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陳慧穎
Chen, Hui-Ying
論文名稱: 以繪本教學提升國小低年級課後照顧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與興趣之行動研究
Action Research on Using Picture Book Teaching to Enhance second-grade Students’ Reading Comprehension Ability and Interest in “After-school child care “
指導教授: 陳鳳如
Chen, Feng-Ru
口試委員: 鄭縈
Cheng, Ying
楊裕貿
Yang, Yu-Mao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臺灣語言研究與教學研究所
Taiwan Languages and Language Teaching
論文出版年: 2024
畢業學年度: 112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92
中文關鍵詞: 行動研究閱讀理解能力閱讀興趣課後照顧繪本教學
外文關鍵詞: action research, reading comprehension ability, reading interest, after-school care, picture book teaching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摘要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發展與實施適合國小低年級課後照顧學生的繪本教學方案,並探討此教學方案對提升識字量、詞彙認知能力、文句理解能力、篇章理解能力與閱讀興趣的成效,更進一步分析研究者在研究歷程中的教學省思與專業成長。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的方法,以研究者任教的桃園市安和國小(化名)課後照顧班二年級的25名學生為對象,於111學年度第二學期實施十四週、每週二節課、每節課40分鐘的繪本教學。此繪本教學方案的教材以貼近學生生活經驗為主,選用六本繪本為主要教材,並輔以文化部「閱讀花園」平臺的電子繪本,內容涵蓋「愛與關懷」、「人際關係」、「生命教育」、「閱讀分享樂」四大核心主題。為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與興趣,繪本教學方案的教學活動以看圖說故事為主,從利用繪本的封面圖做預測、根據繪本中的圖預測故事內容,到討論繪本的內容與分享,融入閱讀理解的預測、提問、推論策略,以引導學生找到繪本內容的重要訊息。
    在本行動研究的歷程中,研究者蒐集教師觀察日誌、繪本教學省思札記、繪本教學回饋單、學校圖書借閱紀錄統計等質性資料,先進行整理、分類及編碼,再將學生訪談錄音謄寫出逐字稿,而後加以分析、節錄及引用。至於量化資料的處理與分析,有關「中文閱讀理解測驗」之識字、詞彙認知、文句理解、篇章理解四項能力表現在四個測量階段所測得的結果,分別以重複量數的變異數分析進行統計分析;若重複量數的變異數分析結果達顯著,接著進行事後比較及趨向分析。而「繪本閱讀興趣量表」和「繪本教學回饋單」前、後測的結果,以百分比差異顯著性的卡方考驗進行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
    一、本繪本教學方案歷經四個階段的發展,因應學生的能力、興趣和需求不同,以及學習的多元與豐富性,教材選擇以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為主,選用六本不同主題、類型的繪本,以紙本閱讀為主、電子繪本為輔,並輔以文化部「閱讀花園」平臺的電子繪本作為補充教材,增加了學生的閱讀量,也促進了學生對繪本閱讀的興趣及主動搜尋繪本有關訊息的意願。四個階段的繪本教學歷程,依序訂定不同的核心主題、教學目標、教學活動及策略,並經由不斷的反思、調整及修正教學時間和教學實施方式,提高了繪本教學方案的可行性。
    二、繪本教學提升國小低年級課後照顧班學生的識字量、詞彙認知、文句理解及篇章理解能力,隨著繪本教學介入次數的增加有顯著的增進效果。其中識字量在測量階段一至測量階段二的增進效果顯著,測量階段二至測量階段三的增進效果趨緩,及至測量階段三到測量階段四的增進效果又達顯著;詞彙認知在測量階段一至測量階段二有微幅的增進效果,測量階段二至測量階段三的增進效果最為顯著,而測量階段三到測量階段四的詞彙認知則趨於持平,未再有增進效果;文句理解在測量階段一至測量階段二顯現微幅的下滑,而測量階段二至測量階段三的增進效果達顯著,及至測量階段三到測量階段四的增進效果趨緩;篇章理解能力在測量階段一至測量階段二沒有顯著的增進效果,測量階段二至測量階段三有顯著的增進效果,而測量階段三至測量階段四的增進效果趨緩。
    三、繪本教學提升了國小低年級課後照顧班學生對於繪本的閱讀興趣,其中尤以第四、六、八、九和第十題的促進效果較顯著。從學生對於繪本教學實施中、後期的「繪本教學回饋單」,獲悉學生在繪本教學實施後喜歡閱讀繪本和主動搜尋繪本相關資訊的人次比率有明顯的提升。
    四、歷經本行動研究的歷程,研究者反思繪本教學的實施對課後照顧班學生的實質意義,以及對其閱讀理解能力與興趣的影響,促動了研究者實施此繪本教學的行動熱忱,認為:即使困難重重仍要給學生一個可以提升能力的契機。歷經四個階段的繪本教學之調整及修正,研究者愈來愈懂得如何視環境、情境條件及教學對象的不同,彈性調整繪本教學及補充繪本教材,精進了自身的教學設計能力,也漸能靈活應用一些有利於繪本教學的創新教學資源與技術。
    最後,根據研究結果與結論對繪本教學及未來進一步的研究,提出:「鼓勵課後照顧班的教師運用繪本教學」、「擴大研究對象和時間範圍」、「深入探討閱讀興趣的影響因素」、「開發更適合課後照顧班學生的繪本教學方案」四項建議。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velop and implement a "picture book teaching program" suitable for elementary school lower-grade "students in after-school care", and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is teaching program in enhancing literacy, vocabulary recognition, sentence understanding, and passage comprehension abilities, as well as reading interest. Furthermore, the study aimed to analyze the researcher’s reflections and professional growth throughout the research process.
