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李文元 Lee, Wen-Yuan. |
---|---|
論文名稱: |
羅隱諷刺詩的「諧隱」研究 A Study of Luo Yin’s Satirical Poetry of “Xie-Yin” |
指導教授: |
李欣錫
Lee, Hsin-Hsi |
口試委員: |
許銘全
Hsu, Ming-Chuan 李宜學 Lee, Yi-Hsueh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人文社會學院 - 中國文學系 Chinese Literature |
論文出版年: | 2019 |
畢業學年度: | 107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90 |
中文關鍵詞: | 羅隱 、諷刺詩 、諧隱 、詠史詩 、詠物詩 |
外文關鍵詞: | Luo Yin, satirical poem, Xie-Yin, historical poetry, object-chanting poetry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羅隱(833-910),字昭諫,號江東生。羅隱身處晚唐,諷刺詩是其代表作。其詩文均以諷刺著稱。除了諷刺之外,諧趣也是羅隱諷刺詩的特色,諷刺和諧隱共同構成了羅隱的諷刺詩的特色。
羅隱選擇詠物詩和詠史詩作為其諷刺詩的載體,不僅是受到當時的世風所及,更是自覺的諷刺社會。詩人透過「諧隱」滑稽諷世,不論在手法的運用上,或是諷刺詩的力度上,都超越前人。羅隱諷刺詩同時也繼承了李商隱詠史諷刺詩的長處,和中唐社會詩派詠物諷刺詩語言平易的特質,開展出自己的諷刺詩風格,下啟宋詩的發展。是以,研究羅隱諷刺詩中的「諧隱」,在唐宋詩變化中具有一定意義。
本論文第一章為緒論,第二章梳理羅隱的生平,藉以理解羅隱「為何諷刺」,以及探索其性格際遇對其表現「諧隱」的影響。第三章以詠史諷刺詩作為主要討論對象,分析諧隱手法的運用,並討論和其諷刺小品文的異同。第四章以詠物諷刺詩,除了解析詩作,並對詠物賦的諧隱手法加以呼應。透過本研究,不僅希望能對晚唐詩歌研究有所開展,更期望能夠對羅隱文學史地位,能有重新詮釋的可能。
關鍵字:羅隱 諷刺詩 諧隱 詠史詩 詠物詩
Abstract
In the late Tang Dynasty ,Luo Yin(833-910)(“ Jian Zhao”)named himseif “Jiang Dongsheng ”. Satirical poetry is his masterpiece. His ironic poems and essays used to be popular. In addition to Satirical poetry, Luo Yin’s poems also funny ,and became
the most important feature.
Luo Yin chose object-chanting poetry and historical poetry as the carrier of his satirical poetry, not only effected by the chaotic age. Luo Yin through the " Xie-Yin " funny satirical, regardless of the way in the use of, or the intensity of satire, have exceeded their predecessors. Luo Yin satire also inherits the strengths of Li Shangyin 's history of satire, social and Mid-Tang Poetry chanting satire qualities plain language, to carry out his own style of satirical poems, Song Dynasty under development. Therefore, the study of Luo Yin satirical poetry " Xie-Yin " , has a certain significance between the Tang poetry and Song poetry.
The paper comprises five chapter. The first chapter of this thesis is the introduction, the second chapter focuses on the life of Luo Yin,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Luo Yin "Why satire", and explore its impact o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haracter of " Xie-Yin " is. The third chapter to the history of historical poetry and poetry analysis as " Xie-Yin ",finally, discuss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with the satirical essays. The fourth chapter objecting-chanting satire, in addition to analytical poems, and to be echoing " Xie Yin " the way. The fifth chapter is the conclusion.Through this study, not only hope to carry out research on the late Tang Dynasty poetry, but also expect to be able to position Luo Yi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Keywords: Luo Yin , satirical poem , Xie-Yin ,object-chanting poetry ,historical poetry
參考書目
傳統文獻(以下按時代先後排序)
〔漢〕司馬遷,瀧川龜太郎著,《史記會注考證》高雄:麗文文化出版社,2000
年。
〔漢〕班固,《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 年。
〔漢〕劉邵等撰,王雲五主編《人物志 3 卷》臺北巿:藝文,1975 年。
〔漢〕鄭玄箋,《毛詩鄭箋》,上海:中華書局,1936 年。
