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泓任
論文名稱: 唐代效齊梁體詩作研究
The Research of Poems which emulate "Qi-Liang style" in T'ang dynasty
指導教授: 李欣錫
口試委員: 徐國能
許銘全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2
中文關鍵詞: 齊梁體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文提出齊梁體不等於齊梁詩、齊梁體不應只限定為一固定格律類別等論點,認為有關齊梁體的討論應可延伸到唐朝,故本文以唐代各時期效齊梁體詩為研究對象,專注釐清齊梁體在唐代的變化情形。在方法上以唐代四個時期為界,運用史書、詩作、後人評論等材料進行比較與討論,效齊梁體詩作方面主要涵蓋岑參、白居易、劉禹錫以及李商隱、溫庭筠等人,望能藉由觀察各詩作內容風格與格律層面的特徵,以統整各個時期的齊梁體面目。就結果而言,作者發現齊梁體在唐代並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概念,各時期詩人對齊梁體有自己的認知並表現在作品之中,使各時期作品間有些歧異之處,但大致具有半古半律、失粘與多仄韻等特徵。


    The present thesis aims to expound the conception of “Qi-Liang style” is not equal to “Qi-Liang Poems”, it should cover a more wide range of poems and notion. For instance, some poets have written poems in “Qi-Liang Style” in T'ang dynasty, we should not just skip that when we discuss the “Qi-Liang Style”, or our comprehension of it will be inaccurate and imprecise. For this reason the thesis focus on those poems which be ignored for a long time, and try to explore the conception of “Qi-Liang Style” in in T'ang dynasty, however, we can’t find a solid definition of it because every poet has their own interpretation of “Qi-Liang Style”, hence we can only describe the evolvement of “Qi-Liang Style” in T'ang dynasty, but in the end we still find some mutual characteristics about the rules of poetic composition in those poems.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範圍......................................1   第二節 文獻回顧...............................................10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章節安排.....................................24 第二章 揚棄與再臨:初、盛唐認知消長之勢...........................27   第一節 初唐的淘選.............................................29   第二節 實踐與變革.............................................39   第三節 盛唐孤星-岑參效齊梁體之作.............................52   第四節 小結...................................................64 第三章 一改前貌:齊梁體的「雅正之機」.............................65   第一節 白居易雅正初衷及其表現.................................65   第二節 唐文宗引導之「雅正齊梁格」.............................81   第三節 改革之未竟.............................................95   第四節 小結..................................................102 第四章 復興或覆轍:晚唐效齊梁體面貌..............................104   第一節 同中存異-談「過度與否」..............................105   第二節 晚唐春筍-諸家效齊梁體................................115   第三節 韋縠之過?-溫庭筠效作之貌............................127   第四節 小結..................................................137 第五章 結論:取用與更新..........................................138 參考文獻資料......................................................142

    壹、古籍專書
    一、經 部
    1. [清]阮元編,《十三經注疏》,台北:藝文印書館,1982年。
    二、史 部
    1. [漢]班固著,顏師古注:《漢書》,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
    2. [漢]劉向,《列女傳》,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3. [梁]沈約,《宋書》,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4. [梁]蕭子顯,《南齊書》,臺北:鼎文書局,1978年。
    5. [後魏]楊衒之著,范祥雍注,《洛陽伽藍記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6. [隋]姚察等著,《陳書》,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7. [唐]李延壽,《南史》,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8. [唐]李延壽,《北史》,臺北:鼎文書局,1980年。
    9. [唐]令狐德棻,《周書》,台北:鼎文書局,1978年。
    10. [唐]李百藥,《北齊書》,臺北:鼎文書局,1983年。
    11. [唐]房玄齡,《晉書》,臺北:鼎文書局,1979年。
    12. [唐]魏徵等著,《隋書》,臺北:鼎文書局,1983年。
    13. [唐]吳兢,《貞觀政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14. [唐]杜佑,《通典》,板橋:藝文印書館,1900年。
    15. [後晉]劉昫,《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85年。
    16. [宋]歐陽脩,《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1985年。
