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羅景賢 Lo, Jing Shan |
---|---|
論文名稱: |
徵收神明:民間信仰與土地徵收的互動關係 Expropriating Deity:When folk religion meets land expropriation |
指導教授: |
姚人多
Yao,Jen To |
口試委員: |
李丁讚
Lii,Ding Tzann 陳瑞樺 Chen,Jui Hua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社會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Soci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15 |
畢業學年度: | 104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5 |
中文關鍵詞: | 民間信仰 、土地徵收 、國家力量 |
外文關鍵詞: | folk religion, land expropriation, state power |
相關次數: | 點閱:4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一般來說,「民間信仰」與「政經結構」總被認定為是兩個互不干擾、彼此獨立的領域,它們有各自的運作邏輯。不過,在土地徵收與地方發展的情況之下,這兩個領域會被迫重疊在一起。近年來,因為土地徵收所引發之爭議在台灣各地層出不窮。多數的情況,這種以經濟發展為導向的社會運作邏輯,它的規劃與執行擁有相當高的正當性與合法性,並且可以得到當地社會上多數民眾的支持。然而,筆者發現,在開發與徵收的過程中,只要牽涉到「廟宇」、「風水墳墓」、「神明反對」、「顯靈」或是當地發生「異象」時,徵收就會停止或停頓下來,進入反覆確認的狀態,使徵收的過程多出一些額外的程序。換句話說,比起我們常見的拒絕拆遷戶而言,廟宇這種形式的「建築物」大大地提高了自身保留的可能性。
因此,本論文主要處理的問題是為什麼土地徵收遇到廟宇的時候會停頓下來?當土地徵收遇上以信仰為基礎的神明廟宇時,這二者會產生什麼樣的互動?為了要回答上述問題,我將選擇三個地方的案例作為研究分析的對象。它們分別是新竹高鐵特定區的土地公、苗栗竹南科學園區的萬善祠與桃園航空城的竹圍福海宮。透過對這三個案例的田野調查、訪談與分析探究,我想回答在什麼條件或狀態下,民間信仰如何能夠對國家力量產生實質影響?
本文指出,徵收廟宇的複雜性與困難度來自於信仰社群、神明意志、靈驗顯現與徵收處理廟宇的時機。這四點因素讓三地徵收神明的程序產生差異。本文更進一步指出,信仰社群內部的行動者與靈驗、神諭的不可預測性是廟宇於徵收留存的關鍵性因素,而其中行動者的特質在於其對神明或傳統事物的強烈情感價值。我們可以細分出信仰儀式實踐者與地方頭人或知識份子。一方面,信仰儀式實踐者在徵收廟宇時沿用傳統信仰知識詮釋、轉譯,甚至解決徵收廟宇衍生而出的信仰難題。另一方面,地方頭人、知識份子將地方色彩濃厚的民間信仰清晰化為具普世價值的文化資產,也透過其社群本身的社會資本、政治網絡與信仰文化關懷倡議保留廟宇。因此,為了不讓徵收的成本提高,在徵收單位不敢拆廟的現象背後,其實牽涉許多更深層的情感價值、政治、經濟、文化及信仰等集聚的綜合因素。
本論文的結論提出,以上的綜合性因素,導致廟宇在土地徵收的過程中會逐漸被轉化為公園化、校地化或宗教文化專用區的規劃管理形式。如此一來,廟宇不用拆遷,香火續存問題得到紓解;地權、產權方面則可以收編入官僚系統內進行管理;而廟宇留存的法律問題則可以「文化之名」解套。換句話說,經過規模性的都市計劃後,神明會被納入一個新的管理與信仰體系之中,即使祂們都留在原處,這些神明存在的意義在地方社會卻已悄然改變。
Folk religion and the political-economic structure are usually regarded as two mutually independent realms. However, the overlap appears when it comes to land expropriation. In recent years, there were many controversial cases of land expropriations in Taiwan. In most cases, under the banner of economic growth as the source of legitimacy, they gain support from the local majority. In this study, however, it’s shown that the opposite situation occurs when it entangles religious phenomena relating to ‘’temple’’, ‘’grave’’, ‘’apparition’’, or ‘’vision’’, followed by the pause or extra processes of expropriation. In other words, religious phenomena mentioned above shown more strength than common means in terms of setting back land expropriations.
Therefore, the problematic of this study are: firstly, why would the setting back of land expropriation take place when entangling folk religion; secondly, what exactly happens when they entangle?There are three cases of land expropriation taken under scrutiny in my investigation: ‘’Tudi Gong’’ in Hsinchu HSR Station Special District Land, ‘’Wan Shan Ci’’ in Jhunan Science Park and ‘’Fu Hai Temple’’ in Taoyuan Aerotropolis. By studying these cases, this study tries to figure out that, how, and under what circumstances, can folk religion form substantial influence on state power?
