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 |
楊鳳純 |
---|---|
論文名稱: |
國民小學生活敎科書性別角色偏見之內容分析 Content Analysis of Gender-role Biases in Life-Curriculum Textbooks of Elementary Schools |
指導教授: | 李文政 |
口試委員: | |
學位類別: |
碩士 Master |
系所名稱: |
|
論文出版年: | 2008 |
畢業學年度: | 96 |
語文別: | 中文 |
論文頁數: | 257 |
中文關鍵詞: | 生活課程 、教科書 、性別角色 、性別角色偏見 、內容分析 |
外文關鍵詞: | life-curriculum, textbook, gender roles, gender-role biases, content analysis |
相關次數: | 點閱:1 下載:0 |
分享至: |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國民小學生活教科書性別角色偏見之內容分析
【摘要】
本研究以內容分析法,探討現行九年一貫課程中的「生活課程」教科書(包括:南一、康軒、翰林、牛頓四個版本,共16冊)有關性別角色呈現之情形,並比較四個版本「性別角色偏見」的差異性。最後,綜合本研究結果提出相關之建議,希望作為出版商、編輯者、美編人員及教師,在編輯教科書、畫插畫或實施教學時,修訂的參考。
研究結果發現:
壹、各版本性別角色:依分析類目『男女人次』、『角色特質』、『職業類別』、『家務分工』、『楷模/貢獻/服務』、『語言偏見』及『玩具類別』。說明如下:
一、成人部份
(一)四個版本在男女人次上,蠻平均。
(二)四個版本在角色特質上,所呈現的結果大多相同,男性以工具性角色特質為主;女性則以情感性角色特質居多。
(三)四個版本在職業類別所呈現的結果大致雷同:男性的職業種類比女性多元且遍佈社會各階層。
(四)四個版本在家務分工上,皆呈現女性從事的次數多於男性。
(五)四個版本在楷模/貢獻/服務上,皆為男性種類高於女性。
(六)四個版本在語言偏見中,均是以「人字旁」的第二及第三人稱代名詞為主,其餘語言偏見的情形則不多。
二、兒童部份
(一)四個版本在男女童人次方面,男女比例頗為平均。
(二)四個版本在角色特質上,男童較傾向工具性角色特質;女童則以情感性角色特質居多。
(三)四個版本在玩具類別上,男女童的玩具種類非常多元,但男童出現次數仍高於女童。
(四)四個版本在家務/級務分工上,男女童從事的家務種類繁多,但除翰林版之外,女童所從事的次數明顯多於男童。
貳、各版本性別角色偏見之比較:分『比例不均』、『刻板印象』、『偏差忽略』及『語言偏見』四類型。說明如下:
一、成人部份
(一)比例不均:四個版本中,僅翰林版仍出現男性人次略多於女性人次,其餘三版本皆為女性人次多於男性人次。
(二)刻板印象:各版本情形不一,但在角色特質上,以牛頓版的偏見最輕微;在職業類別上,四個版本皆一樣嚴重;家務分工上,以南ㄧ版為最輕微。
(三)偏差忽略:在楷模∕貢獻∕服務上,以南ㄧ版最為嚴重。
(四)語言偏見:在以「人」字旁的第二及第三人稱代名詞、依男性關係來界定身份、固定性別人物稱謂方面,四個版本中,以牛頓版最輕微。
二、兒童部份
(一)比例不均:四個版本在男女童人次方面,以翰林版最為嚴重。
(二)刻板印象:各版本情形不一,但在角色特質上,以康軒版的偏見最嚴重;在玩具類別上,以牛頓版最輕微;在家務/級務分工上,以南一版為最輕微。
綜上所述,成年的性別角色部份,除出現人次還算平均外,其餘部分仍是男性角色較女性多元;兒童性別角色部份,以出現人次及家務/級務分工上,男女童較為平均,其餘仍是男童角色較女童多元。至於性別角色偏見部份,不管成人或兒童部份仍存有性別角色偏見現象。此研究結果提醒相關人員,對於性別角色偏見的問題須不斷的繼續檢視下去。
【關鍵字】生活課程、教科書、性別角色、性別角色偏見、內容分析
Content Analysis of Gender-role Biases in Life-Curriculum Textbooks of Elementary Schools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texts and pictures in life-curriculum textbooks of elementary schools, and to understand the gender roles and determine whether they contain gender-role biases. The subjects of the study are the texts and pictures within volume 1 to 4 of life-curriculum textbooks. The versions involve four publishers: Nani, Knsh, Hanlinco and Newton. With this analysis, the research result aims to provide some consultations for publishers, editors and teachers who make efforts to revise teaching materials.
