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蕭弘偉
Hsiao Hung Wei
論文名稱: 道德標準的普遍性與權變及其在道德教育上的涵義
Universality and contingency in moral standards and moral education
指導教授: 蘇永明
Yung-ming Shu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國民教育研究所
國民教育研究所(eng)
論文出版年: 2006
畢業學年度: 9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59
中文關鍵詞: 康德亞里斯多德效益論道德原則普遍性權變
外文關鍵詞: Kant, Aristotle, utilitarianism, moral standard, universality, contingency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在多元價值並存的後現代,以往崇高道德標準似乎日漸式微與被解構。但是在校園裡,仍不時可以見到,師長們依然要求學生要恪遵道德規範,還是堅持著統一的道德標準來解決道德問題。然而近年來,隨著治安日益惡化、網際網路與媒體的發達,衝擊了我們的社會生活基礎、交往和活動方式。如果我們還是一味地固守教條,可能淪為削足適履的僵化作為,很難適應靈活多樣、瞬息萬變的現實需要,甚至可能陷入險境。所以,本論文試圖透過探討主要倫理學說-康德、亞里斯多德以及邊沁、彌爾的效益論倫理學說對於道德原則權變的定位。進一步地,則是探討在當前多元思想與世界觀併立下,權變的道德原則之正當性與可能性。最後,將討論探討權變的道德原則在道德教育中所能扮演的角色。


    The values of moral standards traditionally highly hold seem to decline and be destructed during the postmodern age rife with multiple values. But at school, teachers sometimes still asked students have to obey moral standards and solved moral problems by the same standards. However, our society have been affected and changed significantly in recent years because public order which has deteriorated sharply,prospering mass media and thickly use of internet. It will be dangerous or hard to adapt to the changeable conditions if we inflexibly stick to the universality of rules. Therefore, the thesis intend to discuss positions of moral standards of Kant, Aristotle, and utilitarianism which Bentham and Mill talked about. Next, the author will argue justifiability and possibility of the contingency of moral standards in the plural world. Finally, the researcher will analyze the universality and contingency in moral standards and moral education.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步驟與名詞釋義 15 第三節 主要閱讀文獻 18 第二章 道德標準的爭議 19 第一節 人性的變與不變 20 第二節 道德標準的普遍形式-康德的倫理學 24 第三節 亞里斯多德的實踐智慧 28 第四節 道德行為效益的計算-效益論的爭論 31 第五節 允許例外的權變道德標準 34 第三章 康德的普遍性道德原則 38 第一節 康德眼裡的幸福-經驗性的偶遇 38 第二節 形而上的意志 42 第三節 理所當為的義務 45 第四節 普遍性的道德法則-定言令式 49 第五節 自律的目的王國 55 第六節 康德絕對道德原則的困境 58 第四章 亞里斯多德的實踐智慧-中庸之道 70 第一節 亞里斯多德的德行倫理學 70 第二節 亞里斯多德的中庸之道 75 第三節 亞里斯多德中庸之道的權變觀點 78 第五章 效益論的道德判斷 90 第一節 邊沁的效益論主張 90 第二節 彌爾的效益論主張 95 第三節 行為效益論和規則效益論 102 第三節 效益論在道德原則上的權宜變通 104 第六章 通權達變的道德教育 111 第一節 當前社會權變的道德原則之必要性 111 第二節 道德原則權變的正當性 119 第三節 權變的道德教育之實施 122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133 第一節 結論 133 第二節 建議 137 參考文獻 142 附錄 154 表次 表4-1 