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粘佳懿
論文名稱: 新世紀女性知性散文與文學媒介研究 ──以張小虹、柯裕棻、張惠菁為中心
指導教授: 王鈺婷
口試委員: 陳萬益
楊翠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台灣文學研究所
Taiwan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1
畢業學年度: 9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0
中文關鍵詞: 知性散文文學媒介部落格張小虹柯裕棻張惠菁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藉由爬梳台灣知性散文的發展脈絡,指出從日據時期以來台灣就有知性散文的傳統,到了新世紀(2000-2011)已蔚為風貌。隨著女性受教率的提高,二十一世紀的女性已有極大的改變,她們的知識性領受,以及生命觀、世界觀、性別意識,還有在社會上扮演的角色等等,都跟以往南轅北轍。以往女作家關照愛情、婚姻、家庭,當代女作家則把關注的面向擴大到社會、消費、媒體,因為現代女性的生存狀態和思想感情,已不再只是關注傳統的家庭面向,這其中的關鍵是:女性變了。

      尤其在新世紀的台灣文壇,已出現許多筆耕知性散文的女作家,本論文即以張小虹、柯裕棻、張惠菁為研究中心。就書寫主題而言,這三位女作家長期關注城市、消費、媒體等等與社會密切相關的層面,並傳達主觀的知識感受。若從作家身分切入,她們又具有共同的特質,即知識菁英、學院背景、都會職業女性。而就作品發表媒介,三位女作家的作品大多先在主流媒體,如報紙、週刊、部落格等媒介發表,而後才集結成書。網路與報刊媒介具有即時性,以及明顯的讀者訴求群;加以散文是文學媒介刊登的主要文類,更容易隨市場動向而改變風格,報社與出版社的策略,也會影響作家的寫作方向。

      二十一世紀女作家在知性散文的耕耘成果是必須被重視的,這不只是個別現象,也是一股新氣象,代表了三個重要的意義:第一、以往知性散文寫作者以男作家為大宗,但是自新世紀以降,女作家亦開始筆耕且有碩果。第二,就台灣散文史的發展而言,女作家書寫知性散文,打破了五0年代至解嚴前這段期間,女性被認為較「擅長」寫抒情美文的刻板印象。第三、女作家書寫知性散文,也帶動了一個時代的美學品味以及文化生產的改變,而台灣的社會顯然也接納這類型的書寫題材與美學品味,讀者喜歡、肯定並歡迎這群具知識性的女作家,也代表著台灣的散文發展到新世紀,由女性所傾注的知性新水流,已成一脈豐沛的泠泠清響。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  1 第二節、「知性散文」的界定 2 第三節、研究方法 13 第四節、先行研究 16 第五節、章節架構 21 第二章  女性知識分子的文學實踐──論張小虹批判性散文 24 第一節、主流報刊中的女性知識分子──張小虹 24 第二節、女性知識分子的文化評論:《資本主義有怪獸》 32     一、發表場域分析:《聯合報》「名人堂」、《中國時報》「時論廣場」 32     二、女性知識分子的文化評論:《資本主義有怪獸》       36 第三節、學院女人的日常生活:《身體褶學》 42     一、發表場域分析:《中國時報》「三少四壯集」         42     二、學院女人的日常生活:《身體褶學》            48 第四節、結語 54 第三章 從知性散文到張腔美文──談柯裕棻的散文風格轉變 56 第一節、前言:解讀「柯裕棻」現象 56 第二節、揭開城市肌理──柯裕棻的知性散文 59     一、都會女子單身日記 61     二、美麗展演˙時尚芭比:欲望無處歸類 62     三、消費文化˙電視魅影:靈魂無處歸類 65 第三節、另一種張腔遺風?談柯裕棻抒情美文 70     一、細節描寫 71     二、世紀末蒼涼 75     三、庶民生活 78     四、張愛玲教派 82 第四節、結語   84 第四章 網路新媒介與部落格行銷──以張惠菁散文為分析對象 86 第一節、文學新興媒介與行銷方式──網路與部落格 86 第二節、作家與網路生態──張惠菁《活得像一句廢話》網路觀察筆記 92 一、個人展演平台 92   二、虛擬社群,網路城邦╱廢墟 94   三、小結 98 第三節、張惠菁《給冥王星》之部落格行銷與文學品味 99     一、前言 99 二、文學產銷 100 三、文學品味:菁英與類菁英的擺盪? 107 四、小結 115 第五章 結論                      117     一、總結 117     二、台灣文學史脈絡關照 119 參考資料 121 【附錄一】張小虹著作與相關書評 128

