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許堯婷 Hsu, Yao-Ting |
---|---|
論文名稱: |
高中新詩創作教學研究——以音節為核心 A study on Teaching Poetry Composition in High school -- with the Focus on Meter |
指導教授: |
劉正忠
Liu, Cheng-Chung 楊佳嫻 Yang, Chia-Hsien |
口試委員: |
楊宗翰
陳政彥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17 |
畢業學年度: | 105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58 |
中文關鍵詞: | 意象 、音節 、節奏 、格律詩 、自由詩 |
外文關鍵詞: | meter, rhythm, image, metric poem, free verse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大多的研究者和教學者會將新詩的韻律節奏教學結合「詩歌朗誦」,而在談論詩的創作教學又較常著重於「意象」,而忽略「音節」可以做為很好的門徑。筆者期許新詩創作教學當中具有一種貫穿性,於是,企圖回到文字本身的內在音節,並且將「音節」置入新詩的創作教學當中,建立出有脈絡的理論背景,以及設計出符合實用性的創作教學活動,使學生掌握作詩的竅門,引起對於寫詩的樂趣,拓展新詩教學教材方法的新風景。
筆者先藉由過往詩學歷史尋找論述材料以建構概念,將本論文牽涉的相關概念進行爬梳與建構:何謂詩的語言特質,何謂格律詩,又何謂自由詩。為了兼顧作詩涉及的「意義-聲音-形象」(形音義)三者的統合性,以音節(節奏)為其具體的外顯,來融合內在的意義與情思。
筆者整理出新詩創作可參考運用的技巧,詩語言特質藉由「意象」與「分行斷句」掌握新詩基本的情緒與節奏,格律詩借鑑於頓、韻、節三方面有意識共用與自鑄具規律性的格律因子,自由詩則透過句形、句法、韻腳、標點符號進階延展詩情與節奏的彈性。最後筆者也在本論文呈現教學操作流程:實踐活動的教學目標、設計說明,並分享成果與省思。
Most of the researchers and instructors are tend to employ poetry recitation when it comes to teach the rhythm of poems, but emphasize the role of image and metaphor instead of prosody when teaching poetic composition. This paper aims to return to the intrinsic character of the text, the syllable and the meter, to establish a theory as background to design a practical method of teaching poetic composition. This paper reviews and constructs the core concepts involved, such as the feature of the language of poem, the definition of metrical poem, what is the free verse, etc., and focuses on how to use the syllable (meter), which as the concrete form, to carry the content of sementic meanings and emotions.
This paper provides several useful techniques that can be applyied in teaching poetic composition. The feature of the poetic language comes from the utilization of images and the arrangement of the flow of sentences. Metric poem conciously uses the elements of rhyme, rhythms and sections to forge the sense of regularity. The free verse, by contrast, plays the form of sentence, grammer, rhyme and puctuation to extend the flexibility of poetry. In the end of the paper presents the operational process of teaching poetic composition, including the teaching goal, illustration of course design and share the results and introspection of the practice at the front-line.
