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許懿萱
Hsu, Yi-Hsuan
論文名稱: 傳統的再現與再造:以屏東加匏朗聚落的仙姑祖祭儀為例
Tradition Representing and Remaking:The Case of Sian-Ko-Cho Ritual in Ping-Tung Ga-Bu-Long Village
指導教授: 潘英海
Pan, Ing-Hai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人類學研究所
Anthropology
論文出版年: 2004
畢業學年度: 9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10
中文關鍵詞: 傳統再現馬卡道山腳平埔傳統祭儀社會過程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主要在觀察集體意識運作的行動者如何詮釋及再現「傳統」,而以屏東加匏朗聚落作為觀察案例。台灣自八○年代解嚴之後,隨著本土運動及族群復振運動的興起,讓平埔族群文化成了大眾傳播媒體關注的焦點。然而對於平埔後裔而言,平埔意識的覺醒,不只是正名、復名的政治訴求,還是追溯傳統的文化復振。而如何認知平埔文化?我們發現除了文字歷史,它還與傳統祭儀的展演息息相關。也因此原是聚落內部的宗教祭儀活動,也在大社會環境的營造下,啓動了地方平埔族群的意識與文化傳統展演的糾葛交纏,並產生了各式令人迷惑的現象。在本論文中,筆者想以屏東加匏朗仙姑祖祭儀的再現為例,透過對其行動者、文本及社會過程的分析,來說明其間衍生的種種現象,並進一步闡明傳統再現對其地方社會的意義。而解決問題的重點,大致可分成以下三個,即:傳統再現的在地條件、地方對祭儀傳統的詮釋,以及地方文化傳統在祭儀的社會過程中所隱含的社會文化意涵。
    論文在章節安排上也遵循問題意識的脈絡,除了第一章為緒論外,第二章則是以加匏朗的生活與信仰來說明其傳統再現的在地條件,第三章則進一步理解仙姑祖祭儀在地方及推動者的詮釋內涵,以釐清行動者所建構的傳統(祭儀文本)有何不同,以及祭儀它成為傳續及再現的原因;而在對行動者、文本有所了解後,第四章更以2003年擴大舉行仙姑祖祭儀的社會過程為例,藉Turner的社會劇模式來觀察加匏朗人在分裂、危機、補救及和解等不同階段中的歷史想像與傳統關連性;最後再以第五章結論來總結傳統再現的社會意義及目前研究未逮之處。


    第一章 緒 論…1 第一節 研究緣起…1 第二節 問題意識…2 第三節 文獻回顧…4 一、過去、傳統再現與集體記憶…4 二、儀式、集體意識與社會過程…8 第四節 研究方法…11 第五節 章節安排…14 第二章 加匏朗的生活與信仰…16 第一節 加匏朗的生活規律…16 第二節 從山腳看加匏朗的人群歷史與記憶…19 一、山腳人認同的形塑過程…21 二、加匏朗的村莊內部認同…23 第三節 加匏朗的集體信仰…31 一、加匏朗的神明們…31 (一)村廟主神:五谷先帝爺…32 (二)村廟以外的公司性神明…33 二、建構集體意識的村廟信仰…35 (一)凝結共識的信徒大會…36 (二)集體共識的實踐:宗教慶典的模式…37 小結:加匏朗的歷史與地方╱宗教傳統…40 第三章 仙姑祖祭儀的傳續與再現…43 第一節 加匏朗仙姑祖祭儀的歷史…43 一、仙姑祖的神話傳說…44 二、仙姑祖祭儀歷史的片斷記憶…45 三、長期執行於加匏朗的Ma-olau…46 第二節 神明代言人…50 一、加匏朗的乩童認同…50 二、加匏朗仙姑祖代言系統的轉變…53 第三節 文獻中的Ma-olau相關記錄…58 第四節 將Ma-olau帶出去的人…62 小結:仙姑祖祭儀的過去與現在…70 第四章 歷史的想像與傳統的再造…73 第一節 分裂的產生(breach)…74 一、Ma-olau人群的新組合…75 二、傳統領域的新定義…79 第二節 危機的出現(crisis)…81 第三節 修復或補救性行動(redressive action)…84 第四節 和解╱分裂(reintegration╱schism)…90 小結:歷史想像與傳統再造…92 第五章 結 論…95 第一節 仙姑祖傳統祭儀再現的回顧…95 一、在地條件的提出:加匏朗的生活與信仰…96 二、傳統祭儀的詮釋:仙姑祖祭儀的傳續與再現…98 三、傳統再現的社會過程:以2003年仙姑祖祭儀展演的過程為例,說明地方的歷史的想像與傳統的再造…99 第二節 傳統再現的社會意義…101 第三節 研究面向的未來發展…103 參考書目…105

    丁仁傑
    2004 會靈山現象的社會學考察:去地域化情境中民間信仰的轉化與再連結。發表於「宗教教義、實踐與文化:一個跨學科的整合研究學術研討會」,國家科學委員會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4月16-17日,台北南港。
    王雅倫
    1997 法國珍藏早期台灣影像:攝影與歷史的對話。台北:雄獅。
    台糖五十
    1996 台糖五十。台北:台灣糖業股份有限公司。
    台灣總督府民政部蕃務本署
    1910 熟蕃戶口及沿革調查綴(又名:平埔蕃調查書)。台北:台灣總督府民政部蕃務本署。(未出版)
    有住左武郎
    1941 台灣南部住民ノ手掌皮膚隆線系統ニ關スル研究(第二報)所謂熟番ニ就イテ。台灣醫學會雜誌40(8):76-105。
    李國銘