      This study adopts an action research method, targeting 25 second-grade students from an after-school care class at Anhe Elementary School (a pseudonym) in Taoyuan City during the second semester of the 111th academic year. The picture book teaching program, implemented over fourteen weeks with two 40-minute session per week, uses six selected picture books and electronic picture books from the Ministry of Culture’s "Reading Garden" platform. The content covers four core themes: "Love and Car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Life Education," and "Reading Enjoyment." To meet students’ learning needs and interests,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focus on story prediction based on cover illustrations, predicting story content from illustrations, and discussing and sharing the content, integrat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strategies such as prediction, questioning, inference, discussion, and sharing to guide students in identifying key information in the picture books.
      In the action research process, the researcher collected qualitative data including teacher observation logs, reflections on picture book teaching, feedback forms, and school library borrowing records. These were organized, categorized, and coded, followed by transcribing student interview recordings into verbatim transcripts for analysis, extraction, and citation. For quantitative data analysis, the results of the "Chinese Reading Comprehension Test" at four measurement stages were analyzed using repeated measures ANOVA; significant results were further analyzed with post-hoc comparisons and trend analysis. The results of the "Picture Book Reading Interest Scale" pre- and post-tests were analyzed using chi-square tests for percentage differences, while the "Picture Book Teaching Feedback Forms" were compared using percentages before and after testing.
      The findings of the study are as follows:
    1. This picture book teaching program has gone through four stages of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abilities, interests and needs of students, as well as the diversity and richness of learning, the teaching materials are selected to be close to the students' life experience, and six picture books with different themes and types are chosen, with paperback reading as the main focus and e-picture books as the supplement, and e-picture books from the Ministry of Culture's “Reading Garden” platform are used as supplementary teaching materials, so as to increase the amount of reading of the students, and also promote students' interest in picture book reading and their willingness to actively search for information about picture books. This has increased students' reading volume and promoted their interest in picture book reading and their willingness to actively search for information about picture books. In the four stages of the picture book teaching process, different core themes,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activities and strategies were set in order, and the feasibility of the picture book teaching program was enhanced through continuous reflection, adjustment and revision of the teaching time and the teaching implementation method.
    2. The picture book teaching program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students' literacy, vocabulary recognition, sentence understanding, and passage comprehension abilities. Notable improvements were observed with increasing frequency of intervention, with significant gains in literacy from measurement stages one to two, followed by a gradual effect from stages two to three and significant gains again from stages three to four. Vocabulary recognition showed slight improvement from stages one to two, the most significant gain from stages two to three, and stabilization from stages three to four. Sentence understanding showed a slight decline from stages one to two,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from stages two to three, and a gradual effect from stages three to four. Passage comprehension had no significant gain from stages one to two,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from stages two to three, and a gradual effect from stages three to four.
    3. The picture book teaching program increased students' interest in reading picture books, with significant effects noted in questions four, six, eight, nine, and ten. Feedback forms revealed a marked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students who enjoyed reading picture books and actively sought related information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eaching program.