一、討論文本
洛夫:〈廣場〉,《夢的圖解》,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3,頁34-35。
——〈行過漁人碼頭〉,《雪落無聲》,臺北:爾雅出版社,1999,頁137-138。
——〈金龍禪寺〉,《洛夫集》,臺南:臺灣文學館,2009,頁22-23。
周夢蝶:〈剎那〉,《周夢蝶集》,臺南:臺灣文學館,2008,頁10。
——〈乘除〉,《周夢蝶世紀詩選》,臺北:爾雅出版社,2000,頁17。
席慕蓉:〈如歌的行板〉,《無怨的青春》,臺北:圓神出版社,2000,頁20-22。
瘂弦:〈如歌的行板〉,《瘂弦詩集》,臺北:洪範書店,1981,頁200-201。
——〈坤伶〉,《瘂弦詩集》,臺北:洪範書店,1981,頁149-150。
王蓉芷(蓉子):〈只要我們有根〉,《蓉子集》,臺南:臺灣文學館,2008,頁94。
陳秀喜:〈樹的哀樂〉,《陳秀喜詩全集》,新竹:新竹市文化中心,1997,頁107-108。
白萩:〈樹〉,《白萩集》,臺南:臺灣文學館,2009,頁44。
——〈雁〉,《白萩集》,臺南:臺灣文學館,2009,頁52。
——〈流浪者〉,《觀測意象》,臺中:臺中市立文化中心,1991,頁69-70。
商禽:〈某日某巷弔舊寓〉,《用腳思想》,臺北:漢光文化,1988,頁76。
夏宇:〈疲於抒情後的抒情方式〉,《備忘錄》,作者自行出版,1984,頁47。
張默:〈觀碧果的某幅畫〉,《愛詩》,臺北:爾雅出版社,1988,頁103。
——〈時間,我繾綣你〉,《落葉滿階》,臺北:九歌出版社,2006,頁161。
——〈無調之歌〉,《張默・世紀詩選》,臺北:爾雅出版社,2000,頁25。
紀弦:〈狼之獨步〉,《紀弦集》,臺南:臺灣文學館,2008,頁35。
陳義芝:〈宵禁九行〉,《不安的居住》,臺北:九歌出版社,1998,頁100-101。
鄭愁予:〈最後的春闈〉,《鄭愁予詩集》,臺北:洪範書店,1979,頁184。
——〈錯誤〉,《鄭愁予詩集壹:1951-1986》,臺北:洪範書店,1979,頁123。
林煥彰:〈雨天〉,《小詩磨坊・泰華卷一》,臺北:秀威資訊,2010,頁101。
敻虹:〈死〉,《敻虹詩選》,臺北:大地出版社,1976,頁170。
——〈蝶蛹〉,《敻虹詩集》,臺北:新理想出版社,1976,頁18-19。
——〈水紋〉,《敻虹詩集》,臺北:新理想出版社,1976,頁103-105。
詹冰:〈水牛圖〉,《詹冰集》,臺南:臺灣文學館,2009,頁52。
徐志摩:〈再別康橋〉,收於楊牧編校《徐志摩詩選》,臺北:洪範書店,1987,頁250-252。
——〈別擰我,疼〉,收於楊牧編校《徐志摩詩選》,臺北:洪範書店,1987,頁310-311。
——〈小詩一首〉,原載於《北大學生周刊》第1卷10期。
余光中:〈那天下午〉,《蓮的聯想》,臺北:九歌出版社,2007,頁62-64。
——〈捉放蝸牛〉,《紫荊賦》,臺北:洪範書店,1986,頁180。
——〈雨聲說些什麼〉,《余光中詩選・第二卷》,臺北:洪範書店,1998,頁90-91。
聞一多:〈死水〉,收於陳夢家編《新月詩選》,上海:新月書店,1931,頁39-41。
卞之琳:〈無題二〉,收於張曼儀編《卞之琳》,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頁50。
——〈魚化石〉,收於張曼儀編《卞之琳》,頁43。
馮至:〈十四行集・二十七首之一〉,《馮至全集・第一卷》,石家庄市: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頁217。
——〈十四行詩之十六〉,《馮至全集・第一卷》,石家庄市: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頁231。
向陽:〈飛鳥〉,《十行集》,臺北:九歌出版社,1984,頁86-87。
——〈種籽〉,《十行集》,臺北:九歌出版社,1984,頁124-125。
朱湘:〈寄趙景深(五)〉,《朱湘書信集》,上海:天津人生與文學社,1936,頁51。
——〈婚歌〉,《草莽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頁14。
吳晟:〈沈默〉,《吾鄉印象》,臺北:洪範書店,1985,頁46-47。
簡政珍:〈當鬧鐘和夢約會〉,收於向陽主編:《二〇〇三臺灣詩選》,臺北:二魚出版社,2004,頁284-285。
蕭蕭:〈孤鶩〉,收於張漢良、蕭蕭所編《現代詩導讀》,臺北:故鄉出版社,1979,頁220。
——〈不繫之舟〉,《緣無緣》,臺北:爾雅出版社,1996,頁23-24。
非馬:〈鳥籠〉,《你是那風:非馬新詩自選集第一卷1950-1979》,臺北:釀出版,2011,頁78。
——〈鳥・鳥籠・天空〉,《蚱蜢世界:非馬新詩自選集第三卷1990-1999》,臺北:釀出版,2012,頁113。
——〈裸奔〉,《你是那風:非馬新詩自選集第一卷1950-1979》,臺北:釀出版,2011,頁88。
林泠:〈不繫之舟〉,《林泠詩集》,臺北:洪範書店,1998,頁22。
——〈阡陌〉,《林泠詩集》,臺北:洪範書店,1998,頁44-45。
楊牧:〈秋探〉,《楊牧詩選Ⅱ》,臺北:洪範書店,1999,頁345-355。
黃春明:〈國峻不回來吃飯〉,《2004臺灣詩選》,臺北:二魚出版社,2005,頁80-83。
二、專書