    17. [宋]司馬光編,《資治通鑑》: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1年。
    18. [宋]王溥,《唐會要》,臺北:中文出版社,1978年。
    19. [宋]宋敏求編,《唐大詔令集》,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20. [清]徐松,《唐兩京城坊考》,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21. [清]徐松,《登科記考》,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三、子 部
    1. [先秦]荀子著,李滌生集釋,《荀子集釋》,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年。
    2. [漢]劉安等著,何寧集釋,《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3. [漢]蔡邕,《獨斷》,板橋:藝文印書館,1966年。
    4. [晉]崔豹,《古今注》,臺北:藝文印書館,1966年。
    5. [晉]王嘉,《拾遺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6. [隋]王通,《中說》,臺北:廣文書局,1975年。
    7. [唐]段安節,《樂府雜錄》,臺北:藝文印書館,1967年。
    8. [唐]范攄,《雲溪友議》,收入《古今詩話叢編》,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
    9. [唐]王定保,《唐摭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10. [唐]釋道世,《法苑珠林》,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11.[唐]崔令欽撰,任半塘箋訂,《教坊記箋訂》,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12. [宋]黎靖德編,《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13. [清]姚範,《援鶉堂筆記》,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
    14. [清]顧炎武著,黃汝成集釋,《日知錄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年。
    15. 袁珂,《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81年。
    16. 佚名,何清谷校釋,《三輔黃圖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
    四、集 部
    (一)總 集
    1. [梁]蕭統編,李善等注,《六臣註文選》,臺北:華正書局,1979年。
    2. [陳]徐陵編,吳兆宜,《玉臺新詠箋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3. [五代]韋縠,《才調集》,收入《唐人選唐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4. [宋]李昉等編,《文苑英華》,北京:中華書局,1966年。
    5. [宋]王欽若等編,周勛初等校訂,《冊府元龜校定本》,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年。
    6. [清]董誥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2001年。
    7. [清]彭定求編,《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
    8. [清]嚴可均輯校,《全上古三代秦漢六朝文》,京都:中文出版社,1981年。
    9. [清]紀昀,《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1997 年。
    10. 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二)別 集
    1. [魏]曹植著,黃節注,《曹子建詩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
    2. [唐]王勃著,何林天校,《重訂新校王子安集》,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
    3. [唐]陳子昂,《陳拾遺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4. [唐]王維著,陳鐵民注,《王維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5. [唐]杜甫著,仇兆鰲注,《杜詩詳注》,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6. [唐]李白著,瞿蛻園、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臺北:里仁書局,1981
    年。
    7. [唐]岑參著,劉開揚箋注,《岑參詩集編年箋注》,成都:巴蜀書社,1995年。
    8. [唐]岑參著,廖立箋注,《岑嘉州詩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9. [唐]岑參著,陳鐵民、侯忠義注,《岑參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10. [唐]白居易著,顧學頡校點,《白居易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11. [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箋校,《白居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12. [唐]白居易著,謝思煒校注,《白居易詩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9
    年。
    13. [唐]白居易著,謝思煒校注,《白居易文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
    14. [唐]元稹,《元稹集》,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15. [唐]劉禹錫著,蔣維崧等注,《劉禹錫詩集編年箋注》,(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1997年。
    16. [唐]劉禹錫著,陶敏校注,《劉禹錫全集編年校注》,長沙:岳麓書社,2003年。
    17. [唐]李德裕著,傅璇琮、周建國校箋,《李德裕文集校箋》,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18. [唐]元結,《篋中集》,收入《唐人選唐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19. [唐]儲光羲,《儲光羲詩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20. [唐]李商隱著,劉學鍇集解,《李商隱詩歌集解》,臺北:洪葉文化,1992年。
