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梁瑞育
論文名稱: 國小高年級學生參與藝術空間作品展覽對其藝術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
The Research of the Senior Elementary Students’ Learning Attitude Toward Fine Art when Participated in an Art Exhibition
指導教授: 呂燕卿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84
中文關鍵詞: 藝術空間國小高年級藝術學習態度
外文關鍵詞: Spaces for Art Exhibition,, Senior Elementary Students, Learning Attitude toward Fine Art.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國小高年級學生參與藝術空間作品展覽對其藝術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
    摘 要
    本研究旨探討高年級藝術與人文課程實施運用校內的藝術空間的策略,策劃展覽活動,鼓勵學生作品參展,並引導學生參與布置及相關欣賞活動,對其藝術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歸納本研究目的:一、瞭解國小高年級學生參與藝術空間作品展覽對其藝術學習態度的影響。二、探討國小高年級學生不同背景變項參與藝術空間作品展覽對其藝術學習態度上之差異。三、探討高年級學生實施藝術空間作品展覽活動對其藝術學習態度是否有預測力存在價值。

    本研究方法採用問卷調查法與訪談法,以量化為主,質性描述為輔。研究場域在桃園縣八德國小的藝術空間,以六年級學生為主要研究對象。並於九十四學年度第二學期的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中實施。研究工具為藝術學習態度量表,採前測與後測方式取得前後成績,所得資料,採描述統計、單因子變異數分析(One-Way-ANOVA),並以複迴歸統計方式進行分析,進行量化資料收集。質性部分是訪談學生採開放性訪談法蒐集資料,輔助統計數字的說明。研究結果發現如下:
    一、國小高年級學生參與藝術空間作品展覽對其整體藝術學習態度有顯著影
    響。
    二、國小高年級學生不同變項參與藝術空間作品展覽活動其藝術學習態度之差
    異。
    (一)不同性別在整體藝術學習態度上有顯著差異存在。
    (二)不同參展經驗在整體藝術學習態度上有顯著差異存在。
    (三)不同布置經驗在整體藝術學習態度上有顯著差異存在。
    (四)不同參觀次數在整體藝術學習態度上並無顯著差異存在。
    (五)父母親職業不同在整體藝術學習態度上並沒有顯著差異存在。
    三、國小高年級學生參與藝術空間作品展覽活動,對其整體藝術學習態度方 面具有預測力存在。

    關鍵字:藝術空間、國小高年級、藝術學習態度


    The Research of the Senior Elementary Students’ Learning Attitude Toward Fine Art when Participated in an Art Exhibition

    Abstract

    The primary intentions of this particular research are to investigate the strategic implementation of Fine Arts and Humanities curriculums and the effects on senior elementary students by utilizing spaces on campus, to coordinate exhibitions, to encourag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showcasing their art pieces, and to ultimately investigate how it would eventually affect their learning attitudes toward Fine Arts.

    The categorized purposes as following:
    1.To understand the effects on the senior students’ learning attitude toward Fine Art, when they are exposed to various art exhibits.
    2.To investigate the students’ variations in background and how it would eventually affect their learning attitude toward Fine Art.
    3.To explore whether this particular research has the ability to detect the potential benefit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art exhibit on campus.

    This research utilizes both questionnaire surveys and interviews. It’s a quantitative based research supported by qualitative descriptions. The reign of the research falls within Bdes Elementary School in Tao-Yuan County, targeting primarily grade six students. It took place during the Arts and Humanities classes in the second semester of the 94th school year. Research instrument used is a questionnaire survey for the purpose of testing students’ learning attitude toward Fine Art. The final results can be obtained by comparing the test scores before students are exposed to art exhibits and after they’ve been exposed to art exhibits. The collected data of this study was then analyzed by the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One-Way ANOVA. The quantitative data obtained was then analyzed by the method of multiple-regression. Qualitative esults were obtained by interviewing students and allowing the students to elaborate on art related issues. These results act as supportive descriptions for the numerical statistics.

