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曾學奎 |
---|---|
論文名稱: |
臺灣客家〈渡台悲歌〉研究 |
指導教授: | 范文芳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4 |
畢業學年度: | 92 |
語文別: | 中文 |
中文關鍵詞: | 渡台 、歌謠 、客家文化 、客家民間文學 、版本 |
外文關鍵詞: | Hu Tai (Sailing to Taiwan), ballad, Hakka culture, Hakka folk literature, version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篇論文以民國七十五年黃榮洛先生發現的〈渡台悲歌〉為研究主題,論文分為六章。
第一章為緒論,包括研究動機、研究目的、文獻探討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為〈渡台悲歌〉的創作背景,從客家人渡台的歷史背景,客家人原鄉的背景及〈渡台悲歌〉創作者的背景等三方面來瞭解〈渡台悲歌〉的時代背景。
第三章為〈渡台悲歌〉反映的文化內涵,從歌詞的內容來瞭解當時客家族群在生活層面、社會層面、經濟層面表現出的文化內涵。
第四章為〈渡台悲歌〉的語言研究,先比較版本詞彙的不同,再探討〈渡台悲歌〉呈現的客語語法及修辭,並分析〈渡台悲歌〉的語言風格。
第五章為〈渡台悲歌〉的價值,從客家歷史文化及客家民間文學兩方面來探討〈渡台悲歌〉的價值。
第六章為結論,歸納前面篇章的論述,可從〈渡台悲歌〉的時代意義及〈渡台悲歌〉的現代意義兩個方面來看待〈渡台悲歌〉代表的意義。
關鍵詞:渡台,歌謠,客家文化,客家民間文學,版本
Du Tai Bei Ge” (A Tragic Ballad about Hakka Sailing to Taiwan)This paper studies the “Du Tai Bei Ge” discovered by Mr. Rong-luo Huang in 1986 in the following six chapters.
Chapter 1 is the Introduction, describing the research motive and purposes,literature review, and research methodology.
Chapter 2 is the Composition Background of “Du Tai Bei Ge”, probing its historical backgroun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Hakka sailing to Taiwan, the background of Hakka at their place of origin, and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mposer of “Du Tai Bei Ge.”
Chapter 3 is the Cultural Context Reflected by “Du Tai Bei Ge,” discussing the cultural context of Hakka in living, social, and economics aspects from the content of lyrics.
Chapter 4 is the Linguistics Study on “Du Tai Bei Ge,” comparing the vocabularies with those used in the earlier visions, discussing the Hakka grammar and rhetoric conveyed within, and analyzing the linguistic style of “
Du Tai Bei Ge.”
Chapter 5 is the Values of “Du Tai Bei Ge,” reviewing the values of “Du Tai Bei G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Hakka historical culture and Hakka folk literature.
Chapter 6 is the Conclusion, summarizing the discussions in the previous chapters, and exploring the meanings of “Du Tai Bei Ge” in the past and modern days.
Keywords: Du Tai (sailing to Taiwan), ballad, Hakka culture, Hakka folk literature, version
一、專著
丁紹儀(1957)《東瀛識略》。臺灣文獻叢刊,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劉溎年等纂修(1961)《惠州府志》。臺北市,成文出版社。
毛鳴賓、郭松燾(1967)同治年間刊本《廣東圖說》。臺北市,成文出版社。
廣東參謀處測繪(1967)宣統元年刊本《廣東輿地全圖》。臺北市,成文出版社。
溫仲和(1967)《嘉應州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羅香林《粵東之風》
劉國光(1967)《長汀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王大魯(1967)《赤溪縣志》。臺北,成文出版社。
李紱(1967)《汀州府志》。臺北市,成文出版社。
洪亮吉(1968)《洪江北詩文集》。台北市,台灣商務書局。
陳東原(1978)《中國婦女生活史》。台北,商務印書管。
陳運棟(1978)《客家人》。台北,聯亞。