The study includes two parts:the first part is to examine gender roles in adults and children, and the second is to compare gender-role biases with both of adults and children. The categories of adults include(1)the frequency of appearances,(2)the character of roles,(3)the housework ,(4)the occupation,(5)the contribution in society or model learning or the service,(6)linguistic bias. The categories of children cover(1)the frequency of appearances, (2)the character of roles, (3)the housework or classwork,(4)the toy.
The study finds that either in adult's part or in children's part, gender-role biases still exist. The study implies that it's important for us and educators to continue to keep aware of the problem of the gender-role biases.
【Keywords】life-curriculum、textbook、gender roles、
gender-role biases、content analysis
參考文獻
ㄧ、中文部份
王文科、王智宏(2004)。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
王石番(1989)。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台北市:幼獅文化。
王真麗(2003)。國民小學低年級生活課程相關理論之探究。屏東師院學報,18期,41-80。
王真麗(2005)。生活課程:理論與實務=Life-curriculum:theory and practice。台北市:高等教育。
王雪貞、林翠湄、連廷嘉、黃俊豪(譯)(2003)。發展心理學(原作者:David R.Shaffer)。台北市:學富文化事業(原著出版年:1999)。
方朝郁(2000)。教科書性別偏見檢核規凖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方朝郁、謝臥龍(1999)。教科書性別偏見現象與其檢視準則。兩性平等教育季刊,6期,77-86。
方朝郁、謝臥龍、方德隆(2002)。教科書性別偏見檢核規凖。載於謝臥龍(主編),性別平等教育:探究與實踐(89-114頁)。台北市:五南。
方德隆(2002)。國民小學教科書性別意識型態的檢視。載於謝臥龍(主編),性別平等教育:探究與實踐(115-149頁)。台北市:五南。
古玉英(2003)。從內容分析談教科書性別角色之研究。國教之聲,34(4),19-26。
古玉英(2003)。國小啟聰班國語教科書性別角色之內容分析。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江雪齡(1996)。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多元文化教育。台北市:師大書苑。
江雪齡(2000)。多元文化教育。台北市:師大書苑。
江麗莉(1989)。從兒童讀物看兩性角色的發展。載於性別角色與社會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47-66頁)。台北:臺大人口研究中心婦女研究室暨清大社會人類學研究所。
朱柔若(譯)(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原作者:W.Lawrence Neuman)。台北市:揚智文化。
吳嘉麗(1998)。從性別角度看國中數理化教科書。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期,58-65頁。
李文政(1999)。大陸義務教育語文教科書之政治社會化內容分析。台北市:師大書苑有限公司。
李元貞(1995)。主題體檢篇:兩性觀。載於江文瑜(主編),體檢國小教科書(171-177頁)。台北市:前衛。
李苹綺(譯)(1998)。多元文化教育概述(原作者:James A.Banks)。台北市:心理。
李姿瑢(2004)。職業性別刻板對女性的影響。教育資料與研究,56期,102-109頁。
李茂興、余伯泉(譯)(1995)。社會心理學(原作者:Elliot Aronson,Timothy D.Wilson &Robin M.Akret)。台北市:揚智文化。
李瑞娥(2001)。國小社會教科書性別意識型態內容之分析研究。屏東師院學報,第十四期,563-602頁。
李鴻章(2006)。幼兒的社會化。載於許雅惠、李鴻章、曾火城、許文宗、鄭瓊月、謝義勇(合著),幼兒社會學(41-65頁)。台北市:五南。
李麗卿(1989)。國中國文教科書之政治社會化內容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呂興忠(2002)。土地、性別與教科書──高中國文課本的再檢討。載於謝臥龍(主編),性別平等教育:探究與實踐(69-88頁)。台北市:五南。
何亞晴(譯)(2002)。複數的性:從多元文化探索性(原作者:Erik Centerwall)。台北市:女書文化。
林永豐(譯)(1997)。多元文化課程與教學。載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主編),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論與實際國際學術研討會(205-517頁)。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林美和(2006)。成人發展、性別與學習。台北市:五南。
林建福(譯)(1997)。文化多樣性與教育。載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主編),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論與實際國際學術研討會(433-441頁)。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林惠枝(1999)。國小教科書性別角色教材分析及國小高年級兒童性別刻板印象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嘉義。