    1. Senior students’ learning attitude toward fine art has became more aggressive, but not to the level of desirable adequacy.
    2. The differences of student’s learning attitude toward art among various groups:
    (1)There i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learning attitude toward art between two
    genders.
    (2)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learning attitude varies by different exhibition
    experiences.
    (3)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learning attitude varies by different exhibition
    settings.
    (4)Number of attendances to art exhibits don’t appear to be a main factor when
    determining the learning attitude toward Fine Art.
    (5)Parents’ occupational differences don’t appear to be a determining factor on
    the learning attitude toward Fine Art.

    3.It’s positive and has potential benefits on senior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learning attitude toward Fine Art when they are exposed or have accesses to
    various art exhibits.

    國小高年級學生參與藝術空間作品展覽對其藝術學習態度影響之研究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7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四節 研究假設 9 第五節 名詞釋義 9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0 第一節 台灣藝術空間的發展與價值 10 壹、台灣藝術空間的發展 11 貳、台灣藝術空間的類型 12 叁、台灣藝術空間與藝術教育之價值 15 第二節 藝術空間的成立與藝術教育相關研究 23 壹、校園空間的教育意義 23 貳、學生與空間的關係 26 叁、藝術空間與藝術教育的相關研究 28 肆、藝術空間展覽的相關研究 54 第三節 國小高年級學生藝術學習態度的相關研究 65 壹、兒童審美心理發展 65 貳、兒童興趣的發展 72 叁、國小高年級藝術學習態度特徵 73 肆、國內藝術學習態度相關研究 85 伍、藝術學習態度的形成與改變的歷程 87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92 第一節 研究架構設計與方法 92 第二節 研究步驟與流程 94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場域 104 第四節 研究工具與資料來源 105 第五節 資料蒐集處理與分析 109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111 第一節 國小高年級學生的藝術學習態度現況分析與討論 111 第二節 國小高年級學生不同變相的藝術學習態度的差異分析 121 第三節 國小高年級學生的藝術學習態度之預測力分析 14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44 第一節 研究結論 144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46 二、西文參考書目 158 附錄 附錄一:活動計劃 159 附錄二:國小高年級學生參與藝術空間作品展覽之藝術學習態度問卷 162 附錄三:統計量表 165 附錄四:質性訪談資料整理 178 表次 V 圖次 VII 參考文獻 一、中文參考書目 152 二、西文參考書目 157 附錄 附錄一:活動計畫 158 附錄二:藝術學習態度量表 160 附錄三:統計量表 163 附錄四:質性訪談資料整理 176 表次 V 圖次 VII

