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邱湘儀 CHIU,HSIANG-YI |
---|---|
論文名稱: |
教學媒體應用在國小奈米科技教學之學生學習表現及教師教學表徵之研究 Student learning performance and teacher teaching representations of instructional media used in the teaching of elementary nanotechnology |
指導教授: | 張美玉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13 |
畢業學年度: | 101 |
語文別: | 中文 |
中文關鍵詞: | 教學媒體 、奈米科技 、教學表徵 |
外文關鍵詞: | instructional media, Nanometer Technology, instructional representations |
相關次數: | 點閱:3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旨在了解應用不同教學媒體形式在國小奈米科技教學探討其對學生學習表現之影響及對教師教學表徵之類型分析。採用準實驗研究法,研究對象為桃園縣、苗栗縣三所國民小學中、高年級12個班級的學生,合計313人。把學生分成接受「動畫影片」、「簡報檔」、「漫畫書」、「教師自選最適媒體」四種不同媒體形式之實驗教學,四組學生在教學前一週施以「奈米科技成就測驗」前測,教學後一週再對受試四組學生進行「奈米科技成就測驗」後測與「奈米科技學習興趣量表測驗」延後測,以瞭解接受四種不同媒體形式之中、高年級學生,其奈米科技概念的學習成效及學習態度之差異情形,並輔以「教師教學表徵檢核表」分析教師教學表徵類型。資料分析以二因子共變數與二因子變異數方法及質性資料轉譯分析。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發現如下:
在奈米科技學習成效方面,四組後測均明顯進步,但「教師自選最適媒體」顯著優於「動畫影片」;「中年級」學童相較於「高年級」學童在接受教學實驗後更能有效提昇在奈米科技概念的學習成效;在媒體與年級交互作用部分,接受「簡報檔」教學之「中年級」學習成效顯著優於「高年級」。在奈米科技學習態度方面,學生在「科學的喜愛」、「科學的自信」、「奈米科技的價值觀」、「奈米科技的自信」興趣分量表有顯著差異;在媒體與年級交互作用部分,中年級學生在「科學的喜愛」、「奈米科技的自信」興趣分量表有顯著差異。在教師教學表徵方面,本研究教師運用不同教學媒體在國小奈米科技教學之教師教學表徵類型共有17種,可見教師在國小奈米科技教學運用各教學媒體之教學表徵具多元性;而本研究以教師為中心的「多媒體應用」表徵、「定義說明」表徵佔佔第一、二高的比例,顯示在在國小奈米科技教學師生參與程度是偏向「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在奈米科技教學中教師仍是主導者。
This paper will report the learning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students and teaching representation analysis of teachers through applying different instructional media to teach nanotechnology program in elementary school. Participants will be middle grade and senior grade students of three elementary schools in Taoyuan county and Miaoli county. Total are 12 classes, 313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Students will be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and applied each group by one of bellowing instructional medias : “Video” “Power Point” “Cartoon” “Optimized media by teacher”. Students will receive a nanotechnology achievement pre-test one week before the experiment. After experiment, students will receive a nano-technology achievement post-test and a nano-technology interest deferred-test. Though the testing result of the experiment, student’s learning achievement of nanotechnology and learning interest of nanotechnology in different grades and in different instructional media are studied. Also, teacher' teaching representation is also studied through “teacher’s teaching representation record form”.
Testing result of achievement and interest are analyzed by Two-way ANOVA. In nanotechnology learning achievement study, all four instructional media show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nanotechnology achievement post-test. The “Optimized media by teacher” h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chievement testing result than “Cartoon”. Middle grade h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chievement testing result than senior grade. The interaction study of achievement test in instruction media and grade shows that middle grade h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chievement testing result than senior grade in the media of “Power Point”.
In nanotechnology interest study, there a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interest of science” and “confidence of science” and “values of nanotechnology” and “confidence of nanotechnology”. The interaction study of the interest of nanotechnology in instruction media and grade shows that middle grade h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favorite of science” and “confidence of nanotechnology“ than senior grade.