亞里斯多德道德品格類型表 74 表4-2 與中庸相關之各種美德與惡行圖表 79 表7-1 台灣地區10年來詐欺案件發生數及百分比 113 圖次 圖4-1 「中庸」的存有學及價值學向度 76 本研究中相關英文文獻之縮寫 一、亞里斯多德作品 NE 尼各馬科倫理學Nicomachean Ethics MM 大倫理學Magna Moralia EE 優臺謨倫理學Eudemian Ethics 二、康德作品 A/B 純粹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ure Reason)第一版(1781)╱第二版(1787) G 道德形上學之基礎(Groundwork of Metaphysics of Morals) M 道德之形上學(Metaphysics of Morals) CPR 實踐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 PP 論永久和平(Toward perpetual peace) 三、邊沁作品 M&L 道德和立法原則導論(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inciples of Morals and Legislation) 四、彌爾作品 UT 效益主義(Utilitarianism)

    一、 中文部分
    大紀元(2005)。文學世界。www.dajiyuan.com。
    中時電子報(2005)。超值新聞庫。www.chinatimes.com。
    中央日報(2005)。歷史資料區。http://www.cdn.com.tw/welcome.htm。
    方永泉(2002a)。機械複製與數位複製-從班雅明的(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品)看資訊媒體時代的教育。載於蘇永明(主編),科技對教育之衝擊。(頁39-99)。臺北市:五南。
    方永泉(2002b)。教師修養與教師專業倫理-德行倫理學觀點的分析。載於黃藿(主編),教育專業倫理(1)(頁135-183)。臺北市:五南。
    王肅(注)(出版年不詳)。孔子家語。上海:商務。
    王如哲(1996)。教育的功能。載於黃光雄(主編),教育導論(頁39-66)。臺北市:師大書苑。
    王錦雀(譯),林建福(校訂)(2001)。Robert Paul Wolff著。倫理學。載於黃藿(總校閱),哲學概論(頁199-275)。臺北市:學富文化。
    王乾任(譯)(2002)。Zygmunt Bauman著。立法者與詮釋者。臺北市:弘智。
    王俊斌、馮朝霖(2003)。詮釋學的發展與教育哲學。載於邱兆偉(主編),當代教育哲學(頁81-128)。臺北市:師大書苑。
    牛京輝(2002)。英國功用主義倫理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白雲霞(2003)。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理論、模式。臺北市:高等教育。
    江金太(1981)。歷史與政治。臺北市:桂冠。
    自立法師(1990)。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2005年6月20日,取自http://buddhist.huhai.net/sutra/books/0964.htm
    朱建民等(譯)(1993)。Frederick Copleston著。西洋哲學史-第五卷:近代哲學。臺北市:黎明。
    伍振鷟(1999)。人性問題與教育。載於伍振鷟等(合著),教育哲學(頁75-91)。臺北市:五南。
    牟宗三譯注(2000)。康德的道德哲學。臺北市:臺灣學生。
    自由新聞網(2005)。新聞查詢。http://udn.com/NEWS/main.html。
    刑事警察局(2005)。詐欺犯罪預防。2005年6月27日,取自http://www.cib.gov.tw/crime/Crime_Book_Content.aspx?chapter_id=0000006&rule_id=0000002
    何懷宏(2002)。倫理學是什麼。北京:北京大學。
    吳美瑤(譯),黃藿(校訂)(2001)。Robert Paul Wolff著。社會與政治哲學。哲學概論(頁319-369)。臺北市:學富文化。
    李秋零(譯)(1997)。Immanuel Kant著。單純理性範圍限度內的宗教。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
    李奉儒(1996)。後現代主義、多元主義與德育研究。教育研究雙月刊,50。頁30-41。
    李奉儒(譯)(1994)。Roger Straughan著。兒童道德教育:我們可以教導兒童成為好孩子嗎?臺北市:聯經。
    李明輝(1997)。儒家與康德。臺北市:聯經。
    李明輝(譯)(2003a)。Immanuel Kant 著。道德底形上學之基礎。臺北市:聯經。
    李明輝(譯)(2003b)。Günther Patzig 著。當前倫理學討論中的定言令式。載於李明輝(譯),Immanuel Kant 著,道德底形上學之基礎 (頁97-117)。臺北市:聯經。
    李明輝(譯)(2003c)。Hans Michael Baumgartner著。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導讀。臺北市:聯經。
