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林宜姍
Lin,Yi-Shan
論文名稱: 以DDMT教學模式實施STEAM課程之 行動研究—「竹塹城的第一座城牆」主題為例
An Action Research on Using DDMT Teaching Model to Implement a STEAM Curriculum– A Case Study of “The First Wall of Bamboo Moat”
指導教授: 王子華
Wang, Tzu-Hua
口試委員: 邱富源
Chiu, Fu-Yuan
周金城
Chou, Chin-Cheng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竹師教育學院 - 課程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Learning Technology
論文出版年: 2021
畢業學年度: 109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63
中文關鍵詞: 十二年國教核心素養STEAM教學DDMT模式
外文關鍵詞: Twelve years of national education, core literacy, STEAM teaching, DDMT Mode
相關次數: 點閱:2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本研究主要目的為依據十二年國民教育基本領綱,在核心素養發展下設計以「清華STEAM」學校中之「DDMT教學」課程,並在課程中融入社會、自然與工程等跨領域科目學習,透過主題式教學,引導學生藉由探討在地新竹早期竹塹城的「第一座城牆」歷史。研究者以新竹市東區某國小五、六年級學生作為研究對象,讓學生透過異質分組共同學習STEAM課程,同時設計一套攻城與城牆器具模型為教學目標,並探索學生的學習成效與省思。
    本研究為更清楚知道學生學習狀況,透過各項資料蒐集,以增加對研究成效度的了解。從教學錄影、課程活動、師生訪談紀錄、學生學習文件紀錄、教學者觀察記錄、教師省思札記等方式,研究者將這些文件資料紀錄進行分析依據。
    綜合各項資料分析結果,歸納以下結論:
    一、 以「DDMT模式設計的STEAM教學」課程,有效提升學生學習經驗與實作能力成就。
    二、 以「DDMT模式設計的STEAM教學」課程,有效提升學生學習動機與意願。
    三、 以十二年國教之核心素養發展下設計以「DDMT模式的STEAM教學」課程,有效培養學生帶著走的素養能力。
    四、 「DDMT模式的STEAM教學」課程,提升學生對「溝通互動」人際素養的重視。
    依據研究結果,建議研究者可以朝以下方向後續發展:
    一、 培養教師共備教學與課程設計發展能力
    二、 培育更多專業STEAM教學師資
    三、 持續開發STEAM教學素養的有效教學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is to design the "DDMT teaching" curriculum in the "Tsinghua STEAM" school. This study focused on the basic program of the twelve-year n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re literacy, and integrate the learning of cross-field subjects, which likes society, nature and engineering into the curriculum. Through thematic teaching, students are guided to explore the history of the "First City Wall" of the early bamboo graben city in Hsinchu. The researchers took the fifth and sixth grade students of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the east district of Hsinchu City to do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researchers let the students learn STEAM courses together through heterogeneous groupings to design a set of siege, city wall equipment models as the teaching goal and explore the effectiveness of students' learning think at the same time.
    In order to deeply understand the learning status of students, this research collects various data to increas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effectiveness on the research. Through the teaching videos, course activities, teacher-student interview records, student learning document records, teacher observation records and teacher reflection notes, etc., the researcher will analyze these documents and records.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various data analysi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summarized:
    1. The "STEAM Teaching Designed by DDMT Model" course effectively enhances students' learning experience and practical ability.
    2. The "STEAM Teaching Designed by DDMT Model" course effectively enhances students' learning motivation and willingness.
    3. Under the core literacy development of the twelve years of national education, the "DDMT mode of STEAM teaching" curriculum is designed to effectively cultivate the literacy ability of students.
    4. The course of "STEAM Teaching in DDMT Mode" enhances students' emphasis on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interpersonal literacy.

