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洪 弘
Hong, Hong
論文名稱: 中國古代荔枝書寫的分析研究
Analytical research on ancient Chinese writing of lychee
指導教授: 毛傳慧
Mao, Chan-Hui
口試委員: 蔣竹山
Jiang, Zhu-Shan
陳元朋
Chen, Yuan-Pe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人文社會學院 - 歷史研究所
History
論文出版年: 2020
畢業學年度: 108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23
中文關鍵詞: 荔枝荔枝譜
外文關鍵詞: lychee, catalog of lychee
相關次數: 點閱:1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一般大眾認為,荔枝因為楊貴妃軼事才得以為中原人所知,然而在楊貴妃之前的荔枝書寫可追溯至西漢開國,且在漢代也曾經有過移植嘗試,而六朝時期四川南部也開始產出荔枝。這樣的種植變遷影響了當時的荔枝的書寫,從最初的漢賦簡單列名及至六朝南方地記《南方草木狀》與農書《齊民要術》相關記錄有更多的細部描述。唐代文人杜甫、白居易均曾吟詠四川地區的荔枝,皆是荔枝產地擴張伴隨而來的現象。宋代以後的荔枝書寫則又有新的光景,北宋初蔡襄《荔枝譜》介紹了福建四郡的荔枝,使得福建地區的荔枝名聲開始高過四川地區,這背後的原因無非是福建一帶地區的荔枝已經具有相當規模,得以讓蔡襄特別記錄三十餘種荔枝品種。隨後也產生了些許特殊的文化現象,比如以荔枝為主的節慶、繪畫、地名等,不僅如此,飲食與藥方也開始嘗試摻入荔枝。到了明清,因為福建、廣東地區的荔枝品種增加而有更多文人撰寫荔枝譜,為更新荔枝品種數目。此時更有以荔枝為號召的文人集社,每逢荔枝結果時便齊聚一堂大啖荔枝、吟詠詩文。荔枝的種植擴張與品種增加造就了這些書寫的變化,本論文試圖透過荔枝的種植普及嶺南一帶,參看荔枝書寫的變化。


    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Yang Guifei was credited with making lychee known to ancient people in the Central Plain. Nonetheless, the writing about lychee can be traced back to beginning of Western Han, which is earlier than the time of Yang Guifei. Also, the attempt to transplant lychee can be found in the Han dynasty, and 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lychee was planted in Southern Sichuan. The lychee cultivation had a huge influence on the writing on lychee back then. Initially, lychee was mentioned in Han-fu, a genre in literature, without any relevant information. Later on, more detailed description can be found in the two books created 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南方草木狀》, a book about flora in the south of the Five Ridges, and 《齊民要術》, an agricultural guiding book. In the Tang dynasty, the literati such as Du Fu and By Juyi once praised lychee grown in Sichuan. All the aforementioned examples manifested the emerging phenomenon following the expansion of lychee plantations. After the Tang dynasty, the new prospect of lychee was achieved via the writing on lychee grown in Fujian. In the dynasty of Northern Song, Cai Xiang composed Catalog of Lychee, in which he introduced Fujian’s lychee, causing Fujian’s lychee to become more famous than Sichuan’s. In fact, Cai Xiang succeeded in recording over thirty species of lychee, which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large-scale cultivation of lychee in Fujian. With the spread of lychee came some distinctive cultural phenomenon, such as lychee-themed festivals, paintings and geographical names. In addition, the attempt was made to add lychee to the diet and medication.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lychee species in Fujian and Guangdong prompted more literati to write the catalog of lychee so that they could renew the exact number. Meanwhile, some poetry clubs which aimed to promote lychee would hold the gathering when lychee trees bore fruit. Those attendees would taste lychee and chant the poems involving lychee. It is the expansion of lychee plantations and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lychee species that contribute to the change in the writing on lychee. This current thesis is trying to explain this change by exploring the prevalence of growing lychee in the south of Five Ridges.