In teacher’s teaching representation study, 17 different teaching representations were used in teaching nanotechnology in elementary school. It shows large diversity in teaching representation in this experiment. “Media assist” and “definition illustration” are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representations among 17 different teaching representations. It means that teacher centered teaching mode dominates the teaching process in elementary school’s nanotechnology education. Teachers are the dominated roles in elementary nanotechnology education instead of students.
一、中文部分
王淑慧、林子堯(2008)。國中生活科技教師教學表徵個案研究。工業科技教育學刊,1,11-18。
朱則剛(1996):視聽媒體在教學上功能與角色的省思。中等教育。 第47 卷,第3期,12-15。
李世光、吳政忠、蔡雅雯、林宜靜、黃圓婷(2003)。奈米科技人才培育計畫之推動規劃與展望:從K-12 奈米人才培育試行計劃談起。物理雙月刊,25(3),435-461。
李金鈴(2008)。教師多媒體教學的呈現方式對低年級學童學習成效的影響--- 以動植物學習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李原富(2009)。不同多媒體教學對四年級月相概念學習成就與學習動機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材料科學系自然科學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奈米新世界-自然界的奈米現象(2008)。取自: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http://nano.nstm.gov.tw/02nature/nature01.asp
奈米教學資源庫(2010)。取自: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學教育發展處奈米教學資源庫http://nano-edu.colife.org.tw/materials_intro.aspx?auto_materials_id=2227
奈米政策導向型計畫(2012)。取自:奈米國家型科技計畫官方網站
http://nano.narl.org.tw/201204/p00.html
奈米科學網站(2012)。取自:奈米國家型科技計畫官方網站
http://nano.nchc.org.tw/
奈米科技人才培育網站(2006)。取自:奈米國家型科技計畫官方網站http://nano-1.colife.org.tw/js/entry/content!contentView.htm?id=11256
林曉雯(1994)。國中生物教師教師教學表徵的詮釋性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邱惠芬(2003)。多媒體介面對國小學童學習動機、學習成就及學習保留的影響。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科技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邱文正(2007)。動機模式融入國小奈米科技教學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應用化學暨生命科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林武賢(2009)。國小五年級教師以實驗操作實施奈米科技教學之研究。東南科技大學機電整合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北市。
洪郁雯(2006)。具體表徵融入數學教學之探究。屏東教大科學教育,23期,30-38。
洪國展(2009)。資訊科技對國小六年級學童奈米科技學習成效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材料科學系自然科學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夏應慈(2004)。國小教師在統整課程的教學表徵之研究~以「校園自然生態之美」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徐照麗(2003)。教學媒體:系統化的設計、製作與運用。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
高美莉(2010)。國小五年級學生利用動手做學習奈米科技概念之認知與態度。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自然科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教育部奈米科技人才培育網(2006)。取自:http://nano-1.colife.org.tw/zh_tw/entry/content!contentView.htm?id=11247
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網(2012)。取自:http://teach.eje.edu.tw/9CC/basic/basic8.php
張景媛(1994)。從認知心理學談教學媒的功能。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術研究委員會(主編),教學媒體研究(31-48頁)。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
黃振球(1994)。教學媒體與學生學習成效。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術研究委員會(主編),教學媒體研究(15-30頁)。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
張霄亭(1994)。視聽教育與教學媒體。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
張霄亭、李文瑞、單文經、朱則剛、吳明德、沈中偉……楊美雪(譯)(1995)。教學媒體與教學新科技(原作者:Robert Heinich, Michael Molenda, James D.Russell)。台北市:心理出版社。(原著出版年:1993)
黃永和(1997)。教學表徵-教師的教學法寶。國教世紀,178,17-24。
張玉燕(1998)。教學媒體。台北市:五南文化廣場。
張霄亭、朱則剛(1999)。教學媒體。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
彭聃齡、張必隱(2000)。認知心理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黃德歡(2002)。改變世界的納米技術。臺北縣:美國瀛舟出版。
張春興(2002)。教育心理學。台北市:臺灣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傅昭銘、王昱豐(2003)。奈米磁顆粒之放射性標化及應用簡介,物理雙月刊,25卷3期,1-4。
黃珂琳(2003)。國中數學教學活動之知識表徵--個案研究。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曾靖雯(2003)。以表徵觀點看國小三年級分數教學之行動研究。臺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東市。