朱光潛:《詩論新編》,臺北:洪範書店,1982。
——《朱光潛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
朱自清:《中國新文學大系・建設理論集》,臺北:業強出版社影印本,1990。
宗白華:《美學與意境》,臺北:淑馨,1989。
李元洛:《詩美學》,臺北:東大出版社,1990。
謝雲飛:《文學與音律》,臺北:東大出版社,1978。
陳本益:《漢語詩歌的節奏》,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
紀弦:《紀弦論現代詩》,臺北:藍燈出版社,1970。
白萩:《現代詩散論》,臺北:三民書局,1972。
——《觀測意象》,臺中:臺中市立文化中心,1991。
覃子豪:《論現代詩》,臺北:普天出版社,1971。
——《詩的表現方法》,臺北:普天出版社,1976。
——《詩的解剖》,臺北:普天出版社,1976。
陳啟佑:《渡也論新詩》,臺北:黎明文化,1983。
——《新詩形式設計的美學》,臺中:臺灣詩學季刊雜誌社,1993。
渡也:《新詩補給站》,臺北:三民書局,1995。
陳本益:《漢語的詩歌節奏》,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
瘂弦:《中國新詩研究》,臺北:洪範書店,1987。
張芬齡:《現代詩啟示錄》,臺北:書林,1992。
羅青:《從徐志摩到余光中》,臺北:爾雅出版社,1992。
——《詩的照明彈》,臺北:爾雅出版社,1994。
——《詩的風向球》,臺北:爾雅出版社,1994。
駱寒超:《新詩主潮論》,北京:人民文學,2009。
——《新詩新探索》,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16。
——《渡也論新詩》,臺北:黎明文化,1983。
賴芳伶:《新詩典範的追求──以陳黎、路寒袖、楊牧為中心》,臺北:大安,2002。
簡政珍:《詩的瞬間狂喜》,臺北:時報文化,1991。
——《詩心與詩學》,臺北:書林,2000。
——《臺灣現代詩美學》,臺北:揚智文化,2004。
李翠瑛:《雪的聲音──臺灣新詩理論》,萬卷樓,2007。
鄭慧如:《臺灣當代詩的詩藝展示》,臺北:書林,2010。
丁旭輝:《臺灣前行詩家論──第六屆現代詩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萬卷樓,2003。
——《臺灣現代詩圖像技巧研究》,臺北:春暉出版社,2000。
楊昌年:《現代詩的創作與欣賞》,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
潘麗珠:《現代詩學》,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1997。
——《臺灣現代詩教學研究》,臺北:五南圖書出版社,1999。
仇小屏:《下在我眼眸裡的雪─新詩教學》,臺北:萬卷樓出版社,2001。
——《放歌星輝下》,臺北:三民書局,2002。
——《詩從何處來:新詩習作教學指引》,臺北:萬卷樓出版社,2002。
白靈:《一首詩的誕生》,臺北:九歌出版社,1993。
——《一首詩的誘惑》,臺北:九歌出版社,1998。
——《一首詩的玩法》,臺北:九歌出版社,2004。
蕭蕭:《現代詩縱橫觀》,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1。
——《現代詩創作演練》,臺北:爾雅出版社,1991。
——《現代詩遊戲》,臺北:爾雅出版社,1997。
——《蕭蕭教你寫詩,為你解詩》,臺北:九歌出版社,2001。
——《現代新詩美學》,臺北:爾雅出版社,2007。
孟樊:《當代臺灣新詩理論》,臺北:揚智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
李癸雲:《結構與符號之間:臺灣現代女性詩作之意象研究》,臺北:里仁出版社,2008。
李瑞騰:《新詩學》,臺北:駱駝出版社,1997。
黃永武:《中國詩學:設計篇》,臺北:巨流出版社,1976。
馮至:《馮至全集》,石家庄市: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潘頌德:《中國現代詩論三十家》,臺北:秀威資訊科技,2009。
陳本益:《漢語的詩歌節奏》,臺北:文津出版社,1994。
黎運漢、盛永生主編:《漢語修辭學》,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6。
黃宣範譯:《語言學研究論叢》,臺北:黎明文化公司,1974。
王力:《現代詩律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艾青:《詩論》,上海:新文藝出版社,1953。
——《艾青全集・第三卷》,張家口:花山文藝出版社,1991。
廢名:《新詩講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錢中文、劉方喜、吳子林著:《自律與他律——中國現當代文學論爭中的一些理論問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柯慶明:《文學美綜論》,臺北:長安出版社,1983。
三、期刊、論文
余風紀錄:〈「詩與音樂」座談會實錄〉,《臺灣詩學學刊》第3期,2004年6月。