    緒論 5 一、研究回顧 5 二、研究問題與方法 11 三、史料分析 12 四、章節架構 15 第一章 早期的荔枝書寫 17 一、西漢到唐代荔枝生長地域 17 (一)南越 18 (二)四川 19 (三)嶺南 21 二、漢魏六朝的荔枝書寫 23 (一)列名 23 (二)果樹與果實外觀 25 (三)上貢 28 (四)風味評價 29 (五)長生想像 29 三、唐代的荔枝書寫 30 (一)果樹與果實外觀 30 (二)上貢與軼事 31 (三)矛盾情感 32 (四)讚頌 33 小結 34 第二章 專書誕生:荔枝譜 37 一、荔枝譜種類 37 二、荔枝譜寫作動機與交互影響 40 (一)推廣 40 (二)補遺與更新 41 (三)爭雄 42 三、荔枝譜所揭示的變化 43 (一)荔枝品種大幅增加 43 (二)荔枝觀察更加細緻 44 小結 44 第三章 荔枝譜時代的荔枝書寫 47 一、荔枝種植概況 47 (一)蜀南 48 (二)福建 49 (三)廣東 50 (四)其他地區 50 二、荔枝的運輸概況 53 (一)朝貢與商貿 53 (二)對外貿易 55 (三)酬贈寄遠 55 三、荔枝書寫 56 (一)列名──品種名 57 (二)植物外觀 59 (三)栽培方式以及遭遇蟲害 63 (四)讚頌與評價 67 小結 70 第四章 荔枝譜時代的荔枝物質文化 73 一、荔枝相關的食品 73 (一)荔枝加工 73 (二)荔枝入菜 75 (三)荔枝飲品 76 二、荔枝的加工入藥 78 (一)直接食用荔枝的療效與不適 78 (二)將荔枝加工後作為複方藥材的記錄 80 三、荔枝節慶與劇本情節 82 (一)節慶下的荔枝 82 (二)戲曲情節中的荔枝 84 四、借用「荔枝」一詞輔助命名 85 (一)借用荔枝的蔬果名 85 (二)以荔枝為依據的地名 88 (三)荔枝吉祥圖案 91 小結 93 結論 95 附錄一:荔枝品種與產地對照表 99 附錄二:古人取得荔枝產地對照表 107 徵引文獻 113 一、史料(依作者姓名筆畫編排) 113 二、方志 116 三、近人專著 119 四、期刊論文 121 五、學位論文 123 六、網頁資料 123

    一、史料(依作者姓名筆畫編排)
    干寶(286-336)《搜神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孔穎達(574-648)《禮記注疏》,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王好古(?-1264)《醫壘元戎》,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司馬遷(145 B.C.-86 B.C.),《史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白居易(772-846)《白氏長慶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朱震亨(1281-1358)《脈因證治》,《叢書集成新編》影印翠琅玕館藏本,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8。
    朱橚(1361- 1425)《普濟方》,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何遜(480-?)《何水部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佚名《三輔黃圖》,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佚名《居家必用事類全集》己集,《北京圖書館藏古籍珍本叢刊》第61冊,北京:北京圖書館,1988。
    吳其濬(1789-1847)《植物名實圖考》,《續修四庫全書》影印道光二十年陸應穀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吳曾(?-?)《能改齋漫錄》,《叢書集成新編》第11冊,臺北:新文豐,1988。
    吳榮光(1773-1843)《辛丑銷夏記》,《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吳應逵(?-?)《嶺南荔枝譜》,百部叢刊第九十三函影印嶺南遺書本,台北:新文豐,1968。
    吳繼志(?-?)《質問本草》,中國古籍資料庫日本天保八年丁酉精刻本,北京:迪志文化出版,2007。
    李中梓(1588-1655)《醫宗必讀》,《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明崇禎十年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李時珍(1518-1593)《本草綱目》,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李綱(1083-1440)《梁溪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李肇(?-?)《唐國史補》,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杜牧(803-852)《樊川詩集》,《續修四庫全書》影印嘉慶德裕堂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汪砢玉(1587-?)《珊瑚網》,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沈周(1427-1509)《石田詩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屈大均(1630-1696)《廣東新語》,《續修四庫全書》影印康熙天水閣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岳珂(1183-1243)《寳眞齋法書贊》,影印《清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本,台北:藝文印書館,1969。
    忽思慧(?-?)《飲膳正要》,《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明景泰七年內府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林嗣環(?-?)《荔枝話》,《叢書集成續編》第86冊,台北:新文豐,1988。
    邵雍(1011-1077)《夢林玄解》,《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明崇禎刻本,卷十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95。
    范曄(398-445)《後漢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倪瓚(1301-1374)《雲林堂飲食制度集》,《叢書集成續編》 86冊,臺北:新文豐,1988。
