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陳淑慧 |
---|---|
論文名稱: |
臺語燈謎語義處理認知過程之研究 A Study on the Cognitive Process of Semantic Managementin the Taiwanese Lantern Riddles |
指導教授: | 呂菁菁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9 |
畢業學年度: | 9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171 |
中文關鍵詞: | 臺語 、燈謎 、語義處理 、認知過程 |
外文關鍵詞: | Taiwanese, Lantern Riddles, Semantic Managementin, Cognitive Process |
相關次數: | 點閱:2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中國由於漢字的特殊性產生各種文學形式,燈謎即為其中一種,它利用漢字一字多義的特點來進行,由於字義、詞義變化常伴隨語法的變化,燈謎的趣味性由此產生,本研究亦探討燈謎歧義現象,語言歧義現象為一種語言語法系統的反映,分析歧義現象能使我們對語法現象的觀察更加深入。
本研究不把燈謎視為文字材料或文字遊戲,而是一種有意識的心智活動,謎面與謎底的關係是語義的範疇,語義的理解是一種認知過程,從謎面的問題到謎底的答案,是在作解決問題的工作,解題必須經過推理、判斷等思考模式,謎面是前提,謎底是結論,燈謎的推理形式即解題方法與技巧。
研究先從語義學的觀點將燈謎分類,在各類型謎選取淺顯易懂、或雖深奧但經提示即懂的謎題,把成謎的過程從語言及認知角度,深入淺出將之歸納統合,以求出解謎共通的模式。選用謎題是經過濾,其準則為:用典艱深的謎、需要用到複雜謎格的謎、不常使用的謎目,如:詩品、聊目、戲曲目、宗教經文等等,這些均先排除。
由於研究針對初學者所設計,文字的解析及圖解可幫助對燈謎不太了解的朋友認識燈謎,而臺語與國語使用同一文字、文義又相通,其燈謎創作方法與國語並無二致,在分析解題技巧時所舉的例子多為國語燈謎,再用這些知識類推到臺語俗諺謎的解題。
本研究是就燈謎的謎面與謎底語義關係處理,並以語義關係與聯想將燈謎分類,而解謎的方法與技巧亦配合語義的分類提出,因此從語義關係到分類到解題呈一貫的聯繫,而對傳統燈謎的別解以現今語言學的歧義來分析,更得以窺視燈謎的堂奧。
A Study on the Cognitive Process of Semantic Managementin the Taiwanese Lantern Riddles
參考書目
方俊明(1993)。《認知心理學與人格教育》。台北:水牛。
方炳良(無日期)〈燈謎創作優選法初探〉97年2月取自http://tieba.baidu.com/f?kz=80210308
王力(1985)。《中國現代語法》。北京:商務印書館出版,新華書店發行。
王天恨述解(1981)。《四書白話句解》。台北:文化圖書。
王仿(1995)。《中國謎語、諺語、歇後語》。浙江教育出版社。
王仿(1996)。《中國謎語大全》。上海:文藝出版社。
王春展(1997)。〈專家與生手間問題解決能力的差異及其在教學上的啟示〉,《教育研究資訊》5(2),pp.80-92。
王素存(1979)。《燈謎的猜和作》。台北:世界書局。
王惠(2005)。《現代漢語名詞詞義組合分析》。北京:北京大學。
王惠君(1994)。《從語言學及發展的觀點探討中國學童對謎語之理解與欣賞》。師大英語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惠群(1986)。《燈謎講座》。台北:大夏。
王惠群(1997)。《怎樣猜燈謎》。台北:大夏。
古代漢語。96年12月取自http://teaching.ust.hk/~huma100m/
史瑞芬、黎子正(2002)。〈漢字象化特徵〉,《河南社學》第10卷第3期pp.78-80。
台北市政府政風處燈謎網 97年9月取自http://w2.doge.taipei.gov.tw/lantern97/intro3.asp
台語線頂字典 http://iug.csie.dahan.edu.tw/TG/jitian/tgjt.asp
石光中編著(1994)。《三字經》。臺南市:西北。
石安石(2005)。《語義論》。北京:商務印書館。
朱家熹(1985)。《中華燈謎學》。北縣:民族正氣。