    李布(譯)(2002)。Richard T. De George著。經濟倫理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李蜀人(2003)。論康德道德的形而上學的建立。2002年12月12日,取自http://www.siwen.org/zhexueshi/jinian%20kangde%20zhuanji/li%20shuren.htm
    李澤厚(2003)。批判哲學的批判:康德述坪。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
    但昭偉(1997)。日常生活道德觀與身教。載於郭實渝(主編),當代教育哲學論文集Ⅱ(頁167-188)。。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
    但昭偉(譯述)(2002a)。重讀彌爾的效益論。臺北市:學富。
    但昭偉(2002b)。道德教育:理論、實踐與限制。臺北市:五南。
    何光滬譯,孔漢思、庫舍爾(編)(1997)。全球倫理-世界宗教議會宣言。四川人民出版社。
    東森新聞報(2005)。新聞檢索。www.ettoday.com。
    金生鋐(2003)。德性與教化。長沙:湖南大學。
    林玉體(1997)。西洋教育史。臺北市:文景。
    林清江(1998)。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規劃專案報告。立法院教育委員會第三屆第六會期。臺北市:教育部。
    林正弘等審定(2002)。Robert Audi英文主編。劍橋哲學辭典。臺北市:貓頭鷹。
    林其泉(2003)。騙文化。臺北市:臺灣商務。
    林火旺(2004)。倫理學。臺北市:五南。
    邱兆偉(2000)。存在主義的教育哲學。載於邱兆偉(主編),教育哲學(頁121-168)。臺北市:師大書苑。
    苗力田(譯)(2001)。Aristotle著。倫理學。臺北縣:知書房。
    洪仁進(述評)(2003)。何謂教育實踐?。載於林逢祺、洪仁進(主編),教育哲學述評(頁183-208)。臺北市:師大書苑。
    段德智等(譯)(1999)。Peter A. Angeles著。哲學辭典。臺北市:貓頭鷹。
    耿濟之(譯)(1992)。Fyodor Mikhailovich Dostoevsky著。卡拉馬助夫兄弟們。臺北市:新潮文庫。
    莊雅棠等(譯)(1993)。Frederick Copleston著。西洋哲學史-第二卷:中世紀哲學 (二版)。臺北市:黎明。
    高銛等(譯)(1995)。Daniel Bell著。後工業社會的來臨。臺北市:桂冠。
    孫振青(1984)。康德的批判哲學(初版)。臺北市:黎明。
    孫效智(1995)。道德論證問題在基本倫理學上的發展-目的論與義務論之爭。哲學與文化,251。頁317-331。
    孫效智(2002)。與他者的關係-倫理學。載於沈清松(主編),哲學概論(頁23-66)。臺北市:五南。
    秦夢群(2000)。教育行政-理論部分。臺北市:五南。
    徐學庸(審定)(2002a)。Hans Sluga撰。路徳威格•維根斯坦(Wittgenstein Ludwig)。載於林正弘等審定,劍橋哲學辭典(頁1307-1311)。臺北市:貓頭鷹。
    徐學庸(審定)(2002b)。Michael V. Wedin撰。亞里斯多德(Aristotle)。載於林正弘等審定,劍橋哲學辭典(頁63-71)。臺北市:貓頭鷹。
    倪梁康(譯)(2004)。Max Scheler著。倫理學中的形式主義與質料的價值論倫理學(上冊)。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郭生玉(1998)。心理與教育研究法。臺北市:精華。
    郭實渝(2000)。後現代主義的教育哲學。載於邱兆偉(主編),教育哲學(頁237-276)。臺北市:師大書苑。
    立法院(2003)。國民教育法。2005年7月20日,取自http://www.ly.gov.tw/ly/02_information/0204_law/0204_law.jsp?ItemNO=02040100
    教育部(2001)。教學創新九年一貫課程問題與解答。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3)。九年一貫課程。2005年7月20日,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brief/brief7.php
    曹衞東(譯)(2002)。Jürgen Habermas著。包容他者。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陳幼慧著(2002),現代與後現代之爭,載於蘇永明(主編),科技對教育之衝擊。臺北市:五南。
    陳瑤華(2002)。為甚麼我應該合乎道德?-康德的定言令式之意義。歐美研究,32(1)。頁155-186。
    陳美如(2003)。多元文化社會如何可能?-多元文化課程在課程改革之後的省思與作為,載於莊明貞(主編),課程改革:反省與前瞻(頁143-174)。臺北市:高等教育。
    黃藿(1996)。理性、德行與幸福:亞里斯多德倫理學研究。台北市:台灣學生。