〔齊〕劉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龍注釋》,臺北:里仁書局,1984 年。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文選》,臺北市: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1 年。
〔唐〕杜甫著,仇兆鰲注,《杜詩詳註》,臺北:里仁書局,1980 年。
〔唐〕韓愈著,劉真倫、岳珍校注,《韓愈文集彙校箋注》,北京:中華書局,2010
年。
〔唐〕韓愈著,錢仲聯集釋,《韓昌黎詩繫年集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年。
〔唐〕柳宗元著,尹占華、韓文奇校注:《柳宗元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3
年。
〔唐〕白居易著,朱金城箋注,《白居易集箋校》,上海:上海古籍,1988。
〔唐〕杜牧著,吳在慶撰,《杜牧集繫年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 年。
〔唐〕李商隱著,劉學鍇、余恕誠,《李商隱詩歌集解》,臺北市:洪葉文化,北
京中華書局授權,1992 年。
〔唐〕皮日休著,申寶昆選注,《皮日休詩文選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年。
〔唐〕劉肅等撰,恒鶴等校點《大唐新語(外五種)》,上海:上海古籍,2012 年。
〔唐〕羅隱著,雍文華注,《羅隱集》,北京:中華書局,1983 年。
〔唐〕羅隱著,李定廣繫年校箋,《羅隱集繫年校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3 年。
〔唐〕羅隱著,李之亮箋注,《羅隱詩集箋注》,長沙:岳麓書社,2001 年。
〔唐〕羅隱著,潘慧惠校注,《羅隱集校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 年。
〔唐〕蘇鶚撰,吳企明點校,《蘇氏演義(外三種)》北京:中華書局,2012 年。
〔五代〕孫光憲,《北夢瑣言》,林艾園點校,上海:上海古籍,2012 年。
〔五代〕劉昫,《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 年。
〔五代〕王定保,姜漢椿校注,《唐摭言校注》,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2003 年。
〔宋〕曾鞏撰,陳杏珍、晁繼周點校,《曾鞏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 年。
〔宋〕歐陽修著,李逸安點校,《歐陽修全集》,北京:中華書局,2001 年。
〔宋〕薛居正,《舊五代史》,北京:中華書局,1997 年。
〔宋〕歐陽修、宋祁等撰,《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1997 年。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北京:中華書局:1956 年。
〔宋〕洪邁撰,何卓點校,《夷堅志》,北京:中華書局,1981 年。
〔宋〕王安石撰,李壁注,《王荊公詩注》,上海:上海古籍,1993 年。
〔宋〕李昉等撰,《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1961 年。
〔宋〕王楙著,王文錦點校,《野客叢書》,北京:中華書局:1987 年。
〔宋〕王溥,〈唐會要〉,上海:上海古籍,2006 年。
〔宋〕洪邁撰,孔凡禮點校,《容齋隨筆》,北京:中華書局,2005 年。
〔宋〕范坰、林禹,《吳越備史》,臺北市:臺灣商務,1981 年。
〔宋〕計有功,《唐詩記事》,北京:中華書局,1970 年。
〔元〕辛文房撰,傅璇琮主編,《唐才子傳校箋》,北京:中華書局,1990 年。
〔明〕胡震亨,《唐音癸籤》,臺北:木鐸出版社,1982 年。
〔明〕徐師曾等著,《文體序說三種》,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 年。
〔清〕王夫之,《讀通鑑論》,臺北市:里仁書局,1985 年。
〔清〕王夫之等撰《清詩話》,上海:上海古籍,1978 年。
〔清〕錢謙益,錢曾箋注,錢仲聯標校,《錢牧齋全集》第5 冊,《牧齋有學集》,
卷17,〈周元亮賴古堂合刻序〉,頁767。
〔清〕陳鴻墀著,楊家駱主編《全唐文紀事》,上海:古籍,1987 年。
〔清〕納蘭性德,《通志堂集》,上海:上海古籍,1979 年。
〔清〕董誥等編,《全唐文》,北京:中華書局,1983 年。
〔清〕吳喬撰,《圍爐詩話》,臺北市:廣文書局,1973 年。
〔清〕李慈銘著,楊家駱主編,《越縵堂讀書記》,臺北:世界書局,1975 年。
〔清〕袁枚,《隨園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0 年。
〔清〕沈德潛,《唐詩別裁集》,北京:中華書局,1975 年。
〔清〕永瑢等撰,《四庫全書總目題要》,臺北巿:臺灣商務,1965 年。
〔清〕吳任臣,《十國春秋》,臺北巿:臺灣商務,1972 年。
〔清〕龔自珍著,王佩諍校,《龔自珍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年。
簡宗梧、李時銘主編,逢甲大學唐代研究中心編校:《全唐賦》,(臺北:里仁書局,2011 年。
四川大學圖書館《中國野史集成》編委會編,《中國野史集成》,成都:巴蜀書社,1993 年。
費振剛、胡雙寶、宗明華輯校:《全漢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 年,頁
44-45。
王重民等編《敦煌變文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 年。
周光培編,《唐代筆記小說》,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
丁福保編《清詩話》,臺北:藝文印書館,1977 年。
陳尚君輯校《全唐文補編》,北京:中華書局,2005 年。
吳文治主編,《宋詩話全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 年。
任二北,《優語集》,上海:文藝,1981 年。
《全唐詩》,上海:上海古籍,1986 年。
《清詩話續編》,臺北:藝文印書館,1985 年。
《宋元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2007 年。
今人著作(以下按首字筆劃排序)
(一)專書研究
王瑋,《笑之縱橫》,臺灣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年。
王毅,《中國古代俳諧詞史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年。