林瑞榮(1999)。內容分析法。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教育學研究方法論文集(47-54頁)。高雄市:麗文文化。
林碧雲(2000)。從國小社會科教科書(4-6冊)檢視教科書中兩性的不平衡。兩性平等教育季刊,12期,102-106頁。
林燕卿(2004)。幼兒性教育。台北市:幼獅文化事業。
林麗珊(2006)。女性主義與兩性關係。台北市:五南。
胡幼慧(2005)。父系社會下的母女關係探討。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355-362頁)。台北市:巨流。
洪泉湖、陳素秋、劉若蘭、陳慧萍、陳昭宇、古慧貞、劉杏元、林曉玲、林素梅、陳宛秀、蔡宜倩、趙翊伶、陳世昌、唐秋霜、張樹倫(2005)。台灣的多元文化。台北市:五南。
俞智敏、陳光達、陳素梅、張君玫(合譯)(1996)。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原作者:Pamela Abbott & Clair Wallace)。台北市:巨流。
施正鋒(2003)。語言與多元文化政策。發表於2003全球客家文化會議。2003年11月13-14日,取自http://mail.tku.edu.tw/cfshih/seminar/20031112/20031112.htm。
晏涵文(2004)。性、兩性關係與性教育。台北市:心理。
陳宗盈、連詠心(譯)(2007)。多元文化主義與全球社會(原作者:Peter Kivisto)。台北:韋伯文化。(原著作出版年:2002)。
陳明敏(2003)。台海兩岸前期中等教育國文教科書性別偏見之比較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陳美如(2000)。多元文化課程的理念與實踐。台北市:師大書苑。
陳素秋(2005)。多元文化主義。載於洪泉湖(主編),臺灣的多元文化(1-15頁)。台北市:五南。
陳珮琦(2000)。1989-1999年台灣地區兒童圖畫書中兩性角色之分析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皎眉、王叢桂、孫蒨如(2006)。社會心理學=Social psychology。台北市:雙葉書廊。
陳曉梅(1992)。大男人與小女人。載於晏涵文(主編),做個剛柔並濟的人—學習新的性別角色(38-48頁)。台北市:張老師出版社。
婦女新知基金會(1988)。兩性平等教育手冊。台北:婦女新知基金會。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生活課程。台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4)。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重大議題。台北市:教育部。
莊明貞(1997)。道德教學與評量—多元文化教育觀點。台北市:師大書苑。
莊明貞(1998)。國小自然科新課程的性別論述。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期,30-50頁。
莊明貞(1999a)。性別議題與九年一貫國民教育課程改革(上篇)。兩性平等教育季刊,7期,87-96頁。
莊明貞(2003)。性別與課程:理念、實踐=Gender and curriculum:theory into practice。台北市:高等教育。
莊明貞(2005)。性別與課程的建構—以九年一貫課程「性別平等教育議題」為例。教育研究月刊,139期,16-31頁。
莊明貞、林碧雲(1997)。檢視國小社會科新版教科書性別角色之偏見。國民教育,38(1),7-20頁。
張玨(1997)。婦女研究與兩性平等教育。載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主編),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論與實際國際學術研討會(275-284頁)。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張玨、王舒芸、白慧娟(2002)。體檢國小新教材的兩性觀。載於蘇芊玲,兩性平等教育的本土發展與實踐=The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of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in Taiwan(143-151頁)。台北市:女書文化。
張芝綺(2004)。兩性教育融入生活課程之研究──以卡通作為改變性別刻板印象教材。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美茹(2003)。國小低年級教師對生活課程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許雅惠(2006)。兒童性別角色發展。載於許雅惠、李鴻章、曾火城、許文宗、鄭瓊月、謝義勇(合著),幼兒社會學(109-138頁)。台北市:五南。
郭靜晃(譯)(2000)。兒童遊戲:兒童發展觀的詮釋(原作者:Fergus P.Hughes)。台北市:洪葉文化事業。(原著作出版年:1999)
黃月美(1998)。談兩性化的性別角色教育。桃園文教,8卷,38-40頁。
黃政傑(主譯)(1997)。多元文化課程(原作者:James Lynch)。台北市:師大書苑。(原著作出版年:1983)。
黃森泉(譯)(1997)。國民小學原住民鄉土文化教育之內涵。載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主編),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論與實際國際學術研討會(610-630頁)。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
黃菀貞(2005)。國小學童性別觀之分析—以高市國小校刊學生作品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黃婉君(1998)。國小新版國語教科書性別意識型態之內容分析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黃囇莉(主編)(2001)。跳脫性別框框—兩性平等教育敎師/家長解惑手冊。台北市:女書文化。
畢恆達(2004)。空間就是性別。台北市:心靈工坊文化。
游美惠(2000)。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與論述分析在社會研究的運用。調查研究,8期,5-42頁。
游美惠(2003)。女性主義方法論。兩性平等教育季刊,23期,112-114頁。
游美惠(2005)。性別教育最前線:多元文化的觀點。台北市:女書文化。