    唐慎微(?-?)《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徐卓(?-?)《節序日考》,《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清嘉慶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班固(32-92)《漢書》,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高兆(?-?)《荔社紀事》,《叢書集成續編》第86冊,臺北:新文豐,1988。
    高濂(1573-1620)《遵生八牋》,《北京圖書館藏古籍珍本叢刊》第62冊,北京:北京圖書館,1988。
    尉遲偓(?-?)《中朝故事》,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常璩(291-361)《華陽國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張揖(209-265)《廣雅》,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張鑒(?-?)《賞心樂事》,《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清水邊林下叢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許國禎(?-?)《御藥院方》,《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日本寛正精思堂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陳元靚(?-?)《歲時廣記》,《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清十萬卷樓叢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陳文中(?-?)《小兒痘疹方論》《文淵閣四庫全書》影印明刻《薛氏醫案》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陳邦彥(1678-1752)《御定厯代題畫詩類》,景印清康熙內府寫本,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
    陳定國(?-?)《荔譜》,《叢書集成續編》第86冊,台北:新文豐,1988。
    陳夢雷(1650-1741)《古今圖書集成》,上海:中華書局,1934。
    嵇含(263-306)《南方草木狀》,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賈思勰(386-534)《齊民要術》,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劉安(179B.C.-122B.C.)《淮南鴻烈解》,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劉珍(?-126)《東觀漢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劉歆(50B.C.-A.D.23)《西京雜記》,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滕弘(?-?)《神農本經會通》,影印明萬曆本,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93。
    蔡襄(1012-1067)《荔枝譜》,景印《百川學海》本第十函,台北:藝文印書館,1966。
    盧之頤(?-?)《本草乘雅半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盧和(?-?)《食物本草》,宮廷寫本,北京:華夏書版社,2000。
    蕭統(501-531)《文選》,景印胡刻本,臺北:華正書局,2000。
    鮑山(?-?)《野菜博錄》,《四部叢刊三編》景明本,臺北:東方文化出版,1975。
    戴凱之 (?-?)《竹譜》,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繆希雍(?-?)《神農本草經疏》,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韓奕(?-?)《易牙遺意》,《叢書集成新編》第47冊,臺北:新文豐,1985。
    韓彥直(?-?)《橘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嚴可均(1762-1843)《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景印光緒年間本,台北:宏業書局,1975。
    竇漢卿(?-?)《瘡瘍經驗全書》,《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明隆慶大酉堂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蘇轍(1039-1112)《欒城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顧復(?-?)《平生壯觀》,《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酈道元(466-527)《水經注》,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二、方志
    文良(?-?)《(同治)嘉定府志》,《中國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歷史文獻叢書》本,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11。
    方尚祖(?-?)《(天啓)封川縣志》,《故宮博物院藏稀見方志叢刊》本,北京:故宮出版,2013。
    王永瑞(?-?)《(康熙)新修廣州府志》,《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本,北京:北京圖書館,1997。
    王麟祥(?-?)《(光緒)敘州府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本,成都:巴蜀書社,1992。
    申良翰(?-?)《(康熙)香山縣志》,清康熙刻本,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8。
    任果(?-?)《(乾隆)番禺縣志》,清乾隆刻本,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8。
    羊復禮(1840-1892)《(光緒)鎮安府志》,《中國方志叢書》本,臺北:成文出版,1963。
    何源濬(?-?)《(康熙)四川敍州府志》,清康熙刻本,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8。
    何夢瑤(1693-1764)《(乾隆)岑溪縣志》,《中國方志叢書》本,臺北:成文出版,1963。
    吳九齡(1718-1781)《(乾隆)梧州府志》,《中國方志叢書》本,臺北:成文出版,1963。
    吳穎(1600-1678)《(順治)潮州府志》,清順治刻本,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8。