王國瓔,《中國文學史新講(修訂版)》,臺北市:聯經,2014 年。
石雲濤,《唐代幕府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年。
朱光潛,《詩論》,桂林:漓江出版社,2011 年。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年。
成偉鈞、唐仲揚、向宏業主編,《修辭通鑑》,北京:中國書學出版社,1991 年。
江寶釵,《從民間文學到古小說》,高雄:麗文文化公司,1999 年。
李定廣,《唐末五代亂世文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年。
李定廣,《羅隱年譜》,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年。
李宜涯,《晚唐詠史詩與平話演藝之關係》,臺北市:文史哲,2002 年。
李福標,《皮陸年譜》,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1 年。
杜曉勤,《二十世纪隋唐五代文學研究綜述》,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年。
汪德振,《羅隱年譜》,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 年。
沈祖棻,《唐人七絕詩淺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年。
韋春喜,《宋前咏史詩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年。
姚一葦,《美的範疇論》,臺灣開明書局,1978 年。
周裕鍇,《中國禪宗與詩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年。
周作人,《藥味集》,臺北:里仁書局,1982 年。
馬積高,《賦史》,上海:上海古籍,1987 年。
夏志清,萬芷均等譯,劉紹銘校訂,《夏志清論中國文學》,香港:中文大學出版
社,2017 年。
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臺北:丹青圖書,1983 年。
高辛勇,《修辭學與文學閱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年。
張小麗,《宋代詠史詩研究》,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9 年。
張高評,《宋詩之新變與代雄》,臺北市:洪葉文化,1995 年。
許鋼,《詠史詩與中國泛歷史主義》,臺北市:水牛出版社,1997 年。
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臺北市:文史哲,1994 年。
楊明璋,《敦煌文學與中國古代的諧隱傳統》,臺北市:新文豐,2011 年。
黃奕珍,《宋代詩學中的晚唐觀》,臺北:文津出版社,1998 年。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上海:漢語大
詞典出版社,1993 年。
趙望秦、張煥玲,《古代咏史詩通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年。
趙望秦、潘曉玲著,《胡曾詠史詩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年。
萬書元,《幽默與諷刺藝術》,臺北:商鼎文化,1993 年。
劉寧,《唐宋之際詩歌演變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 年。
劉開揚,《羅隱評傳》,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5 年。
魯迅,《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8 年12 月五刷。
賴瑞和,《唐代基層文官》,北京:中華書局,2008 年。
羅宗強,《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年。
嚴耕望,《嚴耕望史學論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年。
龔鵬程,《中國文學史》,臺北:里仁書局,2009 年。
Brogan, T.V.F, Preminger, Alex.著,《The New Princeton encyclopedia of poetry and
poetics》,Published b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6。
John D. Jump,顏元叔主譯,胡聲朴譯,《模擬嘲諷》,臺北:黎明文化,1973 年。
Michael Billig,鄭郁欣譯,《笑聲與嘲弄-幽默的社會批判》,臺北:韋伯文化,2009。
M.H.艾布拉姆斯,吳松江譯,《文學術語詞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二)會議暨期刊論文(以下按首字筆劃排序)
王珂,〈論中西諷刺詩的文體特徵及差異〉,《陰山學刊》第17 卷第1 期,2004 年1 月,頁28-35。
王思麗,〈論羅隱的諷刺詩——兼論對白居易諷諭詩的發展〉,《蘭州石化職業技
術學院學報》第13 卷第4 期(2013 年12 月),頁85-88。
尤雅姿,〈從文心雕龍諧讔探討傳統滑稽文學的生態結構及理論特點〉,《慶祝王更生教授七秩嵩壽記念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7 年,頁219-258。
李定廣,〈遭遇歷史誤會的文學巨人——羅隱文學史地位之重估〉,《學術界》第
121 期,2006 年6 月,頁242-250。
李肖、劉春玲,〈論唐代的幽默藝術〉,《北方工業大學學報》,第10 卷第4 期(1998年12 月),頁79-85。
李建崑,〈羅隱讒書探析〉,收入明道大學中國文學學系主編《唐宋散文研究論集》,臺北市:萬卷樓,2010 年,頁261-298。
周鳳五,〈由文心辯騷、詮賦、諧讔論賦的起源〉,收入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文心雕龍綜論》,臺北市:臺灣學生,1988 年,頁391-406。
宗曉麗,〈羅隱諷諭詩簡論〉,《社科縱橫》第21 卷第8 期,2006 年8 月,頁118、119。
施子愉〈唐代科舉制度與五言詩的關係〉,《東方雜誌》第40 卷第8 號,1944 年,頁37-40。
陸蕓,〈略論羅隱詩文中的諷刺修辭〉,《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6 年第5 期,2006年9 月,頁150、151。
