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易檢索 / 詳目顯示

研究生: 李珮慈
Pei-Tzu Lee
論文名稱: 心‧居所 -以當代首飾創作探索內在情感 李珮慈創作論述
Heart , Dwelling -Discover Inner Emotion by Contemporary Jewellery Art Stateman by Pei-Tzu Lee
指導教授: 江怡瑩
口試委員:
學位類別: 碩士
Master
系所名稱:
論文出版年: 2016
畢業學年度: 104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8
中文關鍵詞: 居所當代首飾
外文關鍵詞: heart, dwelling, contemporary jewellery
相關次數: 點閱:3下載:0
分享至:
查詢本校圖書館目錄 查詢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勘誤回報
  • 創作對筆者而言是認識自已的管道,每次的產出就像拼回一塊陌生的自已,透過不斷的創作逐漸拼湊出自己完整的樣子。
    由於過度害怕受傷,便關閉了與人之間的連結,任由負面想法累積。跌入了沮喪的流砂之中,越是掙扎下陷越深。當最愛的創作變得面目可憎時,才猛然驚覺,如果要繼續往這條路走,那麼勢必要面對自已的不完美與內在所害怕的源頭。因此透過心理學角度探索內在造成負面情緒的原因,找到問題點後,分析內在,並以作品記錄自我改變與認同的過程。讓自已了解,真正的快樂自在並不是視而不見的逃離,而是無懼的向前與當下共處。
    創作對筆者而言是個與世界溝通的媒介,因為不知如何為自已發聲,便只能透過雙手間接表達。作品分為兩系列,系列一為〈日常記事〉敘述著自己對於生活上的觀察與感受。〈內觀心像〉為系列二,記錄的是內在轉變的過程。本創作計畫透過前導作品與創作背景的分析,了解了個人創作動機與目的。學理與研究資料的蒐集,幫助整理了腦海的思緒,透過靈感的發想使創作架構更清晰。材料的應用與技法的分析帶入作品,使描述更完善。最後以自我檢討作結,看見自我價值與持續創作的動力。


    As a way getting to know oneself, to me, creating each piece of work feels like regaining a piece of myself, sometimes it seen so unrecognisable like a piece of puzzle. By constant producing, gradually each piece of work integrated the "me" as myself.

    Once I was afraid of getting harmed in the relationships. I overreacted, for a while I disconnected from people and let the negative thoughts pile up. I trapped in the quicksand that formed in depression, the more I struggled to escape, the more I sunk down in it. When I felt detested toward my work of creation that I used to enjoy so much, I was in shock. Then I realised if I wanted to keep going forward, it was inevitable the confrontation to my demon: my-imperfect-self and the source of my deepest fear. I pinned down the causes of emotional negativity by recognising them in psychological theories and analysis. More than that, my works coherently recorded my transformation and re-identification. I came through those process to comprehend: the path to true happiness and the peace of mind is not to ignore and escape from one's own demon, but to be fearless and live in the moment.

    I often don't know how to vocalise my ideas, I choose to express through my works of creation by my bare hands. To creat, is the media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me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My work combines two series, "Daily Record" represents what I have observed and the emotional feedbacks in day to day life. And the "Inner Observation" recorded my internal progress within this period of creation.

    摘要 I Abstract II 致謝辭 III 目次 IV 圖目錄 VIII 表目錄 X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創作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創作目的 5 第三節 論文架構與創作研究流程 7 第四節 名詞解釋 8 第二章 學理基礎與相關研究 9 第一節 人格特質探究 9 一、神經性焦慮 9 二、人格面具與陰影 11 第二節 自我價值的建立 14 一、解構完美主義 14 二、建構心靈空間 16 第三節 當代首飾概述 19 一、首飾配戴之目的性 19 二、材料的演變與應用 21 三、當代首飾之表現形式 25 第四節 相關文獻探討 29 一、以創作抒發內在情感 29 二、藉由創作進行內在探索 30 三、創造心靈空間 31 第五節 相關藝術家與作品探討 33 一、透過創作為內在發聲的藝術家 33 二、用當代首飾記錄生活的藝術家 37 三、以噴漆手法創作的首飾藝術家 39 四、將晶體運用於作品中的首飾藝術家 40 第六節 小結 43 第三章 創作理念與表現形式 45 第一節 〈日常記事〉系列 46 一、主題說明 46 二、表現形式 47 三、發想過程與草圖 48 第二節 〈內觀心像〉系列 51 一、主題說明 52 二、表現形式 52 三、發想過程與草圖 53 第四章 媒材應用與技法分析 58 第一節 媒材的種類與應用 58 第二節 作品製程與技法分析 68 第五章 創作成果 75 第一節 〈日常記事〉系列 77 一、〈日常記事〉系列-《盛開》77 二、〈日常記事〉系列-《靜止》80 三、〈日常記事〉系列-《漂浮》83 第二節 〈內觀心像〉系列 89 一、〈內觀心像〉系列-《防衛》89 二、〈內觀心像〉系列-《疲憊》92 三、〈內觀心像〉系列-《平衡》94 四、〈內觀心像〉系列-《圓滿》96 第六章 結論 99 第一節 創作成果與價值 100 第二節 檢討與展望 102 參考書目 105 附錄 附錄1:展覽海報 109 附錄2:FB活動邀請頁封面 110 附錄3:FB預告分享會頁面 110 附錄4:分享會實況 110 附錄5:展覽邀請卡#1 111 附錄6:展覽邀請卡#2 111 附錄7:臺中展場影像紀錄I 112 附錄8:臺中展場影像紀錄II 112 附錄9:臺中展場影像紀錄III 113 附錄10:臺中展場影像紀錄IV 113 附錄11:臺中展場影像紀錄V 114 附錄12:臺中展場影像紀錄VI 114 附錄13:新竹展場影像紀錄I 115 附錄14:新竹展場影像紀錄II 115 附錄15:新竹展場影像紀錄III 116 附錄16:新竹展場影像紀錄IV 116 附錄17:作品一覽表 117