    21. [唐]李商隱著,馮浩箋注,《玉蹊生詩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22. [唐]溫庭筠著,曾益等箋注,《溫飛卿詩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23. [唐]溫庭筠著,劉學鍇校注,《溫庭筠全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7
      年。
    24. [唐]曹鄴著,毛水清等注,《曹鄴詩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年。
    25. [唐]貫休著,胡大浚注,《貫休歌詩繫年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
      年。
    26. [唐]孟棨,《本事詩》,《叢書集成新編》,臺北:廣文書局,1973年。
    27. [清]汪立名,《白香山詩集》,臺北:世界書局,1963年。
    (三)詩文評
    1. [梁]劉勰著,范文瀾註,《文心雕龍註》,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年。
    2. [梁]鍾嶸著,曹旭箋注,《詩品箋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
    3. [五代]孫光憲著,賈二強校,《北夢瑣言》,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
    4. [宋]劉克莊,《後村詩話》,臺北:廣文書局,1971年。
    5. [宋]嚴羽著,郭紹虞校釋,《滄浪詩話校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
    6. [宋)紀有功著,王仲鏞校箋,《唐詩紀事校箋》,成都:巴蜀書社,1989年。
    7. [宋]陳應行,《吟窗雜錄》,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8. [宋]范晞文,《對床夜語》,《叢書集成新編》,臺北:廣文書局,1973年。
    9. [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8年。
    10. [元]方回選評,李慶甲校點,《瀛奎律髓彙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年。
    11. [元]辛文房著,周紹良箋證,《唐才子傳箋證》,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12. [明]吳喬,《圍爐詩話》,臺北:廣文書局,1973年。
    13. [明]許學夷,《詩源辨體》,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
    14. [明]胡震亨,《唐音癸籤》,臺北:世界書局,1985年。
    15. [明]梁橋,《冰川詩式》,《叢書集成新編》,臺北:廣文書局,1973年。
    16. [明]楊慎,《升菴詩話》,江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7.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18. [明]鍾惺,《唐詩歸》,《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19. [清]王夫之,《唐詩評選》,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7年。
    20. [清]王夫之著,戴鴻森箋注,《薑齋詩話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21. [清]李鍈,《詩法易簡錄》,《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22. [清]馮班,《鈍吟雜錄》,收入《清代詩文集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23. [清]沈德潛,《說詩晬語》,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24. [清]何文煥輯,《歷代詩話》,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
    25. [清]趙翼,《甌北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
    26. [清]納蘭性德著,《淥水亭雜識》,收入《叢書集成三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1996年。
    貳、近人專著
    一、文 學
    (一)文學史
    1. 劉師培,《中古文學史》,臺北:文海出版社,1972年。
    2. 劉大杰,《中國文學發展史》,臺北:華正書局,2003年。
    3.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4. 羅宗強,《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5. 龔鵬程,《中國文學史》,臺北:里仁書局,2010年。
    (二)詩歌、詩體、詩人研究
    1. 丁福保輯,《歷代詩話續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2. 川合康三,《終南山的變容-中唐文學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年。
    3. 王力,《漢語詩律學》,香港:中華書局,2003年。
    4. 王夢鷗,《初唐詩學著述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7年。
    5. 王利器,《文鏡秘府論校注》,臺北:貫雅文化,1991年。
    6. 朱光潛,《詩論》,臺北:正中書局,1997年。
    7. 杜曉勤,《齊梁詩歌向盛唐詩歌的嬗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67年。
    8. 李福標,《皮陸年譜》,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1年。
    9. 吳相洲,《唐詩十三論》,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
    10. 吳相洲,《唐詩創作語歌詩傳唱關係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年。
    11. 余恕誠,《唐詩風貌》,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12. 何偉棠,《永明體到近體》,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13. 林正三,《詩學概要》,臺北:廣文書局,1998年。
    14. 洪順隆,《由隱逸到宮體》,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
    15. 胡才甫,《詩體釋例》,上海:中華書局,1937年。
    16. 胡大雷,《齊梁體詩選》,河北:河北大學出版社,2004年。
    17. 徐青,《古典詩律史》,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
    18. 張伯偉,《全唐五代詩格彙考》,南京:鳳凰出版社,2002年。
    19. 陳寅恪,《元白詩箋證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20. 章太炎,《國故論衡》,臺北:廣文書局,1977年。
