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黃美容 |
---|---|
論文名稱: |
研發流程中工程變更與研發績效關係之探討-以某寬頻研發團隊為例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of Engineering Change and R&D Performance during the R&D Process– A Case Study |
指導教授: |
吳鑄陶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工學院 - 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學系 Department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 |
論文出版年: | 2003 |
畢業學年度: | 91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60 |
中文關鍵詞: | 工程變更 、研發績效 |
外文關鍵詞: | Engineering Change, R&D Performance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研發部門經常從事的活動是產品的開發,可是經常被忽略而不受重視的活動那就是『工程變更的活動』。表面上看起來好像跟企業潮流所提倡的創新,一點關係都沒有。在一般的組織觀念□,總認為工程變更是負面的,即然是『變更』勢必會對研發的產品帶來衝擊及影響,而變更的後果也是依情況而定,小則修改文件,大則停止生產,然而這都只是表面上看到的直覺現象。如果以一些單方面的角度,將工程變更發生的次數,當成研發部門績效的指標之一,對工程變更發生次數的期望是愈小愈好,可能會有所偏頗及不客觀的現象產生,必需重新思考工程變更的定義、工程變更的認知,以及其所帶來的衝擊及影響。
事實上,在科技發展快速,技術一日千里以及顧客需求不確定的環境中,研發一方面要求要成長,一方面也必須具備足夠的應變能力,以確保品質、成本、績效的達成,因此工程變更似乎是無可避免的事。正因為如此,是否可藉由工程變更這個指標,帶來一些警愓或者是改善的切入點,也就是說如果能妥善處理的話,可以化危機為轉機。
而本研究係採定性的方式,並用個案的方法,將研發績效的評估回歸到問題的基本面。希望藉由工程上或設計上的變更,歸納整理出工程變更所帶來的影響,也許不只是負面的影響,並且探討工程變更在整個產品的研發過程中,研發活動與工程變更活動以及各部門互動的情況,釐清工程變更認知上的問題,以期探討出可以控制或改善的地方,最後探討工程變更與研發績效的關係。
The Major duty of R&D Department is creating new product. But the requirement of engineering change(EC) activities are always been ignored. In general, the importance of new product creating is more than EC & the EC always appear negative style for the company. The EC is able to cause documents released & production stop. The conception that EC is negative effect for R&D performance is incorrect. If we ponder over the EC deeply, we are able to find the relations & effective utilities of EC for R&D activities & performance. So we have to discuss the basic definition & root cause of EC.
This research is an attribute methodology to evaluate the R&D performance with EC by a real case study. It is to discuss the interactions of R&D department & other departments(including customers & venders) with EC & give the improvement suggest by the critical factors from EC.
中文部份:
1. 「R&D50強」,e天下雜誌,2002年9月,p48~61。
2. Steven M. Hronce著,「Vital Signs」,勤業管理顧問公司譯,「非常訊息-如何做好企業績效評估」,聯經出版社,1998年6月。
3. 工研院,ITIS產業評析, www.itis.org.tw。
4. 吳中天,「工程變更管理作業之研究」,國立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3。
李長貴,「績效管理與績效評估」,華泰文化出版社,民國86年。
5. 彼得•杜拉克等著,「Harvard Business Review on Measuring Corporate Performance」,高翠霜譯,績效評估(哈佛商業評論精選),天下文化出版,2000年4月30日。
6. 姜禮華,「民營製造業研發部門績效指標建立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2年。
7. 施圍信,「聯盟同步工程之工程變更管理系統開發:以UML為基礎之方法」,國立成功大學製造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年。
8. 國科會-中華民國科學技術統計要覽(民國90年版),www.nsc.gov.tw。
9. 張保隆(1993),『台灣地區製造業研究發展成效之評估』,交大管科所,行政院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
10. 張昭仁,「研究發展管理-理論與案例」,翰蘆圖書出版社,民國83年。
11. 張耀文,「穩定型網路之組織因素對新產品發展績效之影響---以中衛體系製造廠商之構型管理為例」,暨南國際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碩士論文,民國89年。
12. 梁振祐,「QS 9000 品質系統要素對部門管理績效指標之有效性與關連性的實証研究」,東海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 90年。
13. 黃文勇,「高科技公司研究發展績效評估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民國86年。
14. 黃建銘,「組織績效指標的運用與管理意涵-英國經驗之探討」,人事行政,第127期 88年2月。
15. 黃哲明,「研發流程中工程變更與顧客滿意度關係之研究」,國防管理學院後勤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1年。
16. 黃銘智,「數位化環境下的產品開發模式」,CADesigner 153 期,pp19-26, Dec 2000.