    一、 作家作品

    張小虹(1961-)
    《身體褶學》(台北:有鹿文化,2009)
    《資本主義有怪獸》(台北:有鹿文化,2010)

    柯裕棻(1968-)
    《青春無法歸類》,(台北:大塊,2003)
    《恍惚的慢板》,(台北:大塊,2004)
    《甜美的剎那》,(台北:大塊,2007)

    張惠菁(1971-)
    《活得像一句廢話》,(台北:大田,2001)
    《給冥王星》,(台北:大塊,2008)

    二、 專書(依年代排序)

    1. 鄭明娳,《現代散文縱橫論》,(台北:大安,1986)
    2. 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台北:大安,1987)
    3. 陳幸蕙,《七十五年散文選》,(台北:九歌,1987)
    4. 許達然,《台灣當代散文精選(1945-1988)》,(台北:新地,1990)
    5. 鄭明娳,《現代散文現象論》,(台北:大安,1992)
    6. 陳幸蕙,《現代女性的四個大夢》,(台北:爾雅,1992)
    7. 楊翠,《日據時期台灣婦女解放運動──以《台灣民報》為分析場域(一九二0─一九三二)》,(台北:時報,1993)
    8. 林芳玫,《解讀瓊瑤愛情王國》,(台北:時報,1994)
    9. 周蕾,《婦女與中國現代性:東西方之間閱讀記》,(台北:麥田,1995)
    10. 封德屏主編,《台灣文學出版──五十年來台灣文學研討會論文集(三)》,(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6)
    11. 南方朔,《世紀末抒情》,(台北:大田,1998)
    12. 張惠菁,《流浪在海綿城市》,(台北:新新聞文化事業股份公司,1998)
    13. 周國平主編,余秋雨等著,《中國當代學者散文選》,(台北:三友,1999.1)
    14. 陳麗芬,《現代文學與文化想像:從台灣到香港》,(台北:書林,2000)
    15. 張誦聖,《性別論述與台灣小說》,(台北:麥田,2000)
    16. 周英雄、劉紀蕙,《書寫臺灣 : 文學史.後殖民與後現代》,(台北:麥田,2000)
    17. 李歐梵,《世紀末囈語》(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1)
    18. 向陽,《書寫與拼圖》,(台北:麥田,2001)
    19. 楊牧、顏崑陽編,《現代散文選續編》,(台北:洪範,2002)
    20. 須文蔚,《台灣數位文學論》,(台北:二魚,2003)
    21. 何寄澎,《中華現代文學大系(一)─台灣1989-2003評論卷》,(台北:九歌,2003)
    22. 須文蔚,《台灣數位文學論》,(台北:二魚,2003.4)
    23. 《時代與世代:台灣現代散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東吳大學中文系,2004)
    24. 阿盛,《台灣現代散文精選》,(台北:五南,2004)
    25. 鍾怡雯,《天下散文選III》,(台北:天下文化,2004.3.30)
    26. 蕭蕭,《台灣現代文選散文卷》,(台北:三民,2005)
    27. 張小虹,《膚淺》(台北:聯合文學,2005)
    28. 向陽,《二十世紀台灣文學金典》,(台北:聯合文學,2006)
    29. 劉亮雅著,《解嚴以來台灣小說專論》,(台北:麥田,2006)
    30. 張瑞芬編,《五十年來台灣女性散文˙評論卷》,(台北:麥田,2006.2.15)
    31. 陳建忠、應鳳凰、邱貴芬、張誦聖、劉亮雅著,《台灣小說史論》,(台北:麥田,2007)
    32. 張瑞芬,《狩獵月光:當代文學及散文論評》,(台北:聯合文學,2007)
    33. 應鳳凰編,《漫遊與獨舞:九0年代台灣女性散文論集》,(台北:秀威資訊科技出版,2007)
    34. 劉亮雅等作,《想像的壯遊:十場台灣當代小說的心靈饗宴2》,(台南:台灣文學館,2007)
    35. 蕭阿勤,《回歸現實─台灣一九七0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8)
    36. 張瑞芬,《鳶尾盛開:文學評論與作家印象》,(台北:聯合文學,2009)
    37. 須文蔚,《台灣文學傳播論》,(台北:二魚,2009)
    38. 張瑞芬,《春風夢田:台灣當代文學評論集》,(台北:爾雅,2011)
    39. 周小儀,《唯美主義與消費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40. 邵燕君,《傾斜的文學場──當代文學生產機制的市場化轉型》,(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10)
    41. 蘇紅軍,《西方後學語境下的女權主義》,(桂林:廣西師範大學,2006)
    42. 陳定家,《隱形手與無弦琴》,(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6)
    43. 夏箐,《消費鏡像:20世紀90年代女性都市小說與消費主義文化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44. Robert Escarpit著,葉淑燕譯,《文學社會學》,(台北:遠流,1991)
    45. Pierre Bourdieu著,包亞民譯,《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布爾迪厄訪談錄》(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46. Diana Crane著,趙國新譯,《文化生產:媒體與都市藝術》,(南京:譯林,2001)
    47. Pierre Bourdieu著,劉暉譯,《藝術的法則:文學場的生成和結構》,(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
    48. Celia Lury著,張萍譯,《消費文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
    49. 伊萊恩˙肖瓦爾特(Elaine Showalter),《她們自己的文學:從勃朗特到萊辛的英國女性小說家》,(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50. 邁克˙費瑟斯通(Mike Featherstone)著,劉精明譯,《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南京:譯林,2004三刷)
    51. Chrisopher Berry著,江紅譯,《奢侈的概念:概念及歷史的探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5)
    52. John Smail著,陳勇譯,《中產階級的起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