孫維民:〈自由詩的音樂性──以楊牧詩為例〉,《臺灣詩學季刊》第27期,1999年6月。
陳芳明:〈現代詩藝的追求與成熟〉,《聯合文學》218期,2002年12月。
瘂 弦:〈新詩這座殿堂是怎樣建造起來的──從史的回顧到美的巡禮〉,《臺灣詩學季刊》第28期,1999年9月。
遲 鈍:〈有聲無聲〉,《臺灣詩學學刊》第3期,2004年6月。
羅基敏:〈交響詩:無言的詩意〉,初安民編:《詩與聲音:二〇〇一年臺北國際詩歌節詩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臺北市文化局,2001年。
羅青:〈白話詩的形式〉,《從徐志摩到余光中》,臺北:爾雅出版社,1978。
鯨向海:〈我彈響自己〉,《臺灣詩學學刊》第3期,2004年6月
紀弦:〈現代詩的特色〉,《紀弦論現代詩》,臺中:藍燈出版社,1970。
——〈現代詩的創作與欣賞〉,《紀弦論現代詩》,臺中:藍燈出版社,1970。
——〈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紀弦論現代詩》,臺中:藍燈出版社,1970。
——〈記戴望舒〉,瘂弦編《戴望舒卷》,臺北:洪範書店,2011。
廢名:〈新詩應該是自由詩〉,《新詩講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新詩問答〉,《新詩講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一 嘗試集〉,《新詩講稿》,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朱光潛:〈替詩的音律辯護〉,《詩論新編》,臺北:洪範書店,1984。
——〈詩論附錄:替詩的音律辯護——讀胡適的《白話文學史》後的意見〉,《朱光潛全集第三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
——〈詩論第九章中國詩的節奏與聲韻的分析(中):論頓〉,《朱光潛全集第三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
——〈詩論第十章中國詩的節奏與聲韻的分析(下):論韻〉,《朱光潛全集第三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
——〈詩的難與易〉,《文學雜誌》第2卷第1期,1947。
朱自清:〈詩韻〉,《新詩雜話》,香港:太平書局,1963。
余光中:〈談新詩的三個問題〉,《分水嶺上》,臺北:九歌出版社,2009。
——〈現代詩的一種讀法〉,收於鄭明娳、丘秀芷主編《文藝天地任遨遊》,臺北:光復書局,1988。
——〈詩與音樂〉,《從徐霞客到梵谷》,臺北:九歌出版社,2006。
——〈繆思的左右手——詩和散文的比較〉,《分水嶺上》,臺北:九歌出版社,2009。
白萩:〈詩的語言〉,《觀測意象》,臺中:臺中市文化中心,1991。
——〈蛾之死.後記〉,《觀測意象》,臺中:臺中市文化中心,1991。
——〈語言的斷與連〉,《現代詩散論》,臺北:三民書局,1972。
——〈人文的奠基〉,《觀測意象》,臺中:臺中市文化中心,1991。
洛夫:〈詩的語言和意象〉,《孤寂中的迴響:談詩雜記》,臺北:東大出版社,1981。
——〈現代詩二〇問〉,《孤寂中的迴響:談詩雜記》,臺北:東大出版社,1981。
丁旭輝:〈早期新詩跨行研究〉,收入《評論30家:臺灣文學三十年菁英選》,臺北:九歌出版社,2008。
——〈瘂弦的悲慘坤伶〉,《淺出深入話新詩》,臺北:爾雅出版社,2006。
楊牧:〈詩的自由與限制〉,《掠影急流》,臺北:洪範書店,2005。
——〈形式與內容〉,《一首詩的完成》,臺北:洪範書店,1989。
奚密:〈現代詩十四行探微〉,《現當代詩文錄》,臺北:聯合文學出版,1998。
艾略特:〈傳統與個人的才能〉,收於杜國清所譯:《艾略特文學評論選集》,臺北:田園出版社,1969。
——〈關於自由詩的感想〉,《艾略特文學評論選集》,臺北:田園出版社,1969。
魯迅:〈兩地書・三二〉,《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胡適:〈自序〉,《嘗試集》,臺北:遠流出版社,1986。
——〈談新詩〉,陳金汰編:《胡適研究資料》,北京:北京出版社,1989。
——〈論句讀符號——答〈慕樓〉書〉,《新青年》第5卷第3號,1918年9月15日。
俞平伯:〈白話詩的三大條件〉,《新青年》第六卷第三冊。
——〈詩的新律〉,《我們的七月》,上海:亞東圖書館,1924。
聞一多:〈《冬夜》評論〉,《聞一多全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詩的格律〉,《聞一多全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
——〈文學的歷史動向〉,《聞一多全集》,臺北:里仁書局,1933。
劉半農:〈我之文學改良觀〉,此文發表於一九一七年五月號《新青年》,後收入《中國新文學大系・建設理論集》,臺北:業強出版社影印本,1990。
梁宗岱:〈保羅梵樂希先生〉,《詩與真・詩與真二集》,北京:外國文學出版社,1984。
——〈新詩底分歧路口〉,《詩與真・詩與真二集集》,北京:外國文學出版社,1984。
——〈按語與跋〉,《詩與真・詩與真二集》,北京:外國文學出版社,1984。