張蜀蕙,〈蘇軾諧謔書寫與唐宋戲題文學〉,收入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主編,《第五屆中國詩學會議論文集─宋代詩學─》,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2000年, 頁 59-94。
張紅,〈泥塘中的鋒芒_論羅隱詩歌的諷刺藝術〉,《廣東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
16 卷總第63 期,2007 年,頁82-86。
張仲謀,〈梅堯臣詩以醜為美論〉,《徐州師範大學學報》,1992 年02 期,頁9-14。
許總,〈論唐末社會心理與詩風走向〉,《社會科學戰線》1997 年第1 期,1997 年,頁124-131。
鄒春秀,〈略論羅隱的諷刺詩歌〉,《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1卷第3 期,2003 年5 月,頁289-294。
黃永武,〈詠物詩的標準〉,收入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古典文學》第1 期,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79 年,頁159-178。
黃東陽,〈「文心雕龍.諧讔」初探〉,《錢穆先生紀念館館刊》年刊第7 期,1999年12 月,頁110-117。
曾永義,〈參軍戲及其演化之探討〉,《臺大中文學報》,2 期,頁135-226,1988
年。
葛曉音,〈擺脫依傍的唐傳奇研究——評李鵬飛《唐代非寫實小說之類型研究》〉,《北京大學學報》第42 卷第2 期,2005 年,頁152。
劉桂芳,〈羅隱詠物詩析論〉,《屏東師院學報》第22 期,2005 年3 月,頁249-
269。
劉曉明,〈「合生」與唐宋伎藝〉,《文學遺產》,2006 年4 月,頁84-92。
劉學鍇,〈李商隱的托物寓懷詩及其對古代詠物詩的發展〉,《安徽師大學報》第
16 卷,1991 年第1 期,頁88-96。
劉學鍇,〈李商隱詠史詩的主要特徵及其對古代詠史詩的發展〉,《文學遺產》,1993年2 月,頁46-55。
蔣祖怡,〈詩人羅隱的諷刺藝術〉,《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5 卷第1 期,1985 年3 月,頁39-42、73。
韓經太,〈論宋詩諧趣〉,《中國社会科学》,1993 年05 期,頁133-147。
簡宗梧,〈論漢賦的遊戲性質〉,收於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主編,第三屆《漢代文
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0 年,頁15-27。
(三)學位論文(以下按首字筆劃排序)
田啟文,《晚唐諷刺小品文探析-以羅隱、皮日休、陸龜蒙三家為論》,臺北: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 年。
向懿柔,《唐代詠史絕句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碩士論文,2002 年。
李錦,《唐代幽默文學研究》,陝西:陝西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6 年。
吳器,《羅隱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 年。
林佳燕,《世變、迂迴、荒唐之言——六朝諧隱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
文學系碩博士班博士論文,2009 年。
林芹竹,《詩經諷刺詩研究》,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 年。
翁艾,《羅隱詠物詩研究》,廣東:汕頭大學碩士論文,2010 年。
張子清,《羅隱詠史詩研究》,湖南:湘潭大學碩士論文,2005 年。
張駿如,《羅隱詠史詩研究》,上海:上海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5 年。
張邱奎,《唐末杜甫詩歌接受研究──以羅隱、韋莊、韓偓三人為探討》,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5 年。
陳伯政,《唐代散文之諧隱書寫研究》,彰化:明道大學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
陳清俊,《中國古代笑話研究》,收入曾永義主編《古典文學研究輯刊》初編(臺
北縣永和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 年)冊27。該書原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
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 年。
黃致遠,《唐末五代諷刺詩研究》,收入龔鵬程主編《古典詩歌研究彙刊》第七輯,臺北縣永和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 年,冊7、8。該書原為香港新亞研究所博士論文,2007 年。
彭小盧,《中唐後期詠物詩研究》,江西:江西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7 年。
楊明璋,《敦煌文學中之諧隱研究》,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
文,2007 年。
劉桂茹,《先鋒與曖昧:中國當代文學的「戲仿」現象研究》,福建:福建師範大
學博士論文,2011 年。
潘志宏,《晚唐三家詠史詩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碩士論文,1993 年。
廖振富,《唐代詠史詩之發展與特質》,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 年。
劉桂芳,《羅隱詠史詩時空審美研究》,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
士班論文,2005 年。
劉幸怡,《晚唐諷刺詩研究》,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1998 年。
盧先志,《唐詠物詩研究》,臺中:私立東吳大學碩士論文,1986 年。
鍾志強,《六朝詠物詩研究》,福建:漳州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0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