    三、 論文

    (一) 期刊文章與論文
    1. Elaine Showalter.(1985).”Feminist Criticism in the Wilderness”, in The New Feminist Criticism: Essay on Women, Literature and Theory. 肖瓦特著,張小虹譯,〈荒野中的女性主義批評〉,《中外文學》14卷10期,1993.6
    2. 林芳玫,〈雅俗之分與象徵性權力鬥爭──由文學生產與消費結構的改變談知識分子的定位〉,《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6期,1994.3
    3. 張堂錡,〈跨越邊界:現代散文的裂變與演化〉,《文訊》167期,1999.9
    4. 蕭麗媛,〈張小虹:上網讓知識零時差〉,《網路e世界》13期,2000.4
    5. 王盈勛採訪╱撰文,賀大新攝影,〈小說家張惠菁與Internet:來去在「定居」與「流浪」之間〉,《數位時代》13期,2000.7
    6. 柯裕棻,〈不能跑到天涯海角的時候──柯裕棻和編者筆談〉,《聯合文學》198期,2001.4
    7. 〈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系列座談〉,《婦研縱橫》68、69期,2003.10-11
    8. 張瑞芬,〈喧囂城市之孤獨──讀柯裕棻《恍惚的慢板》〉,《文訊》229期,2004.11。
    9. 徐國能,〈孤獨自語或浪跡天涯──新世代散文觀察〉,《文訊》230期,2004.12。
    10. 楊佳嫻,〈時空確定:關係開始─談張惠菁散文與小說中的現代性〉,《幼獅文藝》612期,2004.12
    11. 劉麗惠,〈時尚空間,行銷了什麼?〉,《誠品好讀》61期,2005.12
    12. 黃文儀,〈消費新時代的來臨〉,《誠品好讀》61期,2005.12
    13. Eddie,〈感官刺激:性、女人、廣告欲〉,,《誠品好讀》61期,2005.12
    14. 楊佳嫻,〈部落格之春?二00五,人際溝通&公民發聲新媒體〉,《誠品好讀》62期,2006.1
    15. 何寄澎,〈試論林文月、蔡珠兒的「飲食散文」──兼述台灣當代散文體式與格調的轉變〉,《台灣文學研究集刊》1期,2006.2
    16. 李欣如,〈沒錯,她就是張惠菁〉,《書香遠傳》34期,2006.3
    17. 郭至楨、彭蕙仙、陳順孝、趙豫中,〈當部落格遇見媒體〉,《誠品好讀》63期,2006.3
    18. 楊芳枝,〈評張小虹《膚淺》〉,《婦言縱橫》78期,2006.4
    19. 〈T-SHIRT A to Z〉,《誠品好讀》67期,2006.7。
    20. 李欣如,〈無法浪漫 卻又浪漫:柯裕棻,在想像中停歇〉,《書香遠播》38期,2006.7
    21. 劉乃慈,〈便利、營利與架空的危機:女性主義與台灣當代小說生產研究〉,《台灣文學研究學報》4期,2007.4
    22. 梁小島、黃海榮,〈「衣」戀一個不膚淺的學者 -- 與張小虹教授訪談〉,《文化研究》第5期,2007.5
    23. 柯裕棻,〈《小團圓》互文性的世俗價值〉,《文訊》283期,2009.5
    24. 王鈺婷,〈「政治駕馭」與「市場主導」下女性抒情散文之生產機制-以《中央日報•婦女與家庭週刊》的書信體專欄與徵文活動為例〉,《現代中文文學學報》9卷2期,2009.7。
    25. 劉乃慈,〈九0年代台灣小說的再分層〉,《台灣文學研究學報》9期,2009.10
    26. 張瑞芬,〈女性主義之仙草粉圓──我讀張小虹《身體褶學》〉,《文訊》290期,2009.12。
    27. 蘇偉貞,〈(新)女性的出走與回歸──以八、九0年代《聯合報》〉小說獎為主兼論媒體效應〉,《台灣文學研究學報》10期,2010.4。
    28. 劉瑞琪,〈海倫˙勒薇的女性漫遊攝影〉第39卷第2期,2010.6
    29. 劉乃慈,〈輕與抒情──袁哲生的小說美學〉,《台灣文學研究學報》16期,2010.6
    30. 陳憶寧,〈「我」即是來源:癌症部落客的書寫研究〉,《新聞學研究》106期,2011.1