    吳龍輝(?-?)《(民國)崇善縣志》,《中國方志叢書》本,臺北:成文出版,1963。
    吳應廉(?-?)《(光緒)定安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本,上海:上海書店,2001。
    宋如林(1756-?),《(嘉慶)松江府志》,影印清嘉慶松江府學刻本,江蘇:古籍出版,1991。
    李吉甫(758-814),《元和郡縣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李福泰(1806-1871)《(同治)番禺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本,上海:上海書店,2003。
    阮元(1764-1849)《(道光)廣東通志》,影印道光二年刻本,北京:北京圖書館,2004。
    周學仕(?-?)《(民國)羅定縣志》,民國刻本,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8。
    明誼(托克托莫特)(?-1868)《(道光)瓊州府志》,影印道光刻本,北京:北京圖書館,2004。
    林大華(?-?)《(宣統)樂會縣志》,影印宣統刻本,臺北:龔大華出版,1986。
    林富(?-1540)《(嘉靖)廣西通志》,影印嘉靖刻本,北京:北京圖書館,2004。
    金光祖(?-1690)《(康熙)廣東通志》,清康熙刻本,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8。
    金鉷(1678-1740)《(雍正)廣西通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姚良弼(?-?)《(嘉靖)惠州府志》,明嘉靖刻本,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8。
    胡端書(?-?)《(道光)萬州志》,清道光刻本,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8。
    唐冑(?-1539)《(正德)瓊臺志》,明正德刻本,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8。
    孫汝霖(?-?)《(同治)懷集縣志》,清同治刻本,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8。
    屠英(?-?)《(道光)肇慶府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本,上海:上海書店,2003。
    康善述(?-?)《(康熙)陽春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本,上海:上海書店,2003。
    敖式槱(?-?)《(光緒)信宜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本,上海:上海書店,2003。
    曹志遇(1561-1627)《(萬曆)高州府志》,《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本,北京:北京圖書館,1991。
    梁成久(?-?)《(民國)海康縣續志》,民國二十七年鉛印本,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8。
    梁克家(1128-1187)《淳熙三山志》,《宋元珍稀地方叢刊》本,成都:四川大學出版,2007。
    梁鼎芬(1859-1919)《(宣統)番禺縣續志》,《中國方志叢書》本,臺北:成文出版,1967。
    郭棐(1529-1605)《(萬曆)廣東通志》,《上海圖書館藏稀見方志叢刊》本,北京:國家圖書館,2011。
    郭爾戺(?-?)《(康熙)南海縣志》,《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本,北京:北京圖書館,1991。
    郭賡武(?-?)《(乾隆)泉州府志》,影印光緒八年補刻本,上海:上海書店,2000。
    陳大震(?-?)《大德南海志》,《宋元珍稀地方叢刊》本,成都:四川大學出版,2007。
    陳烜奎(?-?)《(崇禎)肇慶府志》,《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續編本,北京:北京圖書館,2003。
    陸舜臣(?-?)《(嘉靖)德慶州志》,明明嘉靖刻本,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8。
    黄元基(?-?)《(乾隆)靈山縣志》,明清乾隆刻本,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8。
    黄廷桂(1691-1759)《(雍正)四川通志》,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
    温恭(?-?)《(道光)封川縣志》,明清道光刻本,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8。
    舒懋官(?-?)《(嘉慶)新安縣志》,明清嘉慶刻本,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8。
    馮德材(?-?)《(光緒)鬱林州志》,《中國方志叢書》本,臺北:成文出版,1963。
    黃仲昭(1435-1508)《(弘治)八閩通志》,《中國史學叢書》,臺北:學生書局,1987。
    黃仲昭(1435-1508)《(弘治)八閩通志》,《中國史學叢書》,臺北:學生書局,1987。
    楊慎(1488-1559)《(嘉靖)四川總志》,《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本,北京:北京圖書館,1988。
    楊霽(1838-?)《(光緒)高州府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本,上海:上海書店,2003。
    萬光謙(?-?)《(乾隆)陽山縣志》,明清乾隆刻本,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8。
    董興祚(?-?)《(乾隆)定安縣志》,明清乾隆刻本,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8。
    管一清(?-?)《(乾隆)增城縣志》,明清乾隆刻本,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8。
    劉繼(?-?)《(乾隆)鶴山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本,上海:上海書店,2003。
    慕煜(?-?)《(乾隆)香山縣志》,明清乾隆刻本,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8。