The finding shows that the complexities and difficulties of expropriations concerning folk religion comes from the religious community, will of deity, apparition of deity and its timing. The different path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 cases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four factors. The study further points out that the actors within the community which have great faith in deity, the unpredictability of efficaciousness and of oracles are the crucial factors to expropriating as such. Two kinds of actors can be distinguished from the interviewees: one kind tends to explain the matter with interpretation of the will of deity with traditional knowledge of religion; the other kind, who are usually local elites and the intellectuals, promotes the value of the temples as cultural heritage, under a more cosmopolitan view comparing to the former. Therefore, this study argues that the seemingly result of calculation of cost that preserving temples in the three cases, is actually more a matter of combination of faith, politic-economic, culture and religion.
Given the factors mentioned above, this study finds that temples, instead of being torn down in the process of a expropriation, are usually preserved under the name of administration of park, school or culture. Nevertheless, the temple, while prolonging its existence, has acquired a different meaning as it became a part of administration in the post-expropriation locality.
一、期刊論文
丁仁傑,2012,〈靈驗的顯現:由象徵結構到社會結盟,一個關於漢人民間信仰文化邏輯的理論初探〉。《台灣社會學刊》49:p41-101。
王振寰,1993,〈臺灣新政商關係的形成與政治轉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14:p123 -163。
吳蓮進,1986,〈現代化對民間宗教信仰與行為的影響〉。收錄於《台灣社會變遷的經驗─一個新興的工業社會》p209-247。
李丁讚、吳介民,2005,〈現代性、宗教與巫術:一個地方公廟的治理技術〉。《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9:p143-182。
李亦園,1991,〈台灣民間宗教的現代趨勢─對彼得柏格教授東亞文化因素論的回應〉。《考古與歷史文化》p23-35。
辛晚教、林政逸,2001,〈廟宇文化空間與社群互動之關係:三峽清水祖師廟的個案研究〉。《都市與計畫》28(1):p107-125。
周志龍,2004,〈台灣新都市主義與都市規劃的挑戰〉。《都市與計劃》31(3):p195 – 213。
周素卿,1998,〈科學園區的另一個發展版本:台南科學園區〉。《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2:p125-163。
林保煙,2007,〈高鐵新竹六家車站特定區內的「三合院」與「伯公」〉。《新竹文獻》29:p86-107。
林美容,1986,〈由祭祀圈來看草屯鎮的地方組織〉。《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2:p53-114。
林美容,1991,〈台灣民間信仰的分類〉。《漢學研究通訊》10(1):p13-18。
林崇熙,2007,〈文化資產詮釋的政治性格與公共論壇化〉。《文化財產保護》1:p64-76。
林開世,2007,〈風水作為一種空間實踐:一個人類學的反思〉。《台灣人類學刊》5(2):p63-122。
施正鋒、吳珮瑛,2012,〈政府徵收民地的政治與經濟分析〉。收錄於《土地與政治》p9-55。
胡萬川,2005,〈土地‧命運‧認同─京官來台敗地理傳說之探討〉。《台灣文學研究學報》p1-21。
徐世榮,2013,〈悲慘的台灣農民─由土地改革到土地徵收〉。收錄於《土地與政治》p57-86。
張國暉,2011,〈追尋主體性的工程設計─威權政治轉型下的台灣高鐵土木設計〉。《台灣社會研究季刊》85:p157-200。
張鐵志,2008,〈台灣經濟自由化的政治邏輯:黨國資本主義的轉型與新政商聯盟1980─2000〉。《台灣政治學刊》12(1):p101-145。
陳柳均,2000,〈新竹科學城的迷思〉。《師大地理研究報告》32 :p125-145。
陳緯華,2008,〈婉飾、慣習與神蹟創造:現代性下的神如何不死〉。《台灣社會學》15:p1-46。
陳緯華,2012,〈資本、國家與宗教:場域視角下的當代民間信仰變遷〉。《台灣社會學》23:p1-49。
陳緯華,2014,〈孤魂的在地化:有應公廟與台灣社會地緣意識之轉變〉。《民俗藝曲》183:p253-338。
舒奎翰,2006,〈神聖與凡俗的交錯─台中市東、西區土地公廟的研究〉。《民俗藝曲》152:p85-137。
葉春榮,1999,〈風水與報應─一個台灣農村的例子〉。《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88:p233-257。