    (二)碩博士論文

    1. 林麗娟,〈龍應台《野火集》研究──以台灣戒嚴時期雜文書寫作為參照〉,清大台文所碩論,2003
    2. 劉乃慈,〈奢華美學與台灣當代小說生產(1987-2005)〉,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
    3. 鄭□惠,〈家庭˙城市˙旅行─台灣新世代女性散文主題研究〉,中央中文所碩論,2008
    4. 譚惠文,〈台灣當代女性旅行散文研究〉,東吳中文所博論,2008
    5. 何蓓如,〈九0年代女作家的旅行書寫─以鍾文音、師瓊瑜、張惠菁、郝譽翔為核心〉,中正台文所碩論,2009
    6. 陳姿瑾,〈女╱城:論90年代以後臺北城市文化變遷與「新世代」女性小說家〉,台大台文所碩論,2009
    7. 溫毓詩,〈靜靜的生命長河──解嚴以來台灣女性散文之主題研究〉,中正中文所博論,2009

    (二) 會議論文

    1. 何寄澎編,〈當代散文的蛻變:以八0、九0年代為焦點的考察〉,《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臺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0。
    2. 向陽,〈尋找書寫新部落:台灣作家「部落格」傳播模式初探〉,「台灣文學與跨文化流動」第五屆東亞學者現代中文文學國際研討會,台灣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辦, 2006.26-28。
    3. 李鴻瓊,〈虛擬與真實之間──柯裕棻與陳雪的部落格與文學書寫〉,同上。
    4. 楊翠,〈父系˙母系:五年級女性家族史書寫的幾個向度──以鍾文音、郝譽翔、利格拉樂˙阿烏為討論對象〉,「後殖民的東亞在地化研討:台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收錄於柳書琴、邱貴芬主編《後殖民的東亞在地化研討:台灣文學場域》,台南:國家台灣文學館,2006.4
    5. 《2008青年文學會議論文集:台灣、大陸暨華文地區數位文學的發展與變遷》,台北:文訊雜誌社,2009

