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誼珊
Chen, Yi-Shan
論文名稱: 從藝術下鄉到文化運動: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的意義形塑與民眾參與
指導教授: 陳瑞樺
Chen, Jui-hua
口試委員: 李丁讚
Lee, Ting-tsan
張茂桂
Chang, Mau-kuei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社會學研究所
Institute of Sociology
論文出版年: 2014
畢業學年度: 10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3
中文關鍵詞: 文化運動藝術下鄉下鄉民眾參與紙風車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是紙風車文教基金會推動的巡演計畫,此計畫歷時五年,在全台319個鄉鎮演出了381場國家戲劇院規格的免費兒童劇,估計有80萬以上人次觀賞,被報章媒體稱為「台灣執行最徹底的藝術下鄉」。但此一計畫實有別於台灣歷史中多由國家或知識份子單向補助、推動的藝術下鄉,不僅經費全數來自民間、鼓勵大眾參與,更以文化運動自居,也確實地在巡演行動中連結起了不同社群、地方的民眾共同推動此一行動,不僅突破既往藝術下鄉形式,亦展現出台灣集體行動的嶄新樣貌。
      本研究藉由探討「紙風車 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如何連結起不同的社會群體,達到凝聚地方民眾與各式社會力量的效果。企圖解答以下疑惑:不同的社會群體──特別是在文化、經濟或政治上佔據優勢位置的群體,與在現代國家框架下於各方面都被邊陲化的地方民眾──如何有可能站在平等的位置上,彼此連結、互相理解、共同努力?
      本研究發現,台灣歷史中包覆在現代國家框架中的藝術下鄉,在歷史過程中涉及了兩方面的推進:一為特定藝術表現的制度化與正典化,二為民眾與社會的現代化和文明化,而整體文化政策與文化環境,也形塑出「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在當代得以被推動的社會條件。此外,台灣的藝術下鄉具有「改造鄉土」與「親近鄉土」雙重特性,此性格也在「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上有所展現。
      但相異於過往的藝術下鄉行動,「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透過特殊的理念形塑、行動框架設定,搭配上相應的參與機制,不僅引起不同社群的共鳴,也讓各社群與地方的行動者能以多元的方式參與行動。紙風車與這些社群中的積極行動者,也擔任了中介與轉譯者的角色,將行動理念傳播入各自的社群,也召喚出各方民眾的參與。
      「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的案例,讓我們看見在現代化過程中被邊陲化的地方社會,因為地方中介行動者的存在,讓外來資源進入時有了將資源轉化入地方脈絡的可能;此外,地方也會在呼應外來行動時展現出地方的主體性,創造出新的行動與新的意義,這些行動與意義也會回頭反饋、影響「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修正與豐富此行動的行動框架和展演內容。這樣的現象,一方面讓人看見地方社會再中心化的契機,另一方面也讓人看見過往國家、知識份子與草根民眾間單向的下鄉行動,走向互為主體之文化運動的可能性。


    楔子 1 第一章. 導論 2 第一節 「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簡介 3 第二節 當文化遇見文化--為什麼「藝術」「下鄉」是個問題? 9 第三節 如何以「藝術」搭橋?──民眾參與的開啟與社會力量的凝聚 17 第四節 核心問題重述、研究架構與方法、章節安排 22 (一) 分析架構 23 (二) 研究方法 24 (三) 章節安排 29 第二章. 台灣「藝術下鄉」的歷史與性質考察 30 第一節 為誰搬戲?為何搬戲?當野台戲走入現代 31 第二節 下鄉的宣傳性格──文化藝術作為服務政治的工具 34 (一) 台灣文化協會的知識下鄉與文化劇巡演 35 (二) 皇民化運動下「移動演劇」的開展  37 (三) 國民黨的巡迴文化工作隊 38 (四) 「下鄉」──打造「新」民與「國」民 41 第三節 下鄉的左翼與鄉土性格 44 (一) 尋找台灣左翼精神:再論台灣文化協會的知識下鄉 44 (二) 「從人民中來,回人民中去」──麥浪歌詠隊 45 (三) 采風尋根的先聲──民歌採集運動 48 (四) 回歸鄉土──舞在泥土上、藝術歸鄉 52 (五) 「下鄉」──看見人民與土地 55 第四節 現代主義文化計劃下的藝術下鄉 57 (一) 以中央為中心的地方文化政策 58 (二) 文化大國,誰的「文化」? 60 (三) 「下鄉」──分配「文化資源」 61 第五節 小結──台灣「藝術下鄉」的特質 62 第三章. 