    2000a 屏東平原東港溪南岸山腳下的Ma-olau祭典:Ma-olau祭典記錄一百週年,刊於第一屆屏東研究研討會論文集Ⅱ,頁163-183。屏東:屏縣文化。
    2000b 屏東平原山腳下年尾節初探。發表於「平埔族群與台灣社會國術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主辦,10月23-25日,台北南港。
    呂一中
    2001 「會靈山」運動興起及其對民間宗教之影響。台灣宗教協會通訊7。
    何翠萍
    1992 比較象徵學大師:特納。刊於見證與詮釋:當代人類學家,黃應貴主編,頁282-377。台北:正中。
    吳東南
    1995 高、屏先民信仰之口述記錄。刊於民族學研究所資料彙編10,頁143-177。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林美容
    1987 由祭祀圈來看草屯鎮的地方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2:53-114。
    岡田謙
    1960 台灣北部村落之祭祀範圍,陳乃蘗譯。台北文物9(4):14-29。
    季麒光
    1985[1684] 台灣雜記。北京:中華書局。
    施振民
    1973 祭祀圈與社會組織:彰化平原聚落發展模式的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6:191-208。
    施添福
    1998 清代台灣屏東平原的土地拓墾和族群關係。發表於「平埔族群與台灣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語言學研究所籌備處主辦,5月16-17日,台北南港。
    宮本延人
    1951[1932] 關於台灣原始陶器的信仰,李根源譯。發表於公論報副刊台灣風土130期,3月9日。
    移川子之藏、宮本延人、馬淵東一
    1935 台灣高砂族系統所屬の研究。台北:台北帝國大學土俗人種學研究室。
    許嘉明
    1973 彰化平原福佬客的地域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6:165-191。
    張珣
    2003 儀式與社會:大甲媽祖轄區之擴展與變遷。刊於信仰、儀式與社會,林美容主編,頁297-338。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陳文達
    1993[1721] 鳳山縣志。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陳怡君
    2003 族群文化的形塑與實踐─噶瑪蘭族文化復興與族群動員之檢視。刊於族群意識與文化認同:平埔族群與台灣社會大型研討會論文集,頁191-203。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黃叔璥
    1996[1724] 台海使槎錄。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童元昭
    2000 屏東平原沿山地帶的形成與轉變。刊於第一屆屏東研究研討會論文集Ⅰ,頁104-117。屏東:屏縣文化。
    鳥居龍藏
    1900 台灣通信(12)。東京人類學會雜誌15(168):260-261。
    1996 探險台灣,鳥居龍藏原著,楊南郡譯註。台北:遠流。
    曾振名、童元昭
    1999 噶瑪蘭西拉雅古文書。台北:台灣大學人類學系。
    黃瓊慧等
    2001 台灣地名辭書•卷四:屏東縣。施添福總編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採集組編輯。南投:省文獻會。
    劉還月
    1996 馬卡道民族誌。屏東:屏東縣立文化中心。
    潘英海
    1998 「文化系」、「文化叢」與「文化圈」:有關「壺的信仰叢結」分佈與西拉雅族群遷徙的思考。刊於平埔族群的區域研究,劉益昌、潘英海主編,頁163-202。台中:台灣省文獻會。
    1999 社會是如何再被記憶的?一個「儀式」的觀點。發表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週一學術演講」,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3月1日,台北南港。
    2001 傳統文化?文化傳統?─關於「平埔族群傳統文化」的迷思。刊於平埔族群與台灣歷史文化論文集,詹素娟、潘英海主編,頁205-236。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潘謙銘
    2000 赤山萬金庄的代誌。屏東文獻2:104-122。
    蔣毓英
    1985[1685] 台灣府志。北京:中華書局。
    鍾壬壽
    1973 六堆客家鄉土誌。屏東:長青。
    戴炎輝
    1979[1941-1942] 赤山地方的平埔族。刊於清代台灣之鄉治,頁731-764。台北:聯經。
    簡炯仁
