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謝宜君 |
---|---|
論文名稱: |
比較《觀世音應驗記》與《地藏菩薩像靈驗記》的說服策略 |
指導教授: |
李玉珍
Yu Chen Li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中文關鍵詞: | 觀世音 、地藏菩薩 、應驗 、形象 、說服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筆者以《觀世音應驗記》與《地藏菩薩像靈驗記》為材料,分析作者和故事中災難類型、主角的信仰陳述、菩薩神通與形象,試圖找出隱含於敘述中的說服策略,比較二書說服策略的差異,與靈驗記歷久不衰的根本原因。
應驗記的作者都是信徒,他們預設的讀者也是信徒,應驗故事在信徒間傳播,究其根本,乃因應驗記為見證行為的紀錄使然。見證是信徒宣說自身體驗的靈驗事件,以超自然力量解釋事件的轉變,以此證明菩薩存在。相信宗教背後存在超現實的主宰,是信仰的基礎。神與人的關係建立在於,民眾以虔誠的信仰換取神祇滿足所願的回報。然而,難以證明存在著超現實的主宰,透過信徒之間不斷見證的行為,得以支撐彼此對神祇的信仰心。見證行為是宗教傳播不可或缺的一環,雖然佛教不用見證一詞,而以應驗故事的形式出現,但是佛教徒仍須不斷以見證加強信仰,這也是應驗故事不斷出現於各時代的根本原因。
《觀世音應驗記》的災難類型,反映各種自然災難、人為禍害對民眾造成生命威脅。《地藏菩薩像靈驗記》亦反映傳主遇到生命威脅的困境,還多了企求現世生活品質的篇章,以及關注死後生活的故事,後二者是《地藏菩薩像靈驗記》不同於《觀世音應驗記》的災難類型。地藏菩薩特別針對死亡問題,提供民眾解脫之道。針對民眾生存和死亡兩大困境而提供解救之道的觀世音和地藏菩薩,因而成為民眾最為熟悉的兩大神祇。
《觀世音應驗記》採取三辯的敘事策略,透過三次以上的事件證明神蹟並非偶然,目的在推翻常理、對抗「偶然、巧合」的概念、對抗人們認為應驗事件為杜撰的觀念,短時間內密集的奇異事件,印證有超自然力量運行其間,以證明菩薩靈驗。《地藏菩薩像靈驗記》的敘述策略為並舉檀越和不信者,檀越受到地藏菩薩護佑,得以免除地獄苦刑,前往福舍或是生天。檀越的福報亦可延及親戚朋友,信仰地藏菩薩的利益範圍從現世到死後,從自身到後代子嗣,從個人到朋友,福報廣遠令人難以想像。然而,故事另舉的不信者,得面臨閻魔王怒眼相視,環繞其周圍的是鐵斧砍罪人骨、大火灼罪人肉、火車碾壓罪人身的恐怖景象,這也是不信者將遭受的懲罰。《地藏菩薩像靈驗記》並舉的敘述策略,等於僅提供兩個選項讓民眾抉擇:地藏檀越可免除生存恐懼、滿足所願,死後往生樂土。不信者無此福報。如有毀謗、褻瀆地藏者,難逃死後地獄折磨。並舉的敘述策略讓人不知覺落入二選一的陷阱,為求免除地獄苦刑,歸信地藏菩薩成為唯一選項。
「利誘與威嚇」分別是貫穿《觀世音應驗記》和《地藏菩薩像靈驗記》的勸信策略。前書利用慈悲溫柔的菩薩形象、方便的唸誦儀式、廣大的神通力作為誘因,不排斥任何信仰狀態的主角。即便是改信的主角,菩薩亦不苛責處罰,顯現大慈大悲的情懷,俾使更多人加入信仰行列。後書的地藏菩薩形象亦是慈悲為懷,其威嚇意味並非由地藏菩薩形象產生,而來自死亡的恐懼。《地藏菩薩像靈驗記》從死亡切入,描繪死後恐怖的地獄景象,懲罰褻瀆地藏菩薩的主角,基於人不能免於死亡的觀念,不信地藏菩薩者沒有被救贖的可能,反向勸人不得不信仰地藏菩薩。
引用書目
一、 古籍:
(魏)曹丕,《列異傳》,收在魯迅,《魯迅輯錄古籍叢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魏)康僧鎧譯,《無量壽經》,收於中華電子佛典協會(台北:中華電子佛典協會,1999),《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2冊No.0360。
(吳)支謙譯,《撰集百緣經》,收於中華電子佛典協會(台北:中華電子佛典協會,1999)。
(晉)干寶著,汪紹楹校注,《搜神記》(台北:木鐸,1985)。
(宋)傅亮、張演、(齊)陸杲撰,孫昌武點校,《觀世音應驗記三種》(北京巿:中華書局,1994)。
(宋)劉義慶,《幽明錄》,收在《魯迅輯錄古籍叢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齊)王琰,《冥祥記》,收在《魯迅輯錄古籍叢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梁)沈約撰,(新校本)《宋書》(台北巿:鼎文,1979)。
(梁)任昉,《述異記》,收在魯迅,《魯迅輯錄古籍叢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梁)僧旻寶唱等集,《經律異相》,收於中華電子佛典協會(台北:中華電子佛典協會,1999),《大正新脩大藏經》第53冊No.2121。
(元魏)瞿曇般若流支譯,《正法念處經》,收於中華電子佛典協會(台北:中華電子佛典協會,1999),《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7冊No.0721。
(北涼)錄,失譯,《大方廣十輪經》,收於中華電子佛典協會(台北:中華電子佛典協會,1999),《大正新脩大藏經》第13冊No.0410。
(唐)法藏集述,《華嚴經傳記》,收於中華電子佛典協會(台北:中華電子佛典協會,1999),《大正新脩大藏經》第51冊No.2073。
(唐)魏徵等撰,(新校本)《隋書•經籍志》(台北巿:鼎文,1979)。
(唐)魏徵,(唐)姚思廉同撰,(新校本)《梁書》(台北巿:鼎文,1980)。
(唐)房玄齡等撰,(新校本)《晉書》(台北巿:鼎文,1979)。
(唐)惠英撰、胡幽貞纂,《大方廣佛華嚴經感應傳》,收於中華電子佛典協會(台北:中華電子佛典協會,1999),《大正新脩大藏經》第53冊No.2122。
(唐)實叉難陀奉譯。《大方廣佛華嚴經》,收於中華電子佛典協會(台北:中華電子佛典協會,1999),《大正新脩大藏經》第09冊No.0278。