從唐吉軻德的夢到一場社會運動-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 67 第一節 讓風吹動,以藝文改變社會──從活動自述談起 68 第二節 為下一代而行動 74 (一) 陪「孩子」走「藝術的第一哩路」 74 (二) 唐吉軻德精神 78 (三) 小額捐款,大眾參與 80 第三節 「鄉」的三重意義──故鄉、偏鄉與鄉土 82 (一) 「鄉」的第一重意義:心的「故鄉」 83 (二) 「鄉」的第二重意義:「偏鄉」與「公益」的親近性 85 (三) 「鄉」的第三重意義:蘊含「台灣性」的「鄉土」意象 88 (四) 凝聚「心」故鄉:共鳴、行動、認同與反饋 92 第四節 小結──一場新文化運動的定位與實踐 98 第四章. 回到地方──地方的動與不動 102 第一節 被邊陲化的偏鄉 105 (一) 「慈善公益」還是「製造貧窮」──被弱化的原鄉 105 (二) 沒那麼「偏」的偏鄉?──當代藝文資源的分配序列 110 第二節 地方為何(why)動起來? 114 第三節 地方如何(how)動起來? 120 (一)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以人為中心的動員 121 (二) 重建廟會時代--以地方為中心的動員 124 (三) 蜻蜓點水,以點串線--地方行動者的重要性 128 第四節 小結──再中心化如何可能? 132 第五章. 因孩子吹動的風 136 第一節 從兒童劇到藝術,從藝術到童年 137 第二節 「兒童」的三重意義──童年、孩子、下一代 142 第三節 小結──被風串起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147 第六章. 結論──人們該如何一起走向現代? 149 參考書目 156

    一、 英文書目
    Snow.David A. and Robert D. Benford, 1988, “Ideology, Frame Resonance, and Participant Mobilization.” International Social Movement Research 1: 197-217.

    二、 中文書目
    T. Miller & G. Yudice著;蔣淑貞、馮建三譯,2006,《文化政策》。台北市:巨流。
    Elias, Norbert著;王佩莉、袁志英譯,2009[1978],〈文明的進程:文明的社會起源和心理起源的研究〉。上海譯文出版社。
    Max Weber著;顧忠華譯,1993[1922] ,《社會學的基本概念》。台北市:遠流。
    Michel Bonnin著;歐陽因譯,2009,《失落的一代──中國的上山下鄉運動(一九六八至一九八)》。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Victoria D. Alexander著;張正霖、陳巨擎譯;陳巨擎校訂,2006,《藝術社會學──精緻與通俗形式之探索》。台北市:巨流。
    文化環境工作室,1999,《台灣縣市文化藝術發展──理論與實務》。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王嵩山,1997,《扮仙與作戲--台灣民間戲曲人類學研究論集》。台北:稻香。
    王櫻芬,1996,《台灣南管社會史初探》。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史惟亮,1965,《浮雲歌》。台北:愛樂書房。
    史惟亮,1967,《論民歌》。幼獅文化公司。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8,《文化統計》。台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何明修,2005,《社會運動概論》。台北市:三民。
    何明修,2011,〈導論:探索台灣的運動社會〉。收錄於《社會運動的年代─晚近二十年來的台灣行動主義》,何明修、林秀幸主編,1-32頁。台北:群學出版社。
    吳忻怡,2008,《從認同追尋到策略導向:雲門舞集與台灣社會變遷》。台北: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吳念真,2009,〈總還有一些事。我們可以做得到〉。收錄於《孩子的第一哩路──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紙風車文教基金會主編,3-13頁。台北市:圓神。
    吳嘉瑜,2002,《史惟亮--紅塵中的苦行》。台北:時報。
    李丁讚、吳介民,2008,〈公民社會的概念史考察〉。收錄於《群學爭鳴:台灣社會學發展史》,謝國雄編,393-446頁。台北:群學。
    李永豐,2012,〈是結束也是開始。台灣真正做到了〉。收錄於《凝聚愛的每一哩路──「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感動紀實》,紙風車文教基金會主標,238-240頁。台北市:圓神。
