ʊ, o, ɔ]等[+後]徵性的元音詞綴,所以本文重新檢視了文獻上的變韻資料,再比對田野調查的資料,發現Z變韻有許多鼻化小稱[ŋ]影響的殘跡,Z變韻可能是受到鼻化小稱[ŋ]影響的結果。而[u, ʊ, o, ɔ]等元音詞綴可能是鼻化小稱[ŋ]與基詞連併時所產生的過渡音,因為與鼻化小稱[ŋ]位置接近,所以在鼻化小稱[ŋ]丟失時被使用者重新分析為小稱標誌,形成當今的Z變韻。
參考文獻
Brinton, L. J., and Traugott, E. C. 2005. Lexicalization and Language Chan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pbell, Lyle. 2001. What’s wrong with grammaticalization? Language Sciences 23: 113-161.
Chung, Raung-fu, and Cheng Ming-chung. 2007. The role of the glottal stop in diminutives: An OT Perspective.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8.3:639-666.
Cheng Ming-chung. 2010. Diachronic Change of the Nasalized Diminutives in the Wu Dialects: An Optimality-Theoretical Exploration.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forthcoming).
Givo□n, Talmy. 1971. Historical syntax and synchronic morphology: an archaeologist’s field trip. 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 7: 394-415.
_____, (1979). On Understanding Grammar.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Hayes, Bruce. 1989. Compensatory lengthening in moraic phonology. Linguistic Inquiry 20:253-306.
Hopper, Paul. 1991. On some principles of grammaticalization, in Approaches to Grammaticalization, ed. by E. Traugott & B. Heine. Amsterdam: Benjamins, Vol. 1:17-35.
Hopper, Paul & Elizabeth Closs Traugott. 2003 [1993]. Grammaticalization. 2nd edi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akobson, Roman & Halle, Morris. 1980 [1956]. Fundamentals of language. 4th edition. Paris : Mouton.
Jurafsky, Daniel. 1996. Universal tendencies in the semantics of the diminutive. Language 72.3: 533-578.
Lightfoot, David. 1999. The Development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Change, and Evolution. Oxford: Blackwell.
McCarthy, John & Alan Prince. 1986. Prosodic morphology. Ms.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 and Rutgers University, New Brunswick.
Newmeyer, Fredrick J. 1998. Language Form and Language Function. Cambridge, MA. : MIT Press.
Ohala, J. J. 1994. The frequency codes underlies the sound symbolic use of voice pitch. In L. Hinton, J. Nichols, & J. J. Ohala (eds.), Sound symbolis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25-347.
王本瑛 1995.〈漢語方言中小愛稱的地理類型與演變〉,《清華學報》 4:371-399。
王洪君 2004.〈從山西聞喜方言的小方言差異看z變音的衰變〉,《語文研究》1:1-7。
------- 2008. 《漢語非線性音系學—增訂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王希哲 1997.〈昔陽話的子變韻母和長元音〉,《語文研究》2:53-55。
王福堂 2005. 《漢語方言語音的演變和層次》,北京:語文出版社。
王青鋒 2007. 《長垣方言志—語音篇》,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方松熹 1993. 〈浙江吳方言裡的兒尾〉,《中國語文》2:134-140。
-------- 1998. 〈浙江吳語詞法特點〉,《舟山師專學報》2:46-55。
田希誠 1990. 《和順方言志》,北京:語文出版社。
平田昌司主編 1998. 《徽州方言研究》,東京:好文出版社。
伍巍 2003. 〈廣東曲江縣龍歸土話的小稱〉,《方言》 1:54-60。
朱曉農 2004.〈親密與高調——對小稱調、女國音、美眉等語言現象的生物學解釋〉,《當代語言學》 3:193-222。
-------- 2004. 〈浙江台州方言中的嘎裂聲中折調〉,《方言》 3:226-230。
朱曉農, 寸熙 2003.〈韶關話的小稱調和嘎裂聲〉,《漢語方言語法研究和探索》346-354,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沈家煊 1994.〈“語法化”研究綜觀〉,《外語教學與研究》 4:17-24。