    中文書目

    王浩威、鄭淑麗合著,《打開情緒window》。臺北市:張老師,1998。

    周志建著,《故事的療癒力量:敘事、隱喻、自由書寫》。臺北市:心靈工坊文化,
    2013。

    翻譯書籍

    Anthony Storr著,張嚶嚶譯,《孤獨》(Solitude:a return to the self)。台北市:知英文化,1995。

    Brené Brown著,洪慧芳譯,《脆弱的力量》(Daring Greatly: How the Courage to Be Vulnerable Transforms the Way We Live, Love, parent, and Lead)。臺北市:馬可孛羅文化,2013。

    BrenéBrownph.D.著,田育慈譯,《不完美的禮物:放下「應該」的你,擁抱真實的自已》。臺北市:心靈工訪文化,2013。

    Bernardo Stamateas著,謝琬湞譯,《毒型情緖:侵蝕你美好人生的15種負面有毒情緒》。臺北市:方智,2014。

    C.E.Walker著,陳建仁譯,《如何消除緊張》(Learn To Relax)。臺北市:遠流,1988

    Carl G. Jung主編,龔卓軍譯,《人及其象徵:榮格思想精華》(Man and His Symbols)。新北市:立緒文化,1999。

    Edward Lucie-Smith著,吾宜穎,紹虞,周東曉,郭和杰,陳淑娟,黃慧真譯,《二十世紀偉大的藝術家》(LIVE OF THE GREAT 20TH - CENTURY ARTISTS),台北市:聯經,1999。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著,海明譯,《浮士德》(Faust)。台北市:桂冠,
    2000。

    Joanne Wieland-Burston著,宋偉航譯,《孤獨世紀末》(Contemporary Solitude)。台北縣:立緒,1999。

    Kristin Neff, Ph.D.著,錢基蓮譯,《寬容,讓自己更好:接受不完美的心理練習》(Self-compassion: StopBeating Yourself Up and Leave Insecurity Behind)。台北市:天下文化,2013。

    Lucia Capacchione ,Ph.D.著,沈文玉譯,《玩多元藝術解放壓力》(The Art of Emotional Healing)。臺北:生命潛能文化,2008。

    Mark Logue & Peter Conradi著,黃煜文譯,《王者之聲:宣戰時刻》(The King's Speech)。臺北市:時報出版,2011。

    Murray Stein著,朱侃如譯,《榮格心靈地圖》(Jung's Map of The Soul : an Introduction)。新北市:立諸文化,1999。

    Muriel Barber著,陳春琴譯,《刺蝟的優雅》。台北市:商周,2008。

    Osho著,沈文玉譯,《奧修談情緒:釋放你的憤怒、恐懼與嫉妒》(Emotions - Free From Anger, Fear & Jealousy)。台北市:生命潛能文化,2011。

    Rollo May著,朱侃如譯,《焦慮的意義》(The Meaning of Anxiety)。臺北縣:立諸文化,2004

    Virginia Woolf著,宋偉航譯,《自己的房間》(A Room of One's Own)。台北縣:布波,2005。

    論文期刊

    王焜生,〈性意識夢境的騷動與不安--露易絲‧布爾喬亞「親密的抽象」展〉,《典藏今藝術》。130期,2003。

    王韻筑,《不酥糊-自我狀態之擰像-王韻筑創作論述》,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11。

    李珮慈,《三房一廳,一窖》,國立交通大學,2013。

    林思佳,《隱蔽的場所-創作研究論述》,國立臺南大學,2006。

    吳淑麟,〈當代首飾東‧西行〉,《巴黎視野》。32期,2015。

    胡竣傑,《心靈空間的遊走-胡竣傑雕塑創作論述》,國立臺灣藝術大學,2009。

    黃薇珉,《無所不在黃薇珉2003-2006創作論述》,東海大學,2006。

    曾麗娟,《內觀生命的發酵-曾麗娟於心靈療癒之創作論述》,國立新竹教育大學,2008。

    彭瓊儀,《哈囉!你好嗎?-「與內在小孩的對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14。

    葉真秀,〈請不要太完美:談完美主義〉,《國立成功大學學生事務處,學生事務簡訊月刊》。57期,2005。

    鄭婷文,〈你是完美主義者嗎〉,《臺大醫網》,2009。

    賴國元,《適性而生—賴國元陶藝創作論述》,國立新竹教育大學,2010。

    蕭偉智,梁綺修,〈成也完美,敗也完美!?簡述完美主義研究〉,《資優教育季刊》。126期,2013。

    顧上翎,《意義空間與拆解過程》,國立臺南藝術大學,2011。

    無法下載圖示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內網路)
    全文公開日期 本全文未授權公開 (校外網路)

    QR CODE