    潘尚楫(?-?)《(道光)南海縣志》,明清道光刻本,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8。
    鄧遷(?-?)《(嘉靖)香山縣志》,明嘉靖二十七年刻本,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8。
    戴璟(?-?)《(嘉靖)廣東通志初稿》,《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本,北京:北京圖書館,1988。
    顧旭明(?-?)《(乾隆)懷集縣志》,明清乾隆刻本,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2008。
    三、近人專著
    Bray, Francesca著;李學勇譯《中國農業史》,臺北:台灣商務,1994。
    Cock-Starkey, Claire著,煒聲中譯《那些異國玩意兒:大航海時代探索世界的第一手記事》,新北:新樂園文化,2016。
    Fernandez-Armesto, Felipe著,韓良憶譯《食物的歷史:透視人類的飲食與文明》,新北:左岸文化,2012。
    Kiple, Kenneth F.; Orneals, Kriemhild C. The Cambridge World History of Foo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Rachel Carson著;黃中憲譯《寂靜的春天》,新北:野人出版,2017。
    中國農業科學院、南京農學院合編《中國農學史》,北京:科學出版社,1984。
    文煥然《中國歷史時期植物與動物變遷》,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
    王子今《秦漢交通史稿》,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4。
    王佩瑾等,《荔枝保護》,臺北:行政院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2006。
    王毓瑚,《中國農學書錄》,臺北:明文書局,1981。
    王賽時《唐代飲食》,濟南:齊魯書社,2003。
    伊永文《明清飲食研究》,臺北:洪葉出版社,1997。
    朱東潤校注《梅堯臣集編年校注》,臺北:遠流出版,1983。
    何新文等著《中國賦論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吳以寧點校《蔡襄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
    吳存浩《中國農業史》,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6。
    吳洛《中國度量衡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5。
    李來榮《關於荔枝龍眼的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1956。
    李根蟠《中國農業史》,台北:文津,1997。
    李豐楙《憂與游:六朝隋唐由仙詩論集》,臺北:學生書局,1996。
    周裕鍇主編《蘇軾全集校注》,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2010。
    周道振輯校《文徵明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尚治鈞輯校《本草經集注(輯校本)》,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4。
    俞為潔《杭州宋代食料史》,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
    泉州地方戲劇研究社編《荔鏡記荔枝記四種》,北京:中國戲劇出版,2010。
    耿昇等譯《耶穌會士中國書簡集:中國回憶錄(第四卷)》,鄭州:大象出版社,2005年。
    張峰屹《西漢文學思想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13。
    張振輝、張西平譯《卜彌格文集:中西文化交流與中醫西傳》,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
    許紅霞主編《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陳貽焮主編《增訂註釋全唐詩》,北京:文化藝術出版,2001。
    彭世獎《歷代荔枝譜校注》,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7。
    曾雄生《中國農學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
    程兆熊《中華園藝史》,臺北:臺灣商務,1985。
    華林甫《中國地名學源流》,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梁詩》,北京:北京中華書局,1983。
    葉高樹主編《歷史經典導讀》,臺北:五南書局,2019。
    葉德銘等,《臺灣入侵及外來種圖鑑》,臺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2005。
    廖國棟《魏晉詠物賦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0。
    滿志敏《中國歷史時期氣候變化研究》,山東:山東教育出版,2009。
    管梅芬主編《吉祥圖案故事全集》,臺南:文國書局,2009。
    劉昭民《中國歷代氣候之變遷》,臺北:臺灣商務,1992。
    劉殿爵主編《曹丕集逐字索引》,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2000。
    蕭滌非主编《杜甫全集校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
    繆啟愉、邱澤奇《漢魏六朝嶺南植物“志錄”輯釋》,北京:農業出版社,1990。
    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
    羅桂環《近代西方識華生物史》,臺北:秀威資訊,2018。
    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第四卷──山劍滇黔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嚴壽澂、黃明、趙昌平《鄭谷詩集箋注》,上海:古籍出版1991。
    四、期刊論文
    Spencer, Peter S., and Palmer, Valerie S.”The enigma of litchi toxicity: an emerging health concern in southern Asia” Lancet, volume 5, issue 4, PE383-E384 2017.