楊兆禎(1979)《客家民謠》。臺北,天同出版社
曹永和(1979)《台灣早期歷史研究》。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陳紹馨(1979)《臺灣的人口變遷與社會變遷》。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張國文編(1981)《客家山歌研究專集》。苗栗,苗栗縣文化中心。
鍾孝上(1982)《台灣先民奮鬥史》。臺北市,自立晚報社。
楊佈光(1983)《客家民謠之研究》。台北,樂韻出版社。
譚達先(1983)《中國民間文學概論》。台北市,木鐸。
簡上仁(1983)《臺灣民謠》。台北市,眾文圖書。
朱介凡(1984)《中國歌謠論》。 台北,中華書局。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0)《台灣史》 。台北 ,眾文圖書公司。
廖正宏(1985)《人口遷移》。台北市,三民書局。
雨青(1985)《客家人尋根》。台北,武陵出版社。
黃永武(1986)《字句鍛鍊法》。台北市,洪範書店。
陳其南(1987)《臺灣的傳統中國社會》。臺北市,允晨文化。
施添福(1987)《清代在臺漢人的祖籍分布和原鄉生活方式》。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系。
羅肇錦(1988)《客語語法》。台北市,學生書局。
黃慶萱(1988)《修辭學》。台北市,三民書局。
廣東、廣西、湖南、河南辭源修訂組╱商務印書館編輯部(1988)。《大陸版 辭源》。台北市,遠流出版。
黃榮洛(1989)《渡台悲歌》。台北,台原出版社。
林再復(1989) 《閩南人》。台北市,三民書局。
戚嘉林(1989)《台灣史》。台北市,自立晚報社。
尹章義(1989)《台灣開發史研究》。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鈴木清一郎(1989)《臺灣舊慣習俗信仰》。台北市,眾文圖書。
陳新雄等編著(1989)《語言學辭典》。台北市,三民。
陳運棟(1989)《台灣的客家人》。台北,台原出版社。
陳孔立(1990)《清代台灣移民社會研究》。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
羅肇錦(1990)《台灣的客家話》。台北,台原出版。
周振鶴、游汝杰(1990)。《方言與中國文化》。台北,南天書局。
程祥徽(1991)《語言風格初探》。台北市,書林出版。
伊能嘉矩(1991)《台灣文化志》 。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中譯本。
黎運漢、張維耿(1991)《現代漢語修辭學》。台北市。書林。
徐正光編(1991)《徘徊於族群和現實之間》。台北,正中書局。
瞿海源編纂(1992)《臺灣省通志》。南投市,台灣文獻委員會。
胡裕樹(1992)《現代漢語》。台北市,新文豐。
羅香林(1992)《客家研究導論》。台北,南天書局。
郁永河(1993)《裨海紀遊》。臺灣文獻叢刊,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藍鼎元(1993)《東征集》。臺灣文獻叢刊,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高拱乾(1993)《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余文儀(1993)《續修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周鐘瑄(1993)《諸羅縣志》。臺灣文獻叢刊,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周元文(1993)《重修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王必昌(1993)《重修臺灣縣志》。臺灣文獻叢刊,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陳文達(1993)《臺灣縣志》。臺灣文獻叢刊,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陳國瑛等(1993)《臺灣采訪冊》。臺灣文獻叢刊,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王瑛曾(1993)《重修鳳山縣志》 。 台灣文獻叢刊,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黃叔璥(1993)《臺海使槎錄》。臺灣文獻叢刊,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施琅撰(1993)《靖海紀事》。臺灣文獻叢刊,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陳培桂(1993)《淡水廳志》。臺灣文獻叢刊,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林豪(1993)《澎湖廳志》。臺灣文獻叢刊,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鄭鵬雲、曾逢辰(1993)《新竹縣志初稿》。臺灣文獻叢刊,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林百川、林學源(1993)《樹杞林志》。臺灣文獻叢刊,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楊國鑫(1993)《臺灣客家》。臺北市,唐山出版社。
胡萬川(1993)《石岡鄉客語歌謠》。豐原市,中縣文化。
台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主編(1993)《臺灣客家人新論》臺北市,台原出版。
葛劍雄等著(1993)《簡明中國移民史》。福建省,福建人民出版社。