    四、 報導文章

    1. 張小虹,〈二十世紀女性身體觀 讓女性身體放聲歌唱〉,《中國時報》1984.9.3
    2. 張小虹,〈審判「女性主義」? 第一世界到∼第三世界的女性對話〉《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88.9.26
    3. 張娟芬,〈張小虹 向中產知識女性展現女性主義的魅力〉,《中國時報˙開卷》1993.5.21
    4. 陳秀玲,〈台大學生要求安全的校園 昨日展開聯署請願活動 兩位聲援老師呼籲呼籲爭取行動自主權〉,《中國時報˙社會版》,1994.3.29
    5. 張翠芬,〈師大強暴案,立院舉辦公聽會 當事女學生備妥自述請人宣讀:非師生戀 無金錢交易〉,《中國時報˙社會新聞》,1994.4.16。
    6. 陳秀玲,〈台大學生要求安全的校園〉,《中國時報˙社會版》,1994.4.17*
    7. 劉紀雯〈性別越界〉,《聯合報˙讀書人專刊》1995.4.6
    8. 張志清,〈台大A片影展改為「批判會」由老師出面主持,有問題她們扛〉,《中國時報˙社會焦點版》,1995.5.11
    9. 楊惠菁,〈同性戀者可否教書 台大校方保留〉,《聯合報˙生活版》,1996.2.5
    10. 陳冠中,〈在「後新浪潮時期寫劇本」〉,《中國時報˙人間副刊》,1996.5.22
    11. 沈怡,〈赴倫敦研究前推出兩本書 張小虹欲望革命 兼具理性與感性〉,《聯合報˙文化廣場》,1996.9.27
    12. 羅奇,〈本土女性主義出版開枝散葉〉,《聯合報˙讀書人周報》,1996.9.30
    13. 董智森,〈誰是同志的夢中情人 彩虹周票選運動熱滾滾〉,《聯合報˙台北人》,1997.1.26
    14. 陳文芬〈女生寫女書〉,《中國時報˙文化藝術》,1998.1.25
    15. 黃寶蓮評介,〈每週新書金書《流浪在海綿城市》〉,《聯合報˙讀書人周報》,1999.2.1
    16. 徐淑卿,〈張小虹 開闢台灣婦運新世紀戰場〉,《中國時報˙開卷周報》1999.2.25
    17. 吳鳴,〈新傳播世代的資訊流動:網路文學與文學網站〉,《中央日報》,1999.5.17
    18. 蔡秀女評介,〈《末日早晨》──未來城市,未來寓言〉,《聯合報˙讀書人周報》,2000.4.17
    19. 柯裕棻,〈這一輪太平盛世〉,《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3.5.8
    20. 張小虹,〈你╱妳是哪一種姿勢分子?〉,《聯合報˙副刊》,2003.7.1
    21. 謝金蓉,〈替脂粉盒塗抹光與熱〉,《聯合報˙讀書人書評花園》,2004.4.18
    22. 柯裕棻,〈感覺結構 「虹式」風格〉,《聯合報˙讀書人》,2005.5.8
    23. 曹志漣,〈空前文字潮〉,《聯合報˙副刊》,2005.8.10
    24. 張耀仁,〈手寫消逝的年代:告別2005,迎向部落格〉,《聯合報》,2006.1.22
    25. 鍾怡雯,〈信耶穌得水牛〉,《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6.5.23
    26. 張小虹,〈假名媛之名〉,《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6.5.24
    27. 楊渡,〈1624年的西班牙船〉,《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6.5.25
    28. 黃寶蓮,〈青春不老寡皮族〉,《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6.5.26
    29. 賴香吟,〈春天的山坡〉,《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6.5.27
    30. 九把刀,〈網路小說家的貼文責任〉,《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6.5.28。
    31. 符立中,〈張愛玲的電影時代〉,《聯合報˙副刊》2007.9.22至2007.9.27,全文共分六次刊出。
    32. 黃麗群專訪,〈柯裕棻 不安的靈魂 在《甜美的剎那》中輕輕放下〉,《中國時報˙開卷》,2007.11.4
    33. 陳育虹,〈循著麵包屑 評《甜美的剎那》〉,《聯合報˙閱讀新樂園》,2007.12.16
    34. 《聯合報》A4版刊頭,2008.7.30
    35. 林欣誼,〈穿衣吃飯做瑜珈 張小虹要作姿勢分子〉,《中國時報》,2009.11.8
    36. 張瑞芬,〈羅麗塔妹妹宅書寫〉,《聯合˙副刊》,2010.5.29
    五、 電子媒體

    1. 大塊文化,「張惠菁,和《給冥王星》」Blog:http://blog.roodo.com/forpluto/
    2. 中國博客巴士,「給冥王星」Blog:http://alaya2008.blogbus.com/
    3. 新浪博客,張惠菁個人Blog:http://blog.sina.com.cn/u/1262900983/
    4. 彼方之光,〈讀張惠菁《給冥王星》〉,http://blog.roodo.com/yihsuan06/archives/5779685.html
    5. 晨光熹微,〈閱讀札記:給冥王星〉http://blog.yam.com/wist/article/14734096
    6. 「夏蟲語冰」柯裕棻中時部落格:http://blog.chinatimes.com/yufen 
    7. 「臺灣大百科全書」資料庫,詞條「人間副刊」: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294 張俐璇撰述
    8. 中國時報人間咖啡館網站http://0rz.tw/6a0be 
    9. 林克寰,〈部落格與全民媒體化〉,http://jedi.org/blog/archives/004279.html
    10. 林克寰,〈部落與部落格〉,http://jedi.org/blog/archives/002779.html
    11. 《文學風景第六集:張惠菁》,台北:公共電視文化事業基金會,2004。
    12. 蘋果日報:http://tw.nextmedia.com/index/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