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如慧 CHEN, JU-HUI |
---|---|
論文名稱: |
幼兒在主題課程中的數學經驗之研究 Young children's Mathematics experiences in Theme Approach |
指導教授: | 陳文玲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竹師教育學院 - 幼兒教育學系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
論文出版年: | 2014 |
畢業學年度: | 102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34 |
中文關鍵詞: | 主題課程 、數學 、幼兒 、解決問題 |
外文關鍵詞: | Theme Approach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探究「幼兒在主題課程中的數學經驗」,並採用質性研究,透過觀察、攝影、教學紀錄與省思及各種相關文件資料的蒐集,進行情境脈絡下的分析與陳述。
研究場域是一個4至6歲的混齡班級,採樣進行的課程為「衣衣克服」主題,實施期程乃10月至隔年4月,教師在課程活動中引導幼兒歷經探究與衣服相關的學習活動,並聚焦於與幼而數學經驗相的表現做為研究教點。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結果及發現歸納如下:
壹、主題課程之問題解決的歷程,能提供幼兒有意義的數學學習經驗。
貳、主題課程係統整的課程,能促發幼兒在統整的學習中獲得豐富的數學經驗。
叁、教師提供多元的導引鷹架,能協助與支持幼兒數學活動的學習。
肆、教師應加強幼兒真實性評量的系統整理,以了解幼兒的數學實發展能力。
本研究依據研究所得結論與文獻探討的結果,對課程教學、對教師發展專業及後續的研究者提出建議。
關鍵字:主題課程、幼兒、數學、問題解決
Abstract
The study investigated young children’s mathematical experiences in the theme approach.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was adopted with data collection techniques as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videotaping, teaching log and reflection, and child documentation.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a 4~6 mixed age early childhood program in a period of six months, during which time clothing was chosen as a learning theme and children’s mathematics related activities were the focus for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es.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Problem-based learning provides meaningful mathematical experiences for young children.
2. Theme approach is an integrated curriculum in which young children gain meaningful mathematics on hand experiences and concepts.
3. Teacher’s scaffolding gives important guidance and support in young children’s mathematical learning.
4. Authentic assessment is necessary for presenting mathematical learning process and progress for young children.
Suggestions that concern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of mathematical acquisition for young children and teacher profession development are proposed for researches in the future.
Keywords: the theme approach, young children, Mathematics, problem-based learning
參考文獻
中文
丁雪茵(2000)。讓互動與社會建構重回脈絡意義之中。應用心理研究,
7,25-29。
丁雪茵、鄭伯壎(1994)。研究者的角色與主觀性:以兩個研究為例。
中央研究員民族學研究「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檢討與前瞻」第二次科
技研討會。
谷瑞勉譯(1999)。鷹架兒童的學習:維高斯基與幼兒教育。台北:心
理。
巫錦玲(2006)。主題式課程的數學系列活動對幼兒數學能力發展影響
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
網,095NTNU5261009。
李秀妃(2002)。數學障礙簡介。台東特教簡訊,15,24-28。
李長燦(2003)。「可能發展區」概念的新詮釋及其對幼兒教育的啟示。
幼兒保育學刊。1,1-18 。
李昭瑩(2003)。主題課程下幼兒經驗課程之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
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NTNU0261002。
杜佳真(2003)。能力指標系統的重組及表現標準適切性評估之研究—
以數學領域能力指標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
究所博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2NTNU0328032。
周淑惠(1996)。當前幼兒數學研究及其教育意涵。國民教育研究學報,
2,255-284。
周淑惠(1999)。幼兒數學新論-教材教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周淑惠(2003)。淺談幼兒教學中的鷹架建構。國教世紀,206,13-18。
周淑惠(2004)。解題與經驗取向的幼兒科學方案。行政院國家科學委
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周淑惠(2006)。幼兒園課程與教學:探究取向之主題課程。台北:心
理出版社。
林文瑛、王震武(1999)。從發展的角度看理解的統整。行政院國家科
學委員會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林佩蓉(1996)。幼稚園教學實務中反映的兒童發展觀點。現代教育論
壇,1,180-183。
林惠娟(1999)。有意義的評量活動--談幼兒真實評量。教育實習季刊,
5(1),37-43。