王啟柱(1994)《中國農業起源與發展——中國農業史初探》。台北市,渤海 堂。
吳劍雄著(1994)《海外移民與華人社會》。台北市,允晨文化。
張德明(1994)《語言風格學》。高雄市,麗文文化。
胡萬川(1994)《東勢鎮客語歌謠》。豐原市,中縣文化。
楊兆禎(1994)《客家老古人言》。臺北市,文化圖書公司。
簡炯仁(1995)《台灣開發與族群》。台北,前衛出版社。
黃秀政(1995)《臺灣史研究》。臺北市,臺灣學生書局。
曹逢甫、蔡美慧編(1995)《台灣客家語論文集》。台北,文鶴出版。
張堂錡(1996)《從黃遵憲到白馬湖》臺北市,正中。
廖風德(1996)《台灣史探索》。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房學嘉(1996)《客家源流探奧》。台北市,武陵出版社。
張光宇(1996)《閩客方言史稿》。台北市,南天書局。
林柏燕主筆(1997)。《新埔鎮誌》。新竹縣,新埔鎮公所。
廣東省地圖出版社(1997)《廣東省地圖冊》。廣州,廣東省地圖出版社。
高宗熹(1997)《客家人:東方的猶太人》。台北,武陵出版社。
黃榮洛(1997)《台灣客家傳統山歌詞》。新竹,新竹縣立文化中心。
施正峰(1997)《族群政治與政策》。臺北市,前衛。
龔鵬程(1997)《臺灣文學在台灣》。台北縣板橋市,駱駝出版。
李日龍、周日健(1997)《客家方言研究—第二屆客方言研討會論文集》。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行龍(1998)《人口問題與近代社會》。臺北市,南天書局。
江運貴 (1998)《客家與台灣》。台北,常民文化。
王東(1998)《客家學導論》。台北,南天書局。
梁榮茂主編(1998)《看見台北客家 : 第三屆台北市客家文化節系列活動 「客家發展研討會議」論文集》。台北市 ,台北市民政局。
高樹藩編纂(1998)《正中形音義綜合大辭典》。台北市,正中。
陳朝龍(1999)《新竹縣采訪冊》。南投市,台灣文獻委員會。
楊政男、徐清明、龔萬灶、宋聰正編撰(1998)《客話字音詞典》。台北市,台灣書店。
馮輝岳(1999)《客家謠諺賞析》。台北,武陵出版社。
廖德添(1999)《客家師傅話》。台北,南天書局。
臺灣省政府農林廳(1999)《臺灣稻作發展史》。臺灣省政府農林廳。
曾喜城(1999)《台灣客家文化研究》。台北市,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
邱權政(1999)《客家的源流與文化研究》。北京,新華書店。
黃榮洛(2000)《臺灣客家民俗文化集》。新竹縣竹北市,竹縣文化局。
徐正光主編(2000)《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聚落、宗族與族群關係》。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潘英(2000)《臺灣拓殖史及其族姓分布研究》。台北,南天書局。
天下編輯著(2000)《發現台灣》。台北,天下雜誌。
劉還月(2000)《台灣的客家人》。台北,常民文化。
羅肇錦(2000)《台灣客家族群史,語言篇》。南投市,台灣文獻委員會。
曾彩金總編纂(2001)《六堆客家社會文化發展與變遷之研究•婦女篇》。屏東市,六堆文教基金會。
邱彥貴、吳中杰(2001)《臺灣客家地圖》。臺北市,貓頭鷹出版,城邦文化發行。
何石松(2001)《客諺一百首》。臺北市,五南圖書。
施添福(2001)《清代臺灣的地域社會—竹塹地區的地理歷史研究》。新竹縣竹北市,新竹縣文化局。
謝重光(2001)《客家形成發展史綱》。廣州,華南理工大學。
竺家寧(2001)《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台北市,五南。
連雅堂(2001)《台灣通史》。台北,黎明文化事業。
蕭新煌、黃世明(2001)《台灣客家族群史•政治篇(上、下)》。南投市,台灣文獻委員會。
劉還月(2001)《台灣客家族群史•移墾篇(上、下)》。南投市,台灣文獻委員會。
劉還月(2001)《台灣客家族群史•民俗篇》。南投市,台灣文獻委員會。
徐兆泉(2001)《台灣客家話辭典》。台北市,南天。
黃榮洛(2002)《臺灣客家傳統山歌詞》。新竹縣竹北市,竹縣文化局。
張志公校定(2002)《語法與修辭》。台北市,新學識文教出版社。
東海大學中文系(2002)《明清時期的臺灣傳統文學論文集》。臺北市,文津。
黃子堯(2003)《客家民間文學》。台北縣新莊市,客家臺灣文史工作室。
二、期刊論文
周省人(1964)〈臺灣米價誌〉收錄於《臺灣經濟史十集》。臺北市,臺灣銀行。
李棟明(1970)〈台灣早期的人口成長與漢人移民之研究〉。《台北文獻》直字第13 期、第 14 期合刊。1970 年12 月。
盛清沂(1980、1981)〈新竹、桃園、苗栗三縣地區開闢史〉(上、下),《臺灣文獻》第31卷第4期,第32卷第1期。
林再復(1986) 〈台灣移民開發過程中的族群衝突、對立與融合〉(上)。《台灣源流》,第一期。
三田裕次、沼崎一郎(1987)〈關西范家所藏的『臺灣歌』手抄本〉。《臺灣風物》第三十七卷第四期。七十六年十二月。頁104--106。
安國樓(1988)〈明清之際台灣的移民族群與客家移民問題〉。《台灣源流》, 第十一期。
唐羽(1988)〈清代台灣移民生活史之研究〉(上)、(中)、(中)續。《台灣文獻》(上)第38 卷第1 期1987 年3 月(中)第39 卷第1 期1988 年3 月(中)續第39 卷第2 期1988 年7月。
喬素玲(1990)〈清代廣東的人口增長與流遷〉。《暨南學報》一九九0年,第二期。福建省。暨南大學出版社。
陳映貞(1990)〈渡台悲歌和客系臺灣移民社會〉。收錄於《客家雜誌》第七期(編號三十期)。1990年7月號。
尹章義(1991)〈台灣移民開發史上與客家人相關的幾個問題〉,收錄於《中國海洋發 展史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社科所,1991年,第4輯。