朱德熙(1984)。《語法講義》。北京:商務印書館。
朱德熙(1980):〈漢語句法中的歧義現象〉,《中國語文》第2期。
何大安(1987)。《聲韻學中的觀念與方法》。台北:大安出版社。
何石松(2003)。《客家謎語(令子)欣賞》。台北:五南 。
何志偉(無日期)。燈謎思維淺釋。95年5月取自:http://hk.geocities.com/iqandjoke/index.html
余植華等(2000)。《中華燈謎百科全書》。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
吳士良等(1988)。《燈海謎集》。高雄市謎學研究會。
吳士良等(1991)。《高雄謎集》。高雄市謎學研究會 。
吳武芳等《謎萃》18-20期(96年6月1日、7月1 日、8月1日出版)。高雄市謎學會刊。
吳素枝(2002)。《謎語猜製技巧與謎語資料庫應用之研究》。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論文。
吳學平高武煌(1998)。《集思文虎》。台北集思謎社。
呂自揚(1980)。《歷代詩詞名句析賞探源初篇》。高雄:河畔。
呂自揚(1980)。《歷代詩詞名句析賞探源續篇》。高雄:河畔。
呂自揚(1981)。《歷代詩詞名句析賞探源補篇》。高雄:河畔。
呂叔湘(1983)。《語文論集》。北京:商務。
李文忠(1982)。《燈謎入門欣賞》。彰化社教館。
李正兵李慕鴻(2006)。〈謎語與燈謎的區別〉,《華容五中語文教學之友》第4期p.48。
李汝珍(1993)。《鏡花緣》。台北:智揚。
李秀梅(2005)。〈歧義及其雙關語用效果〉,《美中外語》3卷3期
李茂興譯(1998)。《教育心理學》。(譯自: Guy R. Lefrancois (1997) 原著,”Psychology For Teaching”)。台北:弘智。
李赫編(1998)。《台灣謎猜》。北縣:稻田。
李賢輝(1997)。〈概論認知心理學〉交通大學遠距教學「多媒體視覺傳達」教材。97年9月取自http://vr.theatre.ntu.edu.tw/hlee/course/ctu_mvc/ctumvc0c.htm
沈志謙(1985)。《燈謎初學入門》單行本。高雄市謎學研究會。
沈志謙等(1997)。《美的燈謎》。高雄:倉億。
沈謙(1995)。《修辭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汪詩穎(2007)。《台灣閩南語謎猜的語文分析--兼論其在語文教學上的應用》。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臺研所論文。
來楚庚(1990)。《燈謎菁華》。台北市立圖書館。
周治金(2002)。《漢語歧義消解過程的研究》。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
周書毓(2005)。〈問題解决-專家與生手教師能力知多少〉,《嘉義大學社會學通訊期刊》第五十一期2005年12月發刊。
林尹(1972)。《訓詁學概論》。台北:正中書局。
林清山譯(1997)。《教育心理學:認知取向》。(譯自Mayer, R. E.(1987)原著,”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 cognitive approach”)。台北市:遠流。
林慶勳(2001)。《臺灣閩南語概論》。台北:心理。
邱景衡(1988)。《中華燈謎鑑賞》。北京:人民日報。
金寅(2007)。〈燈謎在流動的語言河道裡〉,《語文世界高中版知事大觀園》2007年Z1期p.48。
柯國臻、吳仁泰、金甌(1990)。《中國燈謎知識》。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
柯國臻等合著(1997)。《開啟謎宮的鑰匙》。北京人民日報。
洪伍雄(2001)。《謎語的理論與應用》。北縣:天工書局。
洪慧如(2003)。《中文冷笑話之語言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論文。
風月俱樂部(【1938】2001)。《風月報》。南方雜誌社編輯。臺北:南天影印版。
唐啟運(1987)。《成語、諺語、歇後語、典故概論》。廣東:新華書局。
殷國光(2002)。《上古漢語語法研究》。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