(唐)道世撰,《法苑珠林》,收於中華電子佛典協會(台北:中華電子佛典協會,1999),《大正新脩大藏經》第53冊No.2122。
(後漢)錄,失譯,《大方便佛報恩經》,收於中華電子佛典協會(台北:中華電子佛典協會,1999),《大正新脩大藏經》第03冊No.0156。
(宋)常謹,《地藏菩薩像應驗記》,收於中華電子佛典協會(台北:中華電子佛典協會,1999),《卍續藏經》第八十七冊,No.1638。
(宋)歐陽修,(宋)宋祁同撰,(新校本)《新唐書》(台北巿:鼎文,1979)。
(宋)劉義慶撰,余嘉錫箋疏,《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1989.03)。
(宋)李昉等,《太平廣記》(北京:中華,2003,1961初版)。
(宋)李燾撰,《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初版,2004年再版)。
(宋)贊寧,《宋高僧傳》,收於中華電子佛典協會(台北:中華電子佛典協會,1999),《大正新脩大藏經》第50冊No.2061。
(宋)釋志磐,《佛祖統紀》,收於中華電子佛典協會(台北:中華電子佛典協會,1999),《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49 冊 No. 2035。
(明)明河,《補續高僧傳》,收於中華電子佛典協會(台北:中華電子佛典協會,1999),《卍新續藏經》第 77 冊 No. 1524。
《埊窖大道心驅策法》,收於中華電子佛典協會(台北:中華電子佛典協會,1999),《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二十冊No.1159A
二、 專書:
王伊同,《王朝門第》(北京:中華書局,2006)。
王青,《西域文化影響下的中古小說》(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王青,《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教信仰和神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社,2001)。
王國良,《冥祥記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
王國良,《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
全佛編輯部編,《佛經的動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杜斗城,《敦煌本佛說十王經校錄研究》(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1989)。
李亦園,《文化與行為》(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66)。
沈宇憲,《宋代民間的幽冥世界觀》(台北:商鼎文化出版社,1993)
吳海勇,《中古漢譯佛經敘事文學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
何新,《龍:神話與真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侯博文,《佛經的文學性解讀》(台北:慧明文化事業出版,2002)。
重慶、中國銅梁龍燈藝術節組委員會編,《中國龍文化龍舞藝術研討會論文集》(重慶:重慶出版社,2000)。
孫昌武,《中國文學中的維摩與觀音》(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
曹仕邦,《中國佛教史學史—東晉至五代》(台北:法鼓文化出版社,1999)。
張總,《地藏信仰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
聞一多,《神話與詩》(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1997)。
董志翹,《「觀世音應驗記三種」譯注》(江蘇:古籍出版社,2002)。
劉志雄、楊靜榮著,《龍與中國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魯迅,《魯迅輯錄古籍叢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劉亞丁,《佛教靈驗記研究-----以晉唐為中心》(四川:巴蜀出版社,2006)。
劉長東,《晉唐彌陀淨土信仰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0)。
劉慧著,《泰山宗教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
劉苑如,《身體、性別、階級——六朝志怪的常異論述與小說美學》(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2)。
劉長東,《晉唐彌陀淨土信仰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0)。
潘桂明、董群、麻天祥著,《中國佛教百科叢書•歷史卷》(台北縣:佛光出版社,1999)。
蕭登福,《漢魏六朝佛道兩教之天堂地獄說》(台北:台灣書局,1989)。
蕭登福,《敦煌俗文學論叢》(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1988)。
蕭登福,《道佛十王地獄說》(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96)。
薛蕙琪,《六朝佛教志怪小說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