    李佩穎,2006,《我們賴以生存的「戲」:試論歌仔戲圈的國家經驗》。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杜守正,2009,《唱自己的歌──探討李雙澤在台灣民歌運動中的意義》。宜蘭: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周馥儀,2007,《開展公共領域.擊向糖業帝國主義——論台灣知識份子的糖業書寫。1920-1930年代。》。台南: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碩士論文。
    林果顯,2009,《一九五○年代反共大陸宣傳體制的形成》。台北: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研究部博士論文。
    林懷民,2010,《高處眼亮:林懷民舞蹈歲月告白》。台北市:遠流。
    邱坤良,1992,《舊劇與新劇:日治時期台灣戲劇之研究(一八九五~一九四五)》台北市:自立。
    邱坤良,1993[1980],〈現代社會的民間藝術活動--從雲門社區表演談起〉。收錄於《雲門舞話》,260-272頁。台北:雲門舞集基金會。
    邱貴芬,2003,〈尋找「台灣性」:「草根性全球化」(grass roots globalization). 與鄉土想像的基進政治意義〉。《中外文學》第32卷第4期,45-65頁。
    侯作珍,2003,〈藍星詩社對現代詩發展的貢獻--以五○年代三次論戰為探討中心〉。《文學新鑰創刊號》。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系出版。
    洪長泰著、董曉萍譯,1993,《到民間去──1918-1937年的中國知識分子與民間文學運動》。中國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夏銀平,2005,《俄國民粹主義再認識》。中國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徐亞湘,2000,《日治時期中國戲班在台灣》。台北:南天。
    徐亞湘,2006,《日治時期台灣戲曲史論--現代化作用下的劇種與劇場》。台北:國立編譯館。
    紙風車文教基金會、中國時報調查採訪室,2013,《TAIWAN 368 新故鄉動員令。1。離島/山線:小野&吳念真帶路。看見最在地的台灣生命力》。台北:遠流。
    紙風車文教基金會,2006,《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企劃書2006版》。台北市:紙風車文教基金會。(未出版)
    紙風車文教基金會,2009,《孩子的第一哩路──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台北市:圓神。
    紙風車文教基金會,2010,《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四週年活動特刊》。台北市:紙風車文教基金會。
    紙風車文教基金會,2011,《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企劃書2011版》。台北市:紙風車文教基金會。(未出版)
    紙風車文教基金會,2012,《凝聚愛的每一哩路: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感動紀實》。台北市:圓神。
    紙風車文教基金會,2013,《紙風車368鄉鎮市區兒童藝術工程專刊》。台北市:紙風車文教基金會。
    張釗維,2003[1994],《誰在那邊唱自己的歌:台灣現代民歌運動史》。台北:滾石文化。
    許常惠,1965,《巴黎樂誌》。台北:愛樂書房。
    許常惠,1971,《中國音樂往哪裡去》。台北:樂友書坊。
    許常惠,1979,《追尋民族音樂的根》。時報文化事業公司。
    連憲升,2008,〈延遲與選擇-從《巴黎樂誌》和許常惠早年的音樂創作試探其現代意識與文化關懷〉。《臺灣音樂研究》第7期,89-124頁。
    郭紀舟,1999,《七〇年代台灣左翼運動》。台北:海峽學術出版社。
    陳其南,1993,〈雲門深處〉。收錄於《雲門舞話》,274-278頁。台北:雲門舞集基金會。
    陳筠安,2007,〈台灣兒童戲劇人的故事〉,《美育雙月刊》第159期,16-21頁。
    陳偉婷,2009,《旅行「台灣」319鄉與台灣感的建構與想像》。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瑞樺,2008,《地方的再發現——民族國家與地方社會之辯證》。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EHESS。博士論文初稿中譯。(未出版)
    陳瑞樺,2012,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100學年第2學期〈文化運動與社會介入〉課程大綱。
    陳瑞樺,2013,〈台灣戰後現實主義文化運動的流變:以吳耀忠為線索的考察〉,《文化研究》第15期,272-289頁。
    曾維莉、陳慧如,2012,〈解析社會創新的策略與行動──台灣319鄉兒童藝術工程行動的第一里到萬里〉,《亞洲研究》第65期,183-204頁。