    參考書目

    一、中文參考書目
    卜道導讀, 袁汝儀校譯(2003)。Maquet, J. 著。The Aesthetic Experience 美感經
    驗。台北市:雄獅美術。
    大衛‧布萊特著(2000)。課程設計:教育專業手冊。台北市:桂冠圖書公
    司。
    天下雜誌(2001)年教育特刊。頁116-118
    王克先(1996)。學習心理學。台北:桂冠。
    王秀雄(1990)。我國美術教育應有的內容與方向。美術與教育。台北:市立美
    術館。
    王秀雄(1991)。美術心理學: 創造、視覺與造形心理。台北市:台北市立美
    術館。
    王秀雄(1993)。社教機構(美術館)美術鑑賞教育的理論與實際研究。台灣省
    加強社會美術欣賞教育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暨研討記錄。台中市:省立
    美術館。
    王秀雄(1993)。能提高鑑賞學習效果的美術展示法。台灣美術,5(4), 29-34。
    台中市:省立台灣美術館。
    王秀雄(1998)。觀賞、認知、解釋與評價-美術鑑賞教育的學理與實務。台北
    市:國立歷史博物館。
    王秀雄(2002)。美學與藝術教育。黃壬來主編, 藝術與人文教育上冊。台北
    市:桂冠。
    王昭正、朱瑞淵譯(1999)。 孫智陸校訂。Jorgensen, D. L. 著。Participant。
    何青蓉(2000)。從終身學習談博物館教育。博物館學季刊。台中市:自然科學
    博物館。
    吳幸宜(1994)。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p165。台北:心理出版社
    呂燕卿(2002)。「生活課程」及「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之內涵。藝術與人
    文教育上冊。台北:桂冠。
    李長俊(1997)。藝術與文化認同的省思。一九九七藝術教育學術研討會: 藝
    術與文化認同論文集。台北市: 台北市立美術館。
    李裴瑩(2002)藝術管理-運用觀眾參觀經驗理論提昇博物館服務本質之探討。
    藝術學報,71。
    杜 威(2001)。經驗與教育。台北:五南
    林玉山(1983)。葛德納兒童繪畫發展與認知發展之探。當代美勞教學理論與實務研討會。台北市:台北市立師範學院。
    林生傳(1994)。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
    林泱秀(2003)。國小兒童美術館參觀經驗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曼麗(2000)。台灣視覺藝術教育研究。臺北市:雄獅
    侯一方、林舒、吳立萍等著(2004)。台灣的美術館與藝文空間。台北縣:遠足
    姚一葦(1996)。藝術批評。台北市:三民。
    范信賢、謝小芩。九年一貫課程中的學生主體性。From:140.126.32.83
    范瓊方(1999)。兒童繪畫與自我調整的關係。美育。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
    館。
    倪再沁(2004)。臺灣公共藝術的探索—臺灣公共藝術的理念與發展紀事。台北。
    藝術家。
    孫立銓(2001)。西方美術在台灣美術發展中的「在地性」初探。流變與幻形。台北市:世安文教。
    袁汝儀譯(2003)。美感經驗(Jacques Maquet,The Aesthetic Experience)。台北:雄獅美術。
    高震峰、陳秋瑾(2002)。教育學與藝術教育。藝術教育研究編輯委員會編輯
    黃壬來主編。藝術與人文教育。台北:桂冠。
    崔光宙(1992)。 美感判斷發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康台生(2002)。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教學策略及其應用模式。台
    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康光輝(2002)。陶塑創造思考教學方案對國小高年級兒童創造力之影響一以高雄
    市博愛國小為例。國立新竹師院學院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張世宗(2004)。從變革危機到教改轉機-藝術教育教師自主之教材開發。國民
    教育(41:3)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修訂版。台北市:台灣東華書局。
    張美珍(2000)。從認知心理學派觀點探析博物館內的學習。科技博物。高雄市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張美艷(2002)當前國民中小學藝術教育改革主要議題之探討。屏東師範學院碩
    士論文。屏東:未出版
    張淵舜(2005)。美術館教育國際研討會:兒童美術館的教育空間概念VS兒童
    美術館空間改造案例探討于http://art.tnnua.edu.tw/
    張華芸(2001)。天下雜誌,用情感來激發人。台北。天下。
    教育部(199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台北。教育部。
    莊鳴鳳(1998)。國中學生美術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
    術學系碩士論文。台北:未出版。
    郭紹儀(1972)。學校建築研究,台灣省教育廳。 教育部。
    郭禎祥譯(1990)。Eisner, E. W. 著。Educating artistic vision。 藝術視覺的教育。
    台北市:文景書局。
    郭蕙蘭(2003)。中部地區國小學生藝術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全國碩博士
    論文網,新竹師院美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玉花(1996)。創造性取向教學對國小兒童繪畫表現之實驗研究。國立台中師
    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為出版。
    陳育淳(2001)。大眾文化對兒童繪畫發展的影響。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
    所碩士論文。彰化:未出版
    陳秋瑾(1993)。省思能力和國小美勞科教學關係之研究。台北。國教月刊
    陳郁秀研究主持(2001)。國民教育「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課程設手冊。台北
    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陳朝平(2002)。藝術學與藝術教育。藝術與人文教育上冊。黃壬來主編,台北:
    桂冠。