烏麗莎(2005)。〈在語境背景下解析雙關的形成〉,《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綜合版)》2005年04期
馬清華(2006)。《文化語義學》。江西:人民出版社。
高正一注釋(1984)。《古文觀止》。台南:利大。
高武煌等《台灣謎學》創刊號2000年1月、13期2003年1月、16期2003年10月、18期2004年7月。高雄:台灣謎學研究會。
高雄市謎學會《高謎通訊》第42期(2004年3月)。高雄市謎學研究會。
康維人(1984)。《謎宮之旅》。台北:啟元。
張文哲譯(2005)。《教育心理學》。(譯自:Robert E. Slavin (2003) 原著,”Educational Psychology”)。台北:學富。
張正男(1983)。《語文活動設計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師大書苑。
張伯人(2000)。《謎學瓊林》。香港聯謎社。
張春興、林清山(1975)。《教育心理學》。台北:文景。
張玲秀(2003)。〈現代漢語句法、語義歧義成因探討〉,《內蒙古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06期pp. 95-99
張哲源(2006)。《阿源謎譚》。編者。
張起南(1983)。《橐園春燈話》。台北:廣文。
張復舜(1999)。《台灣閩南語歇後語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臺研所論文
教育部(1976)。《國民小學課程標準》教育部國民教育司。
教育部(2002)。《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教育部國民教育司。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民國96年12月網路版http://dict.revised.moe.edu.tw
符淮青 (1998)。《現代漢語詞彙》。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莊榮坤(2006)。〈文學藝術與燈謎藝術〉97年9月取自中華燈謎網http://www.dengmi.com/News.php?no=8577
許成章(2000)。《燈謎》。高雄:春暉。
許秉川(2003)。《謎不謎:燈謎淺釋》。澎湖縣文化局。
許思(1994)。《臺灣燈謎》。屏東縣立文化中心。
許慎(1974)。《說文解字》。台北:黎明文化 。
許極燉 (1998)。《台灣語概論》。台北:前衛出版社。
郭少敏(2003)。〈論別解的實質〉,《春燈》。2007年6月取自風雲謎社http://www.fengyunms.cn/index.asp
郭錫良(1992)。《古代漢語》。北京:語文出版社出版 (1995印刷) 。
陳秀雲(2002)。《新加坡燈謎的地方色彩》。北京師範大學及新加坡管理學院開放大學漢語言文學學士論文。
陳亞杰(2003)。〈圖式理論在提高語言認知能力中的重要意義〉,《內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5 卷第l 期pp.112-115。
陳玦琳(1976)。《珽瑜謎稿》。高雄市:陳勝政、陳聯松。
陳玦琳、陳聯松(1991)。《珽瑜長青謎稿》。高雄市謎學研究會。
陳淑慧(1982)。〈元宵節談燈謎〉,《民眾日報「民眾副刊」》71年2月8日刊。
陳新雄等(1989)。《語言學辭典》。台北:三民書局。
陳聯松等(1982)。《論語謎集》。高雄市謎學研究會。
陳聯松等(1983)。《民眾謎集》。高雄市謎學研究會。
陳聯松等(1993)。《港都謎集》。高雄市立文化中心管理處。
陸滋源(1986)。《中華燈謎研究》。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彭華生(1993)。《語文教學思維論》。廣西教育出版社 。
程琪龍(2002)。〈語言認知和隱喻〉,《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第1期pp.46-52。
隋然(2004)。〈語言認知理論研究中的概念現象同題〉,《北京首都師範大學外語學刊》第4 期 pp.6-10。
黃大倬等(1991)。《三鳳宮謎集》。高雄市謎學研究會。
黃永文(1998)。《永文謎蹤》。編者。
黃芳照(2001)。《燈謎入門及欣賞第18集》。彰化社教館。