    2000 由一個「仙蛋」論加匏朗地區的族群關係。刊於南台灣鄉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61-497。嘉義: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暨研究所。
    Barth, Fredrik
    1969 Ethnic Groups and Boundaries.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Bell, Catherine
    1992 Ritual Theory, Ritual Practice. N.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urkehim, E.
    1957[1915] The Elementary Forms of the Religious Life. J.W. Swain, trans. London : George Allen & Unwin.
    1964[1893] The Divison of Labor in Society. George Simpson, trans. New York : The Free Press of Glencoe.
    Gennep, Arnold van.
    1960 The Rites of Passage. Monica B. Vizedom and Gabrielle L. Caffee, tran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Halbwachs, Maurice
    1992[1941,1952] On Collective Memory. Lewis A. Coser, edited and tran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Hobsbawm, E.
    1983 Introduction: inventing traditions. In 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 E. Hobsbawm and T. Ranger, eds. Pp.1-14.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Ortner, Sherry B.
    1984 Theory in Anthropology since the Sixties. 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 26 (1):126-166.
    Radliffe-Brown, A. R.
    1964 The Andaman Islanders. N.Y.: Free Press.
    Sangren, Steven
    1993 Power and Transcendence in the Ma Tsu Pilgrimages of Taiwan. American Ethnologist 20:264-282.
    Shils, Edward
    1981 Tradition. Chicago :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Silverman, Marilyn and P. H. Gulliver
    1992 Approaching the past : historical anthropology through Irish case studies.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ter Haar, Barend J.
    1995 Local Society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Cults in Early Modern China: A Preliminary Study. Studies in Central and East Asian Religions 8:1-43.
    Tsai, Yi-Jia(蔡怡佳)
    2003 The Reformative Visions of Mediumship in Contemporary Taiwan. Unpublish 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Rice University.
    Turner, Victor
    1969 The Ritual Process: Structure and Anti-Structure. Chicago, Illinois: Aldine.
    1974 Dramas, Fields and Metaphos: Symbolic Action in Human Society.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7 The anthropology of performance. New York : PAJ Publications.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