    方遙〈蔡襄《荔枝譜》與徐𤊹《荔枝譜》〉,載《福建師範大學福清分校學報》,總第101期(2010年10月),頁108-112。
    王昇、李昕升〈中國荔枝品種命名考辨──以妃子笑等荔枝品種為例〉,載《青島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26卷第3期,(2014年8月),頁76-79。
    王飛〈荔枝道與杜甫荔枝詩〉,《杜甫研究學刊》,總第106期,(2016年12月),頁16-22。
    吳可文〈明清福州石林的文采風流〉,《閩台文化研究》,2016年第2期,頁93-96。
    李宇思〈正氣佑蒼生《口技》傳名篇——清代名吏、文學家林嗣環〉,《炎黃縱橫》,2008年第8期,頁59-60。
    李均惠〈也談唐代荔枝的進貢問題〉,載《文史雜誌》,2004年第6期,頁60-63。
    李龍、蔡東洲〈楊貴妃所嗜荔枝貢地考辨〉,載《西南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8卷第5期,(2016年9月),頁86-90。
    竺可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收於《竺可楨全集》,卷4,頁444-473。
    侯欣妘〈宋代福建荔枝的產地及運輸途徑〉,載《史轍:東吳大學歷史學系研究生學報》,總第10期(2013年7月),頁1-20。
    洪緯〈中國古代荔枝分類方法的研究——以福建省為中心〉,載《科學與文化》,2014年第5期,頁72-79。
    范宜如〈荔枝書寫與武夷地景:以謝肇淛、徐熥、徐𤊹為考察對象〉,載《國文學報》,總第59期(2016年6月),頁1-28。
    孫抱今〈漫談楊貴妃籍貫問題〉,《廣西社會科學》,1987年第1期,頁77-79。
    班弨、蘇若陽〈「荔枝」源於侗台語考〉,載《民族語文》,2017年第4期,頁54-61。
    張蜀蕙〈北宋文人飲食書寫的南方經驗〉,載《淡江中文學報》,2006年第1期,頁133-176。
    梁家勉〈荔枝栽培和利用的起源及其發展〉,載《華南農學院學報》,第1卷第2期,(1990年6月),頁119-127。
    陳元朋〈荔枝的歷史〉,載《新史學》,第14卷第2期,(2003),頁111-178。
    陳季衛〈蔡襄《荔枝譜》研究〉,載《福建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第23卷第1期,(1994年1月),頁108-111。
    彭世獎〈歷代荔枝譜述評〉,載《古今農業》,2009年第2期,頁107-122。
    惠冬〈宋代荔枝種植格局的變化與成因〉,載《中國農史》,2013年第3期,頁18-25。
    惠富平、王昇〈奇果標南土──中國古代荔枝生產史〉,載《農業考古》,2016年第4期,頁182-189。
    楊茂〈中國荔枝歷史〉,《南方論刊》,2008年S1期,頁76-78。
    葉少飛、路偉〈漢代的龍眼和荔枝〉,載《紅河學院學報》,第9卷第3期,(2011年1月),頁28-30。
    董濤〈夏陽扶荔宮的荔枝移植試驗〉,載《秦漢研究》,2011年第5期,頁191-198。
    賈照志、周暉〈荔枝的藥用價值〉,載《大家健康》,第7卷第2期,(2013年2月),頁196-197。
    趙軍偉〈地域.政治.審美:唐宋文人的荔枝書寫〉,載《閱江學刊》,2015年第3期,頁141-148。
    趙飛〈西方國家對中國荔枝的關注與引種(1570-1921)〉,載《中國農史》,2010年第2期,頁26-36。
    劉冬瑩〈中國荔枝栽培利用史研究綜述〉,載《農業考古》,2015年第4期,頁182-188。
    劉岳超〈宋元的荔枝種植與氣候變遷〉,載《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32:4,(洛陽,2014.8),頁26-30。
    劉芳〈法國傳教士殷宏緒對中國醫學的研究〉,載《社會科學論壇》,2010年第6期,頁167-171。
    藍勇〈四川荔枝種植分佈的歷史考證〉,《西南師範大學學報》,1985年第4期,頁86-99。
    顏昌瑞〈世界荔枝栽陪現況〉,收於《荔枝產業發展研討會專刊》,(2008),頁51-63。
    顏智英〈論東坡詠物詞意象之開拓──以詠梅、詠荔枝為例〉,載《師大學報》,第59卷第2期,(2011年9月),頁67-94。
    關小麗、黃永林、王亞鳳、李典鵬〈荔枝皮化學成分的研究(Ⅱ)〉,載《中藥材》,第39卷第6期,(2016年6月),頁1291-1295。
    五、學位論文
    侯欣妘〈南宋時期荔枝的流通──以臨安為核心〉,臺北:東吳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4。
    廖冠琪〈四庫全書著錄譜錄類圖書之研究〉,新北:淡江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
    薛文鄹〈荔枝生理之基本研究〉,臺北:臺灣大學園藝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9。
    謝麗珍〈宋珏研究〉,福建:福建師範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碩士論文,2011。
    黃淑菲〈徐𤊹及其《竹窗雜錄》之研究〉,臺南: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碩士論文,2019。
    六、網頁資料
    三立新聞電子版https://www.setn.com/。
    自由時報電子版網站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
    臺灣中興大學網站https://www.nchu.edu.tw/index。
    臺灣行政院農委會荔枝館網站https://kmweb.coa.gov.tw/subject/mp.asp?mp=274。
    臺灣行政院農委會農糧署網站https://www.afa.gov.tw/cht/index.php。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