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卉喬 |
---|---|
論文名稱: |
台南市國小教師對表演藝術融入視覺藝術教學之研究 |
指導教授: | 葉俊顯教授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1 |
畢業學年度: | 99 |
語文別: | 中文 |
中文關鍵詞: | 表演藝術 、視覺藝術 |
外文關鍵詞: | Performance Arts, Visual Arts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討教師對表演藝術融入國小兒童視覺藝術教學認知與實際運作的情形。為達到本研究目的,以問卷調查法為研究方法,使用「表演藝術融入國小兒童視覺藝術教學認知與實際運作調查問卷」為研究工具;並以台南市公立小學之教師為研究對象,共取得有效樣本299份。所得資料,分別以次數分配、百分比、排序、平均數、標準差、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與Scheffe’法事後比較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分析與整理。根據研究結果,歸納出結論如下:
一、台南市教師對表演藝術融入國小兒童視覺藝術教學認知的差異情形,在「性別」、「年齡」、「服務年資」、「現任職務」、「教學年度」及「表演藝術經驗」變項上達到顯著性差異。
二、台南市國小教師對表演藝術融入國小兒童視覺藝術教學實際運作的差異情形,在「性別」、「年齡」、「服務年資」、「現任職務」、「教學年度」及「表演藝術經驗」、「教育程度」、「學校地區」及「學校設備」變項上達到顯著性差異。
三、教師對表演藝術融入國小兒童視覺藝術教學「認知」及「實際運作」的相關性皆達到顯著水準;且認知程度愈高,實際運作程度也愈高。
四、教師對表演藝術融入國小兒童視覺藝術教學所遭遇的主要困難為教師專業知能不足。
最後根據上述結論,提出具體建議。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introduction of performance arts in the teaching of visual arts to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and the perception of teachers in regard to their cognitive understanding and actual implementation conditions. To achieve this aim,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was employed as the research methodology; the "Questionnaire on the Cognitive Understanding and Actual Implementation Conditions of the Introduction of Performance Arts in the Teaching of Visual Arts to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was employed as a research tool; teachers of Tainan Municipal elementary schools were the research subjects; and a total of 299 effective samples were collected. The collected data were analyzed and sorted using traditional statistical tools such as: frequency distraction, percentile, sorting, average, standard deviation, t test, single-factor ANOVA and Scheffe's Metho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were reached:
1. In terms of the perception of Tainan Municipal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with respect to the introduction of performance arts in the teaching of visual arts to elementary students, the following factor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gender, age, years of service, current job title, years of teaching, and experiences in performance arts.
2. In terms of the perception of Tainan Municipal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regard to the actual implementation of introducing performance arts in the teaching of visual arts to elementary students, the following factor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gender, age, years of service, current job title, years of teaching, experiences in performance arts, education level, location of school, and school facilities.
3. The correlation of cognitive understanding and actual implementation reached significant level in terms of the perception of Tainan Municipal elementary school teachers in regard to the introduction of performance arts in the teaching of visual arts to elementary students; higher the level of cognitive understanding, the higher the level of actual implementation.
4. The main challenge facing teachers in terms of introducing performance arts in the teaching of visual arts to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was their lack of professional expertise. Lastly, suggestions were provided based on the abovementioned conclusions.
Keywords: Performance Arts, Visual Arts
一、中文部分
王德育譯(1990)。創造與心智的成長。台北市:三友。Lowenfeld, V. (1957). reativeand mental growth.New York: Macmillan.
石光生 譯(1978)。現代劇場藝術。台北:三越出版社。Edward. A. Wright(?).Understanding today’s theatre.
何三本(1989)。幼兒創造性戲劇活動教學與認知發展原理的應用。省立台東師範學院。幼兒教育輔導工作研討會論文集。5-61。台東省立台東師範學院。
何福田、張玉成主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補充說明。台北:教育部。
吳明隆(2009)。SPSS統計應用學習實務:問卷分析與應用統計。台北:知城。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之分析。台北:五南。
吳昭宜(2002)。走入幼兒戲劇教學的殿堂-一個幼稚園大班之行動研究。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望如(2009)。落實國小本位藝術與人文課程教育。呂燕卿編。藝術與人文第三階段教學參考手冊。8-37。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呂燕卿(1999)。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綱要與統整互融式課程設計之觀念。美育,106期,29-38。
呂燕卿(2008)。當感性的藝術與人文遇見教育研究-新課綱之理念與獨特性。國教輔導團第8535期藝術與人文領域輔導員初階培育班研習講義,129-140。臺中:國家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李平漚譯(1989),愛彌爾。台北:五南。Rousseau,J.J.(1762). Emile ou de l’education :extraits.
李翠玲(2002)。戲劇性活動融入語文領域教學之研究-以低年級為例。新竹市: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杜定宇編著(1994)。英漢戲劇辭典。台北:建宏出版社。
周小玉譯(2001)。戲劇抱抱。台北:財團法人成長文教基金。Kathleen Warren(?)Hooked on Drama.