    黃藿等譯與校閱(2001)。Robert Paul Wolff著。哲學概論。臺北市:學富文化。
    黃藿、但昭偉編著(2002)。教育哲學。臺北縣:空大。
    黃藿(2003)。從德行倫理學看道德動機。哲學與文化,351。頁5-20。
    黃宗慧(譯)(1997)。Jean-François Lyotard著。後現代狀況。載於吳潛誠(編校),文化與社會(頁398-415)。臺北市:立緒。
    張明貴(1986)。約翰彌爾。臺北市:東大。
    張淑懿(譯)(1988年)。Anna Frank著。安妮的日記。臺北市:志文。
    張旭東(譯)(1998年)。Walter Benjamin著。啟迪。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張春興(2001)。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東華。
    張勻翔(2003)。論《尼各馬科倫理學》幸福與德行的關係。哲學與文化,351,頁39-58。
    張成崗(譯)(2003)。Zygmunt Bauman著。後現代倫理學。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游家政(1993)。詮釋學與教育研究。載於賈馥茗、楊深坑(主編),教育學方法論(頁65-82)。臺北市:五南。
    馮朝霖(2000)。教育哲學專論:主體、情性與創化。臺北市:元照。
    曾仰如(2001)。亞里斯多德。臺北市:東大。
    單文經(2002)。道德討論教學法。載於黃光雄(主編),教學原理(頁183-199)。。臺北市:師大書苑。
    許全義、傅大為(審定)(2002)。Robert E.Butts撰。不可共量性(incommensurability)。載於林正弘等審定,劍橋哲學辭典(頁573)。臺北市:貓頭鷹。
    賈馥茗等(譯)(2002)。Immanuel Kant著。論教育。臺北市:五南。
    萬俊人著(1997)。現代西方倫理學史(下卷)。北京:北京大學。
    葉學志著(2004)。教育哲學。臺北市:三民。
    楊洲松(2004)。當代文化與教育:文化研究學派與批判教學論。臺北市:洪葉文化。
    楊國榮(2002)。倫理與存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賀瑞麟(譯)(1999)。Ralph Walker著。康德。臺北市:麥田。
    傅佩榮等(譯)(1997),Frederick Copleston著。西洋哲學史-第一卷:希臘與羅馬。臺北市:黎明。
    劉桂標(2000),儒家倫理學及其現代意義。2004年3月13日,取自於http://www.arts.cuhk.edu.hk/~hkshp
    劉餘莉(譯)(2002)。Brenda Almond著。探索倫理學:通向善惡王國的旅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鄧曉芒(譯)(2004a)。Immanuel Kant 著。純粹理性批判。臺北市:聯經。
    鄧曉芒(譯)(2004b)。Immanuel Kant 著。實踐理性批判。臺北市:聯經。
    潘小慧(2003)。導言:德行倫理學專題。哲學與文化,351,頁1-4。
    鄭清榮(譯)(2002)。Edward O. Wilson著。論人性。臺北市:時報。
    歐陽教(1964)。康德的哲學與教育思想。教育研究所集刊,7。頁163-274。
    歐陽教(1998)。德育原理。臺北市:文景。
    韓景春(2000)。實用主義的教育哲學。載於邱兆偉(主編),教育哲學(頁81-120)。臺北市:師大書苑。。
    戴華(2001)。姬莉根的關懷倫理與康德的道德觀點。論文發表於「台灣哲學會2001年學術研討會」。
    聯合新聞報(2005)。新聞查詢。http://udn.com/NEWS/main.html。
    謝冰瑩(編譯)(1970)。新譯四書讀本。臺北市:三民。
    謝地坤等(譯)(2000)。Nietzsche著。論道德的譜系•善惡的彼岸。桂林:灕江。
    鄺錦惀(譯)(1993)。Frederick Copleston著。西洋哲學史-第四卷:笛卡兒到萊布尼茲。臺北市:黎明。
    蘇永明(1997)。郭耳堡的認知發展論評析。載於簡成熙(主編),哲學與教育:二十世紀末的教育哲學(頁175-196)。高雄市:復文。
    蘇永明(1998)。「常規道德」與「非常道德」的教學。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報,6,頁173-188。
    蘇永明(2004)。後現代主要觀點。載於蘇永明(主編),後現代與教育(頁1-28)。臺北市:師大書苑。
    羅虞村(1999)。領導理論研究。臺北市:文景。
    嚴群(2003)。亞里士多德之倫理思想。北京:商務印書館。
    關文遠(譯)(2002)。David Hume 著。人性論(精選本)。香港:商務印書館。
    龔群等(譯)(1984)。A. MacIntyre 著。德性之后。北京:中國社會科學。
    龔群(譯)(2003)。A. MacIntyre 著。倫理學簡史。北京:商務。

    二、英文部分
    Barker, C.(2000).Cultural studies 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Sage.