齊偉先,2011,〈台灣民間宗教廟宇的「公共性」變遷:台南府城的廟際場域研究〉。《台灣社會學刊》46:p57-114。
劉敏耀,2007,〈新竹六家地區伯公廟及其建築研究〉。《新竹文獻》29:p61-85。
蔡偉銑,2014,〈新竹科學園區政策過程的重新檢視〉。《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26(3):427-481。
蕭新煌、劉華真,1993,〈台灣的土地住宅問題與無住屋者運動的限制〉。《香港社會科學學報》2:p1-20。
鍾麗娜,2013,〈再探變質走樣噬地的大怪獸-區段徵收〉。《土地問題研究季刊》12(2):82-101。
鍾麗娜、徐世榮,2011,〈省悟─土地徵收問題之根源所在〉。《土地問題研究季刊》p22-31。
鍾麗娜、徐世榮,2012,〈從權力的觀點省視土地徵收之結構性問題〉。《社會科學論叢》6(2):p69-100。
鍾麗娜、徐世榮,2013,〈都市政治與都市計劃之政經結構分析-以南科樹谷園區為例〉。《台灣土地研究》16(2):p63-87。
瞿宛文,2015,〈重探台灣戰後農村土地改革〉。《台灣社會研究季刊》98:p1-9。
羅世發,2007,〈六家庄後現代時期〉。《新竹文獻》29:p52-60。
蘇南、陳昆成,2012,〈論BOT制度的土地徵收與使用〉。《財產法暨法律法》31:p45-102。
二、碩博士論文
Reardon-Anderson, 1992, Pollution, Politics, and Foreign Investment in Taiwan: The Lukang Rebellion. Armonk, NY: M.E. Sharpe.
古瓊漢,2010,《區段徵收地主配地選擇行為之研究─以高速鐵路新竹站為例》。國立政治大學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雅群,2013,《苗栗大埔農地區段徵收之爭議:以商議式民主為核心》。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呂欣怡,1992,《後勁反五輕運動的研究》。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美暄,2014,《桃園航空城計畫整合與協調之研究―全觀型治理的觀點》。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呂清松,1997,《科學園區對地方發展之論爭與臺灣實證:新竹科學園區個案研究》。國立中興大學都市計劃研究所碩士論士論文。
李沛樺,2014,《桃園航空城規劃過程之治理性分析》。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竺學致,2014,《苗栗縣竹南大埔事件危機管理之研究》。國立中興大學國家政策與公共事務研究所碩士論文。
邱永章,1989,《五溝水──個六堆客家聚落實質環境之研究》。私立東海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夏雯霖,1995,《清末後堆地方傳統聚落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徐旭,2014,《社區動員如何可能?-以灣寶與大埔反土地徵收抗爭為例的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
涂美芳,2012,《文化保存與文化治理:以新瓦屋客家文化保存區為例(2005-2010)》。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社會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高喬茵,2013,《新竹高鐵特定區內伯公廟歷史性資產保存之研究》。私立中原大學建築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二文,2002,《美濃土地伯公信仰之研究》。國立台南大學鄉土文化博士論文。
許家豪,2014,《我國區段徵收公益性及必要性評估制度之研究─以桃園航空城機場園區建設計畫案為例》。國立台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碩士論文。
陳瑞樺,1996,《民間信仰與社區組織─「在地域化」的思考》。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舒奎翰,2001,《都市中庄頭廟的現況與分析─以台中市東西區為例》。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溫蓓章,2001,《國家轉型與運輸規劃:台灣南北高速鐵路政策規劃過程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論文。
劉如意,2010,《社區如何展現能動性:在地與空間的研究,以台灣竹北六家地區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三、專書
David Harvey著,王志弘、王玥民譯,2010,《資本的空間:批判地理學芻論》,群學。(David Harve,2002,Spaces of Capital: Towards a Critical Geography, Routledge press.)
David Harvey著,王志弘譯,2008,《新自由主義化的空間:邁向不均地理發展理論》,群學。(David Harvey,2005, Spaces of Neoliberalization: Towards a Theory of Uneven Geographical Development, David Brown Book Co press.)
Dell,Alessandro,2002,Place and spirit in Taiwan :Tudi Gong in the stories,strategies,and memories of everyday life.London:RoutledgeCurzon.
Emile Durkheim著,渠東、汲喆譯,2009,《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商務印書館。(Emile Durkheim,1965,The Elementary Forms of the Religious,New York free press.)
Feuchtwang,Stephan,1992,The imperial metaphor : popular religion in China,Routledge press.
H.Darin-Drabkin,1977,Land Policy and Urban Growth,Oxford press.