    費孝通,1991,《鄉土中國》。香港:三聯。
    黃美英,1983/3/20,〈藝術不是美麗的裝飾〉。《時報雜誌》172期。
    黃國超,2009,《製造「原」聲:台灣山地歌曲的政治、經濟與美學再現(1930-1979)》。博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台南市。
    黃惠禎,2009a,《左翼批判精神的鍛接:四○年代楊逵文學與思想的歷史研究》。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黃惠禎,2009b,〈四六事件〉。《四六事件台灣大百科全書》。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206。(2013/6/29瀏覽)
    黃應貴,2001,《台東縣史-布農族篇》。台東市:台東縣政府。
    黃應貴,2008,《人類學的視野》。台北:群學。
    楊孟瑜,2008[1998],《飆舞: 林懷民與雲門傳奇》。台北:天下遠見。
    楊國樞,1990,〈「台灣新興社會運動研討會」總結報告〉。收錄於《解嚴前後台灣新興社會運動》,徐正光、宋文里編,311-326頁。
    楊渡,1994,《日據時期台灣新劇運動》。台北:時報文化。
    廖珮如,2005,〈「民歌採集」運動的再研究〉。《臺灣音樂研究》,No. 1 九月號,47-98頁。
    劉智濬,2003,〈從啟蒙觀點看六○年代民歌採集運動〉。《中台學報。人文社會卷。》第14期,279-295頁。
    蔡振家,2005,〈正音或土音?臺灣亂彈戲「西路」系統的聲腔與價值〉。《彰化藝文》第28期。
    蕭阿勤,2008,《回歸現實:臺灣1970年代的戰後世代與文化政治變遷》。台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蕭淑君,2009,《孩子的第一哩路-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之研究》。嘉義: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霍斯陸曼.伐伐,2006,《玉山魂》。台北:INK印刻出版有限公司。
    謝珊珊,2002,《新竹市亂彈子弟與皮黃票房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秀珍,2008,〈太平洋戰爭後臺灣的新劇活動—以地方青年業餘演劇與中央指定演劇挺身隊為討論中心〉。《戲劇學刊》第八期,31-53頁。
    藍博洲,2001,《麥浪歌詠隊:追憶一九四九年四六事件(臺大部分)》。臺中:晨星。
    蘇昭英,2001,《文化論述與文化政策:戰後台灣文化轉型的邏輯》。台北:國立藝術學院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

    三、 報紙與電子媒體
    ?,1967/11/9,〈國民黨各級黨部文化工作隊 將公開演出〉,《聯合報》。
    ?,1970/9/8,〈桃縣復興文化運動委會 昨日會議通過 本年工作計劃 積極展開各項活動〉,《聯合報》。
    ?,1980/7/6,〈藝術歸鄉 專題報導 寫在前面〉,《民生報》。
    ?,1980/7/7,〈文化反哺社會.藝術回到民間 藝術歸鄉活動 十日開始 分三梯次展開 六十多位藝術家.將巡迴九個鄉鎮〉,《民生報》。
    ?,1982/5/6,〈樂聲悠揚?會場空堂!省交鳳山獻藝 聽眾竟無一名〉,《聯合報》。
    ?,1984/9/10,〈民生論壇--乩童與民俗保存〉,《民生報》。
    ?,1984/9/8,〈民間劇場 乩童插演〉,《聯合報》。
    ?,1984/9/8,〈開鑼前 乩童作法血淋淋 民間劇場序幕 始料未及〉,《民生報》。
    ?,1984/9/9,〈文建會昨公開聲明 乩童作法涉及迷信 有違提升民俗宗旨〉,《民生報》。
    ?,1984/9/9,〈民間劇場演乩童 文建會已予糾正〉,《聯合報》。
    ?,1984/9/9,王震邦,〈雖是民俗也該令現代認可〉,《民生報》。
    ?,2006/11/30,〈藝術歸鄉 一大創舉〉,《民生報》。
    iSun@Taipei,2011,〈任建誠談「嘿!阿弟牯」〉,《文化在野》。http://youtu.be/yA3MVAarcJY。
    朱紀中、彭媁琳、楊念蓁,2012/6/29,〈紙風車劇團堅持年薪至少14個月〉,《Smart智富月刊》第167期。http://smart.businessweekly.com.tw/webarticle.php?id=47124&p=1。
    朱哲良,1997/9/25,〈雲門舞集‘家族合唱’歷史洪流下的台灣悲情〉,《民生報》。
    何定照,2012/12/17,〈紙風車從319到368 5年3萬人捐2億元〉,《聯合報》。http://www.wretch.cc/blog/kidsmile/12419466。
    何定照,2013/6/11,〈助兒童劇團 紙風車捐現場5成募款〉,《聯合報》。http://udn.com/NEWS/READING/REA8/7956240.shtml。
