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陶孟仟 |
---|---|
論文名稱: |
台灣移民在中國的子女教養和學校選擇 |
指導教授: | 陳志柔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社會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Sociology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09 |
中文關鍵詞: | 台灣移民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論文主要探討的是在中國的台灣移民對於子女教育的安排以及後果。台灣移民雖在經濟上屬於自主移民(autonomous immigrant),文化上卻屬於非自主移民(involuntary immigrant),因而構成雙重性質的移民處境,在不願意同化為大陸人的狀況下,面臨了子女在國家認同與文化教養上可能變成大陸人的教養威脅。在論文中所討論的三種學校類型各自代表不同的制度環境,反映台灣移民對於客觀環境的判斷和策略調適的過程,符合移民母國教育體制的國際學校(International School)、複製台灣教育體制的台商學校(Taiwanese Children School)、中國教育體制的當地學校(Local School)。另一方面,透過實際訪談的田野資料則勾勒出台灣移民面對教養問題的因應策略,這些策略所呈現的意義是,不論選擇何種類型的學校,國家認同與文化教養的難題始終都是台灣移民必須努力的教育難題。因此,我關注的是台灣移民如何運用各種策略來解決問題,如何分別在國家認同與文化教養上避免孩子成為大陸人,如何在不同的學校類型中努力維持關於國家認同與文化教養的堅持。除了在複製台灣教育體制的台商學校可以確保孩子是個台灣人外,台灣移民也期望在國際學校中讓子女成為國際化的台灣人,當地學校中成為有中國競爭力的台灣人,而要順利達成這些目標的關鍵因素就在於台灣移民使用各種策略的能力差別。甚至進一步解釋即使選擇同樣類型的學校,面對類似的教育難題,為什麼有些人可以迎刃而解,而有的人卻是困難重重,甚至是束手無策。
本論文要論證的是家庭社會資本多寡對於台灣移民能否有彈性的使用各種策略的影響。藉由區分出不同類型之家庭資本的組合,歸結出家庭資本高的移民可以彈性的運用各種合適的策略來解決問題而適應良好;家庭社會資本低的移民則反之,多數只能使用單向的策略來與學校互動,因此容易在教養議題上感到困難重重,一旦沒有辦法解決問題時便只能轉學或是撤退回台灣。
中文書目
吳賢卿(2004)新歡與舊愛:大上海台商認同轉移之研究。台北:銘傳大學國家發展與兩岸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建華、陳鏗任(2006) 是故鄉,還是異鄉?從東莞台校學生的學習經驗看台商子女的身分認同意象。師大學報:教育類,51(2),173-193。
李明歡(2000)二十世紀西方國際移民理論。廈門大學學報,第四期。
邱天助(1998)布爾迪厄文化再製理論。台北:桂冠。
高承恕(1994)台商子女在中國大陸教育現況與需求調查研究-兼論我政府因應措施之建議。台北:海基會。
海基會(2008)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業務報告。中華民國97年6月4日立法院第7屆第1會期內政委員會。
黃政傑(1987)課程設計。台北:東華。
陳彬(2001)大陸教育商機。台北:時報文化。
陳朝政(2004)台商在兩岸的流動與認同。台北:東吳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教育部(2003)臺商子女在大陸受教育問題專案報告。
(2006)95年訪視大陸地區台商學校出國報告。
(2007)96年大陸台商學校辦學情形訪查報告。台北:教育部。
萬瑞君(2002)到中國讀書:學齡前到高等教育完全解析。台北:世茂。
曹敏娟(2007)誰在塑造東莞台校學生的身分認同?東莞與崑山台商大陸投資經驗:跨區域社會經濟效應與治理異函研討會。台北:政治大學商學院。
Stalker, P.,蔡繼光譯 (2002) 國際遷移與移民;解讀離國出走。台北:書林。
盧璐(2007)到大陸賺大錢。台北:大吉。
鄧建邦(2005)我們是誰?跨社會流動下中國大陸台商的認同。「跨界流離:公民身分、認同與反抗」國際學術研討會。台北:世新大學。
(2006)台灣勞工在中國-重新理解中國台幹現象。2006年台灣社會學年會。台中:東海大學。
(2007)建構跨國社會空間做為流動生活的策略:台商在上海與廣東。2007年台灣社會學年會。台北:台灣大學。
藍佩嘉(2005)階層化的他者:家務移工的招募、訓練與種族化。台灣社會學刊,34期,1-57。
蕭維文(2001)深入中國II。台北:天下。
新聞資料
仇佩芬(2004)選擇少,競爭大,家長小孩兩難:50萬台商,只有兩所台校,三
不五時還得贊助,應付不來,只好回台升學,又有內容銜接問題。聯合報,
2004-02-16/C7版/兩岸經貿。
宋秉忠(2002)大陸台商子女教育:兩岸的「臍帶戰爭」。天下雜誌,第261期,
2002年10月15號出刊。
王彩驪(2007)大陸學生逼問台灣學生:你是哪國人。聯合晚報,2007-12-02/3版/ 兩岸20年教育。
英文書目
Bourdieu, P. (1973) Cultural Reproduction and Social Reproduction. in R. Brown (ed.)Knowledge, Education and Cultural Change. London: Tavistock.
Cullingford,C. and Stan Gunn (2005) Globalisation ,Education and Culture
Shock. UK:Huddersfield University.
Coleman, J. (1988) Social Capital in Creation of Human Capital.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94:S95-S120.
K. Oberg (1960) Cultural shock: Adjustment to new cultural environments. in: Practical Anthropology 7. P. 177-182.
Levitt, P. and M. C. Waters (2002) The changing face of home :the transnational lives of the second generation. New York:Russell Sage Foundation.
Ogbu, J. U. (1990) Minoruty Education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Negro
Education 59(1): 45-57.
Ong, A. (1999) Flexible Citizenship:The Cultural Logics of Transnationality. Lodon:Duke University.
Pieke, F. N. (1991) Chinese Education Achievement and "Folk Theories of Success". Anthoropology & Education Quartely 22(2): 162-180.
Reay, D.(1998a) Cultural Reproduction:Mother’s Involvement in Their Children’s Primary Schooling. P.55-71 in Bourdieu and Education , edited by Michael Grenfell and David James. Uk:Falmer Press.
(1998b)Class Work:Mothers’Involvement in their Children's Primary Schooling
Schultz, T. W. (1961)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1(1): 1-17.
Zerubavel, Eviatar(1991) The fine Line:Making Distinctions in Everyday Life.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