    Barnes, Jonathan (eds.) (1984) The complete works of Aristotle:the revised Oxford translation. 2 Vols. 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Bauman, Zygmunt(1987).Legislator and interpreters. Cambridge:Basil Blackwell.
    Bentham, Jeremy (1948) The principles of morals and legislation. Edited by Laurence J. Lafleur. New York:Macmillan.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789)
    Brandt, Richard B.(1959).Ethical theory: The problems of normative and critical ethics. New Jersey:Prentice-Hall.
    Carr, Wilfred.(1998).What is an educational practice?. In P.Hirst and P.White(eds.), Philosophy of education:Major themes in the analytic tradition.pp.167-183.London:Routledge.
    Caygill, Howard (1995) A Kant dictionary. Oxford: Blackwell.
    Edward ,Paul(eds.)(1967). The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New York:Macmillan & The Free Press.
    Guyer,P(eds.) (1992),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Kant.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are, R. M.(1981) Moral thinking : its levels, method, and point. Oxford: Clarendon.
    Hirst, P and White, P(eds.)(1998), Philosophy of education:Major themes in the analytic tradition. London:Routledge.
    Hursthouse, R.(1999). A false doctrine of the mean . In N. Sherman(eds.), Aristotle’s ethics: critical essay.pp105-119. 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
    Kant, I. (1929) Immanuel Kant’s critique of pure reason.. Trans. by Norman Kemp Smith .London:Macmillan.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787)
    Kant, I. (1960)Religion within the limits of reason alone. Trans.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notes by Theodore M. Greene and Hoyt H. Hudson, with a new essay “The ethical significance of Kant’s Religion” by John R. Silber. 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793)
    Kant, I.(1992). Kant on education. Annette Churton(Trans.).England:Thoemmes Press.(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803)
    Kant, I. (1996a).Groundwork of 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 In Mary J. Gregor (Trans.& eds.), Immanuel Kant:Practical philosophy.pp.37-108.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785)
    Kant, I. (1996b). 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 In Mary J. Gregor (Trans.& eds.), Immanuel Kant:Practical philosophy.pp.133-272.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788)
    Kant, I. (1996c).Toward perpetual peace. In Mary J. Gregor (Trans.&eds.) , Immanuel Kant:Practical philosophypp.605-616.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795)
    Kant, I. (1996d)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 In Mary J. Gregor(Trans.& eds.), Immanuel Kant:Practical philosophy.pp.133-272.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797a)
    Kant, I.(1996e). On a supposed right to lie from philanthropy. In Mary J. Gregor (Trans.& eds), Immanuel Kant:Practical philosophy.pp.605-616.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797b)
    Lyotard, J. (1984) The Postmodern condition: A report on Knowledge. Trans. by G. Bennington & B. Massumi, 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79)
    MacIntyre, Alasdair C.(1967).A Short History of Ethics.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MacIntyre, Alasdair C.(1981).After virtue:a study in moral theory. London: Duckworth.
    McNaughton, David A.(1991).Moral vision: an introduction to ethics. Oxford: Blackwell.
    Mill, J. S.(2001).Utilitarianism. Edited by George Sher.Cambridge: Hackett.
    Nielsen, Kai.(1967) Problem of ethics. In Paul Edward ed., The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pp.117-134. New York:Macmillan & The Free Press.
    O’Neill, Onora(1989). Construction of reasons: explorations of Kant’s practical philosophy.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orty, A.(eds). (1980) Essays on Aristotle's ethics.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Sabine & Holland, George.(1973).A history of political theory. Hinsdale, Ill.:Dryden Press
    Schneewind, J. B.(1992). Autonomy, obligation, and virtue:An overview of Kant's moral philosophy. In Paul Guyer (eds.),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Kant.pp. 318-319.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herman, N.(1999).The habituation of character.In N. Sherman(eds)., Aristotle’s ethics: critical essay.pp231-260. 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
    Sherman, N.(1999)(eds.), Aristotle’s ethics: critical essay. Lanham, Md: Rowman & Littlefield.
    Shu, Yung-ming (1995). Reason and emotion in morality and moral education –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aiwan. The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Philosophy unpublished.
    Smart, J.J.C. & Williams, Bernard.(1973).Utilitarianism for and against.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tatman, D.(eds.)(1997).Virtue ethics. Washington, DC: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Urmson, J. O. (1980) Aristotle's doctrine of the mean. In Amelie Rorty ed., Essays on Aristotle's ethics.pp.157-170.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