    4. Throughout the action research process, the researcher reflected on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picture book teaching for after-school care students and its impact on their reading comprehension and interest. This reflection fostered a commitment to providing opportunities for student improvement despite challenges. The adjustments and modifications made through the four stages of teaching increased the researcher’s understanding of how to flexibly adjust the program and supplementary materials based on varying environments and teaching contexts, enhancing teaching design skills and the ability to apply innovative teaching resources and techniques.
      Finally,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and conclusions, four suggestions for picture book teaching and future research are proposed: "expand the scope and duration of research," "explore factors influencing reading interest," "develop more suitable picture book teaching programs for after-school care students," and "explore diverse picture book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promot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after-school care teachers."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國民小學課後照顧 11 第二節 閱讀的學習與識字發展 15 第三節 繪本在閱讀教學的運用 17 第四節 繪本在閱讀教學有關的研究 29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39 第一節 採用行動研究的理由 39 第二節 研究場域及參與研究者 42 第三節 研究實施流程 47 第四節 繪本教學方案的規劃 50 第五節 研究工具 56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61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3 第一節 繪本教學應用在課後照顧班的發展與實施歷程 63 第二節 繪本教學對提升閱讀理解能力與興趣的成效 87 第三節 學生對繪本教學的回饋 103 第四節 研究者在繪本教學歷程中的教學省思與專業成長 106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1 第一節 結論 111 第二節 建議 115 參考文獻 117 中文部分 117 外文部分 124 附錄一 給家長的一封信暨家長同意書 125 附錄二 繪本教學活動規劃 126 附錄三 繪本閱讀興趣量表 129 附錄四 中文閱讀理解測驗試題—M1前測題本 130 附錄五 中文閱讀理解測驗試題—M2期中測驗題本 133 附錄六 中文閱讀理解測驗試題—M3期中測驗題本 136 附錄七 中文閱讀理解測驗試題—M4後測題本 139 附錄八 繪本教學活動設計 142 附錄九 閱讀分享樂活動單 186 附錄十 以《放羊的小孩》為主題設計八個語文發展活動的流程與策略 187 附錄十一 教師觀察日誌 189 附錄十二 學生訪談大綱 190 附錄十三 繪本教學回饋單 191 附錄十四 繪本教學省思札記 192 附表目次 表2-4-1 實施繪本教學提升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 31 表2-4-2 透過繪本教學增進閱讀興趣之研究 34 表3-2-1 研究參與者的家庭背景及閱讀概況一覽表 44 表3-4-1 繪本教學活動期程與活動大綱 54 表3-6-1質性資料編碼、類別與說明 62 表4-1-1學生在期中、期末及全學期的圖書借閱統計一覽表 63 表4-2-1 學生在各測量階段之識字量的平均數、標準差 87 表4-2-2 學生在各測量階段之識字量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87 表4-2-3 學生在各測量階段之識字量的趨向分析表 88 表4-2-4 學生在各測量階段之識字量的事後比較表 90 表4-2-5 學生在各測量階段之詞彙認知的平均數、標準差 90 表4-2-6 學生在各測量階段之詞彙認知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0 表4-2-7 學生在各測量階段之詞彙認知的趨向分析表 91 表4-2-8 學生在各測量階段之詞彙認知的事後比較表 92 表4-2-9 學生在各測量階段之文句理解的平均數、標準差 93 表4-2-10 學生在各測量階段之文句理解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3 表4-2-11 學生在各測量階段之文句理解的趨向分析表 93 表4-2-12 學生在各測量階段之文句理解的事後比較表 95 表4-2-13 學生在各測量階段之篇章理解的平均數、標準差 96 表4-2-14 學生在各測量階段之篇章理解的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96 表4-2-15 學生在各測量階段之篇章理解的趨向分析表 96 表4-2-16 學生在各測量階段之篇章理解的事後比較表 98 表4-2-17 學生在繪本閱讀興趣前、後測之比較 99 表4-3-1學生在繪本教學中、後期的「繪本教學回饋單」之比較分析 103 附圖目次 圖3-3-1 繪本教學之行動研究循環歷程 48 圖3-5-1本研究資料來源的三角檢定圖 60 圖4-2-1 學生在各測量階段之識字量的趨向圖 89 圖4-2-2 學生在各測量階段之詞彙認知的趨向圖 92 圖4-2-3 學生在各測量階段之文意理解的趨向圖 94 圖4-2-4 學生在各測量階段之閱讀理解的趨向圖 98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內政部兒童局(2005)。94年臺閩地區兒童及少年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分析(兒童報