林意紅,台中市愛彌兒教育機構(2001)。甘蔗有多高。台北:光佑。
幸曼玲(1998)。從社會互動看幼兒的學習。八十六學年度「幼兒園中
教與學的對談」學術研討會,國立台中師範學院。
幸曼玲(1999)。皮亞傑的建構論與幼兒教育的課程模式。載於簡楚瑛、
盧素碧、蘇愛秋、劉玉燕、漢菊德、林玉珠、吳嫈華、張孝筠、林
士真、鄭秀蓉、幸曼玲合著。幼教課程模式-理論取向與實務教材
教法,547-573。台北:心理。
邱素薇(2002)。公私立幼稚園整體服務品質之比較研究--以桃園縣為例。
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1CJU00457010
高敬文(1996)。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
馬祖琳(2000)。幼兒數學教學活動之分析研究。第十五屆全國技術及
職業教育研討會論文集,23-32。
馬祖琳(1995)。幼兒教師數學教學概念分析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
員會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夏林清等(譯)(1997)。H.Altrichter﹐P.Posch﹐& B.Somekh著。
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台北市:遠流。
徐映慈(2008)幼稚園教師數學教學信念、教學行為與幼兒數概念發展
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097CYUT5709003。
徐世瑜(2002)。教師進行課程規劃之歷程探討。教育研究月刊。104
,117-120。
曹雅玲(2004)。數學教育對幼兒思維發展的意義。國教新知,51(1),
33-39。
曹雅玲(2004)。數學教育對學前兒童的發展的重要性。文教新潮,
9(3),5-9。
曹雅玲(2005)。如何促進幼兒的數學思維能力發展。文教新潮,10
(2),22-28。
陳正乾(1995)。從維高斯基的理論來討論其對幼兒教育的應用。教育
資料與研究,14-19。
陳正乾(1996)。從維高斯基(Vygotsky)的理論來討論其對幼兒教育
的應用。現代教育論壇,1,160-165。
陳正乾(1998)。發展與學習之間的關係:皮亞傑與維高斯基的對話。
幼教天地,15,185-200。
陳育琳(2006)。數學同儕鷹架理論之發展與驗證。國立台中教育大
學教育學系博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5NTCTC576001。
陳昇飛(2006)。教師語文教學鷹架之搭建及其教學策略之發展。國民
教育研究集刊,15,179-204
陳俞君、陳品華(2004)。幼兒教師數概念教學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
學委員會研究計劃其中進度報告。
陳俞君、陳品華(2006)。學前幼兒家長對數概念學習的教導信念研究。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37(1),19-42。
陳冠潔(2001)。一位幼稚園教師在主題式課程中引導行為之探討。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090NTNU0261014。
陳淑敏(1995)。Vygotsky「最近發展區」概念內涵的探討。屏東師院
學報,8,503-526。
陳淑琴(2007)。幼兒教師主題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爲之研究。台中教育
大學學報,21(1),27-51。
陳惠敏(2006)。發展幼兒建構式數學課程之行動研究。樹德科技大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5STU00709009。
陳婷芳(1994)。幼稚園教師教育信念與教學行為之研究。國立師範
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083NTNU0261011。
許瑛玿、洪榮昭(2003)。皮亞傑認知發展階段的新詮釋。科學教育,
260,2-9。
許惠欣(1997)。我國幼稚園幼兒數算策略之研究。臺南師院學報。30
,339-372。
教育部(1987)。幼稚園課程標準。正中書局。
教育部(2012)。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於101年10月5日
以臺國(三)字第1010181618C號令發布。
黃政傑(1997)。學校的課程自主與彈性。北縣教育。18,16-20。
黃迺毓、簡淑貞(1988)。幼兒教育理論基礎。教育資料集刊,13,1-28。
黃惠禪(2003)。國小一年級學童數學能力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1NTNU0261026。
黃瑞琴(1991)。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意舒(2002)。幼稚園生活數學基本學習能力課程之行動研究模式。
數學標準本位教學與評量國際學術研討會,69-76。
黃瓊秋(2005)。幼稚園主題課程模式之研究-以台北市立教育大學附
幼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
網,094TMTC1767012。
張宇樑(2004)。幼兒數學教育之思與行。第一屆健康的幼兒教育學術
研討會論文集,73-89。
張春興(2000)。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台北:東華。
張麗芬(2005)。兒童數能力的發展。兒童與教育研究,1,85-109。
張瓊文(2001)。同儕教導在特殊教育上的應用。國教新知,59-66。
曾世君(1999)。主題式教學活動設計實施之個案研究。國立新竹師範
學院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8NHCTC576012。
楊瑞琴(2008)。蒙特梭利教室中主題活動實施之探究。國立臺南大學
幼兒教育學系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96NTNT5096014。
葛小嫻(1999)。兒童本位教育--一所幼兒園父母、教師幼兒教育觀
之個案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
博碩士論文資訊網,088NTNU0261012。
黎佳欣(2008)。角落情境下幼兒數概念發展之個案研究。臺北市立
教育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096TMTC5767003。
廖信達(2002)。建構主義及其對幼教課程的啟示-從皮亞傑與維高斯
基的理論談起。德育學報,18,93-109。
劉錫麒(1994)。數學思考教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蔣建忠(2001)。K~六年級學童長度迷思概念的直觀規律類型之研究。
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資
訊網,090NTPTC476021。
潘世尊(2002)。教學上的鷹架要怎麼搭。屏東師院學報。16,263-294。
蔡文煥(2000)。兒童文化活動中的數學與其參與程度。國立新竹師
院學報,13,311-358。
蔡文換(2001)。兒童日常生活活動和數學使用之調查研究。國立新