周伶紋(2002)。台灣光復以來國小視覺藝術教育發展及思潮演變之研究。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視覺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文鵬(2008)。表演藝術在教學上之運用-以國小六年級為例。台東:國立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玫君(1999)。幼稚園戲劇教學之行動研究實例。國立台東師院。行動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研究論文集。台東:國立台東師院。
林玫君(2005)。創造性戲劇之理論探討與實務研究—教室中的行動研究。台北:心理出版社。
林玫君、林珮如譯(2010)。創作性兒童戲劇進階-教室中的表演藝術課程。台北:心理出版社。Barbara Salisbury Wills(?)Theatre Arts in the Elementary Classroom-Grade Four through Grade Six.
林素花(2002)。戲劇教學對提昇學習動機低落兒童學習動機之研究。台中: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曼麗(1995)。台灣視覺藝術教育理論之探討及其課程研究。台北:東皇。
林曼麗(2000)。臺灣視覺藝術教育研究。台北:雄獅圖書。
胡慕昀(2010)。環境教育融人國小中年級視覺藝術教學之行動研究一以劉其偉及其作品為例。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藝術教育與創作碩士班碩士論文。
徐守濤(1989)。兒童戲劇與兒童輔導。省立台東師範學院。台東師院幼教學刊第二集。127-152。台東:省立台東師範學院。
張全成(1997)。後現代主義中的國小美術教育發展趨勢研究。研習資訊,15卷6期,9-29。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出版社。
張曉華(2003)。國民中小學之表演藝術教學。國民教育,43期,56-65。
張曉華(2004)。教育戲劇與理論發展。台北:心理出版社。
張曉華主編(2008)。表演藝術120節戲劇活動課。台北: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教育部(2000)。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國教司(2000)。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教科圖書審訂辦法及相關規範彙編。台北:教育部。
許芳菊(2006)。美感教育-健全身心,啟發創造力。http://ad.cw.com.tw/cw/2006kids/content03.asp,天下雜誌-2006教育特刊。(2007.02.25)。
郭秋月(2005)美術鑑賞教學對國小兒童形塑能力之影響研究一以立體藝術作品教學為例。新竹: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研究所美勞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郭禎祥(1999)台灣藝術教育現況與改進之道。1999 InSEA 研討會論文集。
陳仁富 譯(2001)。即興表演家喻戶曉的故事-戲劇與語文教學的融合。台北:心理出版社。Ruth Beall Heinig.(1992).Integrating Drama into the Reading/Writing Classroom.
陳致豪(2009)。視覺藝術教學的基本概念與理論。呂燕卿編。藝術與人文第一階段教學參考手冊。78-93。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陳朝平(2000a)。藝術概論。台北:五南。
陳朝平(2000b)。台灣美術教育思想的演變與跨世紀的思維。2000年台灣美術教育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0-213。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陳朝平、黃壬來(1999)。國小美勞科教學研究。台北:五南。
陳朝平、陳仁富(2009)。藝術與人文第二階段課程設計與教學實務。藝術與人文第二階段教學參考手冊。19-46。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
陳麗槑(2004)。國小高年級視覺藝術與戲劇統整課程發展之研究。嘉義:國立嘉義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壬來(1991)。國小美勞科教學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黃壬來(2002)。全球情勢與台灣藝術教育的改革。黃壬來編。藝術與人文教育。。65-98。台北:桂冠圖書。
黃壬來(2003)。當前情勢與台灣藝術教育改革的取向。美育,133期,38-42。
黃冬富(2002)視覺藝術教育史概述。黃壬來編。藝術與人文教育, 11-37。台北:桂冠圖書。
黃光男(1993)。台灣美術新風貌(1945-1993)。台北:台北市立美術館。
黃麗玲(2007)。資源班學生視覺藝術學習現況研究-以台中市一所國小為例。新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壁菁(1997)。創造性戲劇對國小三年級學生表達力之影響。台北: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
詹偉雄(2005)。美學的經濟-台灣社會變遷的60個微型觀察。台北:藍鯨。
廖敦如(2003)。新世紀藝術教育思潮的展望—兼介一個「館校合作」的案例。徐秀菊編。中小學一般藝術教育師資培育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419-437。台北: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漢寶德(2006)。漢寶德談藝術教育。台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
劉純芬譯(2005)。假戲真做,做中學:以戲劇作為教學工具,幫助學生有效進入主題學習。台北:成長基金會。John O’Toole & Julie Dunn.(?)Pretending to the Learn-Helping children to learn through DRAMA.
蔡淑菁(2006)。戲劇策略融入國小六年級寫作教學之行動研究。臺南:國立臺南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黛瓊 譯(1999)。戲劇教學-啟動多彩的心。台北:心理出版社。N.Morgan & J.Saxton(?)Teaching Drama.
鄭黛瓊(2000)。「戲劇教學」的實踐與理論初探。美育,114期,86-91。
盧建宏(2007)。戲劇運用於視覺藝術教學對學生影響之研究-以蘆洲國小六年級某班為例。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學系碩士班。
二、英文部分
Hening,R.B(1993).Creative drama for the classroom teacher(4th ed.)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
McCaslin,N.(2006). Creative drama in the classroom and Beyound,8E. http://www.ablongman.com/samplechapter/0205451160.pdf,Person Higher Education,2010.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