    Based on the research results, it is recommended that researchers can follow-up development in the following directions:
    1.Cultivate teachers' ability to prepare teaching and curriculum design development together
    2. Cultivate more professional STEAM teaching teachers
    3. Continue to develop effective teaching of STEAM teaching literacy

    中文摘要………………………………………………………………………………i Abstract……………………………………………………………………………ii 目錄…………………………………………………………………………………..iv 表目次……………………………………………………………………………...vi 圖目次……………………………………………………………………………….viii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5 第三節 研究問題……………………………………………………………..5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6 第五節 名詞釋義……………………………………………………………….9 第二章 文獻探討……………………………………..………….......12 第一節 國民教育發展……………………………………………………....12 第二節 核心素養………………………………………………………….....22 第三節 STEAM教育的發展與應用…………………………………………29 第四節 STEAM教育教學模式設計法………………………………….64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79 第一節 研究方法……………………………………………………........79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參與者………………………………………………...80 第三節 研究步驟與課程設計……………………………………………..83 第四節 研究工具…………………………………...............87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89 第四章 教學歷程……………………………………………………………….. 95 第一節 「發現、定義」課程活動………………………………………95 第二節 「模型與建模、遷移」課程活動…………………………100 第五章 研究討論與分析………………………………………...……………115 第一節 DDMT模式之STEAM教學對國小學生跨領域素養知識與學習成效之影響115 第二節 DDMT模式之STEAM教學對國小學生團體互動人際關係的影響………………..129 第三節 DDMT模式之STEAM教學實施過程的困難與解決方式為何…..........135 第六章 研究結果與建議……………………………………………………….140 第一節 研究結論………………………………...............140 第二節 研究建議………………………………...............144

    參考書目
    壹、 中文部分
    王子華(2019)。「清華 STEAM 學校」之 DDMT 教學模式的建構。科學教育實作學門電子期刊,17。取自https://esep.colife.org.tw/journal_pdf/325.pdf。
    王子華、林紀慧(2018)。「清華 STEAM 學校」推動創新數理人才在地培育機制。取自科技部科學教育實作學門計畫電子期刊,12。 https://esep.colife.org.tw/journal_pdf/267.pdf?AspxAutoDetectCookieSupport=1
    王子華、黃錫裕(2019)。「清華STEAM學校」之DDMT教學模式於新竹縣國中課程實踐之研究。新竹縣教育研究集刊,19,1-58。
    王全興(2017)。教育思想起--看見老師、學生核心素養。台北市: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王佳琪(2017)。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之核心素養課程:評量的觀點。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3),35-42。
    王金國(2018)。以專題式學習法培養國民核心素養。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2),107-111。
    王惠英(2020)。家長必看免費線上學習資源1〉善用3大網路教育平台,暑假在家偷偷在家練功,複習、預習一舉數得!。取自未來親子學習平台: https://futureparenting.cwgv.com.tw/family/content/index/18971
    丘愛鈴、李文富、方德隆 & 蔡清田(2016)。十二年國教下的課程發展。高等教育文化出版。
    朱永新(2020)。未來學校--重新定義教育。香港:香港聯合書刊物流有限公司。
    呂秀蓮(2019)。課綱使用的理論與實例。新竹市: 大衛營文化出版社。
    呂登輝(2019)。以教師觀點評價玩具與STEAM教育關聯性之研究-以親子天下「STEAM好玩具100」為例。國立清華大學教育與學習科技學系學位論文。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3phdxr
    李佳蓉(2018)。應用機器人於小學STEAM教學設計之研究。華夏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k2n9zp
    李佳容(2020)。教育 4.0 時代下的高等教育跨領域學習。國家文官學院:T&D 飛訊,263,1-25。
    李坦營(2017)。以STEAM為本建構海洋教育新興議題融入視覺藝術之課程模式。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學位論文。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y25qsb
    李偉俊(2017)。應用習慣領域和美塔學雙理論的STEM科普閱讀模式。習慣領域期刊,8(2),109-126。
    李孟軒(2018)。「STEAM探究式教學對學習態度及創造力之研究」。
    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學位論文。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7ms455
    周淑卿(2002)。教師與學生在課程發展歷程的處境。教育研究集刊,48(1)133-151。
    周佳萩(2016)。發展國小簡單機械STEAM統整課程之歷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學位論文。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9b4cwr
    林永豐(2015)。新課綱,新觀點—能力指標的困境與調整。臺灣教育評論月刊,4(1),203-207。
    林坤誼(2014)。STEM 科際整合教育培養整合理論與實務的科技人才。科技與人力教育季刊,1(1),1。
    林會承(2013)。台灣參與聯合國文化保存的困難與機會。取自 新世紀智庫論壇: http://www.taiwanncf.org.tw/ttforum/61/61-14.pdf。61,1-5。