張熙明(2004)。國小五年級學童分數表徵教學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張安華(2005)。實用奈米技術。台北縣:新文京開發出版。
張字和(2007)。運用Moodle平台進行奈米科技課程之初探—以某國小五年級課程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曾雅慧(2007)。科學寫作活動融入國小高年級 「奈米科技」教學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應用化學暨生命科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張菁吟(2008)。 以Q排列技術分析職前教師對國小科學教科書內容的詮釋及其與教學表徵間的關聯。國立臺南大學材料科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市。
張薰云(2011)。國小五年級奈米科技教學之行動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鵬翔(2011)。國小六年級奈米科技動手做教材之發展。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自然科學系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張敬于(2011)。不同學習風格學生在電腦多媒體教學的學習成就表現
-以遺傳單元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生物學系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張雅涵(2012)。數理師資生進行科學/數學探究活動之教學表徵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市。
葉孟考、陳榮順、張良肇、許慶文、劉淑瓊……劉育錚(2008)。高中奈米通用補充教材II。新竹市:教育部中北區奈米科技K-12 教育發展中心。
楊靜(2010)。PODE教學策略對國小四年級學生學習奈米科技之成效。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董冠妤(2011)。以問題導向學習教學法進行國小奈米科技教學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科學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郭麗玲(1994)。由傳播學觀點探討教學媒體的重要性。載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術研究委員會(主編),教學媒體研究。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
劉麗玲(2000)。國中資深理化教師教學表徵之個案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郭銘哲(2004) 。高中生活科技教師教學表徵之個案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潘文福 、游可如(2011)。奈米專家對於奈米相關議題實施於國小教學適切性之研究。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61期, 1-24。
劉祥麟(2001)。台灣奈米科技研究體系之簡介。物理雙月刊,23卷6期,599-602。
蔡明容(2004)。探討奈米科技融入國小五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之研究。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蔡鳳娥(2005)。資訊科技融入國小奈米科技教學之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
劉信吾(1994)。教學媒體。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劉世雄(2005)。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模式與學生學習因素之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教育行政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屏東市。
劉美君(2011)。不同媒體形式融入國小中年級奈米科技教學之研究。國立新竹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蔡文山(2006)。建置台灣主體性的課程教學-課程與教材設計。台北縣:冠學文化出版。
蔡信行,孫光中(2009)。奈米科技導論-基本原理及應用。台北縣:新文京開發出版。
陳淑英(1985)。視聽教育與教育工學。台北市。文景出版社。
陳淑英(1986)。視聽媒體與方法在教學上應用之研究。台北市。文景出版社。
陳秀娟(1996)。小學自然科學教師教學表徵與學生科學習有關的態度之探究(一個班級教室的關察)。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俊宏(2008)。以5E學習環教學模組探討國小學童之學習成效-以奈米科技議題為例。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陳榮鴻(2010)。多媒體簡報融合影片教學於國小一年級英語科之成效。佛光大學學習與數位科技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縣。
盧永坤(2008)。奈米科技概論。台北市:滄海書局。
藍治平,簡秀玲,張永達(2002)。教學表徵多樣化的理論與應用-以國中生物『遺傳』的概念為例。科學教育月刊(師大),248,41-53。
二、西文部分
Ball, D, L. (1990). The mathematical understandings that prospective teachers
bring to teacher. Education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90(4), 449-66.
Grossman, P. L. (1989). A study in contrast: Sourse of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for secondary English.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40(5), 24-31.
Mayer, R. E. (2001). Multimedia Learning.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cDiarmid, G..W., Ball, D.L. & Anderson, C.W. (1989). Why staying onechapter ahead doesn’t really work:Subject-specific pedagogy. In
M. C. Reynolds(Ed.), Knowledge Base for the beginning teacher.
Oxford:Porgamon Rress.
Rumelhart, D. E. & Norman, D. A. (1981). Analogical Process in Learning. In J.
R. Anderson (Ed). Cognitive Skills and Their Acquisition Hillsdale, NJ:
Erlbaum.
Shulman, L. S. (1986). Those who understand:Knowledge growth in teach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5(2), 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