Hans Mol,1983,Meaning and Place :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ocial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 Pilgrim press.
James Scott著,王曉毅譯,2004,《國家的視角:那些試圖改善人類狀況的項目是如何失敗的》,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James Scott, 1998,Seeing Like a State: How Certain Schemes to Improve the Human Condition Have Failed, Yale University Press.)
Tim Creswell著,王志弘、徐苔玲譯,2006,《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群學。(Tim Creswell,2004, Place:a Short Introduction, Wiley-Blackwell press)
丁仁傑,2009,《當代漢人民眾宗教研究:論述、認同與社會再生產》。台北:聯經。
丁仁傑,2013,《重返保安村:漢人民間信仰的社會學研究》。台北:聯經。
王志宇,2008,《寺廟與村落:臺灣漢人社會的歷史文化觀察》。文津出版社。
王振寰,1996,《誰統治台灣:轉型中的國家機器與權力結構》。台北:巨流。
呂理政,2000,《傳統信仰與現代社會》。稻香出版社。
李亦園,1978,《信仰與文化》。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李亦園,1998,《宗教與神話論集》。臺北:立緒文化公司。
李承嘉,1998,《台灣戰後(1949-1997)土地政策分析─平均地權下的土地改革與土地稅制變遷》。台北,正揚出版社。
李豐楙,1999,《儀式、廟會與社區 : 道教、民間信仰與民間文化》。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
林美容,1993,《台灣人的社會與信仰》。台北,自立晚報。
林美容,2008,《祭祀圈與地方社會》。台北蘆洲:博楊文化。
施威全,1996,《地方派系》。台北:揚智文化。
施雅軒,2007,《區域、空間、社會脈絡 : 一個臺灣歷史地理學的展演》。麗文文化。
夏鑄九,1995,《空間、歷史與社會:論文選1987─1992》。台北:唐山。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2002,《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台北:明文書局。
張昀浚,2008,《台灣奇譚 : 民間地理風水傳說》。台北:台灣書房。
陳東升,1995,《金權城市:地方派系、財團與台北都會發展的社會學分析》。台北:巨流。
陳板,1998,《六家庄風土志》。台北,唐山出版社。
陳新民,1990,《憲法基本權利之基本理論》。三民書局。
焦大衛,2012,《人、鬼、祖先:一個台灣鄉村的民間信仰》,丁仁傑譯。台北:聯經。
黃運喜,2005,《蛻變的家園─隘口百年變遷沿革誌》。新北市:長春樹坊。
董芳苑,1984,《台灣民間宗教信仰》。長青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董芳苑,1996,《探討台灣民間信仰》。常民文化。
董芳苑,2008,《台灣人的神明》。台北:前衛。
鄭志明,1999,《臺灣新興宗教現象 : 傳統信仰篇》。南華管理學院宗教文化研究中心。
鄭志明,2001,《台灣神明的由來》。台北:中華大道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戴寶村,2007,《桃竹苗地區的發展》。台北:莎士比亞文化出版。
瞿海源,2006,《宗教‧術數與社會變遷》。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四、報章雜誌
李依庭、翁震翔,2013,〈神明不搬!航空城班機 福海宮廟前起飛〉。三立新聞,12月19日。
彭芸芳、王慧瑛,2009,〈高鐵特區 3土地公廟難保〉。聯合報,5月30日。
五、廟方出版
竹圍福海宮管理委員會,2014,《醮誌‧宮誌─輔信王公己丑年慶成護國祈安五朝建醮大典》。
六、官方資料
內政部,2004,《土地徵收作業手冊》。
內政部,2014,《擬定桃園國際機場園區及附近地區─特定區計畫書》。內政部都市計劃第823次會議審定版。
內政部土地重劃工程處,2010,《高速鐵路特定區桃園、新竹、台中、嘉義及台南等五個車站區段徵收公共工程成果總報告》。
交通部高速鐵路工程局,2000,《高鐵新竹車站特定區客家傳統建築特色之研究》。中原大學建築系林會承主持。
交通部高速鐵路工程局、內政部中部辦公室、新竹縣政府,2014,《高鐵新竹車站特定區開發環境影響評估報各書第一次變更內容對照表(定稿本)》。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2002,《以國土規劃觀點擬定高速鐵路車站特定區整體發展策略之研究》。森海國際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辦理。
苗栗縣政府,2009,《擬定新竹科學園區竹南基地暨周邊地區特定區(不含原新竹科學園區竹南基地)細部計劃書》。
桃園縣政府,2013,〈台灣下一個旗艦計畫─桃園航空城簡介〉。
高速鐵路局工程籌備處,1993,《關心高鐵,關心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