李豐楙(1993)〈臺灣中部「客仔師」與客家移民社會--從文獻到田野所作的考察〉。《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第27 期1993 年6 月
陳春聲(1995)〈三山國王信仰與台灣移民社會〉。《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集刊》, 第80期1995 年秋季。
陳建銘(1996)〈從歌仔冊看台灣早期社會〉。《台灣文獻》,第四十七卷第三期。
范文芳(1997)〈「客家詞彙貧乏」之探討〉。新竹師範學院,《語文學報》第四期。1997年6月。
何石松(1997)〈客語中的經典雅言初探〉。《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第五期, 八十六年七月。
羅肇錦(1997)〈無聲勝有聲—論臺灣現代客語詩的反歌現象(上、下)〉《客家雜誌》第86、87期。 1997年8、9月號。
羅肇錦(1998)〈「漳泉鬥」的閩客情結初探〉。《台灣文獻》,第四十九卷第四期。
范明煥(1998)〈臺灣客家源流與區域特徵〉。《臺灣族群討論會論文》。新竹縣文化中心。
張世賢(1998)〈褒獎何事?忠於何人?—從乾隆頒發的高帽談今後台灣客家自處之道〉。《第三屆台北市客家文化節系列活動「客家發展研討會議」論文集》。台北市 ,台北市民政局。
羅肇錦(1999)〈客家民間文學的界域:以苗栗地區文學資料為例〉《苗栗文獻》第十四期。 1999年6月。
莊吉發(1999)〈故宮檔案與清代台灣史研究—清朝政府禁止偷渡台灣的史料〉。《台灣文獻》,第五十卷第四期。
林丁國(1999)〈清代台灣羅漢腳存在因素之探討〉。《台灣史料研究》,第十四期。
范文芳〈從語言□角度來看客家聚落□地名〉。收錄於徐正光主編(2000)。《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聚落、宗族與族群關係》。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何石松(2000)〈客家諺語的淵源與分類〉。《國立僑生大學先修班學報》,第八期。八十九年七月。
施志汶(2000)〈台灣史研究的史料問題:以清代渡台禁令為例〉。《台灣史蹟》第三十六期 八十九年六月三十日。
朱真一(2001)〈客家臺灣人的血緣:從生物學的觀點來看〉《客家雜誌》第131期。2001年5月號。
范文芳(2001)〈為臺灣語設計一套羅馬字母之拼音符號系統〉。《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九十年十二月),新竹師院台研所。
鍾榮富(2002)〈台灣語言政策與實際語用的現況〉。《客家公共政策討論會論文集》。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2002年6月。
羅肇錦(2002)〈民間文學的選項與客家〉《第二屆客家文學研討會論文》。苗栗縣文化局。2002年9月。
彭維杰(2002)〈台灣客家歌謠的性別意識探討〉。《第二屆客家文學研討會論文》。苗栗縣文化局。2002年9月。
黃永達(2002)〈從「開基祖」稱謂及開台始祖派下稱「公號」與移墾地的關係看台灣客家人的在地認同〉。《客家文化學術討論會—語文、婦女拓墾與社區發展》。行政院客家委員會。中央大學主辦。2002年10月。
謝艾潔(2002)〈客家婦女的社會觀〉。《客家文化學術研討會—語文、婦女、拓墾與社區發展》。行政院客家委員會。中央大學主辦。2002年10月。
黃麗貞(2003)〈倒反修辭格〉。《中國語文》547期,九十二年一月。
三、學位論文
蔡秀娟(1998)《清代閩粵偷渡人口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 碩士論文。
吳中杰(1999)《台灣福佬客分布及其語言研究》。國立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盧彥杰(1999)《新竹海陸客家話詞彙研究》。新竹師院台灣語文研究所 碩士論文。
周雪美(2000)《台灣客家傳統歌謠的語言研究》。彰化師大國文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
徐子晴(2000)《客家諺語的取材和修辭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及語文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
官宥秀(2000)《台灣閩南語移民歌謠研究》。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
楊冬英(2000)《台灣客家諺語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及語文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
游振明(2001)《當客家遇到福佬—中壢地區的社會變遷研究》。(1684-1920)。國立中央大學 歷史研究所 碩士論文。
徐貴榮(2001)台灣桃園饒平客話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及語文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
張慧玲(2002)《台灣客家謠諺與風教互動研究》。花蓮師範學院民間文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林麗敏(2002)《中學韻文教學音韻問題探析》。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碩士班 碩士論文。
葉牡丹(2002)《用漢語構詞及語音解讀客家地名—以桃竹苗地區的客家鄉鎮市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及語文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