    告書摘要版)。取自http://www.cbi.gov.tw/welcorne.jsp
    王文科(1995)。教育研究法。臺北市:五南圖書。
    王瓊珠、洪儷瑜、陳長益(2005)。突破學習困難:評量與因應之探討。臺北市:
    心理出版。
    王瓊珠、洪儷瑜、陳秀芬(2007)。低識字能力學生識字量發展之研究-馬太效應之
    可能表現。特殊教育研究學刊,32(3),1-16。
    王文玲(2006)。利用繪本實施性別平等教育課程之研究-以臺北市某國小一年級學
    童為例。國立臺北市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班,未出版,臺北市。
    王可馨(2019)。繪本教學對國小低年級學生寫作能力與閱讀動機之研究。銘傳大
    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方素珍譯(1998)。花婆婆(原作者:Barbara Cooney)。臺北市:三之三文化。(原
    著出版:1982)。
    方淑貞(2010)。FUN 的教學:圖畫書與語文教學。臺北市:心理出版。
    方金雅(1996)。國小學生一般字彙知識、認字能力與國語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高雄市。
    文化部兒童文化館閱讀花園網站 :( https://children.moc.gov.tw/index)。
    李連珠(1991)。將圖畫書帶進教室-課室內的圖書書。國教之友期刊,43,29-36。
    李瑞英(2013)。~放學花路米~一位國民小學二年級校內課後照顧服務班教師方案
    設計之行動研究。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
    臺北市。
    李新民(2001)。課後托育理論與實務。高雄市:麗文文化。
    吳清山(2004)。品格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64,149-150。
    吳清山、林天祐(2002)。校長評鑑。教育資料與研究,44,130-131。
    吳佩旻 (2019)。家長放心學校課後照顧班激增。聯合報。
    https://blog.udn.com/471027/124524474
    何三本(2003)。幼兒文學。臺北市:五南圖書。
    呂婉瑜(2019)。運用繪本教學提升國小低年級學童閱讀動機與閱讀態度之行動研
    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市。
    宋慧慈(2000)。用心,與孩子對話。臺北市:遠流出版。
    汪詩鈺(2020)。國小課後照顧班教師班級經營策略之個案研究 以詩詩國小為例。
    國立臺北市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兒童課後照顧服務班與中心設立及管理辦法(2019)。全國法規資料庫。民國108
    年12 月05日,取自(https://law.moj.gov.tw/)
    林素秋(2017)。閱讀理解策略教學成效之行動研究:以國小中年級弱勢低閱讀能力學童為對象。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10(2),29-58。
    林敏宜(2000)。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臺北市:心理出版。
    林梅蓉(2005)。 國小單親家庭學童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
    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林 良(1996)。讓兒童欣賞好畫。臺北市:天衛文化。
    林旻柔(2007)。閱讀的新革命-談電子書時代的興起,世新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
    網路社會學通訊,67。取自(https://www.nhu.edu.tw/~society/e-j/67/67-05.htm)
    林真美(1999)。在閱讀花園裡-和孩子共享繪本的樂趣。臺北市:遠流。
    林雅惠(2014)。運用繪本改善國小低年級學童語文能力之行動研究。國立屏東教
    育大學社會發展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邱珍琬(2002)。國小教師人際依附風格、人際溝通能力與人際溝通滿意度之關係
    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邱淑雅(1996)。幼兒圖畫書的欣賞與應用。蒙特梭利雙月刊,7,29-31。兒童深
    耕閱讀教育網 :(https://reading.tp.edu.tw/)。
    松居直(1995)。幸福的種子-親子共讀圖畫書。臺北市:臺灣英文雜誌。
    洪儷瑜(2005)。閱讀困難學生的特質。載於王瓊珠、陳叔麗(主編),突破閱讀
    困難—理念與實務(頁3-25)。臺北市:心理出版。
    洪儷瑜(1996)。學習障礙者教學。臺北市:心理出版。
    洪文瓊(1998)。電子童書對傳統童書的挑戰及其教育價值。出版界,56,頁42-48。
    洪美珍(2000)。電子童書閱聽型態及其對兒童閱讀影響之研究。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柯華葳(1999)。閱讀理解困難篩選測驗。臺北市:教育部。
    段承汧(2018)。電子繪本教學對幼兒專注力及閱讀興趣影響之行動研究。國立臺
    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姜文如(2002)。兒童圖畫書融入國小低年級「生活」課程之延伸教學研究以桃園
    縣新屋鄉永安國小一年級學生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美勞教育研究所,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新竹市。
    徐素霞(2002)。臺灣兒童圖畫書導賞。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徐宗林(2011)。現付教育思潮。臺北市:五南圖書。
    徐秀芬(2014)。一位國小課後照顧班主任領導與服務團隊專業成長之反思與學習。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教育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桃園市閱讀計畫網站 :(http://read.tyc.edu.tw/)。
    格林繪本網 :(https://www.grimmpress.com.tw/)。
    郝廣才(1998)。油炸冰淇淋─繪本在臺灣的觀察。視覺藝術領域美育月刊,91,
    11-18。
    郝廣才(2007)。好繪本如何好。臺北市:格林文化。
    夏林清等譯(1997)。Herbert, A et al.原著(1993)行動研究方法導論。臺北市:
    遠流。
    紐文英(2014)。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
    高安邦(2018)。桃園市107學年度國小教師補救教學增能研習。研習手冊,頁3。
    崔雅娟(2023)。運用繪本教學提升國小二年級學生識字量及閱讀興趣之行動研究。
    臺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陳品蓁(2014)。高雄市國小普通班教師對特殊教育新課綱認知與需求之調查研究。
    國立臺東大學進修部暑期學校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陳玉金(2014)。臺灣兒童圖畫書發展史論(1945~2013)(博士論文)。取自
    http://paperupload.nttu.edu.tw/paper-3280.html
    陳景堯(2000)。電子書—給閱讀一個新定義。天下雜誌, 224期,32。
    陳慧卿(2003)。國小二年級學童對電子童書與紙本童書之閱讀能力研究。朝陽科
    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陳惠邦(1999)。教育情境中的行動研究。高雄:麗文。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師大書苑。
    陳伯璋(1998)。行動研究法: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臺北市:南宏。
    陳欣奕(2017)。繪本教學提升幼兒閱讀理解之行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幼兒教育
    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陳家瑩(2013)。繪本教學在國小一年級學童團體生活技能改善之探究。國立臺南
    大學教育學系教育經營與管理碩士班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陳梅瑛(2014)。繪本教學提升幼兒閱讀能力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市教育大學教
    育學院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陶韻竹(2011)。國小單親學童家長對其子女課後托育需求與安置之個案研究。國
    立臺北市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郭靜晃(2004)。托育服務工作專業及專業理論。社區發展,86,143-148。
    郭珮文(2011)。教師繪本朗讀對國小一年級學童閱讀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新竹
    教育大學人資處課程與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張春興(1989)。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新仁(2001)。實施補救教學之課程與教學設計。教育學刊,17,85-106。
    張淑瓊(2011)。閱讀圖畫書是用來感受快樂的。親子天下,28。取自
    https://www.parenting.com.tw/article/5027501
    張燕文(2007)。繪本應用於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
    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張茜宜(2011)。繪本教學策略影響新移民子女閱讀理解能力之研究-以雲林縣育
    英國小一年級新生為例。康寧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秋雄(2000)。孩子樂讀書。臺北市:日之昇。
    張德銳(2013)。教學行動研究:實務手冊與理論介紹。臺北市:高等教育。
    張明輝(2000)。美國中小學課後輔導計畫及其啟示。學校行政雙月刊學校行政雙
    月刊,5,123-134。
    莊蒔芳(1999)。設計和製作一個視覺化語言來支援電子書的劇情描述。交大資訊
    工程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莊夏萍(2005)。網路電子童書融入語文領域教學提升學童閱讀與寫作能力之行動
    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課程與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莊雅清(2015)。透過繪本教學改善國小二年級學童閱讀理解能力之行動研究。國
    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連舜華(2018)。實施閱讀理解策略進行繪本教學以提升國小低年級學生閱讀理解
    能力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
    臺南市。
    許晴珮(2005)。QAR「問題答案關係」閱讀理解策略教學對國小四年級學童閱讀理
    解成效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系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臺中市。
    許春暉(2016)。繪本教學對國小一年級學生閱讀興趣培養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南
    大學教育學系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許芝綺(2018)。繪本教學融入音樂戲劇對國小學童閱讀興趣培養之行動研究。國
    立清華大學音樂學系音樂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曹俊彥(2006)。欣賞圖畫書裡的繪畫藝術。書香遠傳。43,14-17。
    彭郁茹(2015)。繪本故事教學對增進國小資源班學生詞彙理解成效之研究。國立
    臺東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黃政傑(1999)。課程改革。臺北市:漢文。
    黃怡瑾(2000)。臺南市國小學齡兒童課後托育服務情形之初探。臺南師院學報,
    33,233-262。
    黃光雄、蔡清田 (2009)。課程發展與設計。臺北市:五南圖書。
    黃薈樺(2004)。國小學童與家長對後托育服務之看法。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
    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黃鳳珠(2008)。學校本位課後照顧方案之評鑑研究。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所)