17. 溫金豐、錢書華,「報酬結構、認知公平與研發人員績效關係之研究:以某高科技研究機構為例」,人力資源管理學報,第二卷第一期,2002 春季號。
18. 詹昭雄,「績效指標之品質:部門平衡績效指標(BPI)」,品質月刊 2001年10月。
19. 廖一青,「產品協同設計模式之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商業自動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民國91年。
20. 廖志德,「研究發展績效現形」,科學管理新知交流通訊,第四期,中國生產力中心,民國82年1月。
21. 劉水深,「研究發展生產力」,中國生產力中心,民國69年12月。
22. 劉水深、賴士葆及吳思華,「我國現行研究發展制度對企業研究發展活動影響之研究」,行政院科技顧問組,民國75年8月。
23. 賴志松,「政府資助研發機構計畫績效評估之研究-以經濟部科技專案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9年。
24. 謝式堯,「化學工業企業研究發展績效之評估」,交大管科所,碩士論文。民國83年。
25. 鍾元鋒,「電子成品業研發管理過程對量產績效影響之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管理技術研究所在職學程,民國88年。
26. 鍾志明,「新產品開發過程之資源配置與績效之關係-以國內製造業為例」,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民國87年。
27. 饒忻、王建翔,「台灣筆記型電腦製造商研發績效評比」,中原學報,民國90年12月。
英文部份:
1. Anthony, Robert N.& David W. Young. (1994). Management Control in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Boston: Irwin.
2. Balcerak, K. J. and Dale, B. G.(1992 ), Engineering ChangeAdministration: The Key Issues, Computer-IntegratedManufacturing Systems, 5(2):pp125-132.
3. Brown M. G., Svenson R. A. (1988), Measuring R&D Productivity, 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 July/August, pp. 11-15.
4. Collier, D. W. (1977), Measuring the Performance of R&D Department, Research Management, March, pp. 30-34.
5. Cooper, R. G. & Kleinschrnidt E. J.(1996), “Winning Business in Product Development : the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Research-Technology
6. Cooper, R.G.(1998), “Benchmarking New product Performance: Results
7. Griffin, A. and Page, A. L.(1993), “An Interim Report on Measuring
8. Hoffecker, J., and Goldenberg, C. 1994. Using the balanced scorecard to
9. Hughes, Everett. (1968). “Preserving Individualism on the R&D Team.” HBR, Jan-Feb.Management.39, pp.18-29.
10. Lincke,W. (1995), “Simultaneous Engineering”, Hamburg, Germany: Hanser.
11. Moser, M. R. (1985), Measuring Performance in R&D Settings,Research Management, Vol.28, No. 5, September/October, pp. 31-33.
12. OECD (1994), Main Definitions and Conventions for the Measurement of Research and experimental Development (R&D)—A Summary of the Frascati Manual 1993, p. 7, OECD, Paris.of the Best Practices Study,”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16(1),pp.1-17.
13. Papaconstantinou, G., Polt, W. (1997), Policy Evaluation in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An Overview, in Evaluation in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y -Towards Best Practices, pp.9-14.
14. Pappas, R. A., Remer, D. S. (1985), Measuring R&D Productivity, Research Management, May/June, pp. 15-22.
15. Ranftl, R. M. (1977), Improving R&D Productivity - A Study Program and Its Application, Research Management, January, pp.25-29.
16. Rubenstein A. H., Geisler E. (1991), Evaluating the Outputs and Impacts of R&D/Innov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 Vol. 6, No. 3, pp. 181-204.
17. Soderberg, L.G. (1989), “Facing up to engineering gap”, McKinsey Quarterly , Spring: pp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