黃書賢(2006)。〈談燈謎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廣東汕頭學科教學》第9期pp.18-19。
黃慶萱(1997)。《修辭學》。台北:三民。
黃慧貞譯(1994)。《認知過程的原理-補救與特殊教育上的運用》。(譯自Mann, L., & Sabatino, D. A.原著(1985),”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Process in 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台北:心理。
黃錦鈜(1982)。《國音學》。國立師範大學國音教材編輯委員會,正中書局。
愚庸笨(1995)。《中國文字的創意與趣味》。北縣:稻田 。
楊秀芳 (1992)。《臺灣閩南語語法稿》。台北:大安。
楊耀學(1991)。〈試談燈謎的語法變化〉,《高雄謎集》pp.40-45。高雄市謎學會。
葉明冬(2006)。《謎院鐘聲》。高雄:台灣謎學研究會。
葛本儀編(2002)。《語言學概論》。台北:五南。
董秀芳(2002)。〈論句法結構的詞彙化〉,《語言研究》第3期pp.56-65。
董秀芳(2002)。《詞彙化:漢音雙音詞的衍生和發展》。四川:民族出版社。
董忠司(2001)。《福爾摩沙的烙印-台灣閩南語概要》(下)。行政院文建會。
榮耀祥(1991)。〈燈謎妙巧原則芻議--語義轉化初探〉,《高雄謎集》pp.46-49。高雄市謎學研究會。
維基百科「冷笑話」。97年6月取自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6%B7%E7%AC%91%E8%A9%B1
趙元任(1994)。《中國話的文法》。台北:學生書局。
趙雅福等編《三六九小報》(昭和5年,民國19年9月至24年3月)。台南:三六九小報。台北:成文復刻本。
趙鳳玫(1997)。《國中一年級學生對謎語的理解與創作:以彰化地區兩所學校為例》。輔仁大學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
趙豔芳(2000)。〈認知語言學的理論基礎及形成過程〉,《外國語》第1期(總125期)pp.29-35。
雒煥國(1994)。〈猜製燈謎的過程是一個認識過程〉,《張掖師專學報》第11卷第2期pp.59-63。
雒煥國(1995)。〈猜謎製謎與情感意志活動過程〉,《張掖師專學報》第12卷第2期pp.19-22。
雒煥國(1997)。〈謎人的個性心理與猜製燈謎的關係〉,《張掖師專學報》第14卷第2期pp.85-88 。
劉義慶(1975)。《世說新語》。唯一書業中心 。
劉勰(1978)。《文心雕龍》。台北:開明書局。
劉學倫(2004)。〈許說轉注、假借和同源字的關係〉。《中極學刊.第四輯》。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主編
蔡天來(1966)。《謎海春秋》。台南:作者宜春書齋。
蔡東藩(1974)《幼學故事瓊林》。台北:大方。
鄭百川(2000)。《百川謎藪》。編者。
鄭昭明(1993)。《認知心理學:理論與實踐》。台北:桂冠。
鄭昭明(2004)。《認知心理學:理論與實踐》。台北:桂冠。
鄭麗玉(1993)。《認知心理學──理論與應用》。臺北:五南。
盧嘉興,呂興昌編校(2000)。〈熱愛祖國提倡燈謎保存國粹的謝國文〉,《台灣古典作家論文集》(下)。台南市市立藝術中心。
盧廣誠(2002)。〈台閩語的詞法與句法〉,《鄉土語言教學支援人員職前培訓班》講義。教育部國教司。
謝國平(1998)。《語言學概論》。台北:三民。
鍾榮富(2004)。《最新語言學概論》。台北:文鶴。
簡良平(2000)。〈科際整合之「問題-解決」教學策略可行性探究〉,《課程與教學季刊》第2卷第3期pp.103-116。
譚永祥(1953)。《修辭新格》。福建教育出版社。
譚達先(1983)。《中國民間謎語研究》。台北:木鐸。
蘇明發(1986)。《民眾謎集第二集》。高雄市謎學研究會。
Hatch, E., & Brown C. (2003). Vocabulary, Semantics and Language Educ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opper, P. J., & Traugott, E. C. (1993). Grammaticaliza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