    陳聖政(1997)。國小學生視覺藝術美感判斷能力之分析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碩士論文。台中:未出版
    陳瓊花 (2002)。反向思考-從評量學生的藝術學習進行課程設計。台北。美育。
    陳瓊花(1996)。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視覺藝術課程之探討。台北。教改會
    傅斌暉(2002)。美術館教育的意義。http://www.ntnu.edu.tw/art。
    曾雅雲譯(1990)。Wölfflin, H. 著。藝術史的原則。台北市: 雄獅( 六版)。
    湯志民(1992)。學校建築與校園規劃。台北:五南。
    馮朝霖、薛化元(1997)。主體性與教育權。林本炫主編,教育改革的民間觀點。台北市:業強出版社。
    黃壬來(2002)。全球情勢與台灣藝術教育改革。藝術與人文教育上冊。台北:
    桂冠。
    黃壬來(2003)。當前情勢與台灣藝術教育改革的取向。美育。台北市:國立台
    灣藝術教育館。
    黃冬富(2002)。視覺藝術教育史概述。黃壬來主編, 藝術與人文教育上冊。
    台北:桂冠。
    黃光男(1985)。美感與認知:美學-美術論文集。高雄。復文。
    黃光男(2000)。美術館行政。台北:藝術家。
    楊國賜 (1983) 。楊國賜(1983)。社會變遷與教育危機。台北:百科文化。
    詹棟樑(1984)兒童人類學-兒童發展。台北:五南。
    廖偟鳳(2000)。國小中年級審美課程發展之個案研究。嘉義大學教育
    研究所碩論文(未出版)。
    漢寶德(1991)。「教」「化」之間。博物館學季刊。台中市:自然科學博物館。
    劉文潭(1978)。現代美學。台北,商務書店。
    劉秋燕(1993)。台北縣六年級學童地圖能力及地圖學習態度與方法之研究。花
    蓮師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未出版
    劉婉珍(2002)。美術館教育理念與實務。台北:南天書局
    劉得劭(1998)。造形遊戲之理論與實踐:一個國小美勞的臨床教學研究。台北
    市:五南。
    劉新圓(2003)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綱要研討。國政論壇。http://www.npf.org.tw/
    劉豐榮(1991)。質的個案研究方法學在藝術教育研究之意義與應用。
    海峽兩岸小學教育學術研討會。嘉義市:國立嘉義師範學院。
    劉豐榮(1992)。審美判斷之發展、認知歷程與學習之研究。審美教育
    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屏東市: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劉豐榮(1997)。艾斯納藝術教育思想研究。台北市:水牛。
    劉豐榮(2002)。後現代主義對當前藝術批評教學之啟示。二○○一國際藝
    術教育學會-亞洲地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彰化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潘莉莉(1994)。國民中學美術科教學與學習現況調查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論文。台北市:未出版。
    蔡保田(1971)。學校建築研究。台北:商務
    蕭炳欽(2003)。城市空間藝術。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賴香伶(2005)。94/1藝術家雜誌之專文。http://www.ncafroc.org.tw/curator/about/intro.html
    謝筱青(1995)。藝術鑑賞教學內容應有的範疇與方向之研究。台北市: 台北
    市立美術館。
    韓淑慎(1997)。「石」在花蓮地區國小美勞科鄉土教學之應用—以花師附小為例。
    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簡志雄(2002)教育思潮--多元 、統整、創新----邁向藝術教育新紀元的藝
    術教師。http://www.jjes.tp.edu.tw/art/02/022/022_1/022-1-4.htm。台北
    顏朝卿(1996)。國民中小學陶藝教育實施現況及改進途徑之研究。國立高雄師
    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習碩士論文。未出版。
    羅美蘭(1995)。美術觀眾特性與美術鑑賞能力關係之研究。台北市: 台北市
    立美術館。
    蘇振明(1999)。藝術教育教師手冊:國小美術篇/蘇振明等撰稿。台北市: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蘇振明(2000)。美術館導賞的理念與策略。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二、西文參考書目

    Alison Carrol(2001)Independent Curators . .Director,Asialink Arts(50-72). Australia
    Dodwell, P. C.(1963).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spatial concepts. 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17, 141-61。
    Eisner, E. W.(1972). Educating artistic vision. New York : Macmillan.
    Freeman, N., Eiser, C., & Sayers,J.(1977). Children's Strategies in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Relationships on a Two-Dimensional Surfac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23305-314.
    Gardner, H., & Wolf, D.(1979). First drawings: Notes on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erception and production in the visual arts. In C. Nodine & D. Fischer (Eds.), Perception and pictorial representation, (pp. 361-387). New York: Praegen.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系統)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