粟慧文(2001)。國民小學教科書性別角色內容分析──以語文領域為例。國立新竹師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楊孝濚(2001)。內容分析。載於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等合編,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下冊)(903-927頁)。台北:東華書局。
楊宜憓、高之梅(譯)(2002)。性別與社會心理學(原作者:Vivien Burr)。台北市:五南。(原著作出版年:1998)。
楊明德(2005)。教科書中性別角色之探討---以國中英語課本為例。國立中正大學外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楊佳羚(2006)。性別教育大補帖(上):教師基礎觀念大挑戰。台北市:女書文化。
楊瑞珠(2002)。性別刻板印象在家庭與工作的現象與代價。載於謝臥龍(主編),性別:解讀與跨越(265-270頁)。台北市:五南。
廖悅淑(2004)。國小英語教材之性別角色探析。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兒童英語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歐用生(1985)。我國國民小學社會科敎科書意識型態之分析。新竹師專學報,12期,91-125頁。
歐用生(2003)。內容分析法及其在教科書研究上的應用。載於蔣梅枝(主編),歐用生教授—教科書之旅(149-170頁),台北:中華民國教材研究發展學會。
歐用生、楊慧文(1998)。新世紀的課程改革:兩岸觀點。台北市:五南。
劉秀娟(1997)。兩性關係與教育=Gender:relationships and education。台北市:揚智文化。
劉秀娟(1999)。兩性教育=Gender education。台北市:揚智文化。
劉秀娟、林明寬(譯)(1996)。兩性關係:性別刻板化與角色(原作者:Basow,S.A.)。台北市:揚智文化。
駱俊宏(2005)。性別角色對幼兒成長歷程之影響與重要性。幼教資訊,1(178),40-42頁。
賴保禎、張欣戊、幸曼玲(1990)。發展心理學。台北:國立空中大學。
賴鈺麒(2003)。國民小學一年級生活教科書之內容分析。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謝小芩(2000)。臺灣的性別教育:回顧與前瞻。載於張建成(主編),多元文化教育:我們的課題與別人的經驗(上篇)(103-122頁)。台北市:師大書苑。
謝臥龍(2002)。建構兩性平等教育環境與情境之策略。載於謝臥龍(主編),性別平等教育:探究與實踐(235-258頁)。台北市:五南。
謝美年(2002)。國民小學九年一貫課程一、二年級國語課本圖畫性別角色偏見之內容分析研究。台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謝高橋(1982)。社會學。台北市:巨流圖書。
魏惠娟(1998)。兩性平等教育的教材教法與情境策略。兩性平等教育季刊,3期,39-47頁。
蕭福生(1992)。為什麼亞當不同於夏娃—談性別角色形成與教育。載於晏涵文(主編),做個剛柔並濟的人—學習新的性別角色(20-37頁)。台北市:張老師出版社。
譚光鼎、劉美慧、游美惠(2006)。多元文化教育。台北縣蘆洲市:國立空中大學。
蘇芊玲(2002)。兩性平等教育的本土發展與實踐=The development and practice of gender equity education in Taiwan。台北市:女書文化。
蘇芊玲、吳嘉麗、彭婉如、張玨(1996)。落實兩性平等教育。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教改叢刊(編號BE43)。台北市: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顧燕翎(主編)(2000)。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台北市:女書文化。
二、英文部分
Basow,S.A.(1992).Gender:Stereotypes and Roles.Pacific Grove,CA: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Fergus P.Hughes(1999).Childern,Play,and Development(3rd).USA:Allyn &Bacon.
Kim,H.(1987).Sex Role Stereotyping in Elementary Reading in Korea.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Pittsburgh,U.S.:PA.
Miller,J.L.(1993).Constructions of Curriculum and Gender.In Biklen,S.K.,&Pollard,D.Gender and Education:Ninety-second Yearbook of the 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Chicago:Univeristy of Chicago Press.
Scott,K.P.&Schau,C.G.(1985).Sex equity and sex bias in Instructional Materials.In Klein, S.S.(ED.),Handbook for Achieving sex equity through education (pp.218-232).Baltimore and London: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Shaffer D.R.(1999).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5E).Singapore:Thomson Learning.
Shaffer D.R.,Wood Eillen,&Willoughby Teena(2005).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2E).Canada:Thomson.
Waite,R.R.,Blom,G.E.,Ziment,S.F.&,Edge,S.(1967).Firstgrade Reading Textbooks.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67,
pp.366-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