    李永豐,2014/1/11,〈從319 到368 會有那道光〉,《蘋果日報》。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40111/324072/。
    李潼,1985/10/17,〈民生論壇 「藝術下鄉」應有的心態〉,《民生報》。
    李錦旭,1982/5/29,〈大家談 知音無人‧樂聲不揚 毛病究竟出在哪?〉,《民生報》。
    汪其楣,1997/9/23,〈在挑戰中完成抒情大愛 「家族合唱」引人激賞讚嘆〉,《聯合報》。
    汪宜儒,2012/12/17,〈藝文界唐吉軻德 紙風車再轉動〉,《中國時報》。http://news.chinatimes.com/reading/110513/112012121700328.html。
    夏曼‧藍波安,2012/7/17,〈邁向自治之路〉,《台灣立報》。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50416
    張舒涵,2012/6/25,〈典藏孩童笑臉 紙風車出書分享〉,《台灣立報》。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19357。
    張瑞昌,2011/11/29,〈一場新文化運動的謝幕〉《中時電子報》。http://blog.chinatimes.com/crj1201/archive/2011/12/17/1081875.html。
    許純鳳,2011/9/7,〈5年巡演百鄉鎮 紙風車圓夢〉,《台灣立報》。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10633。
    陳長華,1984/9/12,〈看民間劇場.像逛動物園 藝術與生活斷了線! 文明使絕活失了根?〉,《聯合報》。
    陳誼珊,2009,〈Da Ma Svon Vongo-蝴蝶的家〉,《台大意識報》。http://cpaper-blog.blogspot.tw/2009/04/da-ma-svon-vongo.html。
    彭碧玉,1980/4/22,〈舞在泥土上──雲門舞集美濃行〉,《聯合報》。
    黃森松,1980/7/10,〈願每個家鄉都成為美得濃的土地〉,《民生報》。
    楊舒媚,2013/6/11,〈免費巡演 滿腹辛酸 紙風車下鄉 公所飆髒話刁難〉,《中國時報》。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11050105/112013061100073.html。
    趙靜瑜,2012/6/26,〈典藏台灣孩子笑容 「紙風車」「史博館」攜手合作〉,《自由時報電子報》。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jun/26/today-art1.htm。
    蕭自誠,1952/01/13,〈專論 文化與生活〉,《聯合報》。
    濤風,1982/6/10,〈觀念座標--事後有先見之憂〉,《民生報》。
    瞿海源,1980/7/7,〈藝術歸得了鄉嗎?〉,《民生報》。
    顏福江,2011/6/27,聯合報,〈在地人上陣 演出「我們的故事」 金枝演社劇團 開放30名額 帶領素人演員登台 結合生活小故事 藝術總監讚:演得自然又寫實〉,《聯合報》。
    羅建旺,2010/11/18,聯合報,〈歌舞說宜蘭故事 今晚首演〉,《聯合報》。

    四、 網路資料
    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2006,http://www.319kidsmile.org/‎。(2011/7/18瀏覽)
    紙風車劇團,2007,http://www.paperwindmill.com.tw/paper/about.html。(2014/1/13瀏覽)
    紙風車文教基金會,?,www.paperwindmill.com.tw/‎。(2011/7/18瀏覽)
    財團法人紙風車文教基金會,2012,紙風車368鄉鎮市區兒童藝術工程官方網站。http://www.319kidsmile.org/368/(2014/1/13瀏覽)
    維基百科「唐吉軻德」條目,2013,http://zh.wikipedia.org/wiki/堂吉诃德。(2013/9/6瀏覽)
    中國時報Taiwan368-新故鄉動員令,2012,http://www.taiwan368.com.tw/e22.php。(2013/9/6瀏覽)
    台灣風聲網路廣播「新故鄉動員令」,2012,http://www.lagio.com.tw/story/index.php?id=1095。
    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部落格:外籍新娘-牽成台北縣新莊的演出,2007,http://www.wretch.cc/blog/kidsmile/7313501。(2013/9/6瀏覽)
    第二十六屆點燃生命之火募款運用報告,2012,http://www.chinatrust.org.tw/report/26th_k02.html。(2012/8/30瀏覽)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