    林忠禎(2018)。STEAM教育玩具的設計要素對臺灣兒童創造力的影響——基於兒童機器人教育玩具的教學實踐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學系學位論文。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yc5z53
    林知儀(2019)。STEAM教育創造力與學習個案研究—以幾何「摺」學為例。國立高雄大學創意設計與建築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qckgwy
    林淑惠(2019)。STEAM教育融入兒童藝術手作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學位論文。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63h7x3
    林哲儀(2019)。STEAM應用於原住民大亞國中三年級彈性學習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傳播科技研究所學位論文學位論文。取自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U0055-0108201912282600
    姚麗霞、洪明(2006)。美國真的處於危險中嗎?-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國教育改革主旨探析。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145-150。
    洪榮昭(2020)。創造力與STEAM教育之重要性。中等教育,71(1),6-9。
    洪珮瑀、林建毅(2020)。STEAM教育的永續與創新 ─以新北三校的科學活動為例。中等教育,71(1),114-124。
    范信賢、洪詠善(2015)。同行:走進十二年國民教育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取自 國家教育研究院: https://ws.moe.edu.tw/001/Upload/23/relfile/8006/51171/2e43a379-fee8-43a3-a027-0f98bb59cabb.pdf
    烏瑞克‧鮑澤、張海龍(譯)(2019)。學得更好。方智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國家教育研究院(2019)。議題融入說明手冊。取自 http://life.cloud.ncnu.edu.tw/images/news/108.10%E5%8D%81%E4%BA%8C%E5%B9%B4%E5%9C%8B%E6%B0%91%E5%9F%BA%E6%9C%AC%E6%95%99%E8%82%B2%E8%AD%B0%E9%A1%8C%E8%9E%8D%E5%85%A5%E8%AA%AA%E6%98%8E%E6%89%8B%E5%86%8A(%E6%89%8B%E5%86%8A%E4%B8%AD%205.4%20%E4%B9%8B%E7%A4%B
    張博裕(2020)。數位學習深耕—運用 DDMT 教學模式於「昆蟲旅館」跨域主題課程之實施。師友雙月刊,620,55-58。
    張德銳、林縵君(2016)。PBL 在教學實習上的應用成效與困境。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9(2),1-26。
    張新仁(2014)。分組合作學習-改變課堂教學生態的希望工程。師友月刊,559,36-43。
    張詩敏(2019)。四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融入STEAM元素科學課程之學生學習成效—以「有趣的力」單元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學位論文。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645466
    張雅玲(2018)。運用紙芝居在幼兒園發展STEAM之行動研究。國立清華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4nrs3r
    張玉山(2017)。STEAM Maker創客/自造教育的課程思維。中等教育,68(2),8-11。
    張玉山(2018)。STEAM Maker跨域整合,實踐12年國教。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7(2),1-5。
    張玉山、楊雅茹(2014).。STEM教學設計之探討:以液壓手臂單元為例。科技與人力教育季刊,1(1),2-17。
    張方瑜(2019)。國高中生活科技教師對STEAM導向工程設計課程看法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學位論文。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7v73k9
    張淑惠(2019)。運用6E模式實施STEAM教育於技術型高中電腦機械製圖科實習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學位論文。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4s2w3q
    莊明貞(2012)。課程改革-理念、趨勢與議題。台北市: 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莊眞眞(2019)。STEAM教學對提升國小低年級學生 學習成效之研究:以樺斑蝶成長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學位論文。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8wqte8
    許良榮(2020)。探究與實作--科學遊戲導向(108課綱--自然科學領域)。台北市: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許家瑜(2019)。國小高年級STEAM課程之創造力研究-以Micro:bit剪紙藝術燈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位內容科技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hpw7sq
    陳辰洧(2005)。創意、設計與科技。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8(8),57-72。
    陳冠宏(2018)。下世代教育——STEAM 新素養。清華教育,95,1。
    陳美如(2017)。朝向學生學習的學校教育與課程教學變革探究。課程改革2016回顧與展望。台北市: 五南圖書出版賭份有限公司。77-100。
    陳琦媛(2017)。問題本位學習法(PBL)於師資職前教育課程運用之初探。臺灣教育評論月刊,6(10),70-77。
    陳隆豐(2014)。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取自 新世紀智庫論壇: http://www.taiwanncf.org.tw/ttforum/68/68-07.pdf,63-70。
    陳毓凱、洪振方(2007)。兩種探究取向教學模式之分析與比較。科學教育月刊,307,4-19。
    陳品妍(2019)。STEAM創客課程評量之發展-以童玩自造為例。國立清華大學課程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9h4s4z
    陳又菱、孫之元&陳薇暄(2020)。行動社群應用軟體融入美感教育活動對大學生的美感經驗與情境興趣之影響:以Instagram為例。數位學習科技期刊,12(2),1-24。
    陳慶宏(2018)。應用橡皮筋動力車推動偏鄉國小STEAM課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學位論文。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r5795k