蘇紹興,《兩晉南朝的士族》(台北,聯經,1987)。
三、 期刊論文:
丁敏,<佛教經典中神通故事的作用及其語言特色>,收在李志夫主編,《佛學與文學──佛教文學與藝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文學部分)》(台北:法鼓文化,1998),頁23-57。
小南一郎,〈《觀世音應驗記》排印本跋〉,收在孫昌武點校,宋傅亮、張演、齊陸杲撰,《觀世音應驗記三種》(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初版,1994年再版),頁69~87。
(美)太史文著,侯旭東譯,《幽靈的節日——中國中世紀的信仰與生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日)內田道夫編,李慶譯,《中國小說世界》(上海:上海古籍,1992)。
王青,〈西域地區的龍崇拜以及對中土文化的影響〉,《中西域研究》2004年第二期,頁91-97+130。
石守謙,〈有關地獄十王圖與其東傳日本的幾個問題〉,《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所集刊》第五十六本第三分(1985.09),頁565-618。
余英時,〈中國古代死後世界觀的演變〉,收入氏著,《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出版社,1987),頁123-143。
李豐楙著,〈六朝精怪傳說與道教法術思想〉,收在靜宜文理學院中國古典小說研究中心邊編,《中國古典小說研究專集》第3卷(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民70年6月,頁29-31。
(日)佐佐木現順著,周柔含譯,《業的思想》(台北:東大圖書公司,2003)。
(法)傅飛嵐(FranciscusVerellen),〈《道教靈驗記》----中國晚唐佛教護法傳統的轉換〉,《華學》第五輯(2002),頁38-64。英文版原載《通報》(T’oungPao)78,1992,pp.217-63。
林富士,〈中國六朝時期的巫覡與醫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70:1,1999),頁1-48。
林富士,〈釋魅—以先秦至六朝時期的文獻資料為主的考察〉,收在蒲慕州編,《鬼魅神魔----中國通俗文化側寫》,(台北:麥田,2005),頁109-134。
紀志昌,〈東晉居士謝敷考〉,《漢學研究》第20卷第1期(91.06),頁55-83。
(日)後藤大用著、黃佳馨譯,《觀世音菩薩本事》(台北:天華,1982)。
(日)真鍋廣濟,《地藏菩薩の研究》(京都:三密堂書店,1960年版)。
孫昌武,〈六朝小說中的觀音信仰〉,收入李志夫主編,《佛學與文學──佛教文學與藝術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文學部分)》(台北:法鼓文化,1998),頁201-228。
韋鳳娟,〈從地府到地獄----論魏晉南北朝鬼話中冥界觀念的演變〉,《文學遺產》(2007第一期),頁16-25。
常青,〈龍門石窟地藏菩薩及其有關問題〉,《中原文物》第4卷(1993),頁27-34。
陳祥水,〈中國社會結構與祖先崇拜〉,《中華文化復興月刊》6卷11期(1978),頁32-39。
陳登武,〈從唐臨《冥報記》看唐代地獄審判〉,《法制史研究》(2004年12月),第6期,頁1-39。
陳槃,〈泰山主生又主死說〉,收入氏著,《舊學舊史說叢》(台北:國立編譯館,1993),頁785-793,原載《中央研究所史語所集刊》51:3(1980.09),頁407-412。
黃啟江,〈宋代的譯經潤文官與佛教〉,《故宮學術季刊》7:4(1995.01),頁13-31。
黎志添,〈從打齋儀式看道教對死亡的處理──一個死魂遠遊旅程的救濟:拔罪、救苦、度亡及成仙〉,收入梁美儀、張燦輝合編:《凝視死亡──死與人間的多元省思》(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5),頁55-76。
鄭阿財,<敦煌寫本道明和尚還魂故事研究>,《隋唐五代文學研討會論文》(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1998年3月),頁177-199。
劉增貴,<天堂與地獄:漢代的泰山信仰>,《大陸雜誌》第九十四卷第五期,頁1-13。
謝明勳,〈從佛經到志怪──以六朝志怪觀世音應驗故事為例〉,《魏晉六朝學術研討論論文集》(台北:東海大學中文學系,2005年9月),頁177-199。
蕭登福,〈地藏神格的演變與人格化—兼論菩薩地藏與人身釋地藏(金地藏)的結相合〉,《國立臺中技術學院學報》7:2(2006.07),頁185+187-201。
聶士全,〈地藏信仰與金地藏研究述評〉,《法音》第七卷(1996),頁21-35。
羅華慶,〈敦煌地藏圖像和"地藏十王廳"研究〉,《敦煌研究》1993:2,頁5-14。
四、 博碩士論文:
王義良,《唐人小說中之佛道思想》(高雄師範學院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7年)
林淑媛,《慈航普度--觀音感應故事敘事模式及其宗教義涵》(桃園: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00年)。
紀志昌,《兩晉佛教居士研究》(台北:台灣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03年)。
莊明興,《中國中古的地藏信仰》(台北:台灣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7年)。
劉素蘭,《中國地藏信仰之研究》(新竹:玄奘大學宗教所碩士論文,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