    學校行政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黃迺毓(1994)。童書非童書:給希望孩子看書的父母。臺北市:宇宙光傳播中心。
    黃寶心(2001)。「挑戰閱讀史—電子書破繭而出」。網際先鋒,83期,82。
    黃惠卿(2018)。探討繪本閱讀教學對提升閱讀興趣之成效---以國小一年級學童為
    例。亞洲大學經營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鈕文英(2013)。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臺北市:雙葉書廊。
    萬瓊月(2002)。國小學生兒童讀物之閱讀興趣、 閱讀態度及閱讀推動方案之研究
    —以龍峰國小為例。臺東師範學院兒童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楊坤堂(2006)。國小二年級學習障礙兒童與一般兒童口語語法能力之研究。臺北
    市立教育大學身心障礙教育研究所,未出版,臺北市。
    鄭瑞菁(1999)。幼兒文學。臺北市:心理出版。
    鄭明進(1996)。談圖畫書的教育價值。載於林文寶主編,兒童文學論述選集。臺
    北市:幼獅文化。
    歐用生(2004)。提升教師行動研究的能力。臺北市:高等教育。
    蔡榮貴、黃月純(2004)。臺灣外籍配偶子女教育問題與因應策略。臺灣教育,626,
    32-37。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圖書。
    蔡清田(2004)。課程發展行動研究。臺北市:五南圖書。
    蔡清田(2013)。《教育行動研究新論》。臺北市:五南圖書。
    蔡佩紋(2021)。運用繪本教學提升國小二年級學童識字能力與閱讀興趣之行動研
    究。國立中正大學教學專業發展數位學習碩士在職專班,未出版,嘉義縣。
    賴蕙瑩(2015)。繪本教學對國小二年級學童造句表現之影響。臺北市立大學學習
    與媒材設計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學位在職專班,未出版,臺中。
    羅苡芳(2013)。國小一年級學童閱讀興趣培養之研究-以繪本教學為例。國立屏
    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蘇振明(2002)。臺灣兒童圖畫書導賞。臺北市: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
    外文部分
    Beaty, J.J.(1994). Picture book storytelling: Literature for young
    children. Fort Worth, Harcourt Brace College Publishers.
    Chall, J.S.(1996). Stages of reading development. New York: McGraw Hill.
    pp.10-24.
    Higgins, N. C., & Cocks, P.(1999). The effects of animation cues on vocabulary development. Journal of Reading Psychology, 20(1),1-10.
    Hashemifardnia, A., Namaziandost, E., & Rahimi Esfahani, F. (2018). The effect of teaching picture-books on elementary EFL Learners’Vocabulary Learning. Journal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and Linguistics, 3(3), 247-258.
    Kamhi, A. G., & Catts, H. W.(1989). Language and reading:Convergences, divergences, and development. In A. G. Kamhi & H. W. Catts (Eds.), Reading disabilities: A developmental language perspective (pp. 1-34). Newton, MA: Allyn & Bacon.
    Lerner, J. W.(2003) Children Whit Learning Disabilities: Theories, Diagnosis and Teaching Strategies. Hoghton Millfflin, Allyn and Bacon, Boston.
    Oktarina, P. S., Hari, N. P. L. S., & Ambarwati, N. M. W.(2020). The Effectiveness of Using Picture Book to Motivate Students Especially Young Learners in Reading. Yavana Bhasha: Journal of English Language Education,1(1),72-79.
    Pearson, P. D.(2009). The roots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instruction. In S. Israel & G. Duffy (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pp. 3-31). New York, NY: Routledge
    Pearman, C. J., & Chang, C. W.(2010). Scaffolding or distracting:CD-ROM storybooks and young readers. Tech Trend:Linking Research & Practice to Improve Learnings,54(4), 52-57.doi:10.1007/s11528-010-0420-5
    Schon, D.(1983). 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 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 New York: Basic Books.
    Stanovich, K. E.(1986). Matthew Effects in Reading:Some Consequences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Acquisition of Literacy. Reading Research Quarterly, 21(4),360–407. http://www.jstor.org/stable/747612.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