    陳鈴珠(2017)。STEAM教育在國小高年級空氣單元教學之研究。臺北市立大學應用物理暨化學系學位論文。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t2g7fm
    陳芬芳(2018)。應用專題導向在生物與環境單元的設計與教學對學生STEAM的學習成效。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班學位論文。取自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U0055-2301201912552200
    陳韋岐(2017)。高職廣告設計科實施STEAM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校行政碩士班學位論文。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nvf799
    陳瑞玲(2019)。探討應用新世代科學課程標準設計STEAM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童環境教育學習成效之影響─以「太陽能燜燒鍋」及「食農教育」教學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學位論文。取自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U0055-0509201910135500
    曾祥榕(2016)。跨領域統整的教與學。國家教育研究院研討會2016 邁向十二年國教新課綱:學生學習與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研討會,臺北市。3-5。
    湯維玲(2019)。探究美國 STEM 與 STEAM 教育的發展。課程與教學季刊。22(2),49-78。
    黃玉欣(2015)。創造思考技法融入服務學習歷程及對反思能力之影響-以大專生國際志工為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論文。
    黃柏豪(2019)。探討以 STEAM 為基礎之行動學習系統對於不同學習風格學生在學習成效及認知負荷之影響。中興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所學位論文。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8dvmq3
    黃筠(2017)。探討6E模式搭配虛擬實境系統進行STEAM教學實作課程對高中生學習成效之影響-以四軸飛行機教學活動為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學位論文。取自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U0021-G060571063H
    黃沛錚(2019)。能源教育融入偏鄉國小STEAM課程統整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學位論文。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c5a7wp
    楊怡婷(2019)。十二年國教校訂課程實施之挑戰與因應。臺灣教育評論月刊,8(1),201-204。
    楊深坑(2000)。迎向新世紀的教育改革--方法論之省察與國際改革趨勢之比較分析。教育改革的昔--與--今。台北市:元照出版有限公司。1-31。
    楊康弘(2020)。大學課程的多元教學與實務。台中市:五南圖書出版社。
    楊雅茹(2019)。STEAM取向教學對工程設計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學位論文。取自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1?DocID=U0021-G060471003H
    劉慶仁(2005)。美國新世紀教育改革。台北市: 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劉瑋珊(2019)。STEAM教學融入課程提升國小生創造思考、問題解決能力與批判性思考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學位論文。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gfpa29
    潘志煌、何育真(2019)。十二年國教學校本位課程發展與實踐之個案分析:以一所國小參與前導學校協作計畫為例。主題論文課程研究,14(2),1-30。
    蔡依帆、吳心昀(2014)。STEM 整合教學活動─空投救援物資。科技與人力教育季刊,1(1),40-54。
    蔡清田(2012)。課程發展與設計的關鍵DNA。台中市: 五南圖書出版社。
    蔡清田(2018)。核心素養的課程發展。五南圖書股有限公司。
    蔡淑君(2010)。創造力競賽活動對國中學生創造力與創造性傾向之成效研究。臺灣師範大學創造力發展碩士在職專班學位論文。
    蔡英姝(2002)。九年一貫課程教師專業能力之相關研究。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學位論文。
    蔡釋鋒(2016)。STEAM課程統整模式運用於國中生活科技教學對於學生知識整合應用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學術論文。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kxhs3c
    蔡政穎(2018)。STEAM教育懶人包數位教材設計研究。國立清華大學人力資源與數位學習科技研究所學位論文。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38x2b7
    蔡松翰(2019)。小組競賽合作學習模式對國小STEAM營養教育活動之影響。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位科技設計學系(含玩具與遊戲設計碩士班)學位論文。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4256da
    盧姵綺(2019)。STEAM跨領域美感教育專題教學設計之探究。藝術教育研究,37,49-82。
    盧秀琴、賴淑菁(2020)。使用6E教學策略教導國小學生製作「電磁車」專題以培養STEAM素養。中等教育,71(1),10-28。
    盧秀琴、馬士茵(2019)。設計STEAM課程培養國小學生的STEAM素養:以「動物模仿獸」為例。教育科學研究期刊,64(3),85-118。
    盧秀琴、洪榮昭&陳芬芳(2019)。設計STEAM課程的協同教學-以「感控式綠建築」為例。教育學報,47(1),113-133。
    賴光真(2016)。分組合作學習歷程學習謬誤之警覺。臺灣教育評論月刊,5(5),92-96 。
    簡佑宏、朱柏穎 &簡爾君(2017)。STEAM取向之Maker教學。中等教育,68(2), 12-28。
    顏弘志(2004)。從建構主義看探究教學。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1-14。
    葉栢維(2017)。STEAM理論融入高中科技實作活動設計-以手機號角音箱設計為例。科技與人力教育季刊,4(2),1-20。
    葉栢維(2017)。STEAM理論融入國小科技實作的活動設計:橡皮筋動力車向前衝。科技與人力教育季刊,4(1),63-75。
    趙慧臣、陸曉婷(2016)。發展STEAM教育,提高學生創新能力─訪美國STEAM教育知名學者格雷特‧亞克門教授。開放教育研究,22(5),4-10。