葉公超:〈論新詩〉,《葉公超散文集》,臺北:洪範書店,1979。
林庚:〈詩的語言〉,《林庚詩文集》,第二卷,頁96,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關於新詩形式的問題和建議〉,《林庚詩文集》第二卷,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從自由詩到九言詩〉,《集外集・文》,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問路集・自序〉,《新詩格律與語言的詩化》,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0。
——〈談談新詩回顧楚辭〉,《新詩格律與語言的詩化》,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00。
何其芳:〈關於現代格律詩〉,《何其芳選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
陳夢家:〈新月詩選・序言〉,《新月詩選》,上海:新月書店,1931。
朱湘:〈北海紀游〉,《北海紀游》,濟南市:山東畫報出版社,2003。
——〈評徐君志摩的詩〉,《中書集》,上海:生活書店,1934。
——〈寄羅念生(二十一)〉,《朱湘書信集》,上海:天津人生與文學社,1936。
徐志摩:〈詩刊放假〉,《徐志摩全集》,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69。
熊秉明:〈論三聯句——關於余光中的《蓮的聯想》〉,收於余光中《蓮的聯想》末尾附錄,臺北:九歌出版社,2007。
卞之琳:〈說「三」道「四」:讀余光中《中西文學之比較》,從西詩、舊詩談到新詩律探索〉,《人與詩:憶舊說新》,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第2版。
——〈今日新詩面對的藝術問題〉,《人與詩:憶舊說新》,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雕蟲紀曆》自序,《人與詩:憶舊說新》,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談詩歌的格律問題〉,收於張曼儀編:《卞之琳》,《中國作家選集10》,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2。
——〈何其芳與詩派〉,收於張曼儀編:《卞之琳》,《中國作家選集10》,臺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2。
——〈《戴望舒詩集》序〉,《戴望舒詩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何其芳:〈關於現代格律詩〉,《何其芳選集》,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
章學誠:〈文史通義・詩教下〉,《文史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4。
饒孟侃:〈新詩的音節〉,收於《晨報副刊詩鐫》第4號,1926年4月22日。
沈從文:〈論朱湘的詩〉,《文藝月刊》第2卷第1期,1931年1月30日。
向陽:〈試以十行寫天地——我為何及如何從事十行詩創作〉,轉引自蕭蕭〈十行天地兩行淚——論向陽的十行詩〉,臺北:九歌出版社,1984初版。
戴望舒:〈詩論零札〉,瘂弦編《戴望舒卷》,臺北:洪範書店,2011。
路易士:〈什麼是全新的立場〉,載於《詩領土》第 5 號,1944 年 12 月。
孫維民:〈自由詩的音樂性——以楊牧詩為例〉,《臺灣詩學季刊第二十七期》,臺北:臺灣詩學季刊雜誌社,1999。
四、學位論文
秦素娥:〈現代詩教學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學碩士論文,2003。
鄒依霖:〈現代詩音樂性及其與聲情關係之美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6。
張玉明:〈高中現代詩寫作教學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
孔佳薇〈新詩教學的探究以現行高中國文教材為例〉,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碩士論文,2008。
黃淑玫:〈現代詩音樂性研究〉,高雄: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學碩士論文,2010。
曾琮琇:〈漢語十四行詩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博士論文,2014。
五、網路資源
非馬:2016.11.15上海普陀區文化館訪談稿〈與詩對話:每一次愛,都是初戀〉,撰稿者項美靜,主持人李天靖。http://www.fengtipoeticclub.com/feima/feima-l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