    21. 郭紹虞,《照隅室古典文學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
    22. 郭紹虞,《宋詩話輯佚》,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
    23. 許清雲,《近體詩創作理論》,臺北:洪葉文化,1997年。
    24. 張夢機,《古典詩的形式結構》,臺北:尚友出版社,1981年。
    25. 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年。
    26. 程毅中,《不絕如縷的歌聲-中國詩體流變》,香港:中華書局,1989年。
    27. 聞一多,《聞一多全集》,臺北:里仁書局,2000年。
    28. 蔡瑜,《唐詩學探索》,臺北:里仁書局,1998年。
    29. 劉躍進,《永明文學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
    30. 中華書局編輯部,《宋元明清書目題跋叢刊》,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二、史 學
    1. 李希泌主編,《唐大詔令集補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2. 郁賢浩,《唐刺史考》,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年。
    3. 孟二冬,《登科記考補正》,北京:燕山出版社,2003年。
    4. 薛亞軍,《唐代試律研究》,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0年。
    參、單篇論文
    1. 王運熙,〈陳子昂和他的作品〉,《文學遺產》,1957年增刊第四輯,頁92-121。
    2. 王運熙,〈唐人的詩體分類〉,《中國文化》,1995年第12期,頁154-164。
    3. 王國瓔,〈詠物與宮體之盛-再訪齊梁詩〉,《世新中文研究集刊》,2009年第
      5期,頁1-31。
    4. 王勛成,〈岑參去世年月辨考〉,《蘭州大學學報》,1990年第4期,頁107-111。
    5. 王勛成,〈有關岑參生平的幾個問題〉,《寧夏大學學報》,1993第2期,頁
      77-87。
    6. 吳小平,〈論「齊梁體」及其與五言聲律形式的關係〉,《遼寧大學學報》,1987
      年第2期,頁24-28。
    7. 沈玉成,〈宮體詩與《玉臺新詠》〉,《文學遺產》,1988年第六期,頁55-65。
    8. 杜曉勤,〈盛唐「齊梁體」詩及相關問題考論〉,《北京大學學報》,2011年第
      2期,頁62-72。
    9. 杜曉勤,〈唐開成年間齊梁格詩考論〉,《唐代文學研究》第14輯2012年
      7月,頁467-488。
    10. 杜曉勤,〈唐開成試詩變體與文宗朝黨爭之關係〉,《文學遺產》,2013年第1期,頁43-53。
    11. 杜曉勤,〈論晚唐五代「齊梁體」詩歌的體格特徵〉,收入《紀念楊公驥教授誕辰九十週年學術論文集》(北京:學苑出版社,2011年),頁36-45。
    12. 李嘉言,〈岑詩繫年〉,《文學遺產》增刊,1956年第三輯,頁119-154。
    13. 李立信,《論白氏長慶集中的格詩》,《東海中文學報》,1998年第12期,頁31-49。
    14. 李定廣,〈唐代省試詩的衡量標準與齊梁體格〉,《學術研究》,2006年第2期,頁138-141。
    15. 孟二冬,〈試論齊梁詩風在中唐時期的復興〉,《煙臺大學學報》,1990年第2期,頁5-13。
    16. 林文月,〈南朝宮體詩研究〉,《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1966年第15期,頁407-458。
    17. 胡念貽,〈論宮體詩的問題〉,《新建設》,1964年5-6月合刊,頁168-169。
    18. 徐青,〈齊梁體詩歌格律概說〉,《湖州師範學院學報》,1982年第2期,頁26-34。
    19. 黃坤堯,〈唐詩中之齊梁體〉,《古典文學》第五輯,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頁91-111。
    20. 陶敏,〈為齊梁體正名〉,《唐代文學與文獻論集》,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頁774-781。
    21. 曹旭,〈宮體詩的審美意識新變〉,《文學遺產》,1988年第6期,頁66-74。
    22. 曹旭、文志華,〈辭賦遺傳與宮體詩新變〉,《上海師範大學學報》,2011年第3期,頁59-67。
    23. 曹淑娟,〈杜黃吳體詩析辨〉,《中國學術年刊》,1982年第4期,頁161-184。
    24. 陳鐵民,〈岑嘉州繫年商榷〉,《北京大學學報》,1963年第3期,頁69-77。
    25. 許清雲,〈元兢調聲術與初唐五律聲律之關係〉,《第四屆中國詩學會議論文集》,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1998年。
    26. 張浩遜,〈關於唐代省試詩的幾個問題〉,《煙台師範學院學報》,1999年第4期,頁40-43。
    27. 葛曉音,〈論宮廷文人在初唐詩歌藝術發展中的作用〉,《遼寧大學學報》,1990年第4期,頁69-74。
    28. 傅剛,〈宮體詩論〉,《中國典籍與文化》,2004年第1期,頁14-19。
    29. 景遐東,〈唐詩中的吳體詩芻議〉,《湖北師範學院學報》,2010年第5期,頁1-3。
    30. 雷磊,〈絕唱後的回響-論齊梁體及其在後代的接受〉,《中國韻文學刊》,2004年第2期,頁23-27。
    31. 蔡振念,〈吳體詩探論〉,《文與哲》第十八期,2011年,頁241-265。
    32. 聞一多,〈岑嘉州繫年考證〉,《清華學報》,1933年第2期,頁1-47。
    33. 廖立,〈岑嘉州編年考補〉,《中州學刊》,1982年第2期,頁70-76。
    34. 廖立,〈岑參生年再辨〉,《鄭州大學學報》,1994年第6期,頁12-16。
    35. 劉躍進,〈關於宮體詩研究的幾個問題〉,《古典文學知識》,1994年第3期,頁93-98。
    36. 劉少雄,〈唐人屬對論考述〉,《臺大中文學報》,1999年第11期,頁185-216。
    37. 鄭誠,〈淺談溫庭筠的齊梁體詩〉,《三峽大學學報》,2007年第2期,頁133-134。
    38. 錢志熙,〈談談宮體詩〉,《文史知識》,2003年第3期,頁20-25。
    39. 鄺建行,〈吳體與齊梁體〉,《詩賦與律調》,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頁46-59。
    40. 龔祖培,〈元兢三論〉,《長江理工大學學報》,2012年第6期,頁59-64。
    肆、學位論文
    1. 許東海,《永明體之研究:以沈約文論及其作品為主》,臺北:政治大學中文
      所博士論文,1991年。
    2. 徐曉峰,《唐代應試詩研究》,北京:北京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10年。
    3. 張一南,《晚唐齊梁體研究》,北京:北京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11年。
    4. 陳啟仁,《齊梁新變詩風發展歷程》,嘉義:中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0         
      年。
    5. 鄭曉霞,《唐代科舉詩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2005
      年。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