    趙嘉浩(2016)。STEAM機器人課程鷹架對5C關鍵能力與機器人學習自我效能影響之研究。國立臺灣科技大學數位學習與教育研究所學位論文。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as55er
    邱紹雯(2017)。李開復:AI時代,情感是人類最後一道防線。親子天下。90。
    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教育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國家教育研究院,1-42,取自https://cirn.moe.edu.tw/WebNews/details.aspx?sid=11&nid=1402&mid=50
    國家教育研究院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2015)。核心素養發展手冊。取自https://ws.moe.edu.tw/001/Upload/23/relfile/8006/51358/9df0910c-56e0-433a-8f80-05a50efeca72.pdf
    尤嬿琇(2018)。應用實作風帆車推動國小STEAM統整課程之探討。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學系學位論文。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sbz58n
    任婉毓(2018)。幼兒繪本實現STEAM教育之探究。國立清華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學位論文。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2tbx46
    馬士茵(2019)。跨領域 STEAM 課程設計與教學-以動物大觀園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學位論文。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a53ygn
    鄧文珺(2019)。STEAM 教育融入國小領域及彈性課程對學生學習成就與創造力之影響-以營養教育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數位科技設計學系(含玩具與遊戲設計碩士班)學位論文。取自https://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U0055-1208201900582800
    孔令文(2020)。STEAM體現於工藝教育。中等教育,71(1),74-88。
    吳紹群(2020)。中小學教師參與博物館STEAM教育推廣活動之研究-以故宮STEAM教師工作坊為例。博物館學季刊,34(3),83-105。
    吳湘湄(2019)。融合STEAM教育模式之幼兒音樂課程設計。國立清華大學音樂學系所學位論文。取自https://hdl.handle.net/11296/uc88nf
    謝郁如(2018)。以原住民特色發展STEAM教育之經驗與省思。科學教育,4,3-12。
    丁淑觀(2019)。STEAM風潮、跨域創發-打造讓孩子心動的學習新思路。中等教育,70(4),128-132。

    貳、 英文部分
    EaglemanDavid, & BrandtAnthony. (2020). The Runaeay Species:Bending /Breaking /Blending. Yuan Liou Publishing Co., Ltd
    GessHAshley.(2017). STEAM Education: Separating Fact from Fiction.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Teacher, 39-4.
    GrantJacqualine, & PattersonDelaney. (2016). Innovative Arts Programs Require Innovative Partnerships: A Case Study of STEAM Partnering between an Art Gallery and a Natural History Museum. Clearing House: A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rategies, 144-152.
    Greenberg Daniel.(2016). Free at Last:The Sudbury Valley School. Oak Forest Culture.
    HarrisAnne, & BruinR.Leon. (2018). Secondary school creativity, teacher practice and STEAM education: An international study.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hange, 153-179.
    PaytonCobbFay, WhiteAshley, & MullinsTara. (2017). STEM Majors, Art Thinkers (STEM + Arts) – Issues of Duality, Rigor and Inclusion. Journal of STEM Education : Innovations and Research, 39-47.
    Robert M. CapraroMargaret Capraro, James R MorganMary. (2013). An Integrated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 [STEM] Approach. .
    Anna Craft (2010). Fostering Inquiry and Creativity in Early Years STEM Education: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Creative Little Scientists Project. European Journal of STEM Education. 3(3),1-14.
    Jonathan M. Breiner , Carla C. Johnson, Shelly Sheats Harkness & Catherine M. Koehler(2012). What Is STEM? A Discussion About Conceptions of STEM in Education and Partnerships.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WangH., Lim, K. Y. T., Lavonen, J., & Clark-Wilson, A.T. (2019). Maker-centred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Lenses, scales and contexts. 取自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0763-019-09999-8
    Rodger W. Bybee(2009). A COMMISSIONED PAPER PREPARED FOR A WORKSHOP ON EXPLORING THE INTERSECTION OF SCIENCE EDUC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21 ST CENTURY SKILLS. Biological Sciences Curriculum Study.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