沈慧云 1983.〈晉城方言的“子尾”變調〉,《語文研究》 4:67-68。
李財旺 2009.〈陽城方言〉,太原:三晉出版社。
辛永芬 2006.〈河南浚縣方言的子變韻〉,《方言》 3:245-254。
-------- 2006. 《浚縣方言語法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汪化雲 2004. 《鄂東方言研究》,成都:巴蜀書社。
汪國勝 1996.〈湖北大冶話的情意變調〉,《中國語文》 5:355-359。
李婉瑜 2009.《小稱變韻與元音趨同:以武漢、鄂東、晉語、吳語四方言為例》新竹: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福祥 2003. 〈關於語法化單向性問題〉,《當代語言學》 4:307-322。
吳振國 1999. 〈武漢話中的類兒化音變〉,《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38.5:99-102。
侯精一 1999. 《現代晉語的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姚榮松 1991.〈閩南語入聲韻的演化〉,《慶祝莆田黃天成先生七秩誕辰論文集》,p430-448。
莊初升, 林立芳 2000.〈曲江縣白沙鎮大村土話的小稱音變〉,《方言》3:236-242。
莊初升 2004.《粵北土話音韻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1版。
孫朝奮 1994.〈《虛化論》評介〉,《國外語言學》 4:19-25。
孫銳欣 2005.〈二八都話的中塞調的實驗研究〉,《常州工學院學報》 1:89-93。
高玲芳 2004.《吳徽語小稱研究—以慶元方言為例》高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有恆 1990.〈湖北蒲圻話的人稱代詞〉,《方言》 3:213-214。
陳昌儀 1990.〈余干方言同音字匯〉,《方言》3:180-191。
------- 1992.〈余干方言入聲調的不連續成份〉,《方言》2:125-127。
陳忠敏 1992.〈論吳語閩語兩種表小稱義的語音形式及來源〉,《大陸雜誌》85.5:35-39。
------- 1993.〈邵武方言入聲化字的實質〉,《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3.4:815-830。
陳忠敏 1999.〈論閩語的小稱〉,美國Juo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Monograph Series《中國語言學報》專刊14。
陳淑梅 1989. 《湖北英山方言志》,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陳潤蘭、李唯實1984. 《襄垣方言志》,山西:社會科學院。
郭建榮 1989.〈孝義方言降升調韻母中的間歇〉,《方言》1:9-10。
曹志耘 2001.〈南部吳語的小稱〉,《語言研究》3:33-44。
-------- 2002.《南部吳語語音系統》,北京:商務圖書館。
曹逢甫 2006.〈語法化輪迴的研究-以漢語鼻音尾/鼻化小稱詞為例〉,《漢語學報》 2:2-15。
曹逢甫, 石曉娉 2009.〈臺灣閩南語「仔」前變調的趨同變化:社會語言學及音韻學的調查〉,《漢學研究》27.1:299-329。
曹逢甫, 石曉娉 待刊.〈從語法化輪迴的觀點再探大田後路話的小稱〉。
曹逢甫、李婉瑜. 2008. 武漢方言的小稱音變研究. 中國東南方言國際研討會論文. 香港:中文大學.
曹逢甫, 劉秀雪 2001. 〈閩南語小稱詞的由來—兼談歷史演變與地理分布的關係〉,《聲韻論叢》11:295-310。台北:學生書局。
曹逢甫, 劉秀雪 2008. 閩語小稱詞語法化研究.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9.3: 629-657.
曹逢甫, 謝音琪 待刊.〈鼻音尾/鼻化小稱詞的演變及其殘跡—從閩南語喉塞韻跟鼻化韻與廣州話長短韻腹的對應關係談起〉。
張弼蕊 2008.〈開封方言中子變韻的演變〉,《現代語文》 11:90-92。
喬全生 2008.《晉方言語音史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黃景湖 1983.〈大田縣後路話的特殊音變〉,《廈門大學學報》 1983年增刊:97-106。
馮雪珍 1988.〈休寧方言紀要〉,《語言研究集刊》 第二輯: 364-411。
賀巍 1981. 〈濟源方言記略〉,《方言》 1981.1:5-26。
------ 1982. 〈獲嘉方言韻母的分類〉,《方言》 1982.1:22-36。
------ 1989. 《獲嘉方言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曾春蓉 2009.〈湖南瀘溪浦市話中的嘎裂聲〉,《湘潭師範學院學報》 1:114-116。
項夢冰 2002. 〈連城姑田方言的小稱變調〉,中國東南部方言比較研究第九屆國際研討會論文。 杭州:杭州師範大學。
溫端正, 侯精一 1993. 《山西方言調查研究報告》,太原: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
趙元任 1980. 《語言問題》,北京:商務印書館。
------- 1985. 《趙元任語言學論文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熊正輝 1985. 〈南昌方言的文白讀〉,《方言》 3:205-213。
劉冬冰 1997. 〈開封方言記略〉,《方言》 4:271-285。
劉秀雪,2008. 〈海陸客語小稱詞綴音韻演變:以桃園新竹地區為例〉,第八屆國際客方言研討會論文。中壢:中央大學。
鄭張尚芳 1980.〈溫州方言兒尾詞的語音變化(一)〉,《方言》1:245-264。
----------- 1981.〈溫州方言兒尾詞的語音變化(二)〉,《方言》 1981.1:40-50。
鄭明中 2011.〈從優選理論探討徽語鼻化小稱詞的歷時演變〉,《華語文教學研究》,7.3。
賴文英 2008. 《區域方言的語言變體研究:以桃園新屋客語小稱詞為例》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
鍾奇 1996.〈廈門話的鼻化、喉塞韻〉,第六屆閩方言國際研討會論文。現收錄于丁邦新與張雙慶編《閩語研究及其與周邊方言的關係》p263-271.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