竹師範學院學報,14,215-274。
蔡敏玲、陳正乾等譯(1997)。社會中的心智。台北:心理。
盧美貴、陳伯璋、江麗莉、范瓊方、黃意舒、陳修元(2003)。我國
五歲幼兒發展與基本能力指標建構之研究。教育部。
盧素碧(1980)。幼兒教育課程與活動設計。幼兒教育年刊。3,153-170。
簡淑真(1991)。建構取向幼兒科學教學實施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
學委員會研究計劃成果報告。
簡淑真(1998)。建構論及其在幼兒教育上的應用。課程與教學季刊,
61-8。
簡楚瑛(1988)。談幼兒數學教育的實施。國教研究,1,82-88。
簡楚瑛(1993)。幼兒數學知識結構及其發展趨勢之文獻探討。國立
新竹師院學報,7,17-57。
簡楚瑛、廖鳳瑞、林佩蓉、林麗卿(1995)。當前幼兒教育問題與因應
之道。教育改革諮詢委員會委託研究專案。
蘇建文(2001)。發展心理學。台北:學富文化。
蘇愛秋(2000)。開放教育的理論與實務--以政大實幼為例。教育研
究雜誌。71,33-51。
英文
Baroody, A. J. (2004). The Role of Psychological Research in the Development of Early Childhood Mathematics Standards. In D. H. Clements & J. Sarama (Eds.), Engaging Young Children in Mathematics: Standards for Early Childhood Mathematics Edutcation (pp. 149~172).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Mahwah: NJ.
Bliss﹐J.﹐Askew, M., & Macrae, S. (1996). Effective Teaching and Learning: Scaffolding revisited. 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 22(1), 37~61.
Clements, D. H. (2004). Major Themes and Recommendations. In D. H. Clements & J. Sarama (Eds.), Engaging Young Children in Mathematics: Standards for Early Childhood Mathematics Edutcation (pp. 7~76).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Mahwah: NJ.
Ginsburg, H. P., &Amit, M. (2008). What is teaching Mathematics to young children? 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and case study.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9(4), 274~285.
Copple, C. E. (2004). Mathematics Curriculum in the Early Childhood Context. In D. H. Clements & J. Sarama (Eds.), Engaging Young Children in Mathematics: Standards for Early Childhood Mathematics Edutcation (pp. 83~90).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Mahwah: NJ.
Ding﹐L., Reay, N., Lee, A.﹐& Bao, L. (2009). Using Conceptual Scaffolding to Foster Effective Problem Solving. Physics Education Research Conference, 1179, 129~133.
Fuson, K. C. (2004). Pre-K to Grade 2 Goals and Standards: Achieving 21st-Century Mastery for All. In D. H. Clements & J. Sarama (Eds.), Engaging Young Children in Mathematics: Standards for Early Childhood Mathematics Edutcation (pp.105~148).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Mahwah: NJ.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2000). Principles and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
Perry, B., Dockett, S., & Harley, E. (2007). Preschool Educators Sustaine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Young Children's Mathematics Learning. Mathematics Teacher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8, 117-134.
Richardson, K. (2004). Making Sense. In D. H. Clements & J. Sarama (Eds.), Engaging Young Children in Mathematics: Standards for Early Childhood Mathematics Edutcation (pp. 321~324).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Mahwah: NJ.
Rudd, L. C., Lambert, M. C., Satterwhite, M., &Zaier, A. (2008). Mathematical Language in Early Childhood Settings: What Really Counts? Early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36(1), 75~80.
Seo, K-H., & Ginsburg, H. P. (2004). What Is 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in Early Childhood Mathematics?Lessons From New Research. In D. H. Clements & J. Sarama (Eds.), Engaging Young Children in Mathematics: Standards for Early Childhood Mathematics Edutcation (pp. 91~104).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Mahwah: N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